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语人间:每天10分钟,读懂1本好书,点击文章右边的「关注」,一起成长。
大家好呀~
今天,灵遥将为你带来一本新书,名字叫做《读懂中国青铜器:文化、形式、功能与图案》。
在华夏文明长河里,青铜器是一类不容被不忽视的存在。
上古时期,它便被中国人视为天命、权力与地位的象征。青铜器的拥有者则代表了宗族、王朝与百姓,祭天与祭祀鬼神、祖先,以祈求辖区境内和平昌盛,远离自然灾害。
因而,即使到了现代,这种形式的古代器物,无论是青铜制、玉制、陶瓷或是其他材质,都被供奉在庙里或是家族的供桌上,那里又通常是摆设香案,敬奉神明,神话古代英雄与先祖排位所在。
然而,由于历史太过悠久,加之介绍上的生僻字,我们许多人都不知道该如何去欣赏一件青铜器的价值,对其的称赞,也仅仅只停留在了「哇!这个好大只!」「那个的纹饰好好看」上面。
因此,这篇文章里,灵遥将结合《读懂中国青铜器:文化、形式、功能与图案》,与你系统地聊一聊青铜器这类古代器物。
希望能让你在参观历史博物馆时,与展柜里的青铜器,有更亲密的互动~
01.青铜器的制造技术:陶范法
在博物馆里欣赏青铜器时,不少人都会有这样一个疑问,这么大只的器具,在古代那个技术并不发达的年代,都是如何铸造的呢?
1928年到1938年间,现今河南省安阳县殷墟的商代王墓,以及若干年后在河南的郑州二里岗与湖北盘龙城之商代早期遗址所进行的科学考古挖掘中,均发现了当时用来铸造青铜器的陶范,也就是硬陶土制成的模子碎片。
原来,这些青铜器,都非一次性锻造而成的,而是拼接而成的。具体如下:
- 首先,以硬陶土制成设计好的青铜器模型。这个陶土模型完全等同于未制造的青铜器,所有细节与角度均为1:1还原;
- 然后,在模型上完整覆盖15cm厚的黏土,作为铸造时的外范;
- 进窑烧制后,将烧好的外范切割开来,成为外范各部分的模型;
- 将分开的各部分加以组合,捆上绳子,埋入湿沙,防止崩坏;
- 再制一内范,外边包上外范,内范与外范留5-15cm空隙,即壁的厚度;
- 最后,将高热的融化铜液浇筑于空隙中,冷却脱模。
由于青铜器铸造工艺成熟后,都会额外打磨一下粘合部分的缝隙,因此,我们在欣赏它们的时候,往往也会认为它是一件完整的啦~
02.青铜器型与功能
上古时期,青铜器除了是身份的象征,常常用于祭祀场合,还各有各的实用价值,具体可分为下面这四大类:
第一类,是食器。
你可以把它理解为我们现在做饭、炒菜的锅,有「鼎、簋、甗(yan,3声)、鬲(li,3声)、豆」五大类。
1. 鼎
鼎,是中国传统与历史最重要的器物。
自中华文明伊始,鼎便被一直视为王权至高无上的象征,而,铸鼎、获鼎,乃至持续拥有鼎的能力则被视为天命赐予统治权,与天佑不断的征兆。
在重礼的西周,鼎的使用有明确的规定,严格遵循「天子九鼎,诸侯七,大夫五,士三」的规矩,任何人都不得僭越。正所谓「君无戏言」,于是才有了用「一言九鼎」形容一个人信守承诺的说法。
最早的青铜器鼎始于夏代末期二里头文化时期的第三与第四阶段,约公元前17至16世纪。最早的鼎有一个薄壁的平底碗型鼎身,两只直立的耳,以及三只内空的三角形支足。
到了殷墟(安阳)时期,鼎身变得越来越浑圆,甚至成为了完全圆形的碗,直耳也越来越厚,支足则由空心转为圆柱状,或是完全的实心。
这个时期,也第一次出现了四足方鼎,形制较大,代表为现存于国家博物馆的商代晚期的「司母戊鼎」,成为商王权力地位的象征。
2. 簋
簋(gui,一声),是盛放食物的器具,作用类似于现在的大碗,在青铜器铭文中多以「段」的形式出现。
在祭祀中,为青铜礼器中的重器,与鼎配合使用,有「天子九鼎八簋,诸侯七鼎六簋,大夫五鼎四簋,士三鼎两簋」的规定。
簋在商代初期的二里岗时期极为罕见,由碗装薄口器身、圈足与两只横耳组成。到了殷墟早期仍然罕见,直到商代末期与西周初期才开始流行。
接近公元前11世纪,簋开始出现盖子,原本的圈足有时也被三支小型足或是一只大型的正方足所取代,有时甚至比簋本身还要大,称为「方簋」。
3. 甗(yan,3声)
甗(yan,3声)是一种煮饭的锅,功能与现在的「蒸锅」类似,分为上下两个部分,上面用以盛放食物,被称为「甑(zeng,1声)」,下部用以盛放水,被称为「鬲(li,3声)」,中间有孔用以通蒸汽。
青铜铸造的甗(yan,3声)最早出现在早期的二里岗时期,于1974年到1976年间在湖北省龙盘城发掘出土。商代期间,上部的甑要比下半部分的三足鬲大很多。
接近商代晚期与西周早期,甗的上半部分顶端出现,用以确保直把手的稳固。
4. 鬲
名为鬲的三足器物,是由三只下垂的袋装部分组成的,用来烹饪肉类与谷物的器皿,优势在于能够快速加热食物。
最早的青铜鬲出现在早商的二里头时期,此时形制单纯,薄铸,器身由三只内空的袋状组成,还有两只固定在口沿上的把手。
殷墟时期与西周早期,上半器身开始出现颈部,三只下垂的袋状也变得比较浅了。一直到西周时期,其外形变化都很小,直到春秋初期才彻底消失。
5. 豆
豆,是青铜礼器之一,常用于盛放腌菜、肉酱与调料,盛行于春秋战国时期。
它的形状是一种以喇叭状高单足支撑的半球形,盖子翻转过来后也可以作为另外一件单足支撑的食物盛放器皿。
新石器时期的龙山文化,陶豆便已经出现,但青铜似乎是的大约公元前9世纪才出现的。
第二类,是青铜酒器。
上古时期,古人们便有饮酒的习惯,于是,在出土的青铜器中,我们也发现了不少酒具,有「角、爵、觚(gu,1声)、壶、罍(lei,3声)、尊、觥(gong,1声)」这七大类。
1. 角
角是一种形制与爵非常类似的酒杯,两者主要的区别在于角没有流,嘴也没有钮顶的立柱,但尾部有两个翘起来的尖,往外延伸成类似角状。
青铜角最早出现在二里头文化晚期,在二里岗时期内壁极薄,椭圆器身,平坦底布,有三只极薄的三角锥足。
到了殷墟时期,外形则与爵十分类似,原本椭圆的器身倾向圆形。到了西周早期,角不仅非常流行,还有了盖子。
2. 爵
爵既是祭祀时用来盛放酒的器皿,又是身份的象征,「爵位」一词便由此引申而来。
它最早出现在二里头文化第三期,即夏代末期,有三只锥形支足,其边缘一侧有长长的流嘴,另一侧则是尖短的尖形延伸,两只钮盖立柱的位置刚好位于器身延伸为流嘴的起点,器身的一侧有着半圆形把手。
到了殷墟时期,爵开始变得普遍,常与觚一起使用,两者形成商代祭祀最基本的组合。这时爵的器身较之前更圆,底部或者浑圆或者呈弧线,流转为胖且短。
而后,爵在西周初期慢慢消失,可能是因为祭酒礼开始不那么常见。
3. 觚
觚是常见的青铜器杯型器物中,为饮酒器。其高脚酒杯的外形于顶部与足部均呈喇叭状,在中间狭窄的腰部则略为鼓出。
青铜觚最早出现在商代初期的二里岗时期,此时的觚尺寸较小,制造手法粗糙,常饰有饕餮纹。
殷墟时期,与爵一起成为最流行的青铜器,是墓葬的中最基本的组合。此时的觚造型优雅,颇具美感~
4. 壶
根据记载,壶指的是各类大型的瓶子与罐状器物,无论其外貌的差异如何,共同特征都是球形的器身,器肩狭窄,器颈长,环形支足,有时有盖子与提手。
壶是存放酒或者水的容器,最早出现在早商的二里岗时期,到了商代末年,梨形的下半部开始窄化,壶颈更加地修长,开始有盖子与提手。
5. 罍(lei,3声)
罍是指所有器身为圆形或是方形,并有圈足或是平坦底部的容器。有内缩的短颈、卵型器身,或是器肩直径大于器身其他部分的,或者有时有盖的,都属于此类。
根据典籍记载,罍是一种盛酒或者水的容器,最早出土商代的二里岗时期,在商代晚期与西周时期都十分盛行,但在公元前3世纪末从中国青铜器中消失了。
6. 尊
尊同样是一种盛放酒的器皿,宽肩、阔肚,喇叭形颈部长而略窄,以及高而外撇且具有坡度圈足的器物,最早出现在二里岗时期,直到在殷墟中期消失。
最负盛名的尊莫过于「四羊方尊」,它的四个角落均装饰着几乎正面全身的公羊,每只大而壮观,带着羊角的头部从四个角落挺拔而出,于1938年在湖南省宁乡县月山铺出土。
7. 觥
觥是一种大型的盛酒器,下半部的器身宛如西餐中船型酱汁壶,有着环形支足,上半部则被做成动物兽类头部连着背部形状的长盖子。
觥首先出现在商代的殷墟时期,一直使用到西周中叶。
第三类,是与水有关的青铜器,有「匜(yi,2声)、盘、鉴」这三类,具体如下:
1. 匜
匜,这个字泛指所有样式的倾注器,有或者没有支足,器身呈圆形或者扁平,半圆形或是扁平的把手,以及大型的流。流的造型通常是兽类。
根据《左传》记载,匜是祭祀中用来洗手的器具,与盘成套出现,首次出现在公元前8世纪的西周晚期,在公元前4世纪消失。
2. 盘
盘是祭祀仪式时洗手的水器,其名称出现在了大量的青铜器铭文与典籍中。
从外观上看,盘是一种大而圆,具有某些深度的盆,以一圈足支撑,最早出现在二里岗时期,很是罕见,直到商朝末期与西周初期,数量才开始变多。
3. 鉴
鉴,是一种大型的存放水或是冰的器物,用做照面与整理仪容,类似于现在的「镜子」,有时也做沐浴用。鉴也是我国古代最大的青铜器,只在春秋战国时期出现。
最后一类,是青铜乐器,又可细分为「钟/镈(bo,2声)、铙(nao,2声)、钲(zheng,1声)、铃、鼓」五大类,一般来说以三、五、八、九,甚至更多的数目组合出现,尺寸由小到大:
1. 钟/镈
二者都是后边打击乐器,与西方的钟类似,开口朝下,悬吊着,一组数量从4、5到14件不等,最大的一组于1978年在曾侯乙墓出土,共65件。
2. 铙
这种中型到大型尺寸的铙主要由椭圆的大型杯状组成,开口朝上,安坐在一只长而粗,类似把柄的圆柱上,靠打击出声。
3. 钲
钲常常单个出土,器物开口朝上,常用于祭祀风雨星辰山川的自然祭祀中,在商代晚期到西周早期都很盛行。
4. 铃
铃第一次出土于河南省二里头文化二期遗址中,是目前所知最早的青铜器物,形状很像现在的铃铛。到了殷墟时期,铃的数量开始增多,高度介于7-8cm之间,很少有超过10cm的。
5. 鼓
这是一种早期的打击乐器,大桶状器身立于长方形底座上,其下有四只足,主要用于军事活动。
以上,便是今天的内容。
祝好!
文 | 武灵遥,一位践行着「日读书一本,日更文一篇」的职业读书人,更多好书拆解详见个人公众号:书语人间(syrjjy)
收藏
举报
146 条评论
评论
- 书语人间 15小时前
多谢网友们的指正,现纠正下面这4个字的读音,抱歉[祈祷][祈祷][祈祷] 1. 簋 gui,3声; 2. 甗 yan,3声; 3. 鬲 li,4声; 4. 罍 lei,2声
回复5 - 湘水浩汤 1天前
这文章好多问题啊,读音、年代、功能、性质均有错误之处。建议作者别一下子写这么多内容,青铜器哪里是这篇短文能介绍得了的,还不如一个类型一个类型的来说[可爱]
回复 ⋅ 1条回复5 - 文旅郭大谝 1天前
于青铜器铸造工艺成熟后,都会额外打磨一下粘合部分的缝隙?? 如何粘合的???
回复 ⋅ 1条回复0 - 用户435046691452 1天前
鬲四声罍二声簋三声 不要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回复8 - 长亭短亭在天涯 21小时前
终于找到这些字的解释了。干货干货干货!必须收藏
回复不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