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097年,苏轼已经年满60周岁。从他20岁中进士开始算起,已经宦海沉浮超过40年。在这40年的人生经历当中,他经历过荣耀,却也经历过乌台诗案险些被杀头。他曾经在黄州泛游赤壁,也曾经在密州渴盼“何日遣冯唐?”
他曾经在岭南之地品尝荔枝的美味“不辞长作岭南人,”也曾经感慨杭州西湖的美景“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
此时的他正在今天海南岛的儋州,年近花甲之年,对于人生有期望更多的却也是失落。虽然他以豪放词见长,以豪放词闻名于世,但是在他的内心深处,又何尝不期待着现实社会给予他一丝的安慰?
在这一年的中秋节,60岁的苏轼内心倍感彷徨,他已经非常疲倦,对于人生也有了清醒的认识。但是在他的内心深处,依然怀。建功立业的梦想。他用这首宋词告诉我们,他不甘心。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
这首宋词的题目是《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是苏轼后期非常重要的一首作品。尤其是这首宋词的开篇两句“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就像是看透了人生一般,有无穷的哲理,却也写出了多少的人生无奈。
花甲之年,丰富的人生经历会让人们对于自己、对于社会都有了全新的认识。毕竟人生七十古来稀,花甲之年,说句不好听的,其实就是在度过人生最后的时光了。豪放的苏轼也是如此,虽然他的内心一直怀着建功立业的渴望,但是也不得不承认“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如今的年岁早就已经是两鬓半白。
22年前的苏轼都写出“老夫聊发少年狂”,今天的苏轼对于自己理应有更清楚的认识。但是他的那颗雄心,他对于建功立业的渴望,他对于在现实当中遭遇不顺的回应,还在向我们说明他内心当中的不甘心。
“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虽然接连遭遇被贬,但是他对于当时宋朝的最高统治者依然心怀盼望。“月明”显然隐喻的就是决定他命运的最高统治者,可惜“多被云妨”身边小人太多,以至于影响了“月明”的判断。
最后两句,归结到中秋节的主题上。“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这是最让人失望的中秋节,毕竟是苏轼一个人度过。他拿起酒杯,戚然地望着北方,他依然充满渴望,依然充满盼望。
就这么老去,就这么流落儋州之地,他是真的不甘心。
本文图片全部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感谢图片原作者对本文的贡献。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