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怀左
“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金庸用这副对联将他所写的十四部武侠小说串在一起。大凡读过金庸作品的人都会被作品中的武侠世界所吸引。
每个时代都会有一群金庸迷,因此也就有了对金庸如此的评价:“武侠小说凡是有华人居住处,就有金庸在流行。”“凡是有中国人的地方,就有人知道他的名字。”可见金庸武侠小说具有极大的魅力。
读金庸的小说,迎面扑来一阵书卷气息,他的文字总是带有一种浓浓的文化气息,而这种文化气息中渗透着一种道家文化的哲思和内蕴。
金庸笔下的武侠世界,有江湖义气,刀光剑影,也有万里广阔的沙漠,有风光秀丽的江南,也有广阔无垠的草原。在阅读金庸武侠小说的时候,你的神经总是在紧张、放松中交替,追随者金庸的文字,徜徉在他的武侠世界里。
当然,我们也不难发现,凡是武侠小说都离不开“武”和“侠”。而金庸也不例外。但是金庸并没有固守传统武侠小说的写法,并不只是干巴巴的书写武功招式,金庸自身所具有的传统文化素质,引导他将武功招式与传统道家文化完美结合,使武功招式充满道家哲学原理。
同样,在塑造江湖侠士形象的时候,金庸更是将道家的人生哲学与小说中人物的性格特征和人生抉择以及最终的人生归宿互相融合在一起。
“武”是金庸对传统道家文化的初步阐释和探索,而江湖人物中的“侠情”的展现则是金庸对传统道家文化在社会和人生中的深入思索,体现了金庸对道家文化传统在当代社会中所起作用的深刻思考。
那么接下来,我们首先来一起来简单了解一下道家思想。
一、道家文化之内涵道家文化是支撑中国传统文化的两大主要支柱之一。道家是我国思想文化史上具有重要影响的一大流派,老子和庄子是道家最重要的代表人物。
老子最主要的观点即道法自然,无为而治。“道法自然”通俗来讲就是从思想和行为上效仿自然,尊重自然,以此来确立处事原则。而“无为而治”指的是处事不以个人的主观意志代替客观规律,积极引导其自然发展,最后达到水到渠成的目的。
而庄子则进一步发展了老子的观点,他的思想中的可贵之处是其具有朴素是唯物自然观和辩证法因素。以老庄为代表人物的道家文化给后世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道家认为世界的本源是“道”。
道是无形的,是看不见的,但是却存在于世间,并且主宰着人世间的万事万物。而生存在世间的万事万物都要遵循“道”的规律,依据“道”的规律发展,依据“道”的规律变化。一旦违背“道”的规律,则会出现极其恶劣的影响。
其次,道家依据世界本源之道,提出自然规律之道。“自然规律的道即自然界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自然而然地存在着,规定着事物的本性及其发展。”因此,依据自然规律之道,老子提出“无为而治”,认为宇宙万物都有自身发展的规律,这个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因此,不管是对待自然也好还是对待社会发展也好,都要遵循事物本身的发展规律。
比如,国家的发展也是有自身的规律的,而统治者所要做的事情不是强行采取措施,使老百姓都惧怕自己,也不是采用武力让老百姓臣服自己。而是要实行无为之政。所谓无为之政,不是要放任国家不管不顾,而是要遵循国家发展的规律,积极引导国家自然发展,不过多干预百姓生活,任凭百姓自由生活,繁衍生息,最后达到一种国泰民安的治国境界。
最后,个人生活之“道”。在道家文化中,对个人的关注是一个亮点,这也是道家文化中充满人文关怀色彩的最重要体现。由世界的本源之“道”出发,提出自然规律之“道”,由自然规律之“道”,提出个人生活之“道”。
因此,道家之所以极为重视个人生存发展的自由,是由“道”本身发展而来。第一,道家的生命观。“道家的生命观具有鲜明特征,最重要的有三点:一是生命本位,二是自然关怀,三是超越意识。”
道家文化中对生命本身的珍视达到了崇拜的境界,表现为尊重生命,敬畏生命,凡是以生命为前提。“在庄子看来,名利、家国、天下均是身外之物,真正内在于人的、人真正能拥有的只有生命本身。”
可见,在道家文化中,对生命本位的敬重是极其庄重的一件事情。道家文化是一种自然的文化,因此道家文化中的生命观也是一种自然的生命观。因此,道家文化中的生命观是充满自然关怀的生命观。
而在老庄思想中,追求生命的长寿与永生则表现出道家生命观中的超越意识。从人的出生到人的死亡,“道”规定了人一生的长度,而我们要做的就是在有限的人生中追求无限的精神永生,与自然同在。
在道家文化的生存观中,集中体现着道家文化的精髓。道家讲求“以柔克刚”,柔弱则被看成生命力的象征。老子认为世间的战乱纷争皆出于人们的好斗好胜,因此,要取得世间的和谐,则必须要保持“柔弱”,而柔弱则要求人们“谦虚”、“不争”。
而“不争”也是道家的处事之道,在金庸的武侠小说中,“不争”贯穿了所有侠士的生活。他们都拥有盖世武功,却与世无争。体现了道家思想对金庸思想的深刻影响。
道家注重平和,清静无为,正如老子所说的“无为”,这也是与儒家的积极入世的最大的一个区别。道家批评并漠视所谓的任何目的和责任,认为这一切都只不过是为了生活而生活,人生不必为了什么目的而去做一件事情,而是要追求个人的自由,十分注重个人这个本体。
这种人生态度在金庸的小说中表现的淋漓尽致。
二、金庸小说中的道家文化(一) 金庸武侠小说中人物“道化”的武功
谈起金庸的小说,最令人称道的是其中的武功。像杨过的“黯然销魂掌”,乔峰的“降龙十八掌”,还有其他一系列的武功。
在金庸的武侠小说中,很多上乘的武功,都如“道”一般,含义深远。可见,在武侠小说中,金庸对武功的描述,实际上是借助武功这一外衣,对道家文化做的一次全面的解析。
在《倚天屠龙记》中,武当派创始人张三丰所创立的太极拳最能体现道家文化的精髓。在原著中,赵敏带人闯入武当山,情形危机之下,张三丰传授张无忌太极拳。“他双手抱了个太极式的圆圈,说道:‘这套拳术的诀窍是虚灵顶劲,含胸拔背,松腰垂臀,沉肩坠肘这十六个字,纯以意行,最忌用力。形神合一是这路拳法的要旨。’”
从这里我们不难看出,在张三丰教授张无忌太极拳的过程中,武功已经与道家文化紧密结合在一起,道家文化在某种意义上已经成为一种哲学,散发出哲学所表现出来的思想美、智慧美。而太极拳的精髓是:无招胜有招,则是道家无为思想的最深刻的表现。
同时,金庸在安排张无忌学习太极拳的这一过程中,最后的结果是张无忌全部忘记,这一情节安排也是十分巧妙的,在让读者感到惊讶调动起读者紧张情绪的同时,也将道家哲思巧妙地表达出来:道家讲求“坐忘”、“心斋”,这都是一种境界,到了“忘我”和“物我两忘”的境界便是一种高妙境界。
因此,表现在修炼武功中即为武功的招式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是对招式的理解、领悟,只有这样才能得到武功的精髓,这也是对道家“物我两忘”的精神的体现。
如果张无忌仅仅是记住了张三丰所传授的招式,他便只会处处拘泥于张三丰的招式,没有了自己发挥的余地。而武功也如同其他任何事物,如果没有自己的见解,便无法为自己所用,自然也就不能发挥最大的功力。而张无忌天资聪颖,在学习后虽然忘记全部的招式,但是他却得到了太极拳的精髓。
这也正是“无招胜有招”的典型例子,将道家的无为思想展现的淋漓尽致。
在《神雕侠侣》里,金庸对神雕重剑作了这样的描绘的描述:“重剑无锋,大巧不工。其中境界,远胜世上诸般最巧妙的剑招。”“重剑无锋,大巧不工”是重剑最重要的特点,也是最体现道家文化的八个关键字。
首先,“重剑无锋”讲的是剑本身是又重又钝的,这在常人眼中绝对不是一把适合用来做武器的好剑,这种又重又钝的剑与剑本应锐利轻盈截然相反;
其次,重剑的剑法不同于一般剑法的奇巧繁复,而是朴实无华的,用剑时只需挺剑直刺,而威力自然无比。而老子著作《道德经》中的“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讲的就是神雕重剑的剑法道理,也可以说是其哲学原理。
而杨过在学习剑法的时候,他所处的环境也与常人不同,一般人学习剑法如果没有师傅来教授指点也是要按剑谱进行学习。但杨过则是个例外,指点他学习剑法的是一只不会说话、但却神力惊人的大雕。更多的时候,杨过是自己在山涧中自己练习,处于完全的自然环境中,这样才练成了高强的剑术。
金庸这样的处理,不仅令读者耳目一新,而且也印证了道家思想中天成胜人工、回归自然的观点。
《笑傲江湖》中的独孤九剑,书中这一描述:“剑法中有招如无招,存招式之意,而无招式之形……招数不是浑成,而是根本无招。……通晓了这九剑的剑意,则无所施而不可,便是将全部变化尽数忘记,也不相干,临敌之际,更是忘记得越干净彻底,越不受原来剑法的约束。”
独孤九剑剑法不讲求反复雕琢而讲求浑然天成,只有领略了独孤九剑的剑意才能真正掌握它的精髓,才能将剑法练至炉火纯青。这种重精神意志而不拘泥于物质形式正是独孤九剑的剑理。就像张无忌只有忘记所有的招式才能把太极拳的厉害之处极尽展现。
但是虽说无招胜有招并不是说可以不明剑理的胡乱使剑。独孤九剑有破剑式、破掌式等九种剑法,而每一种剑法都是尽数掌握了别人的招数,再融汇各家所长以及变化而成。在风清扬在教令狐冲独孤九剑时,他通常是把各种刀法、各种拳法等都详细地分析,但随即又要求令狐冲将这些招式融汇贯通,甚至要求他忘记所有学到的招式。
因此,最后令狐冲学习到的剑法即是变化多端,而又无迹可寻,这也是令狐冲功夫能够登峰造极的一个重要原因。
我们可以看到,这些武功都渗透着浓浓的道家思想,体现出丰富的道家哲理。金庸把道家哲学和思想融入武功,或者是直接把某种道家理念直接作为武功的原理,在金庸的思想里,道已经成为武功的灵魂。只有在这个灵魂的指导下,武功才能发挥武功的最大威力。
(二) 金庸武侠小说中“道化”的人物性格
相对于儒家思想中的积极入世,道家文化中更强调个人自由的发展学说,儒家强调为国效力,而道家则更加注重对个体的关注。因此,在道家的思想文化中,更加尊重人的自然本性,强调个体的发展,不会要求人用纲常礼教来束缚自己。
其思想精髓是追求个体本位和追求自由,并且还建构了逍遥游的人生理想,这种人生理想正是冲破宗法专制和一切外在规约束缚,反抗现实,肯定自我,追求个人精神自由独立的表现。
金庸武侠小说中除了令人向往不已的盖世神功,更加令人难以忘怀的就是他小说中特立独行的人物。像优柔寡断的张无忌,离经叛道的杨过,诚朴厚重的郭靖,旷达豪爽的萧峰,痴迷执着的段誉。这些人物大都是江湖豪杰,武功高强,热衷于行侠仗义。
然而,这些人物中不管是张无忌也好,杨过也好,他们的性格都是经金庸“道化”的性格。这一点在杨过和令狐冲身上表现的极其显著。
最能形容杨过的词应该是“离经叛道”,他执着追求生命中最可贵的东西,哪怕这些东西与当时的正统礼教相违背。他从小父母双亡,四处流浪的生活,奠定了他自由好反抗的性格基调。
小说一开始,他性格中的偏执就表现了出来,他既认西毒欧阳锋为义父,又在后来出师门认小龙女为师父,并将师父赵志敬视为仇人。在那个如此看重礼教的封建社会里,杨过的行为是大逆不道、被世人唾骂的,是不被理解的,更是有悖于儒家正统的纲常礼教的。
然而,在杨过这个被金庸认为是情圣的性情中人看来,只要“别人对他好,他就对别人好。”背叛师门已经为世人不容,而杨过又不顾世俗,爱上了自己的师父,这种在现代都不被看好、不被承认的“师生恋”,在那个以儒学为思想核心的正统社会里,“宋人最重礼法,师徒间尊卑伦常,看得与君臣、父子一般,万万逆乱不得”,简直就是“禽兽之行”。
但他却不惜为之身死,也要爱自己的师父,不顾这乱伦之罪。“姑姑教过我武功,可是我偏要她做我妻子。你们斩我一千刀、一万刀,我还是要她做我妻子!”不顾世俗的眼光,不顾郭靖等长辈的反对,毅然决然的以一己之力向不合理的礼教、世俗发起挑战,由此可以看出在杨过性格中的道家精神:桀骜不驯的叛逆反抗精神。
他可以不顾世俗眼光,不顾一切的追求自己生命中的自由、个性和情爱。他有自己的主见,有自己的坚持,不会因为压力而改变自己的坚持,杨过骨子里是一种“不自由,毋宁死”的倔强和坚持,与道家的追求自由不谋而合。
而在《笑傲江湖》中,令狐冲的人物性格则是金庸小说中的另一类道家思想化身。相对于杨过来说,令狐冲是属于比较成熟稳重的一类,少了几分冲动,多了几分随和,但二人在实质上并无多少差别。相对于杨过的个人叛逆,令狐冲所对抗的则是整个传统文化,因此他的叛逆性相对于杨过来说有过之无不及。
在物欲横流的江湖,世人为了满足自己的一己私欲而不惜一切代价争抢武功秘籍辟邪剑谱、葵花宝典,但令狐冲并未被世俗所渲染,反而一直保持着一份率真,率性而为,游于江湖之中,形于山水之间,追求属于自己的自由和闲适。在那样的时代,令狐冲也算是一个另类。
而在金庸武侠小说中,还有一个特立独行的人物让人印象深刻,他就是《射雕英雄传》里的老顽童周伯通。他是“中神通”王重阳的师弟,是全真七子的师叔。他自创武功绝学“空明道”、“双手互搏”,令其武功与“天下五绝”不相伯仲。
然而,他却并不因为自己一身功夫而摆架子,反而性情天真朴实,行为举止犹如孩童,因此被称为“老顽童”。他不拘小节,同后辈郭靖结拜为兄弟。“玩”是他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件事情,然而看似平常的“玩”也体现着道家的思想文化。老顽童天性乐天派,整天乐呵呵,在无拘无束的玩中,他深得道家养生要旨,长寿之道,逍遥自在生活在天地之间。
相对于世人而言,老顽童更加向往自由,而他本人的性情也完全于自然融合在一起。他不计较世俗名利,在做任何事情的时候都是随心所欲,顺其自然,反而使其成为天下武功高手,这一点从他无意中习得“九阴真经”,在玩耍中自创“双手互搏”和“空明拳”可以得到有力的例证。
而与之形成强烈对比的就是西毒欧阳锋,一生为得到高强武功,耍尽各种手段,却最终被黄蓉设计败于自己的影子。两者相比,道家哲学中的无为而无不为鲜明的体现出来。
(三) 金庸武侠小说中“道化”的人生归宿
金庸武侠小说的人物结局存在着这样一种一致性,就是不约而同的走向归隐。而追溯归隐,我们可以发现中国归隐文化历史悠久。众多有治世之才的人物不约而同地走向归隐生活,商朝的伊尹,周初伯夷、叔齐宁等都是有名的隐士。
道家代表人物庄子也曾系统的提出了隐逸理论,它首先是一种面对社会精神内牢笼的觉醒,否定一切世俗的功名利禄,使之不饶于心,并进一步卸除社会责任,使自己成为一种纯粹的自我存在,进而升华到超然的境界。
儒家主张积极的入世,认为人在世间要做到“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而道家则主张出世,他们不想与人世间黑暗同流合污,又不愿意“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白白牺牲自己,因此道家主张归隐山林,选择一种至情至性的自由生活。
在道家思想的影响下,金庸武侠小说中的侠者,大多武功高强,然而又率性而为,特立独行,最后走向归隐。
像杨过,最终在与小龙女团聚之后,隐居古墓。令孤冲也选择与任盈盈摆脱世俗事物,浪迹天涯,从此笑傲江湖。而《倚天屠龙记》中的张无忌也选择与赵敏远走天涯。
这些走向归隐的人物,都经历了世俗人情,经历刀光剑影,命悬一线的时刻,当一切都结束之时,他们的内心归于平静,主导性格的道家思想引导他们选择崇尚自然、返璞归真、不为世俗所累的归隐生活。
从而追求精神的绝对自由,这也体现出道家文化中对个体生命的尊重,摆脱一切对追求自由的牵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