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下)文言文复习讲义 1.《鱼我所欲也》 一、文学常识 孟子,名轲 ,字子舆,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被称为“亚圣”。 《孟子》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记录孟轲及其弟子的政治、教育、哲学、伦理等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孟子的政治主张主要是“仁政”“王道”,主张和平,反对战争。宋代朱熹把《孟子》和《大学》《论语》《中庸》编在一起,称为“四书”。 二、课文翻译 重点字词: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舍弃 )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大义,道义,正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胜过,超过)于(比 )生者,故不为苟得(苟且取得,这里是苟且偷生的意思)也。死亦我所恶( 厌恶 ),所恶有甚于死者,故( 所以 )患(祸患、灾难 )有所不辟( 同“避”,躲避 )也。如使(如果,假使 )人之所欲莫( 没有 )甚于生,则( 那么 )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做 )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因此,所以 )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 不单,不仅)贤者有是心(这种心 )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不)丧(丧失)耳。 一箪食,一豆( 古代盛食物的器具 )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呼喝 )尔( 助词,用作后缀 )而( 表修饰 )与( 给 )之,行道之人弗受;蹴( 踩踏)尔而与之,乞人不屑( 认为不值得 )也。 万钟( 优厚的俸禄 )则不辩(同“辨”,辨别 )礼义而受之,万钟于(对于 )我何加( 有什么益处)焉!为(为了)宫室之美,妻妾之奉(侍奉),所识穷乏者(穷困的人 )得( 同“德”,感激、感恩 )我与( 同““欤”,语气词,相当于“吗”“么” )?乡(同向”,原先,从前 )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 做,接受)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 同“德”,感激、感恩 )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停止)乎?此之谓失其本心(本性,这里指人的羞恶之心)。
译文:鱼,是我所想要的,熊掌,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就只好)舍弃鱼而选取熊掌了。生命也是我所想要的,道义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就只好)舍弃生命而选取道义了。生命也是我所想要的,(但)我想要的,还有胜过生命的,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也(是)我厌恶的事情,(但我)所厌恶的,还有胜过死亡的,所以有的祸患(我)不躲避。如果人们想要的东西没有胜过生命的,那么一切可以得到生存的办法,什么手段不用呢?如果人们厌恶的事情没有胜过死亡的,那么一切可以躲避祸患的事,什么不做呢?通过某种办法就可以活下去,但是有人不用;通过某种办法就可以躲避祸患,但是有人不做。因此,(他们)想要的有比生命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义”),(他们)厌恶的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东西(那就是“不义”)。不仅仅贤人有这种思想,人人都有这种思想,(只不过)贤人能够不丧失它罢了。 一碗饭,一碗汤,得到它就能活下去,得不到它就要死亡。(没有礼貌地)吆喝着给他,过路的饥民不会接受;用脚踩踏过给他,(即使)乞丐(也)认为不值得(接受)。 优厚的俸禄如果不辨别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它,这优厚的俸禄对我有什么益处呢?为了宫室的华美,妻妾的侍奉,为了我所认识的穷困贫苦的人感激我吗?先前为了(义)宁愿死也不接受(嗟来之食),现在为了宫室的华美接受了(优厚的俸禄);先前为了(义)宁愿死也不接受(嗟来之食),现在为了妻妾的侍奉接受了(优厚的俸禄) ;先前为了(义)宁愿死也不接受(嗟来之食),现在为了所认识的穷困贫苦的人感激我接受了(优厚的俸禄) :这种做法不也可以停止了吗?这就叫做丧失了本性(人的羞恶之心)。
三、课文知识点 1.《鱼我所欲也》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如何引出这个论点的? 中心论点: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舍生取义) 孟子从日常生活中,人们在鱼和熊掌 “不可得兼”时,做出“舍鱼而取熊掌”的决定说起,设喻类比说理,从而提出在“生”和“义”不能兼顾时,要“舍生而取义”的观点。 2.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无数仁人志士都把“舍生取义“奉为人生准则,你能举出几个事例吗? ①文天祥在南宋危亡之际,领兵抗敌,欲挽狂澜于既倒,不幸兵败被俘。在狱中他备尝艰苦,断然拒绝元人的诱降,至死不屈,最终英勇就义。他坚贞的民族气节,万世流芳。他留下的名言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对后人的启发很大。 ②闻一多在李公朴先生的追悼会上,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死不屈,发表了气壮山河、永垂青史的《最后一次的讲演》,他誓言:“你们杀死了一个李公朴,会有千百万个李公朴站起来!”最后被国民党特务狙击身亡,他用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响彻云霄的民族正气之歌! 3.与“舍生取义”有关的名言。 ①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 ②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 ③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 (夏明翰)
,2.《唐雎不辱使命》 一、文学常识 本文出自《战国策》,《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书。原有《国事》《国策》《短长》等不同名号,共有33篇。是西汉刘向根据战国时期史料整理编辑的。 二、课文翻译 重点字词:秦王使(派)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想要)以五百里之地易(交换)安陵。安陵君其(表示祈使语气) 许( 答应)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施予恩惠) 以大易小,甚善;虽(虽然) 然( 这样),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说( 同“悦”,高兴)。安陵君因使(派)唐雎使(出使)于秦。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用)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听从)寡人,何也?且(况且)秦灭韩亡魏,而(可是)君以(凭借)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在意。错,同“措” )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增广、扩充)于君,而君逆(违背)寡人者,轻(轻视)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这样)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即使)千里不敢易也,岂直(哪里只是)五百里哉? 秦王怫然(愤怒的样子)怒,谓唐雎曰:“公亦尝(曾经)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回答)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横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平民)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 裸露 ) 跣( 赤脚),以头抢( 碰,撞)地耳(罢了)。”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有胆识有才能的人)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 吉祥的征兆,这里偏指凶兆)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 如果)士必(一定)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穿白色丧服),今日是(这样)也。”挺(拔)剑而起。 秦王色挠(面露胆怯之色),长跪而谢(道歉)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明白、懂得)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凭借)五十里之地存者,徒( 只,仅仅 ) 以(因为)有先生也。 译文:秦王派人对安陵君说:“我想要用方圆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安陵,安陵君就答应我吧!”安陵君说:“大王施予恩惠,用大的交换小的,很好;虽然这样,但我从先王那里接受了封地,愿意始终守护它,不敢交换。”秦王不高兴,安陵君因此派唐雎出使到秦国。 秦王对唐雎说:“我用方圆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安陵,安陵君不听从我,为什么呢?况且秦国灭掉了韩国和魏国,可是安陵君凭借方圆五十里的土地幸存下来的原因,是我把安陵君看作长者,所以不打他的主意。现在我用十倍的土地(来交换安陵),让安陵君扩大领土,可是安陵君违背我,是轻视我吗?”唐雎回答说:“不,不是这样的!安陵君从先王那里接受了封地而守护它,即使是方圆千里的土地也不敢交换,哪里只是用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呢?” 秦王气势汹汹地发怒了,对唐雎说:“您曾经听说过天子发怒吗?”唐雎回答说:“我不曾听说过。”秦王说:“天子发怒,死人百万,血流千里。”唐雎说:“大王曾经听说过平民发怒吗?”秦王说:“平民发怒,也不过是摘掉帽子,光着脚,用头撞地罢了。”唐雎说:“这是平庸无能的人发怒。不是有胆识有才能的人发怒。专诸刺杀吴王僚时,彗星的尾巴扫过月亮;聂政刺杀韩傀时,白色的长虹穿日而过;要离刺杀庆忌时,苍鹰扑到宫殿上。这三个人都是平民中的有胆识有才能的人,(他们)心里的愤怒还没发作出来,上天就降下了征兆,加上我,将变成四个人了。如果有胆识有才能的人要发怒,将会有两具尸体倒下,血流五步,全国人民都将穿白色丧服——今天就是这样。”(说罢)拔出宝剑站了起来。 秦王面露胆怯之色,长跪着向唐雎道歉:“先生请坐!怎么会到这种地步!我明白了:韩国、魏国灭亡,可是安陵国凭借方圆五十里的土地幸存下来,只是因为有先生啊。” 三、课文知识点 1、熟读课文《唐雎不辱使命》,找出描写秦王情绪变化的词语,说说秦王为什么会有这些变化。 秦王情绪变化的词语有“不说”“怫然怒”“色挠”三处。这些词语,如同一条暗线,串连起秦王情绪的变化。 当安陵君委婉地拒绝了秦王易地的欲求后,秦王“不说”,表现出极为失落不满的情绪;当唐雎重申安陵君的立场,坚决表示不易地时,语带讥讽,让秦王侵吞安陵国的野心再一次受到打击,所以秦王“怫然怒”;当唐雎的“布衣之怒”战胜了秦王的“天子之怒”时,“秦王色挠”神情沮丧,完全失去了唯我独尊的狂妄。 他从“不说”到“怒”到“色挠”,从自以为是、不可一世,到赔礼道歉,情绪经历了一个大起大落的过程,颇富戏剧性。 2.本文通过人物语言塑造了唐雎这一“士”的形象。仿照示例,另选一处人物语言加以分析。 示例:
人物语言: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分析:面对秦王的傲慢自大和咄咄逼人,唐雎沉着应对。先重复安陵君已经说过的理由“受地于先王”——不肯易地是要守先人之土;进而以“虽……岂……”的措辞,强化了“守土不易地”的立场,同时揭露秦王以空言索人国土的蛮横无理。不过,作为外交辞令,唐雎的话只说己方态度,并未直斥暴秦,义正辞严,有理有节。 人物语言: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 分析:秦王明言易地,暗为巧取豪夺,安陵君当然明白其中的诈伪。但他却不作正面驳斥和申辩,而是顺着秦王的“好意”说下去。他首先肯定这是秦王的恩惠,是非常好的事;然后,语意陡转,表明坚守先王土地,定不可移、誓不可夺的决心。这样的外交辞令,言辞虽卑,意志不衰。既没有过分激怒秦王,也表明了自己守土不易的严正立场,可谓敏于应对、善于言谈。 3.在这场外交斗争中,我们看出了唐雎和秦王分别有什么样的特点。 唐雎:不畏强暴、从容镇定、有胆有识、不辱使命 秦王:阴险狡诈、强悍狂妄、欺软怕硬,前倨后恭
我知道答案
本帖寻求最佳答案回答被采纳后将获得系统奖励 10 天空金币 , 目前已有 1人回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