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玲,民国文坛四大才女之一,从小便具有过人的写作天赋。7岁开始写小说,12岁开始在校刊和杂志上发表作品。1943,她创作的小说《沉香屑·第一炉香》引起轰动,之后相继创作了《沉香屑·第二炉香》《倾城之恋》《红玫瑰与白玫瑰》以及《金锁记》等一系列小说,在上海文坛大放异彩。写作对她来说,是一种爱好,也是一份职业。
01 写作就是发表意见“写作不过是发表意见,说话也同样地发表意见,不见得写文章就比说话难。”
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符号,以记述的方式反映事物、表达思想感情、传递知识信息、实现交流沟通的创造性脑力劳动过程。对现代人来说,写作不是作家专利,而是生活中与人沟通、交流、分享信息的一种方式,是我们在受教育的过程中必须掌握的技能,就像平常说话一样。
张爱玲认为,并非所有的人都有成为作家的天赋,天才毕竟是少数,但比天才更为要紧的是大多数的普通人。每个有社会生活经验的普通人,都会有一点独到的见解,但是很多人从来没想过要把它们写下来,事过境迁,就遗忘了,这是非常遗憾的。
没有写作习惯的人无话可说,养成写作习惯的人,却往往没有话找话说。很多人为了培养写作习惯,给自己定时、定量。有时为了达成一定的目标数量,说很多废话,这其实并不能起到训练的作用,反而会影响自己的语言表达水平。另外,写作的行为应当发自内心的冲动,而不是形式上的凑字数。因此,反复修改,润色,舍得删减,才能提高写作水平。
02 理论与作品相互推进“文学理论是出在文学作品之后的,过去如此,现在如此,将来恐怕也是如此。”
近年来,国内外掀起一阵创意写作热潮,复旦大学、上海大学等知名高校都设定了专门教授写作的创意写作专业。与传统的天赋论不同,他们认为,学习优秀的理论,借鉴别人的写作经验,可以复制写作能力。
作家真的是可以人为培养的吗?这个问题尚且存在争议。不过,从张爱玲的资料中,我们可以明确的是,她并不认为理论高于作品。毕竟是先有优秀的文学作品,而后通过鉴赏,产生了文学理论,而文学理论又对后人的创作有指导作用。因此,她认为,文学理论不是高高在上,手执鞭子的御者,它应当起到辅助作用,理论和作品二者或前或后,相互推进。
在中小学的写作中,理论运用不当的问题普遍存在,一般表现为滥用成语、名人名言,盲目迷信作文选。固定行文结构,只会写套路化的作文,毫无自己的想法和对生活的真实感受。
某小学生作文
另外,张爱玲认为文学理论也不都是值得肯定的。她曾说:“我发现弄文学的人向来是注重人生飞扬的一面,而忽视人生安稳的一面。其实,后者正是前者的底子。”
文学理论多是注重人生的斗争,导致某些作者不顾常理,空造矛盾,忽略了人是为了要求和谐才斗争的。
写作的过程是思考的过程,在写作的过程中,为了更好地表达某种思想,可以借助文学理论,选择合适的表现方式和技巧,不能炫技、生搬硬套,更不能让自己的思想禁锢在固定的理论模式下。
03 平衡作者与读者的关系“又要惊人,眩人,又要哄人,媚人,稳住了人,似乎是近于妾妇之道。由这一点出发,我们可以讨论讨论作者与读者的关系。”
如今,中小学生作文的读者不是普通的读者,而是“掌握生杀大权”的阅卷老师,谁也不能轻易说自己可以完全不考虑阅卷老师的阅读体验,自说自话,除非你确实是“例外的旷世奇才”。
为了得分,考生需得研究作文高分技巧,在这一点上,清代名士李渔早就在《闲情偶寄》里给出了自己的考场作文技巧:
“场中作文,有倒骗主司入彀之法。开卷之初,当有奇句夺目,使之一见而惊,不敢弃之,此一法也。终篇之际,当以媚语摄魂,使之执卷流连,若难遽别,此一法也。”
这和今天我们的语文老师指导作文时说的话一模一样:作文的开头一定要有绚烂精彩的句子,抓住阅卷老师的眼球,没有一个漂亮的开头,阅卷老师很有可能根本不会认真往下读,只给你一个不高不低的基础分。同样,结尾的时候,也要下功夫,这样你这篇文章在阅卷人心里档次就比较高。
老师们在网上阅卷
从审美角度上来说,张爱玲赞成西方的说法“诗人向他自己说话,被世人偷听了去”。作家写作也是为了表达自我,不是谄媚读者。从创作的角度上来说,她知道文学也是一种生产活动,必须时时刻刻顾及着读者的反应。她说的是顾及,而不是跟从,意思是需要考虑,但也应该有自己的坚持。
04 追求深远的意蕴“唯美派的缺点不在于它的美,而在于它的美没有底子。”
唯美派是20世纪初在日本出现的文学流派,主张从个人情趣出发,沉湎于风花月色和生活的享乐之中,作品基调幽暗、感情放纵、辞藻艳丽,将文学引向唯美主义和艺术至上主义。
张爱玲说:“美的东西不一定伟大,但伟大的东西总是美的。”写章追求辞藻的艳丽并没有错,但是如果只追求形式意义上的美,就像溪涧里的浪花,太过轻佻。我们应该追求的是大海的波涛,表面上平静,实则暗藏汹涌。
因此张爱玲写文章,注重文章是否意蕴深远,给人带来启示。她不写绝对的美,也不表现绝对的丑,不把两个矛盾的点对立,而是让他们同时存在于同一主体之中,用参差的对照的手法,写现代人的虚伪之中的真实,浮华的素朴。比如在《倾城之恋》中,白流苏和范柳原相互试探,各有打算,但不可否认的是,在虚伪的面孔下也有真情实感的流露。
周敦颐在《通书·文辞》写道:“文所以载道也。轮辕饰而人弗庸,徒饰也,况虚车乎。”再多的技巧也不能代替思考,方法是可以复制的,能力是可以培养的,只有思维是需要我们自己探索的。
-END-
作者 | Da.Qian
责编 | 杜普
编辑 | 墨语
版权声明
本文系“读者·新语文”独家稿件。
个人或平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