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的笔法难学,水平高是其一,主要是这个陋习,导致笔法失传 学书法 2019-05-03 09:52:49
发没发现一个现象,在古代父子都是书法家的很多,比如王羲之王献之父子俩,米芾米友仁父子俩,欧阳询欧阳通等等很多。 书法往高了说是门艺术,往低了说其实是门技术。书法没有好的技术做底子,艺术也就无从谈起,尽管有人不承认。 古人教书法有一个词用的很好——口传心授。单单口传还不行,一定要“心授”才能学到真本领。 口传的书法理论很多,比如王羲之说,写“点”要如高空坠石;写“横”要千里阵云。看了这些你知道怎么写点和横了吗?肯定不会写,保准一头雾水懵在那。 
所以口传的东西是虚的,心授的东西才是实的。 古代书法家对别人留“后手”的行为其实是种陋习。其结果就是导致古代很多重要的书法笔法失传了,只留下了一些口传的虚头巴脑的东西,比如写“点”要如高空坠石;写“横”要千里阵云。 稍微理解偏了,就会误导人。比如我看到有人写“横”,为写出千里阵云的效果,他就不停地按笔,想要画出云的效果,真是可笑至极。 千里阵云是一个比喻,不是笔法。它比喻的是一种“涩”势,让你写“横”时不要一滑而过,而不是让你把“横”写成云彩的形状。 
至于具体是怎么写的?我们不得而知。古代没有视频资料,没有“心授”的干货,我们只能靠猜,千里阵云是用一种什么笔法写出。 王羲之这种“陋习”也干过,重要的笔法只传给自己的儿子,还嘱咐儿子连好友也不能说。我摘几句原话,“今书《乐毅论》一本及《笔势论》一篇,贻尔藏之,勿播于外,缄之秘之,不可示知诸友。” 王羲之不但嘱咐自己的儿子,不要把自己教给他的笔法告诉别人,自己也是如此。有一次同学张伯英想要看看王羲之写的《笔势论》,王羲之谎称丢失了。原话是这样说的,“同学张伯英欲求见之,吾诈云失矣。盖自秘之,甚不苟传也。”  王献之书法
这种笔法秘不外传外人的陋习,导致王羲之的很多笔法失传,仅留下一个中锋用笔,其余的笔法只能靠临帖揣测了。 王羲之的笔法难学,一方面因为王羲之的书法水平确实高,没有长时间的练习,你写不出那种心手合一的娴熟。 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王羲之这种不传笔法给外人的陋习。如果王羲之把笔法广授他人,桃李满天下,我们就不会到现在还不能一睹《兰亭序》的真容,留下千年遗憾了。 人性都是有弱点的,这一点连书圣王羲之也躲不过。 原创作者:墨虫
我知道答案
本帖寻求最佳答案回答被采纳后将获得系统奖励 10 天空金币 , 目前已有 0人回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