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天空语文 如皋  九华 作文  教学

 找回密码
 我要加入(register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快捷登录

使用微信账号登录

天空新人

蓝兰的花朵

天晴朗

嘿嘿嘿

joycy

颂颂.g

酷土土土

用户已注销

Jeremy

ʚ贴贴ɞ

果子黑

H·princess

李苏楠

方大金

依灵灵灵.

金川兰

lulululu

lisunan18795762

清风拂过

楠大人

王悦

朴弟

赵珺琦

王佳慧

八5霍程

徐灵丽

查看: 868|回复: 1
收起左侧

[中考复习] 2019年中考语文复习专题:文言文阅读

  [复制链接] TA的其它主题
来自- 中国江苏南通

Ta在天空论坛排行

积分:NO. 23 名

发帖:NO. 26 名

在线:NO. 13 名

弹指惊雷 发表于 2019-2-9 16:36:2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江苏南通
天空便利贴:这里是语文的天堂,也是文学的乐园。如有原创或喜欢的文章,可推荐发表,供坛友欣赏提高。您的热情和才华是天空论坛最大的财富。
来自- 中国江苏南通

加入天空更多精彩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我要加入(register注册)

x
2019年中考语文复习专题:文言文阅读  龚老师初中课堂 2019-02-07 13:08:36
中考语文复习专题《文言文阅读》
考试说明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在阶段目标第四阶段(7—9年级)明确指出:“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优秀80篇。”在评价建议中要求:“阅读浅易文言文,重点在于考查学生记诵积累的过程,考查他们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文言文大意,而不应考查对词法、句法等知识的掌握程度。“由此可见,初中文言文阅读教学及中考文言文的要求,实际上就是四个字,即读、背、译、析。

:在朗读、默读的基础上诵读,主要强调诵读的过程,在诵读中体验、领悟和积累。
:背诵优秀文言文,主要是必背篇目。做到会背诵、会默写。
:在读懂、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翻译。翻译浅显的文言文,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理解并分析文章内容。在理解语句的基础上,能够对文意进行简单的分析,正确把握文章的内容、观点和表达方式。
考点归纳
这些要求体现在中考试题上,涉及的具体内容和考点设置主要是:对有关文言实词的理解或辨析;对常见文言虚词的词义及作用的理解或辨析;对文言文语段中重要的语句,特别是对主旨句、名言警句的背诵、理解及赏析;对文言文特殊的语言现象的理解或解释;对文言文诵读节奏的划分与把握;对文言文语段、篇章的整体阅读能力的考查;对文言文语段涉及的文学、文化常识的掌握;与文言文语段相关的成语或名句的默写;与语段相关联的其他学科内容的交叉渗透。文言文阅读考查材料主要以选段或短文形式出现,考查《课程标准》附录中推荐的诗文篇目以及课外选文(选段)。
题型分析
中考文言文阅读题型以主观试题为主,兼顾客观型试题。客观型试题主要是默写题、选择题、注音和词语解释题型,主观型题主要是翻译题、简答题等。由此可见,文言文阅读基本题型呈现五种形式,即①选择题;②解释题;③填空题;④简答题;⑤翻译题。
(一) 文 言 实 词
(联系语境,解释词义)
考试说明
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2、理解通假字的意思。
知识归纳
1、辨析通假字
通假现象主要有两类:①以同音字借代本字。如“反”通“返”。②形似字通用。如“说”通“悦”。现行初中课文中有注释的通假字约有70个,平时多读,记牢会用,中考才会迎刃而解。
题型分析
中考文言实词试题有单项考查(读句解词)、综合考查(读文析词)两种形式。主要考查识记、解读(辨析、解释)、理解、应用等能力。近几年中考已出现将知识与能力 、积累与应用加以整合命题的新题型。其命题由客观题为主走向主观题为主,由单项考查走向综合考查,由课内取材走向课外取材已成明显趋势。
复习策略及误区提醒
中考文言实词试题中,考生常见失误有两种:一是以今代古,望文生义。不少考生阅读理解差,又缺乏历史眼光和古汉语知识,解题时往往以今代古,随意答题。“夫战,勇气也”中“夫”当作“大丈夫”解,就是证明。二是脱离语境,断章取义。文言实词的古音通假、古今异义和一词多义等现象,没有具体语境,都无法断定落实,如“食”在“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中通“饲”作“喂养”解。可见,脱离语境去死记硬背词语,既不科学,又难免出错。须知“词不离句,句不离篇”才是学好文言文的传统良方。
掌握文言实词,一靠多识记多整理,勤于积累是基础,只有掌握足够的文言实词量,才能举一反三,融会贯通,否则难过文言实词关;二靠多诵读多应用,培养语感是关键。要学会整体阅读、比较、阅读以及分析综合方法,在解读时,既能整体感知文句内容,又能具体辨析理解文言实词,这样培养语感,形成习惯,古诗文能力定能有效提高。
七—九年级常见通假字表



2、解析古今异义词
这类词古今词义变化大,如“坐盗”:古,犯罪;今,坐下。只要把握其词义在“扩大、缩小、转移、改变”等方面的古今差异特点,就不难解析。
七—九年级古今异义字表
说明:本表收选由两个字构成的古今异义词语。


3、掌握关键性实词
这里古诗语文阅读的重点,难点。主要考查这些实词的一词多义和活用现象,读解时,要根据上下文的具体语境(即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方法)去确认其词义,还要了解其构词方式,掌握其本义、引申义或比喻义等古汉语知识,方能融会贯通,灵活运用。
一词多义
说明:
(1)本表多义词在课本文言文中一般包含有3个或3个以上意思,只有两个意思的仅个别词语入选。
(2)多义词的某一个意思一般只选一个例句。
(3)某一多义词的另一个常用而没有出现在课本中的意思适当选用常见成语加以介绍。
(4)每个多义词后的空格请自作补充。












(三)文言句子的理解和翻译
牢记“八法”,跨越障碍
考试说明
1、了解文言的特殊句式:省略句、倒装句、判断句、被动句。
2、将文言课文的重要句子或语段翻译成现代汉语。
题型分析
目前的试题是将文言文特殊句式的考查融入到文言语的翻译中去,与考查其他文言知识整合起来,形成表面看是翻译,其实是既考查文言实词,又考查文言虚词,也考查文言句式的综合题。
知识归纳
l 文言特殊句式
1、判断句
(1)用语气助词来表示判断。
主语后用“者”字提顿,谓语后用“也”帮助判断,构成“……者,……也”式。有时省去“者”,有时省去“也”,有时“者”、“也”都不用。
例1:陈胜,阳城人。可译为:陈胜是阳城人。
例2:南阳刘子骥,高尚士。可译为:南阳的刘子骥是个高尚的人。
(2)用副词加强判断或构成否定判断。
例1: 当立者公子扶苏。可译为:应当做皇帝的人是公子扶苏。
例2:岳阳数之大观也。可译为:这就是岳阳楼的壮丽景色。
(3)以动词“为”代词“是”表示判断。
例1:臣以王之攻宋与此同类。可译为:我认为大王攻打宋国。这是和他们一样的。
2、被动句
现在被动句常用“被”来表示,文言文常用介词“为”或“于”来表被动,偶尔也用“见”或“被”,而且它们的用法也各不相同。
(1)用“为”或“为”、“所”配合表示被动。
例1:吴广素爱人,士卒多用者。可译为:吴广平素很爱护士兵,士兵大多愿意替他出力。
例2:其印予群从辈所得。可译为:他的字模被我的侄子辈得到。
(2)用介词“于”放在动词后,并引出施动者。
例1: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君。可译为:而您被赵王所看重,所以燕王想和您结好。
(3)用“见”表示被动,或“见”与“于”配合使用,或“见”与“被”对举使用。
例1: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可译为:秦国的城池恐怕不能得到,白白地被欺骗。
(4)没有任何表示被动词语的被动句。
例1:帝感其诚。可译为:上帝被他的诚心所感动。
例2:樯倾楫摧。可译为:船上的桅杆被吹倒了,船桨被折断了。
3、省略句
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句子成分的省略,是古今汉语都有的现象,只是文言文省略的情况更加普遍,几乎所有的句子成分都有省略。
(1)主语省略
省略主语的现象在古今汉语中都有,只是在古汉语中更多一些。
例1:(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这句中的主语就省略了。
例2:永州之野产异蛇,( )黑质而白章。这句中的主语也省略了。( )表示是省略的主语。
(2)谓语省略
谓语是对主语加以就明,是句子中的重要成分,一般不省略,但在有些情况下谓语也可以省略。
例1:一鼓作气 再( )而衰,三( )而竭。
例2: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这两句中的( )中就是省略的谓语。
(3)宾语省略。
宾语是动词的受动对象,我们要注意动词谓语,就能分析被省略的宾语。
例1:余人各复延( )至其家。
例2:余闻( )而愈悲。这几句( )中都是省略了的宾语。
(4)省略介词“于”:介词“于”、“以”在文言文中常被省略。
例1:林尽( )水源。
例2:口技人坐( )屏障中。
例3:其两膝相比者,各隐( )卷底衣褶中。这几句( )中的就是省略的介词。
省略句需要字字对照,句句明其意。
4、倒装句
(1)谓语前置
文言文中有的主语在前,谓语在后,这是句子的常式,但有时为了突出谓谏或表达某种感情,也可以把主语谓语的顺序颠倒过来。
例:①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②孰为汝多智乎?(《两小儿辨日》)
(2)宾语前置
古汉语中的宾语,在一定的条件下要放在动词或介词的前面。具体条件是:以疑问代词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宾语前置。
例:①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②何以战?(《曹刿论战》)
③忌不自信。(《邹忌讽齐王纳谏》)
④何以都不闻消息?(《人琴俱亡》)
(3)一般句子中,如果宾语需要前置时,必须在前置的宾语和谓语间加“之”或“之”“为”“是”等作标志。
例1:何陋之有?(《陋室铭》)
例2: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爱莲说》)
(4)定语后置
现代汉语的定语一般都放在它所修饰的中心词前,古文中有时为强调定语所表示的意义或使句子节奏短而鲜明,可以把较长的修饰语放在中心词之后。
例:①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愚公移山》)
②马之千里者。(《马说》)
③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与朱元思书》)
④诸郡县苦秦吏者皆刑其长吏。(《陈涉世家》)
⑤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岳阳楼记》)
定语后置句的翻译,可在译文中后置定语提到中心词之前,使之合乎现代汉语的习惯。但也可仍按原句式翻译,定语后置有两种作用,一是突出修饰成分,一是避免定语太长。可根据哪种作用为主,选择不同的对译方法,或者选择其它的对译方法。
(5)状语后置
用“以”和“于”组成介词短语,如果对译成现代汉语一般放在谓语之前作状语,而在文言文中可以放在谓语之后作补语。
例:①屠惧,投之以骨。(《狼》)
②为坛而盟,祭以尉首。(《陈涉世家》)
③咨臣以当世之事。(《出师表》)
④相与步与中庭。(《记承天寺夜游》)
⑤舜发于畎亩之中(《〈孟子〉二章》
⑥战胜于朝庭。(《邹忌讽齐王纳谏》)
⑦太祖常劝以读书。(《赵普》)
⑧往来于荒村野水之间。(《治水必亲躬》)
⑨苛政猛于虎也。(《捕蛇者说》)
l 语句翻译
知识归纳
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题实际上是一个综合题,因为文言语句的翻译是在理解句中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基础上进行的,主要考查学生对文言语句的理解和文字表述能力。翻译的总的原则是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翻译的步骤是先解释词,再串联大意,最后调整通顺。
直译就是字字落实。即:原文字字在译文中有着落,译文字字在原文中有根据。直译时主要应运用“替、扩、留、补、删、调”六字法。
例如:原句: 十年 春, 齐 师 伐 我。
│ │ │ │ │ │
译句:鲁庄公十年 春天,齐国的 军队 攻打 我们鲁国
:替换。就是用现代词语替换古代词语。如上文例句中的“伐”译为“攻打”,“师”译为“军队” 。
:扩充。就是在文言文单音词上加上一个字,扩充为双音词。如上文例句中的“春”译为“春天”,“齐”译为“齐国” 。
:保留。就是保留不必译的专有名词。如人名、地名、 国名、朝代名、官职名、年号等,均不必翻译,原样保留。上文例句中的“十年”就是这样。
:增补。就是补出文言文中的省略成分。如“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一句中“率”的主语“愚公”在翻译时应增补出。
:删去。就是删去表语气,停顿和凑足音节的词语。如“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一句中的后一个“之”在翻译时不必也不能落实,就可以删去不译。
:调整。就是调整倒装句的语序,使之符合现代汉语的习惯。
译完要按照“信”(忠实原文)、“达”(畅达明白)、“雅”(文辞优雅)的原则再作检查。值得注意的是对文言文重要语句的理解同现代汉语语句理解一样,离不开语境,所以必须结合语境正确理解句义。
(四)文言句读
知识归纳
文言文的朗读停顿,涉及到文字、词义、语法及古代文化等多方面的知识。只要我们掌握一些古诗文的朗读停顿知识,并诵读一定量的文言文,就能培养提高自己的语感,熟练地处理文言文的朗读停顿。
文言文的朗读停顿是有规律可循的。这里结合课文谈谈文言文朗读停顿中应注意的几种情况。
1、句首发语词、关联词语后面要有停顿。文言文中有些虚词放在句子的开头,起强调语气或领取全句乃至全段的作用。如“夫”、“盖”、“故”、“惟”、“至若”、“若夫”、“诚宜”等,在这些词语后面应稍作停顿。
例1:夫/环而攻之
例2: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例3:故/有所览辄省记
【分析】例(1)(2)中的“夫”、“盖”为句首发语词,朗读时在它们的后面要作停顿;例(3)中的“故”是对上文的总结,朗读时亦要停顿,以示强调。
2、文言文中连在一起的两个单音节词,朗读时必须分开,而不能读成双音合成词。
例1:可/以一战
例2: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例3: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分析】例(1)中“可以”是两个单音词,“可”是能愿动词,“可以”的意思,“以”是介词,“用来”的意思。例(2)中的“中间”,“中”是“中间”,“间”是“夹杂”。例(3)中的“于是”,“于”是介词,“给”的意思“是”是代词,“这”的意思,它们都应分开来读。
3、根据语言顺序来处理停顿,即主谓之间应停顿,动宾之间应停顿。
例1:佳木/秀而繁阴。
例2:问/今是何世
例3: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分析】例(1)中“佳木”是动作的发出者,陈述的对象,它与后面谓语部分之间应作停顿例(2)(3)中的动词“问”、“刻”与其支配的对象之间也要作停顿。
4、充当状语的名词和中心词之间要连读,即名词作状语时,一般在该词前停顿,且不能把状语与中心词读开。
例1:其一/犬坐/于前
例2:山行/六七里
【分析】例(1)中的“其一”是指其中的一只狼,作全句的主语,“犬”在句中作状语,修饰词“坐”,译为“像狗一样”;例(2)中的“山”修饰中心语“行”,“山行”译为“在山上走”,它们都应连读。
5、朗读停顿要体现出省略成份,不能把成份省略当作没有省略来读。
例1: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分析】“再而衰,三而竭”中“再”和“三”后面都省略了动词谓语“鼓”,“再”和“三”后面应作停顿,以体现谓语的省略,而不能读成“再而/衰,三而/竭”。
6、利用对文意的理解来确定停顿。在朗读文言文时,要根据语境理解文意,只有确切地理解了文意,才能准确地停顿。
例1: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例2: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分析】例(1)意思是“医生喜欢医治没有病的人,把这作为功劳 ”,这样,读时就可以分别把“医之好治不病”和“以为功”读在一起,即“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例(2)的意思是“处在朝庭的高位上,就为它的人民担忧”这样,句中的停顿就是“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7、对文言文中的国名、年号、官职、史实、地名要了解清楚,切不可破读。
例1:虞山/王毅/叔远甫/刻
【分析】“虞山”为山名,“王毅叔远甫”即姓王名毅字叔远,“甫”是古代对男子的美称。
(五)探究文言文作者观点
由表及里,尊重历史
知识归纳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也是文言文阅读的重点之一。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是指作者对文中所写的人是赞杨、同情,还是贬斥、讽刺,对文中所写的事是拥护、肯定,还是反对、否定。这类试题考查大家分析概括作者在叙述某一件事或说明某一道理时所持的看法的能力,它要求我们从选文的具体情况入手,透过一事、一言、一行去窥探、了解人物的内心世界,透过作者对人物、事件、情理的褒贬好恶,去分析作者的态度。这是一个由表及里的过程。我们作为现代人去看待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及相关内容,就要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去思考问题,对历史人物的评价,不能苛求作者,不能任意拔高,不能把现代人的意识强加于古人。
题型分析
随着“新课标”的日渐深入人心,这一考点的考题目前在全国各地中考试卷中正逐年增多,命题形式正在向主观性、开放性试题演变。
(六)把握文言文主要内容
纲举目张,披沙拣金
考试说明
新课程标准在对古诗文阅读的评价建议中提出:“评价学生阅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重点在于考查他们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而不应考查对词法、句法等知识的掌握程度。”可见,“课标”对学生把握文言文主要内容的能力是十分重视的。
误区提醒
有些同学在进行文言文阅读时,只注重词语解释和句子的翻译,而忽略了对文章主要内容的把握。这种做法显然不妥。要知道能否正确理解一篇文言文的主要内容,是考查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核心和基础,因为主要内容往往融合着作者的思想观点、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只有弄清主要文意,才能准确地翻译句子、解释词语,否则就可能出现偏差,甚至会出现与作者原意背道而驰的理解。
复习策略
以下内方面是正确而且快速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有效因素:
1、克服轻敌心理
文言文相对现代文来说,试题素材、题目相对稳定,阅读规律容易摸索,许多同学容易产生轻敌的心理,出现文言文的题目简单、分数易得的错觉。实际上,“课标”提倡同学们多读我国优秀的古典名著,大家看得多了,文言文阅读能力提高了,中考文言文试题的难度也会有相应的提高,同学们绝不能掉以轻心!
2、克服急于求成心理
磨刀不误砍柴工,拿到试卷切忌急于做题。首先应速读文段,读懂文章,要了解文段的主要意思、作者的主要观点,在疏通文章的基础上才能思考具体题目。平时的训练尤其要养成良好的文言文阅读习惯,以免考试时出错。
3、克服就文论文的心理
就文论文,确实能快速而有效地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但不是百分之百地成功,有的时候能达到目的,更多时候可能会与作者本义相悖。“文合时而著”,所以,要对作者情况和写作背景有一定程度的了解。例如:一位生活在战乱中的作家,整日颠沛流离,朝不保夕,其作品往往反映出兵荒马乱、统治者视民众之命如草芥的社会现实;一位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作家,其作品最能体现平民百姓食不果腹、衣不蔽体的疾苦;一位对仕途避而轻之的作家,其作品的主要内容多描写秀山丽水之景,抒写儿女情长之意;而一些怀才不遇、政治失意甚至屡遭贬谪的作家,其作品也往往排遣郁闷伤感之情、报国无门之意。了解这些信息,解题时便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七)文言文整体阅读
探微索义,把握精要
考试说明
文言文整体阅读,要求能理清课内文言文(语段)和课外浅显文言文(语段)的行文思路,能分析整文或段落层次,概括大致意思;理解一些词语、句子和文章(语段)主旨的关系,理解关键的语句的含义和作用;把握作者或作品中人物的思想感情及其变化线索,把握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并能用简要的语句概括;能正确感受文章、语段的启示意义,并能对文章所说的现象、文章表达的观点作简单的评述;积累相关的文化知识,用以联系、分析所读语段。
题型分析
题型可能有:①实词(结合文义),虚词不考。②关键句子的把握,文体大意的理解。③翻译句子,这已降低难度,不强调词法句法,题目瞩目为“用现代汉语解释句子的意思。”④从情感、态度、价值观上考查。
七—九年级课内文言文理解举隅
注:带﹡的是苏教版的篇目,其他的是苏教版、人教版、语文版的共同篇目。
【七年级上册】
﹡1、郑人买履 ◇《韩非子》
郑人有置履者,先自度[duò]其足,而置之[代尺码]其坐[同“座”]。至之[动词,到……去]市而[连词,表转折,可是]忘操之[代尺码]。已[已经,……之后]得履,乃曰:“吾忘持度[dù]。”反归取之。及[到,等到]反,市罢[结束],遂[终于]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代尺码]以[介词,用]足[何不以足试之]?”曰:“宁信度,无自信也[无信自也]。”
1.下列加点词语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D)
A、先自度其足 何不试之以足 B、宁信度 无自信也
C、郑人有且置履者 遂不得履 D、先自度其足 吾忘持度
2.解释“之”字在句子中的意义。
(1)反归取之(代词,代尺码。) (2)何不试之以足(代词,代鞋。)
(3)至之市而忘操之(动词,到,)(代词,代尺码。 )
3.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并用括号补出省略的内容。
(郑人)来到集市上,可是忘记了带尺码
(我)宁可相信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4.买鞋的郑国人只相信量脚的尺寸,而不相信自己的脚。你认为有这样的傻子吗?这个寓言说明了什么道理?
[答]类似这样的人,现实生活中倒确是有的。有的人,说话、办事、想问题,只从本本出发,不从实际出发;本本上写得有的,他就相信,本本上没有写但实际上存在着的,他就不相信。在这种人看来,只有本本上写的才是真理,没写上的就不是真理。这样,思想当然就要僵化,行动就要碰壁
这个寓言说明了书本上的东西和经验并不一定可靠,从客观实际出发,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办法


我知道答案 本帖寻求最佳答案回答被采纳后将获得系统奖励10 天空金币 , 目前已有0人回答

最近访客

来自- 中国江苏南通
天空便利贴:
到底了,觉得文章不错的,可以给作者评论或者打赏,这是创作者向前的动力。可以向上滑,或者转到相关热帖。使用过程中如有好的意见或建议,欢迎联系页面qq客服。天空论坛因你更精彩。
回复

手机扫码浏览
天空论坛,有你有我,明天更好!
来自- 中国江苏南通
点评回复 来自- 中国江苏南通

使用道具 举报 私信管理员来自- 中国江苏南通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本版积分规则

×天空论坛发帖友情提示:
1、注册用户在本论坛发表、转载的任何作品仅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论坛认同其观点。
2、如果存在违反国家相关法律、法规、条例的行为,我们有权在不经作者准许的情况下删除其在本论坛所发表的文章。
3、所有网友不要盗用有明确版权要求的作品,转贴请注明来源,否则文责自负。
4、本论坛保护注册用户个人资料,但是在自身原因导致个人资料泄露、丢失、被盗或篡改,本论坛概不负责,也不承担相应法律责任。

QQ|手机版|我们的天空 ( 苏ICP备18048761号 ) |苏公网安备32068202000215号 |网站地图

GMT+8, 2024-5-5 19:43 , Processed in 0.280528 second(s), 55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