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晋,其实是一个强大的王朝原创 江左 2020-03-01 21:28:59
本篇全文3518字,阅读需要五分钟。
在五十个世纪的历史长河中,只有五十一年国运的西晋,只能算作一个短命王朝。在传统印象里,西晋王朝充满混乱、阴谋和无穷尽的杀伐,是数百年南北朝分裂的始作俑者。
事实果真如此吗?
从公元301年赵王司马伦称帝,点燃内战导火索,到公元316年西晋灭亡,西晋王朝下半场的表现确实如此。但从公元265年晋武帝司马炎取代曹魏,到公元300年这段时间,西晋王朝的上半场却是另外一番景象。
赵王司马伦
司马炎,一位不世出的仁君。很多人说西晋之所以短命,是因为其“得国不正”。这话有一定的道理,通过下克上建立起来的王朝,总是会保留许多前朝遗留的弊端。但这些问题并不起决定作用,赵匡胤同样是通过军事政变取代后周,而北宋享国长达一百六十多年。
公元266年,年仅二十岁的司马炎登上了皇位。不同于司马家前两代杀伐果断的性格,司马炎的性格非常仁慈。
这一点,史书记载的两件事可以很好证明。
晋朝平定吴国后,将吴主孙皓接到洛阳,司马炎在皇宫中接见。他指着旁边的座位对孙皓说道:“我在这里设这个位子等你很久了。”孙皓却说道:“臣在南方,也设下了这个座位等待陛下。”司马炎听后哈哈大笑。
司马炎在一次典礼上,得意洋洋地问司隶校尉刘毅:“我可以比作汉朝的哪位皇帝?”刘毅说道:“汉桓帝和汉灵帝。”司马炎惊讶道:“我虽然没什么才能,也不会那么差吧。”刘毅道:“桓帝和灵帝卖官鬻爵,收到的钱都进了国库,而陛下却放进自己腰包。这样看来,还不如!”有大臣当场指责刘毅不敬,司马炎却释然道:“我有你这样的直臣,这一点桓灵就比不上我。”
晋武帝司马炎
因为司马炎宽厚的性格,魏蜀吴三国的亡国之君都得以善终,这在历史上极其罕见。单就对待前朝皇帝这一点而言,司马炎足够秒杀他百分之九十九的同行。
这位仁慈的帝王,在治理国家上,采取一种无为而治的方针,这一时期的史书上,并没有酷吏(聚敛之臣)的记载。这使得民间财富得到了积累,促进了社会发展。
平定东吴之后,晋朝实行了新的税赋改革。按照规定,一个家庭(一夫一妻)正常分得的土地是一百亩,其中需要上缴田租的是七十亩,加上每年还需上缴国家三匹绢和三斤绵,赋税约占总收获的百分之二十左右。虽然税赋很高,不过剩余的粮食已经足够养活一个家庭,并且还有不少富余。
这项改革促进了荒地的开垦,大量没有户籍的流民重新进入户籍。从太康元年(公元280年)到三年(公元282年),短短三年间,国家户籍上的户数从二百五十四万暴涨到了三百七十七万。
不可否认,还有相当一部分依附于地方豪族的佃农没有进入国家户籍。但这些佃农交给地主的田租赋税应该与国家规定的相当,或者更低。否则,他们会更倾向于进入国家户籍,开垦新的土地。
众多人口游离于国家财政之外,司马炎自然知晓这一前朝遗留下来的症结,但根除这一症结无疑要采取铁血手段。仁慈的晋武帝或许从来没想过解决上述问题,因为国家仓库里的储备已经够用了。
总而言之,西晋初期对士族豪强的羁縻政策和宽容的赋税制度,使民间财富得到了积累,人民生活变得富足。同时,由于国家规定上缴税收更倾向于使用价值更高、重量更轻的绢和绵,促进了商品交流,商业因此而蓬勃发展。
石崇的首富之路西晋官僚阶级的奢侈生活,是这个短命王朝的一大特色。或许是因为它短命,更加突出了奢侈。石崇就是这些人中的代表。
石崇,西晋大司马石苞之子。在西晋这个看祖宗吃饭的年代,石崇仕途上的平步青云,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二十多岁时担任县令,随后升任郡守,因参与伐吴有功,被调进京城担任天子近臣。
石崇
公元290年,晋惠帝继位,石崇外调担任荆州刺史。当时的荆州是连通中原与江南的重要通道,往来商旅众多。根据史书记载,石崇在荆州刺史任上,派人抢劫往来的商旅,因此而得到巨额财富。
依靠这种杀鸡取卵的手段,石崇能够做到富甲天下,实在让人难以相信。我们有理由猜测,他这么做只是为了干掉他的竞争对手,实现对荆州贸易线路垄断。
不管真实情况如何,石崇惊人的财富都来自商品的流通。这位西晋首富的成功之路,证明了当时商业的繁荣。
在西晋官僚们纸醉金迷的元康年间(公元290年到公元300年),一位叫做鲁褒的隐士写下了一篇被载入史册的文章,名字叫做《钱神论》。
这篇千古名作叫人过目难忘,将当时世人唯钱是论的风气揭露无疑。其中种种语言,放之当下,也可以说有形有影。
我说这些并非为了批判某些不良习气,而是因为《钱神论》反映了当时社会另外一个现象,那就是用于交换的货币,得到了社会广泛的认可。
在历史上,操纵货币贬值,是统治阶级榨取民间财富的重要手段,历史上有名的能吏(聚敛之臣)都深谙此道。尽管政府大力推广,民间的热情始终不高,许多地区仍旧保持以物易物的习惯。
钱币的广泛流通,无疑是西晋商业兴盛的另一写照。西晋中央无为而治的管理理念,对市场没有过多的干预,让商业变得十分活跃。而商业的活跃,进一步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
石崇站在商业发展的风口,因此而富甲天下。社会的安定,经济的繁荣,随之而来的必定文化艺术的发展。石崇耗费巨资在洛阳城东修建了占地数十里的别墅,号称金谷园,遍邀天下名士,饮酒赋诗。其中逸事,时至今日,还时常被人提起。
风流名士与花样美男汉末天下大乱,使得西汉董仲舒结合儒家、法家、阴阳家等多家学说,标榜君权神授的“天人合一”理论受到了严重冲击。士族阶层的年轻人开始重新审视世界,试图探寻其中真理,形成了以老庄学说为基础的“玄学”。
宽袍大袖,衣袂翩翩,吟啸山莽,醉卧竹林,是晋朝名士们的标配。这些人平时都无所事事,天天聚在一起,讨论着高深莫名的哲学问题。他们拥有着大批拥趸,无论在庙堂还是江湖,都有着巨大的影响力,他们一举一动,都会被人争相模仿。但当你问他们一亩地能产多少斛粮食时,他们可能会一时语塞。
魏晋风流
除了不会御剑和道法,需要按时吃饭上厕所,他们的生活与修仙题材电视剧里的人物没多大区别。
西晋盛产风流名士,同时也盛产花样美男。中国古代四大美男,宋玉、潘安、卫玠和兰陵王。西晋独占两席。
大家可能不知道潘安是何许人,但必定知晓他的大名。史书记载这位人气偶像每次出门,都会引来众多女性,她们向潘安的车厢扔水果,所以潘安每次出门都是满载而归。在他出任河阳县令时,遍植桃花,由于潘安美貌,时人便以“花县”代指潘安。
潘安
这位花样美男同时也是著名的文学家,他与当时的名士们时常聚集在石崇的金谷园中,饮宴作诗,号称“金谷二十四友”。数十年后,一位叫做王羲之的东晋官员,模仿金谷园盛况,汇聚文人与会稽山阴之兰亭,书成《兰亭集序》。
西晋在文化艺术上的造诣,能够轻松秒杀它的先辈。除开思想的开放,无疑也得益于整个国家的富裕程度。能够养活这一帮子不事生产,只知道吟风咏月的闲人。
但是需要注意,这种看上去不甚刚健的社会风气,并没有影响晋朝军队的战力。
猛将云集,外战内行如何与北方的游牧民族邻居互怼,是历代中原王朝的必修课。
晋朝之前的东汉,其亡国一大因素,即是长期无法结束与西北地区羌族的战争,导致国家财政崩溃。为此东汉末代几位帝王,不得已卖官鬻爵筹措军费,因此背上昏君的骂名。
西晋面临着东汉同样的问题。公元278年,西晋凉州镇将与胡族失和,兵败身死,凉州重镇武威失陷,让正踌躇满志准备灭吴的司马炎宵衣旰食。
这时,一名叫做马隆的中级武官站了出来,请缨平叛,只要求募兵三千。司马炎欣赏马隆的胆气,命他统兵出征。
马隆
马隆针对胡族擅长运动战,设计了一种用于防御的扁厢车,这种车在开阔地形上能够组成壁垒,在狭窄的地方就在车上搭设木屋,搭配强弓硬弩,大破数倍于己的胡族军队,斩首叛军首领。
西北之忧解除,公元279年末,西晋二十余万大军,分五路并进,目标直指吴国国都建康。尽管晋军总帅贾充是坚定反对伐吴派,吴国沿江诸镇拼死抵挡,即便如此,吴国也仅仅抵挡了两个月。
以杜预、王濬为代表的晋军一线将领,在信息通讯极不发达的情况下,完成了一场教科书式的协同作战。
平定东吴之后,晋朝威势大增,北方边疆地区偶有叛乱发生,都很快平息。边疆胡族纷纷内附,渐渐占据了凉州和关中地区人口的半数之多。
公元299年,一位叫做江统的官员,作《徒戎轮》一文上书朝廷,请求将众多定居内地的胡族迁出晋朝疆域。但朝廷没有同意,或许是当时晋军屡战屡胜,让当政者以为,这并不是什么大事。
后语社会稳定,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军事强大。尽管它存在许多缺点,但不能否认,西晋王朝上半场的表现,足以比肩历史上任何伟大的王朝。假如它能够保持下去,毫无疑问会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大帝国。
叫人扼腕的是,司马炎精心设计了一套相互制衡的管理机制,却把皇位传给了他的傻儿子。
加上所托非人,西晋王朝迅速从内部分崩离析。正如开篇所说,西晋与北宋同样“得国不正”,在开国之君的治理下,国力日渐强盛。但两者结局却相差悬远,症结就在王朝权利的接班人上。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