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有这样一句俗语形容老年人:“小小孩,老小孩”,说的很贴切,很实际,很客观,很形象。
人生就是环形道。每个人从哇哇学语的童年开始,经过风华正茂激情燃烧的青年时代,走过风霜雨雪奋斗创业的中年时期,最后成为了老骥伏枥风烛残年的老者,成为了一名老有少心的“老小孩”。
前几天,参加一个关心青少年成长的工作会议,少年儿童在演出文艺节目时,舞台上出现一个好久不见的道具,我问身边的一位老同志:“你知道那是什么东西吗?”
“风齿篓呗”,他回答不加考虑,顺口就答,不用深追其身份,他一定是农村长大的“老小孩”,小时候玩过。要不,叫不出来这个土得不能再土的名称来。我查新华字典,好不容易查到这三个字,把它们组织在一块,不知道对不对。
在百度上,我查了一下,这“风齿篓”真名实姓叫:风车。是以前农村孩子发明的一种玩具,后来还用在装饰物镶在了灯笼杆上。
上世纪八十年代前农村的孩子,童年的时光里根本没有什么可玩的玩具,平时玩的东西,都是就地取材,比如:用写完作业的本子叠成三角形的“啪几”扇,用黄泥做泥炮摔,用五彩纸扎“风齿篓”在大街上跑着玩。虽然是自己开发的玩具,孩子们玩的照样开心快乐。
风车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纸风车,纸风车制作非常简单,找一张较厚实的纸张,在学习用过的作业本上,撕下一张纸来,将纸张裁成正方形,将方形纸的两角对折,沿着折痕把纸的四个角用剪刀往中间剪开,剪到离中间交叉点三分之二左右,将四个开口右方的四片呈45度角,用浆糊粘贴到中间位置。待干后,在中间弄成一个小眼,然后,串进去一个细竹棍或者一个硬铁丝等,如果有大钱(清朝以前的硬币)最好,大钱放在叠好的风车前后,将其插在一根木棍或者高粱杆上,这样就完成了纸风车的制作。
纸风车做好以后,拿着纸风车往前方迎风猛跑,或者拿着纸风车左右摆动,纸风车就会在风力的作用下呼呼旋转起来,人跑的速度越快,风车的转数就越高。
为了使纸风车好看,五彩缤纷,最好用五彩纸做,大小不一,很多小孩子在一起玩,人手一个风车,一起向前奔跑,那真是一道特殊的风景。现在,舞台上有很多纸风车的道具,就是来自当年农村孩子的生活,表现孩子们天真,浪漫,充满理想的色彩。
农村过春节,家家户户都在院子里竖一个灯笼杆,挂上一个大红灯笼,打老远,白雪映天,灯笼火红,把小村庄装点色彩缤纷。在院子里立灯笼杆,据说起因是从《封神榜》这部小说来的,姜子牙在封神的时候,毫不利己,专门利人,把别人都封了神,忘了封自己,最后,他只好蹲灯笼杆下。信神的人家,在除夕夜接神的时候,也给姜子牙上一柱香。
不知道,哪年哪月是哪个人发明的,在灯笼杆上面安上一个风车,煞的好看,又很新颖,一个人玩出来花样来,玩上了天,玩成了艺术品,玩成了风景,家家户户都来学习,一传俩,俩传仨,七十二传到一千八,农村里的灯笼杆上都安上一个风车,好看,喜庆,成为一道独特风景。
灯笼杆是粗木杆做的,高低由主人喜爱程度而定。灯笼杆顶端用木棍钉一个三角形架子,三角架子的尖上用铁丝拧上一个铁圈,穿条绳子直垂地面,点燃灯笼后拴在绳子上,把它拽到空中去照明。现在,接了电源,不用点灯笼里的蜡烛,也不用经常拽绳子了。
灯笼杆上的风车用木板制作的,首先选一寸左右的薄木板,长大约十厘米左右,不能过长,过长风车转动不灵活。用尺子画出中分线,然后用刀将两端削成方向不同的斜面,中间部位两侧削平,用钻或者用烧红的炉勾子烫出圆孔,并且把边缘磨光滑,用一根稍细一点的钉子穿过空洞,在风车的前后穿上几块铜钱,为的是在风车旋转的时候铜钱相撞发出哗啦哗啦的响声,然后用钉子串好的风车固定在一个大约十几厘米长圆木的顶端,在圆木的尾部还要用线麻染上鲜艳的颜色,做个风车尾巴,就像一个风向标,使风车始终对着风吹来的方向,这块横着的木杆要在中间位置穿洞,然后用细一点的钉子钉在灯笼杆的顶端,注意,千万不要订死,要能够随风左右摆动,一阵凛冽的北风刮过,风车欢快的旋转起来,并且伴随着铜钱相互撞击发出哗哗哗的声音,整个正月里都会发出悦耳的响声,直到召唤着春天来临。
风车,当年农村孩子自己做的“风齿篓”,是经济匮乏岁月里一种简易的儿玩具,陪着孩子们玩过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留存在记忆的深处。如今,老一辈人看见了多种多样的“风齿篓”,也情不自禁地想起快乐、回味无穷的童年。
风车,在梦里依然呼呼作响,让老一代的人永远地年轻,让少年儿童充满梦想,好好学习,天天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