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汉诗的作者一般都是“无名氏”? 女博士讲诗词 2019-06-09 11:50:41
一提到汉诗,我们就会想到刘邦的《大风歌》、刘彻的《秋风辞》等一批帝王级诗人所写的汉诗作品,甚至楚霸王项羽的《垓下歌》也被归为汉诗的范畴。还有一些人臣级的汉诗作品,如张衡《四愁诗》、赵壹《疾邪诗》等等,而这些作品也都幸运的留下了署名——至少我们知道作者是谁。
然而绝大部分汉诗的作者姓名均无从考证,一般署名为“无名氏”。例如汉代著名的《古诗十九首》就没留下作者的名字。而一度被误认为是苏武、李陵诗的若干作品,也都不是苏武、李陵创作的,真正的作者另有其人,只不过在今天已很难确认到底是谁了。
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了汉诗的作者成了“无名氏”? 一、沿袭《诗经》时代的“无署名”传统 “无名氏”的汉诗,不是没有作者,也绝非什么“集体创作的智慧结晶”,而是自《诗经》时代以来积弊已久的传统。汉诗主要为乐府诗歌,收入乐府诗集的很多作品,除了很少一部分是宫廷文人创作的,大多数都是从民间搜罗整理来的。官方在整理的过程中,版权保护意识淡薄,不光作者的署名,年代、背景,甚至诗题都很难保留,《古诗十九首》常取第一句为题,便是例证。
二、创作者、吟唱者身份极低贱 汉乐府仍延续《诗经》时代的歌唱形式,本质上就是歌词,配上曲调都是可以吟唱的。创作者往往也是吟唱者,这一类人身份极低贱。民间艺人是创作的“主力军”,大多反映社会底层人物的生活。即使如李延年这位深受汉武帝器重的宫廷乐师,词曲唱三位一体,放在今天俨然就是叱咤乐坛的一线“唱作人”,但李延年曾受宫刑才有资格出入宫禁,为皇室服务。
三、汉代文坛的风气是重赋不重诗 汉代辞赋家享有极高的名望,诗人的待遇却并不高。辞赋家好似舞台上光芒四射的明星,而诗人就如同江湖卖艺的流浪歌手。例如名不见经传的辞赋家左思,憋大招一憋就是十年,终于写成《三都赋》,让他声名鹊起,一度致使洛阳纸贵。失宠的陈皇后花重金聘请司马相如写《长门赋》,虽没能让汉武帝回心转意,却变相抬高了司马相如的身价。 这些例子都可证明,赋体文在汉代是绝对的主流文体,可以为创作者带来丰厚的回报,可谓“名利双收”。而同时期诞生的优秀诗歌作品,却没能引起足够重视和保护,以至于作者的姓名都无从考证了。
我知道答案
本帖寻求最佳答案回答被采纳后将获得系统奖励 10 天空金币 , 目前已有 1人回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