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味"到底是一种怎样的味道?
近些年,笔者一直用"有没有语文味"或"语文味浓淡"来评价语文课。总体认为现在很多语文课语文味缺失,希望各级教研部门下大力气扭转这种倾向,让语文教学回归本位,充满浓浓的语文味。 "语文味"一词,是深圳市教育科学研究院中学语文教研员、特级教师程少堂先生在2001年提出的教学理念。到底什么是语文味呢?程老师是这样说的:"语文教学过程中,主张语文教学要返朴归真,以共生互学(互享)的师生关系和渗透教师的生命体验为前提,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丰富学生的生存智慧、提升学生的人生境界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为宗旨,主要通过情感激发、语言品味、意理阐发和幽默点染等手段,让人体验到的一种富有教学个性与文化气息的,同时又令人陶醉的诗意美感与自由境界。" 这一理念提出之后,受到我国语文教育学术界和实践界的广泛关注,"语文味"一词立刻在互联网上广泛流行开来,上海《现代教学》《小学语文教师》两杂志先后讨论语文味。从2002年开始,我国语文界许多名家在学术论文或评课中都开始广泛使用"语文味"这一概念。 程老师定义的"语文味",可谓是"人间美味",能调制出那样美味的语文教师凤毛麟角,语文老师可以把那样的"大厨"作为榜样,把那种境界当作一种追求。 其实,对于一个普通的语文教师来说,"语文味"这个概念可以讲得更通俗一些,或者说更接地气一些,能让语文老师一看就懂,促使他们在课堂上去主动、精心地"调制"这种味道。 特级教师王崧舟说:语文味就是守住语文本体的一亩三分地。语文的本体是什么?显然不是语言文字所承载的内容,即"写的什么",而是用什么样的语言形式来承载这些内容,即"怎么写的"。语文要学的就是"这个"。语文味表现在"动情诵读、静心默读"的"读味"、"圈点批注、摘抄书作"的"写味"、"品词品句、咬文嚼字"的"品味"。 特级教师周一贯说:语文味总是原生于学生"学习语文"的实践活动之中,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运用之中,如果教师只是关注课文言语传达的内容,只是大讲特讲课文说了什么,并由此洋洋洒洒地牵出与此相关的许多课外资料,以为这就是体现了"语文是一种精神建设",完全忽略了课文"怎么说"和"为什么这样说"的语言表达之魅力。那么,这样的语文课,也许有了浓浓的知识味和文化味,却没有浓浓的语文味……真正的语文味应当是语文的言语形式和思想内容之间的同构共生之"真",和谐统一之"善"和珠联璧合之"美"。
特级教师黄厚江说:语文就是语文,要求语文课应该有语文的味道。是不是真正的语文课,除了可以理性地进行指标分析,还可以根据感觉去判断。 这几位特级教师通俗地说明了语文味到底是一种怎样的味道了。语文课就是要坚守学科特点,以语言学习为核心,以语文活动为主线,以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为目的。如果一节语文课偏离了语文学科本位,就没有语文味或语文味就淡一些。 评价一节语文课,无法做到裁判员用秒表给跑步运动员测时那么那样准确,
那样量化。就像黄厚江老师说的那样,"除了可以理性地进行指标分析,还可以根据感觉去判断。"判断的依据是什么?就是有没有语文味。 水果有水果味,蔬菜有蔬菜味,馒头有馒头味。语文课为精神食品,也可以有它独特的味道。我们听一节课也可以说是在品味、咀嚼其中的味道。笔者认为不仅可以用有没有语文味评价语文课,而且这种评价更形象,更生动,更能彰显语文学科特点,更能促进语文教学守住自己的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