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好呀,我是朵朵~
中国的古建是个说不尽的宝藏,之前朵朵向你分享过:
中国的屋顶。庑殿顶、歇山顶、悬山顶…让我们看到了古代建筑的精细;
中国的四合院。二进院、东跨院、垂花门…让我们看到了古人的生活格局;
中国的悬空寺。在30层楼高的崖壁上,让我们看到了古人的想象力。
先读文,再回来点击蓝字直接阅读
今天朵朵再把应县木塔介绍给你。它的名字我们很熟悉,但它为什么被叫做“中国第一木塔”,为什么和埃菲尔铁塔、比萨斜塔并成为“世界三大奇塔”,把它从里到外的拆开来看,就全明白了。
PS:在后台回复“建筑”,可获得朵朵精心准备的纪录片!

本文授权转载自微信公众号:星球研究所
作者:星球研究所
在大部分人的印象中
中国传统的木结构建筑并不高大
帝王的居所多数仅为10米-20米高
一般的民宅更是不过数米

传统木结构建筑,制图@王博/星球研究所
但是位于山西省朔州市应县的
佛宫寺释迦塔
(俗称应县木塔)
是个例外
它始建于距今约1000年的辽代
高达65.84米
相当于一幢20多层的现代高楼
是世界上现存最高的木结构古建

中国史籍曾记载过高度超过百米的木塔,可惜早已荡然无存、难以考证;2017年以来奥地利、挪威等地才开始建造更高的木结构建筑,用现代技术打破了应县木塔的纪录;下图为应县木塔与现代建筑高度对比,制图@张靖/王博/星球研究所
它采用全木结构搭建
不用一颗铁钉
3000吨木制构件
互相咬合构成塔身
1500人
可以同时登上木塔
第一层的每根木柱平均负重高达
110吨
而且这一负重
自公元1056年木塔建成
已持续近千年

应县木塔主要承重框架,制图@张靖/王博/星球研究所
千年间
其他类似的木塔
或毁于天灾、或失于人祸
唯有应县木塔存于世间
40余次地震
200余次枪击炮轰
无数次电闪雷击
强震不倒、炮击不毁、雷击不焚
堪称“中国第一木塔”
它为何如此强悍?
Ⅰ为什么建?
1000年前的中国
宋辽对峙、兵连祸结
应县由辽国控制,时名应州
距离战事不断的两国边境只有20千米

应州位置示意图,制图@张靖/星球研究所
宋辽战战和和
边境一带民生凋敝
作为古代的超级工程
木塔基本不可能由民间募资而成
而极有可能与一个显赫的家族有关
即辽国萧姓后族四房之一的
拔里氏国舅少父房
木塔兴建前后
该房陆续出了三位皇后、三位封王
权势如日中天
堪称“辽国第一后族”

应县木塔内部绘制的供养人像,据学者张畅耕推测,上方三人分别为圣宗钦哀皇后萧耨斤、兴宗仁懿皇后萧挞里、道宗宣懿皇后萧观音,下方三人为家族中三位男性封王
这支后族出自应州
在家乡修建高塔
不仅可以彰显“一门三后、一家三王”的荣耀
为家族祈求福报
还可以眺望边境动向
发挥军事价值
于是
公元11世纪中叶
木塔正式动工
Ⅱ全木世界
对于这样一项古代的超级工程
历史没有留下太多信息
我们甚至不知道设计者是谁?
建造者又是谁?
但木塔精妙绝伦的构造显示
他们一定是当时最优秀的建筑匠师
首先
匠师们用石料砌成巨厚的塔基
仅深入地下部分就达2米
总厚度更是超过6.4米
相当于3~4个人的身高

塔基厚度示意,制图@张靖/星球研究所
塔基的地上部分
分为上下两层
上层为八边形、下层为正方形
对应“天圆地方”
四面再各伸出月台
形成一个稳定的大十字结构

塔基布局,制图@张靖/星球研究所
塔基表面预留若干柱础
用于承接木柱

塔基与柱础布局,制图@张靖/星球研究所
紧接着
32根木柱分为三圈
被放置在柱础之上
形成一张八角形的柱网

第一层柱网布局,制图@张靖/星球研究所
柱子最高可达9米

木柱高度示意,制图@张靖/星球研究所
柱与柱之间再通过“枋”“梁”横向互连
从建筑正上方俯视
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筒体”
大大提高了建筑的稳定性

梁柱枋结构示意图,制图@张靖/王博/星球研究所
除此之外
柱网外围还砌以2米厚的土墙
土墙将木柱紧紧包裹
使之更加坚固

第一层木柱与土墙示意,制图@张靖/星球研究所
之后
一种中国建筑特有的构件出场了
即斗栱
它由多个小型木块铺叠而成

斗栱结构示意,制图@张靖/星球研究所
可以承上启下
连接各层柱、梁、枋

斗栱与柱梁枋连接示意,制图@张靖/星球研究所
也可以悬挑屋檐

第一层的斗栱与屋檐,制图@张靖/星球研究所
应县木塔共使用斗栱54种、480朵
为中国现存古建筑之最
堪称“斗栱博物馆”
当大风、地震来临时
斗栱就像一个可松可紧的弹簧
可以吸收动能
保护主体结构不受侵害
从下向上仰望
一朵朵斗栱宛如一簇簇盛开的莲花
在塔身上熠熠生辉
古人称之为
“百尺莲开”

斗栱,制图@张靖/星球研究所
至此
应县木塔的第一层便修建完成
第一层之上
是一种由支撑木构成的环状结构

暗层结构示意,制图@张靖/星球研究所
该结构被屋檐遮挡
从外部无法看出
形成暗层

第二层的暗层示意,制图@张靖/星球研究所
暗层之上再铺设梁、柱、枋以及斗栱
是为明层
暗层明层结合
这便是应县木塔的第二层

第二层的明层示意,制图@张靖/星球研究所
之后各层亦按此方式复制叠加
最终形成了五明四暗的塔身

塔身示意图,制图@张靖/星球研究所
四个暗层的作用也就此显现
它们有如四道金箍
可以有效约束塔身
防止位移变形

暗层分布,制图@张靖/星球研究所
最后
一个八角形的塔顶覆盖其上

塔顶,制图@张靖/星球研究所
各种宗教法器
从下至上依次排列
中间由铁刹串联
每当电闪雷鸣时
铁刹充当起避雷针
四周八条铁链成了引雷的引下线
庇佑木塔安然度过轰雷掣电

塔顶解析图,制图@张靖/王博/星球研究所
塔基、塔身、塔顶
一座巧夺天工的木塔就这样拔地而起

应县木塔全景图,制图@张靖/星球研究所
分别代表显宗和密宗的26尊佛像
被安放于塔内
从第一层高约10米的释迦牟尼佛
到第五层的毗卢遮那佛
礼佛者从一层的显宗
逐层拜到五层的密宗
完成显密圆通

塔内诸佛,制图@张靖/王博/星球研究所
整座塔中
释迦牟尼佛最为重要
木塔因此得名释迦塔

释迦塔上最大的牌匾,摄影师@李睿
Ⅲ
未来安在?
应县木塔创造了一个建筑奇迹
却没能保佑第一后族的长盛不衰
木塔建成后的第19年
公元1075年
第一后族的成员们陷入内斗
精通诗词的皇后萧观音
被诬陷写作淫词《十香词》
因而被赐死

应县木塔内疑似的萧观音像
又过了50年
连大辽也不复存在
只有木塔屹立不倒
静观人世间风云变幻、冷暖无常

应县木塔,摄影师@北武
百千斗栱
盛开如花

摄影师@图虫创意
历朝历代
收获无数赞誉

摄影师@刘乐俊
今天的应县木塔
虽然仍旧保持着良好的外观
但毕竟年代久远
风雨侵蚀、木材老化、人为损坏
各层出现不同程度的倾斜

第三层的倾斜状况,图片源自@图虫创意
一些木构件的弯曲开裂
更是触目惊心

摄影师@李睿
虽然我们可以进行小范围的修修补补
但如何让它继续挺立千年
才是学者们最头疼的难题
①
最激进的方案被称为
“落架大修”
即将木塔构件全部拆卸下来
维修更换后重新组装
但是哪些更换?更换到什么程度?
如果岁月刻画的沧桑都被去除
它还是那个应县木塔吗?
②
最保守的方案被称为
“木塔全支撑”
即在木塔内外竖立起全新的钢结构框架
帮助木塔衰弱的肌体支撑起载荷
如同安装了假肢
但是钢结构将侵入木塔的原有空间
取代原有的结构体系
木塔也将不再是一个鲜活的有肌体
而成了一个死气沉沉的标本
③
折衷的方案被称为
“上部抬升”
即将不需要维修的三层以上部分整体抬升
将受损最严重的第一层、第二层
拆卸下来落架大修
该方案兼具前两个方案的优点与缺点
但是被抬升的部分
是否还能毫发无损地放归原处呢?
无论哪种方案
都是一种痛苦的抉择
但是如果不做抉择
也许有一天
这个仅存的木塔也将不复存在

制图@张靖/星球研究所
P.S. 主要参考文献:李世温等《应县木塔》、陈明达《应县木塔》、侯卫东等《应县木塔保护研究》、康鹏《辽道宗朝懿德后案钩沉》、史风春《辽朝后族诸问题研究》
星球研究所
一群国家地理控,专注于探索极致世界

■从太空看地球
这部BBC纪录片一开播就拿下9.5高分,除了美更培养了孩子的世界观
■去南京必备攻略
除了鸭血粉丝汤,南京吸引你的,还有这10个必去的博物馆
■中国顶级青铜博物馆
2200+“青铜重器”!这座国内「顶级青铜博物馆」,必须带娃打卡!
后台回复 见面礼
免费获取往期海量博物馆资源
▼
你好,我是朋朋哥哥
青少年博物馆教育推广人,阅读推广人
我希望为更多家庭缔造一座“耳朵里的博物馆”
看展攻略 / 国宝故事 / 世界文明 / 艺术启蒙
点个“在看”再走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