涛曰:“臣欲以郄诜为温令。”诏可。寻又启曰:“访闻诜丧母,不时葬,遂于居屋后假葬,有异同之议,请更选之。”诏曰:“君为管人伦之职,此辈应为清议,与不便,当裁处之。”
山涛再居选职十有余年,每一官缺,辄启拟数人,诏旨有所向,然后显奏。随帝意所欲为先。故帝之所用,或非举首,众情不察,以涛轻重任意。或谮之于帝,故帝手诏戒涛曰:“夫用人,惟才不遗疏远卑贱,天下便化矣。”而涛行之自若,一年之后,众情乃寝。涛所奏擢拔人物,各为题目,称《山公启事》。(晋·山涛《山公启事》)
大意:山涛向皇帝司马炎建言:“我准备让郄诜当温县县令。”皇帝下诏书同意。寻思之后重新向皇帝说:“寻访时听说郄诜在母亲病故后,没有及时下葬,就在住的堂屋后面假葬(把棺浮厝起来)了母亲,对此大家有不同说法,请重新再选。”皇帝下诏书对山涛说:“你负责管理人与人之间的伦理准则,像郄诜这样的人应该进行公正的评议,如果不适合的,应当裁除他。”
山涛再次任选职十余年,每逢官位有缺,总是选几位备用的人,看到诏旨倾向于某一人,然后才明言上奏,先将皇帝所想用的人提出,所以皇帝所想用的人,有时没有先提出来,众人不了解详情,认为是山涛凭自己的意愿用人。有人在皇帝面前说山涛的不是,所以皇帝亲手写诏告诫山涛说:“用人的标准是有才,不遗漏疏远出身低而有才的人,教化才能遍行于天下。”而山涛还是照样行事,一年以后,众人的意见才平息。山涛所荐拔上奏的人物,列名成册,当时称为《山公启事》。
史传:山涛为三国至西晋时期名士、政治家,“竹林七贤”之一,也是七贤之中年龄最大、官做的最大的一位。据《晋书》记载,他大器晚成,四十岁这一年才步入政坛。他沉稳、谨慎,在政治上的敏锐度和他的年龄成正比。他做官兢兢业业、清正廉洁,为人忠厚善良、重情重义。他在史上最留名的就是在选举百官上,都能做到选贤用能。他每次选用官吏,皆先秉承晋武帝意旨,且亲作评论,时人称之为“山公启事”。
山涛
竹林七贤
上文中提到的郄诜也是西晋名士,学问渊博,很有才干;为官廉洁,事母至孝;秉公办事,不徇私情;出镇雍州,励精图治,鞠躬尽瘁。为母假葬是因为家里穷才出此下策,但他在墙上开一门洞,一早一晚哭拜,守丧期间,精心养鸡种蒜,三年后,用养鸡种蒜的钱买了八匹马,把母亲的灵柩拉到墓地下葬,自己扛土筑坟,尽慎终之孝。
愚见:此文重点写了山涛在选人用人方面的成就。选人用人是一门深奥的学问,也是一项高超的技艺。自古以来,“德才兼备”“任人唯贤、用人唯绩”的选人用人标准为大多掌权者所认可,也有许多成功的案例留芳千古。但在实践中,不管哪个时代、哪个政府、哪个部门,我们经常会看到各色各样的“小人”“庸人”充斥在一些重要岗位上,或多或少,或明或暗,究竟是什么原因呢?我想原因固然很多,但最根本的一点就是利益所至,任何错综复杂的关系、匪夷所思的现象都是利益分配之间的成像。人人都期待伯乐,但伯乐就这么好找吗?要成功,必事先扎实功夫、筑强能力,在行动中寻机而动、因势而为,并且还要有“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的豁达心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