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考研题库简答题2022-05-13 11:43·专业整理考研资料
《古代汉语》考研题库简答题
1. 什么叫词类活用?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有什么区别?举例说明。 答:在古代汉语中,某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灵活运用,在句中临时改变它的基本功能,而使其具有另一类词的功能。这就叫做词类活用。例如:《公羊传•庄公十三年》:“曹子手剑而从之。”“手”本是名词,句中是动词“拿”的意思,还带了宾语“剑”,临时具有了动词的意义和语法特点,就是词类活用。《水经注•巫山、巫峡》:“江水又东,径巫峡,杜宇所凿以通江水也。”句中的“东”字本来是个方位名词,这里临时具有了动词义“向东流”,作谓语,是词类活用。又如《蝜蝂传》:“苟能起,又不艾,日思高其位,大其禄。”句中的“高”、“大”原是形容词,这里是使动用法,临时具有了动词义,用作谓语,也都是词类活用。 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的区别是: (1)两者表达的含义不同。使动用法所表达的含义是“(主语)使宾语怎么样”,而意动用法所表达的含义是“(主语)认为宾语怎么样”。如《史记•鸿门宴》:“项伯杀人,臣活之。”《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前例的“活”是使动用法,其含义是主语“臣(指张良)”使宾语“之(指项伯)”活了下来;后例的“美”是意动用法,其含义是主语“吾妻”认为宾语“我(指邹忌)”长得美丽。 (2)两者的使用范围不同。能够有使动含义的词有动词与活用为动词的名词、形容词等,而意动用法只限于形容词、名词的活用。
2. 什么叫做“注疏”? 答:训诂学术语,古书注释和疏解注释的合称。旧时将着重解释古书词句意义的文字称为“注”。先秦时的“传、说、记、解、故”以及两汉时的“训、训诂、笺、章句”等解释古书词句的文字实即为“注”之异名。“疏”对“注”而言,疏通旧注并加以引申发挥称为“疏”。“疏”之名源于南北朝时讲论佛家的经典,当时称为“义疏”,也称为“章疏、讲疏、疏义”等。唐时,“疏”也称为“正义”,“正义”也就是釐正、阐发前人的义疏。南宋时始将经书的注文与疏文合为一编,称为“注疏”,“注疏”的通用名正是由此产生的。
3. 举例说明词义范围的缩小。 答:其特点是词的古义的范围大于今义,今义一般包括在古义之中。例如: “宫”在古代是房屋的统称。如《战国策·苏秦连横约从》:“父母闻之,清宫除道。”“清宫”即打扫房屋。后来“宫”专指宫殿,词义范围缩小了。 “丈人”在古代是对老者的尊称。《论语·子路从而后》:“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莜。”现代“丈人”专指妻子的父亲,即岳父。词义范围缩小了。 “坟”古义是用土堆积而成的高地,今义是埋尸体的土堆。“臭”古义是气味,今义是难闻的气味。另外还有“亲戚”、“禽”、“丈夫”“瓦”等。
4. 什么是平水韵? 答:现存最早的一部诗韵,是《广韵》。《广韵》的前身是《唐韵》,《唐韵》的前身是《切韵》。《广韵》共有206韵,《唐韵》、《切韵》应该也是206韵。宋淳佑年间江北平水人刘渊着《壬子新刊礼部韵略》,合并206韵为107韵。清代改称“平水韵”为“佩文诗韵”,又合并为106韵。唐人用韵,实际上用的是平水韵。
5. 何谓三平调? 答:诗句中如果最后三个字全都是平声字,就叫做调。这是写格律诗的大忌。是决不允许出现的。但在写古体诗时,却有意多出现,以示与格律诗相区别。如杜甫的《岁晏行》中如下的诗句:“莫徭射雁鸣桑弓、汝休枉杀南飞鸿、割慈忍爱还租庸、好恶不合长相蒙、此曲哀怨何时终”,最末三个字都是平声字,这就是三平调。
6. 《史记汲黯传》:“上以为淮阳楚地之郊,乃召拜黯为淮阳太守。”请根据《说文解字》说明“郊”的本义,根据《经籍纂诂》说明“郊”的句中意义。 答:《说文解字·邑部》:“距国百里为郊,从邑交声。”据此知“郊”的本义是指国都城外百里以内的地方。《经籍纂诂》:“郊,郊道要冲之处也。”据此知“郊”在句中指交通要道。
7. 如何判断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举例说明。 答:(1)在句中,如果名词后面有明显的宾语或补语,则这个名词活用为动词。如《史记•项羽本纪》:“范增数目项王。” (2)在句中,如果名词前面有能愿动词或副词修饰,则这个名词活用为动词。如《左传•宣公二年》:“晋灵公不君。” (3)在句中,如果在名词的前面或后面用“而”字同其它动词或动词性词语连接,则这个名词用作动词。如《续资治通鉴•宋纪十九》:“不蚕而衣” (4)在句中,如果名词置在“所”字后或“者”字前,则这个名词用如动词。
8. 词的新义和原义相比,词义演变有哪些规律? 答:词的新义和原义相比,词义演变有四条规律: (1)词义扩大。 (2)词义缩小。 (3)词义转移。 (4)词义的感情色彩变化。
9. 什么是“信、达、雅”?谁提出的?各有哪些涵义? 答:近代学者严复概括归纳了三项翻译原则:“信、达、雅”。“信”指译文要忠实于原文的意思,要准确。“达”指译文的表达要通顺,晓畅。“雅”指译文的语言要典雅,能反映原文的语言风格。
10.曲在用韵、平仄、对仗方面与词有哪些不同? 答:曲在用韵、平仄、对仗方面与词有如下不同: (一)用韵方面: (1)从换韵与否来看:词韵平仄分开,中间可以换韵;曲韵四声通押,一韵到底。 (2)从韵脚的位置来看:词的韵脚有密有疏,有的一句一韵,有的两句一韵,有的三句一韵等;曲的韵脚较密,有的两句一韵,多数是一句一韵。 (3)从用仄声韵来看:词中,上、去可以通押,入声从仄声中分离出来,单独使用;曲中,入声字消失,即没有入声。上、去为仄声。有的规定韵字要“仄辨上去”。 (二)平仄方面:除了词那样的平仄要求以外,曲有时还要求“平分阴阳,仄辨上去”。即同为平声,却要分清阴平、阳平;同为仄声,却要辨明上声、去声。该用哪种声调用哪种声调。曲比词在平仄方面要求严格。 (三)对仗方面:词中,如果相邻两句字数相等,就可以构成对仗,但是也可以不用对仗;曲中,除相邻的两句字数相等可以构成对仗外,相邻的三句字数相等还可以构成鼎足对,相邻的四句字数相等还可以构成连璧对。曲的对仗,甚至不要求字数相等。曲的对仗比词要求要宽一些。
11.古书上为什么写“丘”时常缺笔?清人为什么遇到“胤”字常缺最后一笔? 答:这是为避冒犯长上的委婉修辞法,它通过加减笔画避名讳。孔子名“丘”,雍正名“胤祯”,后世文人使用这两个字时分别缺“丘”字倒数第二笔,缺“胤”的倒数第一笔,以此来避冒犯。
12.“叶音说”的主要错误是什么? 答: “叶音说”是在没有确凿根据的情况下,强改字音以求押韵和谐,并非探明了韵字的本音。其根本错误,就在于对古韵采取一种形而上学的观点,而非历史的观点,不懂得语音是发展变化的。其后果,则是一个字可叶出许多的音,造成汉字读音的极大混乱。所以说“叶音说”是错误的。
13.特殊代词“者”和“所”的用法是什么?有什么区别? 答: “者”和“所”是两个起辅助作用的代词。它们都称代一定的人或事物,但是不能独立充当句子成分,必须放在其他词或词组的前面或后面,构成“者”字结构或“所”字结构,使整个结构成为句子的一个成分。 一般说来,“所”在动词(或动词性词组)之前,使之成为名词性结构,表示动作的承受者、被动者;“者”字放在动词(或动词性词组)之后,构成名词结构,表示动作的发出者、主动者,这就是二者的区别。
14.什么是词的本义? 答:所谓词的本义,就是汉字在造字之初所代表的词义称为文字的本义。多义词的几个意义,其中一个意义是词义引申派生的起点,这个意义就是词的本义。汉字是表意体系的文字,它的形体结构和意义有密切关系。如,“向”本来的意义是“向北的窗户”。类似的有“斤、戒、刃、适、臣”和“臣、望、临、卧”两组字的本义和造字方法。 另外,词的本来意义,但不一定都是原始意义。探求词的本义时,不仅要分析字形,还必须要考察文献语言用例来加以证实,这是检验本义是古可靠的重要依据。如“狱”在先秦文献中都是“诉讼”、“案件”义,到汉代文献才有当“监狱”讲的,因而本义是“诉讼”。
15.古代工具书的注音方法有哪几种? 答:读若法,借助人们熟悉的字词给陌生字注音的是一种注音形式。这种注音例子在《说文解字》中较为常见,如《说文玉部》:“珣,读若宣。” 譬况法,汉魏以前人们给汉字注音采用的注音方法。如《淮南子原道训》:“蚊龙水居。”高诱注:“蛟,读人情性交易之交,缓气言乃得耳。” 直音法,用一个同音字来给另一个字注音的方法。如《汉书高帝纪》:“高祖为人,隆准而龙颜。”颜师古注引服虔曰:“准音拙”。 反切法,用两个字来拼出一个字的读音的注音方法。反切的基本原理是:上字取声,下字取韵。反切上字也称为切上字,反切下字也简称为切下字。如《说文·一部》:“天,颠也,至高无上。从一、大。他前切。”
16.《诗经》押韵的韵例是怎样的? 答:(1)从韵在句中的位置看,句尾韵是最普遍的形式;(2)从一章中所用的韵数看,分为一韵到底和换韵两类;(3)从韵脚相互的距离来看,情况比较复杂:①句句押韵;②隔句押韵;③交韵。
17.举例说明异体字产生的原因。 答:异体字产生的原因是由于使用汉字的人数多,地域广,时间长。人们在不同的时间和空间造字,由于构思不同,取材有别,方法各异。 (1)造字方法不同的异体字。 (2)造字素材不同的异体字。 (3)偏旁位置不同的异体字。
18.简述“四体二用”说。 答:四体二用说的观点是:象形、指事、会意、形声是四种造字法。转注、假借是二种用字法。“六书”的前四书是造字法,与汉字结构有关;“六书”的后二书是用字法,与汉字结构无关。
19.谈谈“假借”和“通假”的区别与联系? 答:两者区别的要点是:“假借”,也叫“本无其字的假借”,“六书假借”,或“造字假借”,其特点是久借不还。如“其”,本义是指“簸箕”,假借为代词“其”,只好再造一个“箕”,表示“簸箕”义。 “通假”也叫“本有其字的假借”,“同音通假”,或“用字假借”,其特点往往是偶尔一用。如“早晚”的“早”,本来有这个字,但许多古书中往往不用,而用“蚤”,这就是一般所说的“通假”。
20.“州”这一级行政单位历代有什么变化? 答:汉武帝把全国分为十几个监察区,称为州(或部)。其辖境很大。东汉末年,州成为郡以上的一级行政单位,魏、晋、南北朝一直沿袭。隋朝废郡存州,唐代因之,县以上的行政单位称为州(或称郡)。宋代的州也是县以上的行政单位,州上设路。元代的州也在路或府以下。明清时的州在县以上,府以下,京都所在的直隶州地位略等于府。也有一些散州,虽隶属于府,但实际地位和县相当。
21.什么叫做“义疏”? 答:训诂学术语,也称“章疏”、“讲疏”、“讲义”、“述义”、“疏义”等,为疏通经典义理,加以阐释发挥或补充旧注,究明原委的一种体式。“义疏”之名,从南北朝时讲论佛家经典演变而来,当时规定“疏不破注”,即诠释旧注时,不得改变旧注的任何观点。唐代的正义,宋代的注疏,亦即义疏。南朝·梁皇侃的《论语义疏》、清郝懿行的《尔雅义疏》等均是这方面的代表著作。
22.隶变对汉字结构的有什么重要的影响? 答:汉字由篆书到隶书的变化叫隶变。(1)部首形体的变化:如“人”变为“亻”,“心”变为“忄”。(2)简省或讹变。如“春”,从艹从日,屯声,(上部讹变)。“更”,从攴丙声(整体讹变)。(3)混同,是讹变的后果。有些原先不相同的偏旁,隶变后就混同了。如“服”从舟而不从月,“脍”从肉而不从月。
23.赋有哪几种类型?在语言方面有哪些特点? 答:赋有五种类型:骚赋、古赋、骈赋、律赋、文赋。 赋在语言方面有如下特点: (1)押韵。有偶句押韵的,也有句句押韵的。 (2)句式。以四字句和六字句为主。 (3)使用连接词语。赋有些像散文,重在说理,常常使用连接词语。 (4)骈偶。大多使用骈偶句。 (5)散句。可以少量地使用一些散句。
24.上古聲母研究有哪些重要學説?王力先生對這些學説作了哪些取捨?取捨的理由根據是什麽? 答:上古声母研究有如下重要学说: A.钱大昕:古无轻唇音。 B.钱大昕:古无舌上音。 C.章太炎:“娘”“日”二纽归“泥”说。 D.曾运乾:“ ”。 E.曾运乾:“ ”。 F.黄侃:“照” “精”系。 G.黄侃:“照” “端”系。 王力先生对这些学说的取舍和理由根据如下:王力先生根据历史比较语言学的原理,对前人的研究成果,从音理上做了分析。历史比较语言学的重要原理是:在相同条件下,凡发音部位相同的,总是朝着同一个方向变化,而不可能有不同的变化。即古代的同音字,经过历史变化以后,还是同音字。根据这个原理,王力先生把前人的研究成果分为两类: (1)声母的确相同。如轻唇归重唇、舌上归舌头、“娘”归“泥”、“ ”。后来声母分化,主要是因为韵头不同。 (2)声母仅是相似而非全同。如“日”归“泥”、“照” “精”系、“照” “端”系、“ ”。正因为它们并非完全同音,后来才有可能发展为差别较大的两个音。 王力先生对于这两类情况,前者予以取,后者予以舍。并根据这些取舍,总结出了上古三十二声母。
25.从《广韵》四声到现代普通话四声的演变规律,大致情况是什么? 答:从《广韵》四声到现代汉语普通话四声的演变规律,大致情况是:平分阴阳,浊上变去,入派四声。
26.什么是词的本义和引申义?了解词的本义和引申义有什么意义?怎样辨别词的本义? 答:所谓词的本义,就是词的本来意义。由于汉语比史久远,我们所说的本义只能是有语言文字材料所证明的本义。所谓引申义,就是从本义发展、演化出来的意义,它是造成一词多义的根本原因。 了解词的本义和引申义的重要意义是:一,可以辨析山今词义的异同,精确地掌握词义。二,可了解词义演变的不同情况及其规律,提高阅读古文的能力。三,可详知一个词意义的古今演变情况,明白它为什么有这样的意义。四,可以了解字形与意义、古义与今义的联系,理性地掌握词的意义。辨析词的本义,首先要从分析字形入手。因为汉字的形体结构与意义有密切的关系,所以字形所反映出来的意义往往是其本义。这就需要了解字形演变的历史,特别要当心字体传讹的情形。其次,确定词的本义,还必须要有实际的语言数据加以证实。一般说来,一个字的字形所表现出来的意义与实际语言中作为词的意义相符合时,就是它的本义。必须把以上两个方面结合起来,才能较为准确地辨别词的本义。
27.什么是小篆?小篆是怎样发展来的?它是一种什么性质的文字? 答:(1)小篆又称秦篆,是秦统一后的规范化字体,属于古文字范畴,也是古今文字的分水岭。 (2)小篆是秦统一后为推行政令做到“书同文”的产物,由秦相李斯主持,在大篆基础上经过整理、省改、规范而形成的。《说文解字•叙》云:“秦始皇帝初兼天下……罢其不与秦文合者。(李)斯作《仓颉篇》,中车府令赵高作《爰历篇》,太史令胡母敬作《博学篇》,皆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所谓小篆者也。”过去人们常常据此把小篆看成李斯等人的创造,其实从大篆过渡到小篆是汉字长期孕育发展的结果,但李斯主持这项改革的历史功绩也是不可磨灭的。 (3)小篆是汉字史上第一次规范化的字体。它的特点是:①定型化,每个字的偏旁都有固定的位置;②统一化,各种形式统一为一种形式;③线条化,由“随体诘诎”变成曲折的线条。小篆的图画性减弱,符号性明显加强,是古文字的最终形式。
28.简述通假字与假借字的区别。 答:通假字与六书中的假借字有同有异。 相同点是:二者都是同音代替的用字现象。 不同点是: (1)假借是本无其字的借用,通假字是本有其字的借用。 (2)六书中的假借,一旦借用便借而不还,而古音通假则是临时性的,一旦离开了具体的语言环境,通假字便自然地失去它的通假义。
29.什么叫古音通假?试举例说明。 答:古音通假是指古代书面语言里借用音同或音近的字来代替本来应该使用的字的现象。本来应该使用的字叫本字,借来代替的字叫通假字。如《列子·汤问》:“甚矣,汝之不惠!”,“惠”本来表示“仁爱”之义,这里代替“慧”,当“聪明”讲,这样,“惠”就是个通假字。
30.什么是异体字?异体字是怎样产生的? 答:(1)异体字指音、义完全相同,只是形体不同,在任何情况下互相代替而不产生歧义的字。 (2)异体字的产生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使用汉字的人多、地广、时间长,不同时间、不同空间给同一个词造字,字形歧异是不可避免的;二是给某个词造字时,由于人们的构思不同,所采取的造字方法不同,或所用素材不同,或造字部件位置配备不同,也自然要产生异体字。如“畔、泮”、“灾、栽”等。
31.举例说明古今词义的轻重不同。 答:(1)古义轻,今义重: “恨”在古代的意思是遗憾、不满。如:司马迁《报仟安书》:“而长逝者魂魄私恨无穷。”“私恨”即内心私下的遗憾。《汉书·苏武传》:“子为父死亡所恨。”“亡所恨”即没有什么遗憾。今天“恨”的意思是仇恨、忿恨,词义比古代重多了。 “诛”最初只有“责备”的意思,后来是“诛杀”的意思。 (2)古义重,今义轻: “怨”古代的意思是怨恨、痛恨。如:《史记·秦本纪》:“缪公之怨此二人入于骨髓。”用“入骨髄”来形容“怨”的程度。《汉书·苏武传》:“闻汉天子其怨卫律。”用副词“甚”来修饰“怨”,可见怨恨的程度之深。今义轻,适埋怨和不满„ “感激”,古义是“愤激”的意思,现在一般是“感谢”义。 “饿”是严重的饿,指的是长时间未进食,受到死亡的威胁。 “饥”是一般的饿,想吃东西。
32.从中古时期的《广韵》到现代汉语普通话,声母有了很大变化。请说明现代汉语普通话声母“zh ch sh”和“j q x”的来源。 答:现代汉语普通话声母“zh ch sh”,是从中古时期《广韵》中的“知彻澄”“庄初崇山”“章昌船书禅”三组音合流变化而来的。现代汉语普通话声母“j q x”,是从中古时期《广韵》中的“精清从心邪”“见溪群晓匣”二组音中分化出来的。
33.古代汉语的指示代词有哪些?古代汉语的疑问代词有哪些? 答:古代汉语常用的指示代词有: (1)“是、此、斯、茲、之、其、彼、夫”等,一般分为近指、远指和旁指三类。“是、此、斯、茲、之”是近指代词;(可以译成现代汉语的“这、这个、这些”等。)“彼、夫”是远指代词;“他、它”足旁指代词(意思足“别人、别的”)。 (2)指示代词还有“若、然、尔”,“若”常用于定语:“然、尔”常用作谓语。 (3)“焉”相当于“于是”;“诸”相当于“之于”、“之乎”等。 疑问代词大致可以分为指人、指事和指处所三类。常用于指人的疑问代词有“谁”、“孰”:指事的疑问代词主要有“何”、“胡”、“曷”、“奚”(一般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什么”):指处所的疑问代词主要是“安”、“恶”、“焉”(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哪里”)。
34.普通名词做状语有哪些情况?举例说明。 答:(1)表示方位和处所,如《山海经•夸父逐日》:“河、渭不足,北饮大泽。” (2)表示工具和凭借,如《三国志•魏书•华佗传》:“太祖累书呼,又敕郡县发遣”。 (3)表示对人的态度,如《史记•项羽本纪》:“吾得兄事之。” (4)表示比喻,如《史记•循吏列传》“丁壮号哭,老人儿啼。”
35.举例说明什么是基础义?什么是引申义?它们与本义的关系怎样? 答:(1)基础义:凡属直接派生出引申义的意义,我们称之为基础义,它可以是本义,也可以是本义以外的其它义项。 (2)引申义:由本义直接或间接引申出来的意义。由本义直接引申出来的意义叫直接引申义,由引申义再引申派生出来的意义叫间接引申义。 基础义可以是本义,也可以是本义以外的其他义项。如“朝”本义是早晨,由于古代臣下晋见君主一般都在早晨,所以由“早晨”义引申为“朝见”义,这是以本义为基础义引申出来的意义;朝见君主必有一定的场所,所以由“朝见”义又引申为“朝廷”义,这是以引申义为基础引申派生出来的意义。可见基础义既可以是本义,也可以是本义以外的其他义项,因为凡是引申义赖以引申的基础都是基础义。本义、基础义虽然都是引申义的基础,但本义只有一个,基础义却可以是多个。引申义以本义为基础为起点,当引申义不止一个时,与本义构成直接、间接的关系。由本义直接引申出来的意义称直接引申义,由本义间接引申出来的意义称间接引申义。如上例“朝”的本义是早晨,由早晨引申为朝见义,这是直接引申;由朝见义引申为朝廷义,这是间接引申。
36.什么是古代汉语的动量(动作行为数量)表示法? 答:古代汉语一般只用单个数词表示动作行为的量,其动量表示法主要有以下两种情况: 一是数量词修饰动词时直接放在动词之前,用作状语,一般不用量词。例如: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左传》)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论语》)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出师表》) 二是为了强调某一行为的数量,将数词从动词前面移到句尾,在动词性成分后和数词前之间加上代词“者”用以复指,使“者”字结构作全句的主语,数词作全句的谓语。例如: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论语》)海内之地,方千里者九。(《孟子》)君之所以患于军者三。(《孙子》)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史记》)。
37.什么是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不包括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 答:名词除了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以外,还经常活用为一般的动词,表达与这个名词意义相关的动词含义,我们称之为“名词用如动词”。分类: ①普通名词用如动词: 赵之子孙侯者,其继有在者乎?(侯)《触龙说赵太后》 范增数目项王。(目)(《史记,鸿门宴》) 左右欲刃相如,相如张目叱之。(刃)《史记•廉蔺列传》 ②方位名词用如动词: 项王乃复引兵东,至东城,只有二十八名骑兵。(东)《史记•项羽本纪》 日渐暮,遂前其足,手向后据地,坐而下脱。(前)徐宏祖《游天都》
38.什么是简繁字?什么是古今字? 答:由于人们改革汉字,进行简化而产生的现象,简化字要比繁体字的书写简单,笔划较少,往往是一对一的关系,也有一对多的情况。今天所用的许多简化字是历代相传下来的。 如禮—礼、氣—气等。有些简化字和繁体字之间词义毫不相干,因为同音而被采用。如後—后、適—适等。 古今字:由于历史的发展,汉字的演变,产生了个新的字代表一个字的一个或者几个意义,分担那个字部分的意义,那么前一个字为古字,新产生的字为今字。如“责”,其“债务”等意义已经为“债”所替代,但“责任”等意义担任着,故而两者为古今字。
39.现代汉语中的一个词素在古代汉语中是否也一定是一个词素?请举例说明。 答:随着社会的发展,古今词汇比较起来,大致有三种情况:大量的新词不断产生出来;一些已经陈旧的词消失了;而基本词汇则基本上保存下来了。 (1)有的现代汉语中的词素在古代汉语中并不存在,也就谈不上词素。比如:咖啡、巧克力、麦当劳、奥林匹克等等。 (2)有的现代汉语中的词素就是一个词,一般属于基本词汇,在古代汉语中也是。比如人、手、天、地、山、水、东、西、南、北等。 (3)有的现代汉语中的词素不是一个词,比如“日”在表示太阳意义的时候,就必须以“日光”、“日食”、“日晷”等的形式出现。而在古代汉语中却是可以单独使用的。
40.比较古今词义的异同,大致可以分为哪几种类型?请各举若干例证。 答:第一种是古今意义基本未变。第二种是古今意义完全不问。第三种是古今意义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发展;既有某些相同之处,又有各种不同之处。 第一种、古今词义不变: 小、山、水、田、天、马、羊、日、月、火 第二种、古今意义完全不同: “绸”,古代是缠绕的意思,现在指绸缎、丝绸类的东西;“该”,古代的常用意义是完备之义,而在现代汉语中是副词,具有应该、应当的意思。 第三种、古今词义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这种同中有异的词分为两类: (一)词义范围的差异: (1)词义的扩大:词义的扩大是指表示的概念范围有了变化,即由指个别对象演变到指一般对象,由指具体事物演变到指抽象事物,由专指某一事物演变到通指一切事物。 响:(古)回声,(今)一般的声音。 商:(古)运货贩卖的人,(今)泛指一切做生意的人。 关:(古)专指函谷关,(今)通指一切关口、关卡。 绪:(古)丝头,(今)指一切抽象事物的开端。 理:(古)治玉,(今)一般治理。 (2)词义的缩小: 禽:(古)飞禽走兽的总称,(今)鸟类。 谷:(古)泛指粮食作物,(今)专指小米。 辇:(古)挽车,不限于君主所乘的车,(今)专指皇帝乘的车。 朕:(古)泛指第一人称,(今)专用于皇帝自称。 瓦:(古)泛指陶器,(今)指盖房顶用的建筑材料。 (3)词义的转移:即由甲范围转移到乙范围,它的主要特点是新义产生后,旧义就不存在了。 交通:(古)交际、勾结,(今)客货和邮电往来。 书记:(古)图书、官府主管文书者,(今)党团各级组织的主要负责人。中心:(古)心里,(今)正中,事情的主要部分。 消息:(古)生灭、盛衰,(今)音讯,新闻报道。 丈夫:(古)男子汉,(今)成年男子,妻子的爱人。 (二)词义感情色彩的差异: (1)词义的褒贬不同: 复辟:(古)褒义,(今)贬义。 爪牙:(古)褒义,(今)贬义。 走狗:(古)褒义,(今)贬义。 锻炼:(古)玩弄法律对人进行诬陷,贬义,(今)褒义。 谤:(古沖性,(今)贬义。 (2)词义的轻重不同: 诛:(古)责备,词义轻,(今)杀戮,词义加重。 感激:(古)愤激,词义重,(今)感谢,词义轻。
41.什么是亦声字? 答:亦声字也叫会意兼形声字。其特点是:构形的各个部件在意义上有联系,是会意字;但由于其中的一个部件同时充当声符,故又是形声字。例如: 授:《说文》:“予也。从手,从受,受亦声。” 娶:《说文》:“取妇也。从女,从取,取亦声。” 婚:《说文》:“妇家也。礼,取妇以昏时。妇人,阴也,故曰婚。从女,从昏,昏亦声。” 礼:《说文》:“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从示,从豊,豊亦声。” 琀:《说文》:“送死口中玉也,从玉,从含,含亦声” 忘:《说文》:“不识也。从心,从亡,亡亦声。”
42.什么是“亦声”字? 答: “亦声”即是会意兼形声,声符兼有表意作用。一般情况下,形声字的形符表示意义,声符表示词的读音,但是在相当多的时候声符也具有表意功能,我们通常把这些声符同时表意的形声字称为“亦声字”。如诏、溢。诏,其中召既表示读音,也表示意义;溢,其中益也是音义兼表。
43.举例说明古代汉语行为数量的表示法的特点。 答:一,一般把数词直接放在动词的前面,而不用表示动量的量词。如“三过其门而不入”。二,动词性成分后面加“者”,做全句的主语,数词单独做谓语。如“鲁仲连辞让者三”
44.什么叫宾语前置?它有那几种类型? 答:所谓宾语前置,是古代汉语表达中所出现的一种特殊的句式,即将宾语放在动词之前。这种宾语前置并不是表达一定语气的一般倒装(如:“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是“吾不复梦见周公久矣”的倒装,目的是加强语气),而是有一定语法条件的。总的来说,在三种情况下需要宾语前置: (1)疑问代词作宾语:疑问代词“谁、何、奚、安”等做宾语时须放在动词、介词的前面。如汪琬《传是楼记》:“吾何以传女曹哉?” (2)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这类宾语前置有两个条件,一、宾语必须是代词;第二全句必须是否定句,即必须有否定副词“不、勿、未”等或表示否定的无定代词“莫”等。如《论语•先进》:“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3)宾语用代词复指;这类宾语前置的特点是在宾语前置的同时,还要在宾语后面用代词“是”或“之”复指一下,“是”或“之”要放在动词的前面。如《国语•越语上》:“苟得闻子大夫之言,何后之有?”
45.什么是联绵词 答:特点是两个音节合成的单纯词,又称联绵词,一个词素连缀成义而不能分割,拆开后各个部分没有意义。如:匍匐、滂沱、囫囵、蟋蟀。联绵词的两个音节大都具有双声和迭韵的关系。双声即声母相同,迭韵即韵母相同。如玲珑、徘徊、参差。或没有,如蜈蚣、妯娌。或同音相重复,如匆匆、津津。
46.《尔雅》的历史地位是怎样的? 答:《尔雅》是我国第一部古汉语词汇学和训诂学专著,也是我国第一部词典。辑录我国古代丰富的词汇,为汉语词汇学奠定了基础。总的分为两个部分,前三篇重在解释一般词义;后十六篇像一个小百科全书,具体解释古代一些典章制度及天文地理等方面的知识,为研究我国科学史提供了宝贵的数据。所开创的“类聚群分”的释词体例,对后代辞书的编纂很有启发。
47.形容词的活用有哪些类型? 答:(1)形容词用作一般动词,如果形容词在叙述句里充当谓语,就是活用为动词。如:“益烈山泽而焚之。”“烈”形容大火,这里是“放大火烧”。 (2)形容词的使动用法:是指使它所带的宾语具有该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如“其达士,洁其居,美其服,饱其食。”中的“洁”、“美”、“饱”原是形容词,在句中都是使动用法,分别译为“使……清洁”、“使……华美”、“使……饱”。 (3)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是指谓语具有“认为宾语怎么样”或“把宾语看作什么”的意思。如:“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中的“甘”、“美”、“安“乐”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译为“认为……香甜”、“认为……华美”、“认为……安逸”、“认为……快乐”。
48.词在用韵、平仄、对仗方面与格律诗有哪些不同? 答:词在用韵、平仄、对仗方面与格律诗有如下不同: (一)用韵方面: (1)从用韵的种类来看:格律诗大多用平声韵,只有少数用仄声韵。仄声韵诗,是格律诗早期出现的一种不成熟诗体,后来就基本上被淘汰了。词可以用平声韵,也可以用仄声韵。 (2)从一首诗或词用韵的种类来看:格律诗除首句入韵可以用邻韵外,其他只能用一个韵部中的字;词中间可以换韵,即可以用几个韵部中的字。但在平声、仄声、入声韵中,相邻的韵脚不能出韵。 (3)从韵脚的位置来看:格律诗除首句入韵外,均为双句用韵;词的韵脚有疏有密,有的一句一韵,有的两句一韵,有的三句一韵等。 (4)从同一首诗或词用韵的韵字来看:格律诗避同字重复使用,即不允许使用重韵,唐词则不避重韵。宋词中一般要避重韵。 (5)从用仄声韵来看:格律诗上、去、入为仄声,不能出韵;词中,上、去可以通押,入声从仄声中分离出来,单独使用。 (二)平仄方面:格律诗可以有拗救,词除了词谱规定可平可仄和可以救孤平外,其他地方无拗救通融。词在用仄声的地方,有的还规定了上、去。总之,词比格律诗平仄要求严格。 (三)对仗方面:格律诗中,除绝句中对仗可有可无外,律诗中必须有对仗。律诗中最少得有一联为对仗联,并且大多为中间两联对仗。排律中,除首联、尾联可以不用对仗外,其他联一律得用对仗。词的对仗没有具体规定。如果相邻两句字数相等,就可以构成对仗,但是也可以不用对仗。词的对仗不限平仄相对,也不避同字相对。
49.古今词义的异同有哪些情况? 答:有三种情况: (1)古今意义基本未变:如:“马、牛、羊、山、水”等: (2)古今意义完全不同的:如:“绸”古代的意义是“缠绕”,现代的意义是“丝绸”:“该”古代的意义是“完备”,现在是“应当”。 (3)古今词义同中有异的。如:劝;路;池:瓦等。
50.如果写一首七律,首句为入韵的平起子收式,即“平平仄仄仄平平”。那么,应当如何依照黏对的规则,安排全篇的平仄? 答:首先来谈“黏对”规则。律诗每两句为一联,共四联。第一、二句为首联,第三、四句为额联,第五、六句为颈联,第七、八句为尾联。每联中的上句为出句,下句为对句。律诗讲求“黏对”,所谓“黏”,是就相邻两联而言,要求上联的对句中第二个宇与下联的出句中第二个字平仄一致,即平黏平,仄黏仄;所谓“对”,是就同一联中出句和对句的平仄而言,要求对句的第二个字的平仄要与出句的第二个字的平仄相反,即平对仄,仄对平。不合乎“黏”的叫失黏,不合乎“对”的叫失对。 如果一首七律,首句为人韵的平起平收式(平平仄仄仄平平),那么,按照“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原则,根据“对”的规则,首联的对句平仄应为“仄仄平平仄仄平”。再根据“黏”的规则,额联出句平仄应为“仄仄平平平仄仄”,颔联对句应为“平平仄仄仄平平”。余可类推。整首诗的平仄如下: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51.与汉代相比,魏晋南北朝时期,训诂学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其主要特点是什么? 答:主要特点有三:(1)训诂的范围扩大了。除了儒家经典之外,已扩大到史书、子书以及佛经。(2)训诂专著大量涌现,如《广雅》、《玉篇》、《字林》以及郭璞的《尔雅注》、《方言注》、《三仓解诂》等。(3)对少数民族语和外国语的研究也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及专门著作,如《鲜卑语》、《婆罗门书》等训诂著作的产生。
52.举例说明词义范围的转移。 答:词义由指甲事物变为指乙事物,词义中心转移,而甲乙事物之间又有一定的联系。如: “兵”本来指兵器,如《郑伯克段于鄢》:“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后来指拿兵器的人即士兵,再由士兵的意义引申为军队、战争。词义发生了转换。 “走”本来指跑,如《山海经》“夸父与日逐走。”后来指步行,行走。 “狱”本来指案件,如《曹刿论战》:“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后来指监狱。 “封”古义指积土成堆,今义指封闭。 “布”古指麻布、葛布,今指棉布。 “坐”古指两膝着席或床榻,臀部压在脚后根上,今指臀着席位上。另外还有“脚、诛、货”等。
53.什么是甲骨文?它具有什么特点? 答:甲骨文是用刀把字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也称作龟甲兽骨文字、贞卜文字、甲骨卜辞、殷虚文字、殷虚书契等。 甲骨文具有如下的一些特点:(1)保留浓重的描画物象的色彩,形象逼真,颇似画面。(2)异体字繁多。(3)偏旁不固定,可以互换。(4)书写自由灵活,随意性较大。
54.什么是词调、词牌、词谱?什么是曲调、曲牌、曲谱? 答:词最初是配乐的歌词,有自己的乐谱。这种乐谱就是词调。词调的名称叫作词牌。如《忆秦娥》《渔歌子》《浪淘沙》等。汇集词调的各种体式分类编排的工具书叫作词谱。如清•万树的《词律》、清•王奕清奉敕编纂的《钦定词谱》等。 演奏曲的乐谱叫作曲调。曲调的名称叫作曲牌。如《阳春曲》《天净沙》《山坡羊》等。汇集曲调供人按谱填写曲词的工具书叫做曲谱。如明•朱权《太和正音谱》、清•王奕清等《钦定曲谱》等。
55.简述《诗经》韵例的特色。 答:(1)从韵在句中的位置看,句尾韵是最常见的形式。 (2)从一章中韵数看,可以分为一韵到底和换韵两类。 (3)从韵脚相互距离看,有句句押韵、隔句押韵和交韵。
56.根据文字学的观点,“莫”字的本义是昏暮,但是它主要被借用来表示语言中的无定代词,表示“没有谁(什么)”,昏暮的意思后来用“暮”字表示。“夫”字的本义是成年男子,但是它同时也被借用记录语言中的指示代词,如“夫执舆者为谁”。“疲”字的本义是疲劳,但古书里疲劳的意思常用“罢”来记录。请分析一下这三种用字现象的共同点及区别。 答:共同点:“莫”作无定代词。“夫”作指示代调,“罢”表疲劳的“疲”都是假借现象(或同音假借)。 区别:“莫”借作无定代词为本无其字的假借;但“莫”字的本义由后起字“暮”承担。“夫”借作指示代词为本无其字的假借,“夫”字兼表本义和借义(或未造后起字)。“罢”借作“疲”为本有其字的通假(或假借)。
57.如何区分“前置”和“倒装”这两种不同性质的语言现象? 答:应当辨别“前置”和“倒装”这两种不同性质的语言现象,不能把宾语前置句称为“倒装句”。所谓“倒装句”,指的是谓语位于主语之前的句式。由于古代汉语的语序一般是主语在前,谓语在后,因此就把谓语处于主语之前的句式叫做倒装句。它是强调谓语的一种修辞手段,即出于特定表达语气的需要,而把谓语临时提到主语之前来。例如:“大哉,尧之为君!”(《论语•泰伯》),正常的句式应是“尧之为君大哉!”“甚矣,汝之不惠!”(《列子•汤问》),即“汝之不惠甚矣!”这种句式也叫做主谓倒装句。而古代汉语的宾语前置则是古代汉语的语法规则,它是一种正常的语序,不属于“倒装”。
58.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的区别是什么? 答:一,范围广狭不同。使动用法包括动词的使用用法、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和名词的使动用法,意动用法包括形容词的意动和名词的意动用法两种。二,语法意义不同。使动用法是“主语使宾语怎么样”,是客观结果。意动用法是“主语认为宾语怎么样”,多是主观看法或意念。
59.什么叫做“集解”? 答:训诂学术语,也称“集注”。可分为两类:①为各家注解的总汇,且加上自己的见解,名之为“集解”或“集注”,如魏何晏的《论语集解》。②汇集经传等资料,对其作出综合的注解,为“集解”或“集注”的另一体式。如晋杜预的《春秋经传集解》,便将经和传汇集在一起进行注解。
60.什么是合叙句?请举例说明。 答:把并列关系中对应部分的词、词组或句子合并起来,放在同一位置上来叙述或描写的句子形式,就是合叙句。如李商隐《霜月》:“青女素娥倶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就是“青女耐冷,霜里斗婵娟;素娥耐冷,月中斗婵娟”两个句子的合叙形式。
61.古代的“姓”和“氏”、“名”和“字”,是什么关系? 答:古代的“姓”和“氏”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姓是一种旧的族号,在古代有“别婚姻”的作用,而且它是不能改变的;而氏是姓的分支,往往隔一两代甚至本人就可能改变。上古时期,姓也是区分阶级地位的标志,贵族有姓,平民无姓。战国以后,人们往往以氏为姓,姓和氏逐渐合而为一。到了汉代,通称为姓,而且自天子至平民都可以有姓了。另外,由于姓是用来别婚姻的,所以在战国以前,男子只称氏,而女子却必须称姓。 古人有“名”,有“字”,二者都是古人的名字。旧时上古时期婴儿出生三个月由父亲命名,男子二十岁成人举行冠礼时取字,女子十五岁许嫁举行笄礼时取字。“名”和“字”之间往往在意义上有同义或相关联的关系。上古时期,名和字连着说时,通常是先称字,后称名;对平辈或尊辈则不能称名,只能称字,甚至连字都不能称(如对父母),弟子自称也称名,弟子当着老师称呼其他弟子也称名。
62.什么是词的引申义?词义引申有哪几种方式?词义引申有哪些规律? 答:词在发展过程中,由本义派生出来的意义叫作词的引申义。 词义引申有三种方式:(1)链锁式引申;(2)辐射式引申;(3)综合式引申。 词义引申有三条规律:(1)由具体到抽象;(2)由个别到一般;(3)由实义到虚义。
63.何谓反切? 答: 反切也称反语、反言、反音、反纽,或单称反、翻、切、纽。反切是我国传统的注音方法,用两个字拼合成另一个汉字的读音,如:都,当孤切。被注音字“都”称为被切字,用作反切的前一个字“当”称为反切上字,也简称切上字或上字,用作反切的后一个字“孤”称为反切下字,也简称下字。反切的基本原理是:切上字与被切字的声母相同,切下字与被切字的韵母和声调相同。在拼合过程中上字取声母,舍弃其韵母,下字取韵母和声调,舍弃其声母。顿,都困反(切),即 。
64.什么叫做“注”? 答:训诂学术语,是一种解释经书词句意义,兼及订正衍讹的训诂体式。将解释古书称为“注”是从东汉郑玄开始的,郑玄注释的古书很多,今天保存完整的,有《周礼注》、《仪礼注》和《礼记注》等。
65.什么是直接引申和间接引申? 答:从本义和引申义的关系看,可以分为两类,一类叫直接引申,一类叫间接引申;直接引申是指从本义直接派生出来的意义:如“月”,本义月亮,引申为时间单位“月”。再如“城”,本义是“城墙”,引申为“城市”。 间接引申是由直接引申而再引申的意义,与本义为间接关系。即所谓“辗转为它训”。如“朝”,本义是早晨,引申为“朝见”,再引中为“朝廷”,再引申为“朝代”。再如“防”的本义是“堤坝”。直接引申义:堵水、防水。间接引申义:禁阻、防备、防止、约束等。再如“任”等。
66.举例说明骈体文的五种基本结构 答:所谓骈体文的五种基本结构就是着眼于骈体文句子的字数而划分的。主要有: (1)四四式:四字句和四字句相对。如:“带天有匝,横地无穷。”(鲍照:《登大雷岸与妹书》)其中“带”与“横”、“天”与“地”、“有匣”与“无穷”相对。 (2)六六式:六字句和六字句相对。如:“窥地门之绝景,望天涯之孤云。”(鲍照:《登大雷岸与妹书》)其中“窥”与“望”、“地门”与“天涯”、“孤云”与“绝景”相对。 (3)四四四四式:上四下四与上四下四相对。如:“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吴均:《与朱元思书》)这里“泉水激石”与“好鸟相鸣”、“泠泠作响”与“嘤嘤成韵”对。 (4)六四六四式:上六下四与上六下四相对。如:“申包胥之顿地,碎之以首;蔡威公之泪尽,加之以血。”(庾信:《哀江南赋序》)其中“申包胥之顿地”与“蔡威公之泪尽”、“碎之以首”与“加之以血”相对。 (5)四六四六式:上四下六和上四下六相对。如:“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王勃:《滕王阁序》)这里“老当益壮”与“穷且益坚”、“宁移白首之心”与“不坠青云之志”相对。
67.使用目录书,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答:使用目录书,应该注意以下问题: (1)学习目录学常识和前人使用目录书的经验。 (2)把书目和原著对照起来读。 (3)注意目录书的新版本和新出现的检索工具。 (4)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5)关注书展、书市、书店中的最新书目。
68.古代汉语判断句中的“乃”、“即”、“维”、“惟”、“非”是不是判断词,为什么? 答:古代汉语判断句中的“乃”、“即”、“维”、“惟”、“非”都不是判断词。因为它们都不具备判断词的性质。“乃”、“即”是副词,在判断句中起加强肯定语气的作用,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就”、“便”等,所以当汉语中出观判断词“是”以后,它们还可以用在“是”前,构成“乃是”、“即是”等,可理解为“就是”、“便是”。“维”也可写作“惟”,它是句中语气词,起引出谓语作用,不仅可以用于判断句中,也可以用于其他类型的句子中。如《尚书•吕刑》:“蚩尤惟始作乱。”“惟始作乩”即开始作乱,不能理解为“是开始作乱”,故“维”不是判断词。“非”也经常用于判断句的谓语前,它是否定副词,不是判断词。
69.什么是六书?每类主要特点是什么?分别列举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字各五例。 答:六书: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六书”理论是汉代学问家班固、郑众、许慎等分析汉字的结构和汉字的使用而归纳出来的六种条例,对汉字的形体构造与使用规律所作的理论总结,成为我国古代文字学最重要的种理论体系。其中许慎对六书的研究最全面最深入,其《说文解字·后叙》根据六书的理论对九千多个篆文进行了分析归类,后人一般采用许慎所列六书的名称、排列顺序和定义,即:1像形2指示3会意4形声5转注6假借。象形、指事、会意、形声是造字之法,转注、假借为用字之法。 象形的主要特点是字形像它所表达的事物之形,以简单的线条把事物的轮廓或具有特征的部分描画出来。即许慎所谓“画成其物,随体诘诎”。如:日、月、止、目、人、车、行、牛、瓜、眉、虎、高、夕、犬、女、舟、鸟、手、网。指事的主要特点是用记号指出事物的特点。许慎的定义是“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一眼看去就可以认识大体,仔细观察就发现意义所在。如:上、下、中、亦(腋)、本、末、未、十、刃、甘等。会意的主要特点是组合两个以上的形体来表示一个新的意义。许慎:“比类合谊,以见指挥”,字面意思是会合成意,即由若干符号相互构成一种联系来表达某种意义。如:逐、取、武、及、戒、朝、暮、牧、从、北、莫、休、明。 形声的主要特点是由意符(也叫形符)和声符两部分组成,意符表示意义范畴,声符表示读音。意符相同的形声字意义上大都合意符所标示的事物或行为有关。如贝与财物有关,言与言语有关,心与心理有关。许慎的定义是:“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如:杨、柳、吐、忙、胡、破、故。 关于转注,学术界看法还不一致。一般认为,它的主要特点是字形同部,字义同源。许慎:“建类一首,同意相受。”即两个字的部首相同、两个字的意义有引申关系。如:考与老,呻与吟,讽与诵,空与窍,谀与谄,忧与愁等。它不是一种造字方法,而是一种释义条例。假借的主要特点是有词无字,借用音同或音近的字来表示。许慎:“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本无其字”指某一词本来没录,“依声托事”指找一同音字或近音字来代替。是说某些词原先没有为它选过专用字,只是从现成的字中选取一个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代替。许慎的定义是不错的,但许慎举的例字不妥。“令”,本是命令的意思,引申指发命令的长官;“长”,本是短长之长,辗转引申指长官之长(汉律:县万户为令,减万户为长)。二字均属词义引申现象,非假借。朱骏卢《说文通训定声》举“朋”、“来”为假借例字。 我:本意为武器,假借为自身代词。 而:本意为颊毛,借表第二人称,后假借为连 来:本意为小麦,假借为来去之来。 叔:本意为拾取,假借为叔父之叔。 焉:本意为鸟,假借为疑问代词。 如:“然”是“燃”的古字,本义是燃烧,后假借为代词“然”。 新:是“薪”的古字,本义是砍柴,后假借为新旧之“新”。 莫:是“暮”的古字,后假借为无定代词。 其:是“箕”的古字,本义是簸箕,后假借为代词。
70.简述普通名词用作状语的几种情况。 答:(1)表示行为的状态。如:“土崩瓦解”、“狼吞虎咽”。 (2)表示行为所凭借的工具或方法。如“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3)表示对人或事物的态度。如“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4)表示行为发生或进行的处所。如“而相如廷叱之。”
71.什么叫使动用法?它有哪几种常见类型?举例说明。 答:使动用法是主语使宾语施行谓语所表示的动作行为,其实质是以一般的动宾结构形式表达兼语结构的内容。使动用法有三种类型: (1)动词的使动用法。如《左传•宣公二年》:“晋侯饮赵盾酒。” (2)名词的使动用法。如《左传•襄公二十二年》:“吾见申叔,夫子所谓生死而肉骨也。” (3)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如贾谊《过秦论上》:“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
72.何为“破读”? 答:古汉语中通过改变一个字的读音来区别词性或词义的方法,叫做“破读”,也叫“读破”,这个字原来的读音叫做“本音”,改变后的读音叫做“破读音”,训诂上把读本音用本义的字叫做“如字”。
73.举例说明什么是词的本义? 答:本义就是词的本来意义,是与该词造字时的意义相合并有文献参证的最古的意义。如“兵”,金文“兵”的字形像双手举斤,“斤”就是兵器;《说文》:“兵,械也,从卄持斤。”《孟子梁惠王上》云:“弃甲曳兵而走”,其中的“兵”指兵器,可见兵器是“兵”的本义,成语“短兵相接”中的“兵”就是这个意义。应当指出的是,语言的产生远在文字发生之前,汉字的历史只有几千年,而汉语的历史比它更久远,因此可能会存在更古老的词义,但由于没有文字记载以及缺少文献的参证,今天已无从获得确切的了解,所以,我们所说的本义是指造字时代的词义,而不是汉语发生时代的原始义或最初义。
74.说出《十三经注疏》中为《周易》、《尚书》、《礼记》、《春秋左传》和《尔雅》作注疏的作者。 答:《周易》:魏王弼、韩康伯注,唐孔颖达正义;《尚书》:汉孔安国传,唐孔颖达正义;《礼记》:汉郑玄注,唐孔颖达等正义;《春秋左传》晋杜预注,唐孔颖达等正义;《尔雅》:晋郭璞注,宋邢昺疏。
75.如何理解关于“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 答: “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是关于律句平仄排列规则的简明说法。这是对七言诗而言的,对五言诗来说,就是“一三不论,二四分明”。所谓“一三五不论”,是指七言诗每句的第一、三、五字的平仄可以不拘,即可用平字亦可用仄声字,因为这些字都不在节奏点上。所谓“二四六分明”,是指七言诗每句的第二、四、六字的平仄必须严格掌握,不能随便变更,因为这些字都在每一节拍的节奏点上,决定一个节拍的性质。记住这两句话可以较迅速的掌握律句平仄的排列规则,但是这两句话并不全面,它没有将古人对律句平仄的一些特殊规定包括进去。有些第一字或第三字或第五字的平仄是不允许变动的。这些特殊规定有二:一不能“犯孤平”:二不能出现“三平调”。“犯孤平”和“三平调”都是诗家的大忌。 ⑴犯孤平 “犯孤平”是指除韵脚字为平声外,全句只有一个平声字,其余都成了仄声宇,平仄声失去平衡,故叫做“犯孤平”。 (2)三平调 “三平调”是指最后三字都用了平声字上文已经提到,“三平调”是诗家的大忌,要极力避免。
我知道答案
本帖寻求最佳答案回答被采纳后将获得系统奖励 10 天空金币 , 目前已有 4人回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