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天空语文 如皋  九华 作文  教学

 找回密码
 我要加入(register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快捷登录

最近看过此主题的会员

天空新人

我是文化人

欲绘诗

77翔子

41BCDD

顾佳瑞七六阅读

小燕子

李白202091

蓝兰的花朵

嘿嘿嘿

joycy

颂颂.g

酷土土土

用户已注销

Jeremy

ʚ贴贴ɞ

果子黑

H·princess

李苏楠

方大金

依灵灵灵.

金川兰

lulululu

lisunan18795762

清风拂过

楠大人

查看: 980|回复: 0
收起左侧

历史上真正的刘禅是怎样的?别被电视骗了,在位41年,投降是对的,大家认为呢?

  [复制链接] TA的其它主题
来自- 保留地址

Ta在天空论坛排行

积分:NO. 92 名

发帖:NO. 82 名

在线:NO. 52 名

白刃玄衣及 发表于 2020-11-22 23:13:2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保留地址
来自- 保留地址

加入天空更多精彩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我要加入(register注册)

x
历史上真正的刘禅是怎样的?别被电视骗了,在位41年,投降是对的,大家认为呢?







[url=][/url]



铁马冰河wu 优质历史领域创作者09-09 12:59
[url=] 关注[/url]

史载,景耀六年(蜀汉年号,公元263年)夏,曹魏大将邓艾偷渡阴平,在绵竹大破蜀汉卫将军诸葛瞻率领的御林军。绵竹之战,诸葛亮子诸葛瞻、孙诸葛尚,尚书郎张遵(张飞孙)、黄崇(黄权之子)阵亡,蜀汉御林军几乎全军覆没。破绵竹后,邓艾率部直逼成都 。蜀后主刘禅在光禄大夫譙周的劝说下不战而降,立国42年的蜀汉王朝名实俱亡。“扶不起的刘阿斗”从此成为历史笑柄,蜀后主刘禅也成为昏聩庸碌之君的代名词。
刘禅在实力尚存的情况下为何放弃抵抗?
中国历代主流文化是儒家文化,而儒家文化最崇尚气节。打不打得过是一回事,敢不敢拼又是另一回事。从彼时蜀汉朝野的情况看,虽然被邓艾直捣腹心,但实力尚存,完全可以与孤军深入的魏军较量一番甚至关门打狗的。
先看看蜀国的情况。据 《三国志·蜀书·后主传》记载,司马昭出兵灭蜀、邓艾偷袭阴平时,蜀汉除失掉汉中外,国力并未遭受太大的损耗。当时蜀汉尚有“领户(户籍)二十八万,男女口九十四万,带甲将士十万两千,吏四万人,米四十余万斛,金银各两千斤锦绮彩绢各二十万匹,余物称此”。
由此可见,蜀汉在绵竹被邓艾全歼的只是部分守护成都的卫戍军队,主力精锐十万两千仍保存完好。蜀军主力大都部署在汉中、剑阁一线,基本未遭重创,加上国库钱粮充足,主将姜维足智多谋、能征善战,大可与魏军放手一搏,甚至将邓艾孤军一举全歼也不是难事。可刘禅为何在实力尚存的情况下,不做任何抵抗,竟轻率的献城投降了呢?
邓艾虽兵临成都城下,但孤军深入,早已是强弩之末
彼时的邓艾,虽已突破阴平,攻陷绵竹,但他麾下的军队人数有限,西晋史家袁准估计邓艾率领的奇兵最多在一万人左右。《三国志·魏书·邓艾传》记载:“四年秋,(司马昭以魏帝曹奂的名义)乃下诏使邓艾、诸葛绪各统诸军三万余人”。当时邓艾、诸葛绪皆归大将军钟会统辖,分别统领三万人马征讨蜀国。钟会与姜维在剑阁相持不下时,邓艾自告奋勇率偏师冒险偷渡阴平,他为了涉险出奇,又把参战人员进行精简,挑选精锐,裁汰老弱,最后随他从阴平入蜀的兵力大约在一万人左右,这点是基本可信的。
邓艾虽然出其不意来到成都平原,但将士长途奔袭、疲乏不堪 ,早已成强弩之末之势。刘禅在形势有利的情况下为何放弃抵抗,不战而降呢?
史书对刘禅的评价是“资质平庸之君”
袁准在《袁子》说:“(诸葛亮)事凡庸之君(指蜀后主刘禅),专权而不失礼,行君事而国人不疑......”由此可见,在西晋学者袁准的眼里,刘禅资质平庸,若不是诸葛亮呕心沥血、竭尽全力的辅佐他,他哪能在位41年?蜀国早八百年就完蛋了。
从刘禅继位后执政的情况看,不论从能力还是血性上比较,一点都看不出他是一代人杰刘备的儿子。从《三国志》、《汉晋春秋》等史籍中所记来看,刘禅对治国安邦相当外行,虽然他爹刘备煞费苦心给他留下了一个行政效率颇高且能相互制约的管理团队,但他却不能妥善加以利用,反而对这些智勇兼备之人深怀疑惧,却凭直觉对那些与自己朝夕相处、对自己百依百顺的宦官宠信异常,所以大太监黄皓就成了刘禅执政期间最炙手可热的“柱石之臣”了。
刘禅智商似乎很一般,对治国理政更是无从下手、一脸茫然,他的问题让辅政大臣诸葛亮感到很棘手。但忠心耿耿的诸葛亮为不负刘备重托,不得不耐心教化他 ,他苦口婆心、循循善诱地教导刘禅如何治国,如何知人善任,如何与民生息,不厌其烦的将一些基本治国方略灌输给资质不高甚至略显愚钝的蜀后主。从《出师表》中透露出的一些信息可以让后世解读出一位托孤老臣感到肩上责任重大,更能品读出一位治世能臣对一个庸庸碌碌的外行君主的万般无奈。
假如刘禅拼死固守成都,历史很可能被改写
还是回到曹魏灭蜀之战上来。邓艾冒险深入到蜀汉腹心成都平原时,因为翻越阴平险道时需披荆斩棘、穿越七百里渺无人烟的崎岖山路,最险峻之处甚至要“攀木缘崖”才能通过,可想战马和攻城所用的大型器械是无法携带的,即便他直捣成都,若想一举攻下城池,必须有比守城兵力多数倍的力量才行。成都是蜀汉核心,刘备父子在此经营了四十多年,城池坚固,防守严密自不必说,仅凭邓艾那支孤立无援的疲惫之师是无法攻克的。而且可以推断邓艾的部队是一支丢弃了战马的步兵,善于骑战的魏军失去了战马,与长于山地战的蜀军相比也就失去了优势。如果刘禅组织得当,不但能守住成都,甚至还可以瓮中捉鳖,一举团灭已成强弩之末的邓艾孤军。
此时的成都,魏军虽然已经捣入平原地区,但周边的要隘大都存在,姜维率主力仍在剑阁抵抗钟会的魏军大部队。且西边的郫县、汶山、龙鹤、白马、冉駹、匡用等战略要地均未失,均由五围牙门之兵固守。东面姜维率数万主力大军从剑阁撤至广汉郪城。罗宪率军驻守江州(今重庆)。南面的南中七郡 (在今天的云南)由将军霍戈镇守,彼时他已经集结好军队准备进援成都。北部的重镇雒城还没有失守,姜维的军队踞此不过七十里。汉中虽失,但外围靠近巴蜀之地尚有王含、蒋斌、柳隐率蜀军坚守,钟会虽出阳安关,但受其牵制,一时很难入蜀。
如此可见,蜀汉的十万大军基本完好无损,虽然成都守军人数不多,但毕竟有高耸城池为依托,假如刘禅据城坚守,待援军抵达后,完全可以将孤军深入的邓艾军“包饺子”。当初刘璋不也在成都抵抗大举围攻的刘备长达一年多吗?刘禅在有利的情况下为何不战而降?他真的是烂泥扶不上墙的窝囊废吗?
刘禅献城投降,原来也有不为人知的苦衷
《三国志·蜀书·譙周传》记载:“后主使群臣会议,计无所出”。意思是邓艾兵临城下时,后主刘禅召集群臣商讨对策,大家面面相觑,均束手无策。
和小说描述不同的是,历史事实不像人们一贯认知的那样——大臣英勇无畏、主张誓死抵抗,皇帝贪生畏死,决定献城投降。
《三国志·譙周传》还记载过这样一段话:“或以为蜀之与吴,本为和国,宜可奔吴;或以为南中七郡,阻险斗绝,易以自守,宜可奔南”。
大意是刘禅与群臣商讨对策时,有人主张投奔盟友东吴,有人主张逃往南中(云南)。可以明显的看出,没有一位大臣主张坚守成都,等待援军的。
通过这些情况可以得出一个结论:蜀汉的最高统治集团内部没有必胜信心,大家一致认为坚守待援毫无胜算。
首先,诸葛瞻惨败绵竹,已经使蜀汉高层的心理受到严重打击。而绵竹一失,成都无险可守,门户洞开。
之前的蜀国,国力虽不强盛,但为拓展战略生存空间,诸葛亮六出祁山姜维十一伐中原,都是主动发起进攻打曹魏,这次变成曹魏主动进攻打自己,攻防角色互换得太过突然,被动防守的准备不足,导致君臣信心崩溃,无法组织起有效的防御和抵抗。
其次,因古代通信条件所限,对方的兵力部署和前线的战况成都并不知晓。因为情况不明,见邓艾兵临城下,刘禅等人还以为魏军主力已经彻底攻破了蜀军的边防线。由于姜维率数万精锐屯守剑阁,存亡不明,且远水难解近渴,蜀都的人们自然丧失信心,无心恋战。假如刘禅知道逼近成都的只是魏军的一支人数有限的“敢死队”, 他也一定会誓死抵抗,坚守待援的。
假如这样,历史或许就会是另一番模样了。至少蜀国的国祚还会往后延续几年,不至于那么快就灰飞烟灭了。
刘禅放弃抵抗,缴械投降,邓艾兵不血刃进入成都,有人说与诸葛亮有关
据《三国志》记载,当年诸葛亮准备北伐中原,在《出师表》中对刘禅说:我们自己不可“妄自菲薄,引喻失义”。啥意思呢?原来三国中以蜀国实力最弱,蜀汉君臣长期以来信心不足,高估对手,低估自己。这次邓艾长驱直入、直捣成都,这个长期存在的弱者心理终于在国家生死存亡之际集中爆发了。一旦彻底丧失信心,局势就难以收拾了。
刘备死后,诸葛亮专权,臣强主弱的局势不可避免 。刘禅从自身安全考虑,将蜀军主力全部外调:李严长期率军驻扎白帝城永安关,诸葛亮则统大军屯扎在汉中,导致成都防务异常空虚。
加上蜀国长期施行严刑峻法,诸葛亮、姜维屡屡用兵,百姓不堪征调,早已力竭,民心已经尽失。
《三国志·蜀书·后主传》记载:“蜀本谓敌不便至,及闻艾已入阴平,百姓扰扰,皆迸山野,不可禁制”。蜀国认为魏军不容易攻进来,就没有进行必要的防御准备,等听到邓艾已进入阴平,老百姓人心惶惶,都出城躲到山里去了,官府无力禁止。
由此可见,蜀汉已失去民心,社稷存亡之际,已没有百姓愿意与成都共存亡了。
刘禅资质平庸,胸无大志,无谋无勇,妥妥的昏君一枚
国家遭遇外敌入侵,风雨飘摇之际,君臣百姓应该抱成一团,同仇敌忾,扶大厦之将倾,挽狂澜于既倒。但是长期以来,蜀汉刑罚严酷,税赋、杂役沉重,加上连年征战,且徒劳无功,未得中原尺寸之地不说,百姓还付出了巨大的牺牲,因此已无人愿意再为刘汉小朝廷出力了。
所以在蜀汉群臣看来,大兵压境之际,只有两条路可选:要么逃,要么降。抵抗是不可能抵抗的。
光禄卿大夫譙周劝刘禅说,逃跑不可行,如果逃到孙吴,寄人篱下的滋味不好受,并且魏国灭蜀后必攻吴,假如乘势灭掉东吴,您最终还是得成为魏军俘虏,或许会二次受辱。假如您逃往南中,魏军必紧追不舍,而且南中诸夷(少数民族)或许还会乘乱造反。最好的办法就是投降魏国,而且魏人为了诱降东吴,一定会厚待蜀国降君的。
刘禅采纳了譙周建议,献城投降,还下令姜维投降钟会。刘禅举国投降后,除杀妻自刎的北地王刘谌外,也算保住了身家性命,并且被魏王曹奂、权臣司马昭封了个有名无实的“安乐公” ,受到了一定程度的优待。
有人说,刘禅并不傻,还颇有心机,比如他在魏国耽于享乐,沉溺于声色狗马中不可自拔,是为了迷惑司马昭。在司马昭询问时他竟说出“此间乐,不思蜀”的蠢话,其实是在韬晦自保,不仅消除了司马昭的疑忌,还得以善终,这不是有大智慧吗?可事实是,他仅有小聪明,没有大智慧,否则也不会重用奸宦黄皓,掣肘姜维,将蜀汉朝堂弄得乌烟瘴气,若不是诸葛亮、蒋琬、费祎 、姜维等人的尽心辅佐,凭刘禅的个人能力,不要说能在位41年,就是在位一年都够呛。

【插图源自网络】
【发文不易 剽窃必究】

[url=] 1026 [/url][url=] [/url][url=] 51评论[/url] 分享[color=rgb(53, 192, 32) !important]
[color=rgb(236, 93, 83) !important]

[color=rgb(255, 206, 0) !important]




举报




沉14076945109-04 14:33
[url=] 关注[/url]

历史上的刘禅不是演义、评书里的那个刘禅,不是文人集团为了标榜自己,而吹嘘诸葛亮,而刻意忽视、丑化的刘禅。
诸葛亮自己评价刘禅是:智量甚大,增修过于所望。翻译过来就是:刘禅非常聪明,超过人们的期望。
当刘备死时,刘禅还是个刚刚成年十七岁青年。刘备将政事交托于诸葛亮,军事交托于李严,但短短几年,诸葛亮就运用政治手段,将李严架空,集军政大权为一身,而刘禅名为君主,实无一点权力,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三国志》中的后主传和诸葛亮传中都没有刘禅主动将国家都托付给诸葛亮的记录,也没有刘禅荒淫纵欲、贪图享乐的记录。陈寿唯一诟病刘禅的,只因为他任用了阉人黄皓弄权。诸葛亮大权在握,支手遮天,刘禅二十二岁时,还把他当成小孩子管束,刘禅不把自己没有的权力“交给”诸葛亮,诸葛亮能还给他吗?!一个被诸葛亮党羽禁锢在宫廷中,连出宫去看一眼都江堰都不被同意的刘禅,除了面子上需要的祭祀活动,才可以出宫的“皇帝”,和一个傀儡有什么区别,他能做什么,能有什么可以让人民知道他的能力呢?!
除了诸葛亮的党羽和被荆州势力压制的服服贴贴、心怀怨愤不平的东、益二州本土势力外,荆二代中也没有一个可用之才,禁锢深宫的刘禅除了阉人黄皓,他还可以用谁来夺回本该属于自己的权力呢?!黄皓是个阉人,他帮助刘禅夺回军政大权,他弄权,刘禅再收拾他,不比收拾诸葛亮、费袆、蒋琬、姜维更容易吗?!实际上,黄皓只是刘禅夺回权力的工具,虽然他在费袆、蒋琬死后,顺利夺回了政权,却在夺回军权时失败了,姜维及时逃回汉中,拥兵自重,延续了拖垮蜀汉政权的失败战争,国家的军队常年在那屡败屡战,国家怎么可能治理的好,一个只有政权,没有军权的跛脚丫皇帝,再怎么努力,也是没有用的,国家经不起常年战争的消耗,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去为军队服务了,国家的财力也大多投入到军事上了,国家经济靠什么来发展,靠谁来繁衍生息呢?!
后人常受演义、评书和无用文人们的鼓惑,对真正的历史记录一无所知,把姜维建议刘禅派兵防守阴平、阳关,黄皓问卜,告诉刘禅魏兵不来,他没有把这件事告诉群臣,就不顾史书记录的事实,把实际上还是采纳了姜维建议,并及时派出了援军的史实,说成刘禅只顾贪图享乐,没有采纳姜维建议的谣言传了近两千年。姜维建议刘禅派兵防御的阴平与邓艾所偷渡的阴平山,根本不是一回事,虽然同叫阴平,但姜维所建议的阴平关是在今天的甘肃,而邓艾偷渡的阴平却是今天四川的阴平山,它位于阴平关、阳关、剑阁的深远后方,如果不是姜维放弃祁山险道不守,放曹魏军进汉中,偷渡阴平,根本是不可能发生的事。在邓艾偷渡阴平之前,刘禅派出的援军就己经到达阴平关,还与交战失败的姜维在阴平关会合了。邓艾偷渡阴平成功后,刘禅又派出了最后一支还忠于自己的军队,在才干平庸的诸葛亮之子诸葛瞻的率领下,被不听劝告的诸葛瞻白白浪费了,坐看邓艾夺取涪关得以喘息、补给,错失蜀汉最后的屏障,导致了蜀汉的灭亡。
骨气、气节从来不是成大事者的品质,成大事者,当审时度势,能屈能伸,懂得委屈求全,待机而动,留得青山在,而不是慷慨赴死。诸葛瞻之败,刘禅己无人、无兵可用,成都号称还有几万兵,实则己非刘禅可用,群臣一片请降之声,城是守不住的,明知失败,何必拉百姓无谓牺牲呢?!
刘禅聪慧过人、能隐忍,懂得权谋之术,审时度势,爱民不惜自损,其奈不得天时、人合,空有地利尔。欲成大事,孔明之流切不可大用,忠臣不等于良臣、成事之臣。勤奋不代表能做正确的事,好心办坏事,是经常发生的事。

[url=] 1032 [/url][url=] [/url][url=] 28评论[/url] 分享[color=rgb(53, 192, 32) !important]
[color=rgb(236, 93, 83) !important]

[color=rgb(255, 206, 0) !important]




举报




香姐逛历史05-29 14:56
[url=] 关注[/url]

对于刘禅,有很多误解,一句“扶不起的阿斗”似乎已经被完全定格了:刘禅就是一个昏君,整体无所事事,最后导致蜀汉灭亡,最可恨的是,他最后还是投降的,还闹出了乐不思蜀的笑话来。
语文课本中就有学到过曹冲称象,遗憾的是,曹冲的聪明引起了曹丕的嫉妒,加上不知道收敛低调,最后被毒害。曹植就别说了,曹丕对他一直怀有敌意,才会有“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的悲剧。
曹丕在位时,国力强盛,算是一位明君。但天妒英才,文武双全的曹丕在位6年时间就驾鹤西游了,把帝位传给了曹叡。
遗憾的是曹叡并没有继续发扬曹丕的聪明才智和宏图大业,前期还能理政,后期直接沉溺于美酒女色之中,弄得乌烟瘴气。魏略》记载,他的后宫人数众多,共达到了数万人之巨,在位时间13年后驾崩。
随后曹芳,曹髦和曹奂都没有大的作为,反而被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昭父子三人玩弄于股掌之间。曹操一代枭雄,打下的江山最后还是拱手相让给司马家族,这是他万万没有想到的结局。
再来看看东吴,孙权自然不用多说,他与刘备而论,不能与刘禅而论。吴国历史上共有4位皇帝,分别是孙权,孙亮,孙休和孙浩。这东吴与曹魏比起来,自然是差了不止一个档次。
除开孙权,孙亮竟然被权臣孙綝废除皇位,简直可悲。孙休在位仅仅6年,无所作为,还好在没有出大的问题。最后一位孙浩简直拿不上台面,在位16年时间,沉溺酒色,滥杀无辜。无论是能力,还是口碑,都是坏到了极致。
反之,刘禅就不完全不一样了。他在位时间就长达41年,光这一点就是其他人无法比拟的。而且刘禅还是一个善于用人的皇帝,这一点随刘备。

223年至263年在位,共计41年,又称后主,字公嗣,小名阿斗,活了64岁。
按照这个年纪来算,刘禅在三国时期算是很长寿的皇帝了。正所谓时势造英雄,乱世之中能够安安稳稳的生活64年,可想是一件多么美好的事情。
刘禅并不是一个愚不可及的人,只是他生在了三国最弱的一个国家,成为了三国第一个亡国之君,所以才会背负上扶不起的阿斗的罪名。
刘禅统治蜀汉的时间长达41年,是三国时期在位时间最长的君主,诸葛亮去世后,刘禅开始独立掌握蜀汉的军政大权,在刘禅统治时期,蜀汉没有出现过一个权臣,没有发生过一次大规模的叛乱,是三国时期最稳定的国家。
刘备去世的时候,刘禅只是一个17岁的少年,为了保障蜀汉的稳定,刘禅将蜀汉军政大权都交给了诸葛亮,让诸葛亮拥有了开府的权利。从诸葛亮开府一直到诸葛亮去世,经历了长达十年的时间。
在诸葛亮去世的时候,虽然刘禅的旧部亲信都已经去世,但是刘禅仍然轻而易举的就接管过来了蜀汉的军政大权。在正式掌权之后,刘禅将丞相的权利一分为二,分别交给了蒋琬和费祎,保证了蜀汉内部的权力平衡。在之后的30年里面,蜀汉都没有出现过权臣专权的情况。
夏侯霸投奔蜀汉的时候,因为父亲夏侯渊被斩杀而心中不满,刘禅特意召见夏侯霸,让皇子们出来拜见舅舅,对夏侯霸说:“你的父亲是在战乱中而死,并不是我的父亲手刃的。”然后刘禅指着皇子们说:“这都是夏侯家的子孙!”
刘禅的两任妻子都是张飞的女儿,张飞的老婆是夏侯霸的堂姐,所以刘禅才会这样说。从刘禅开导夏侯霸的事情来看,刘禅是一个很有头脑的人,并非是一个扶不起的阿斗。
刘禅的缺点是比较贪玩,从刘禅继位一直到蜀汉灭亡,刘禅一直都是坐镇幕后,蜀汉的大小事务前期由诸葛亮负责,中期由蒋琬和费祎负责,后期由董允、黄皓、姜维负责。
由于刘禅长期不管理朝政,蜀汉后期的国力越来越弱,特别是董允去世之后,蜀汉已经到了濒临崩溃的边缘。然而刘禅仍然只顾着玩耍,不愿意管理朝政,只要蜀汉的大权牢牢掌握在刘禅的手中,刘禅绝不愿意管理大臣之间的争斗。
投降无错,恰是顺应历史趋势
很多人认为,刘禅的投降证明了此人的庸碌无能。但笔者想说,这是最最错误的看法。刘禅的投降恰恰证明了他是一个具有远见卓识,能够忍辱负重的大人物。三国鼎立的后期,魏国实力远超蜀国和吴国。毕竟东吴和蜀汉都是偏安一隅,在南方占据着一两个州在苦苦支撑。要知道,魏国可是拥有整个北方。
当时南北不论是在经济还是人口上,北方都远胜于南方。所以他明白即便是集齐全国之力来对抗魏国,好一点儿的结果是两败俱伤,不好的结果就是家破人亡。蜀汉的胜算是渺茫的。连年的刀兵已经让川蜀地区的百姓不胜其烦了,家家都在举白幡,大家都希望不要再打仗,能够过上安稳的生活。刘禅深知民众心中所想所念,故而与其负隅顽抗,为何不顺应民意向魏军投降呢?
历史应该为刘禅正名
他也知道,作为汉家正统,自己的投降将会在后世史书上给自己留下骂名,可是在他心里,人命远远比名声更为重要。事实上,刘禅投降以后确实保佑了川蜀一方的平安。不管是百姓,还是贵族,他们都得到了很好的保护。
当然,刘禅自己也是被给予了很好的待遇,但实质上他每天都在刀口生活着,一个不对就可能葬送了自己。所以他才装疯卖傻。
刘禅这是用自身性命和荣耀换取了一地百姓的平安,到头来却得到的是他人的谩骂,实在是觉得这世间真是不公。在笔者看来,如果有人讨厌刘禅,只能说讨厌他的人是那种把名誉看得比生命更为珍贵的人。
刘禅只是跟他们的想法不同,他是把人命看得比荣誉更为珍贵。而这两种想法实际上都没有错,错的只是那些歪曲事实的史官,他们没有以一颗公正之心去记录历史,而是以自己的主观想法来揣摩历史人物,应该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
你是如何看待刘禅的?

[url=] 799 [/url][url=] [/url][url=] 34评论[/url] 分享[color=rgb(53, 192, 32) !important]
[color=rgb(236, 93, 83) !important]

[color=rgb(255, 206, 0) !important]




举报




历史画中人05-16 19:06
[url=] 关注[/url]

刘禅是蜀汉最后一任君主,他一共当了四十一年皇帝。
最开始的十一年是相父诸葛亮掌权辅政,刘禅只是当一个名义上的皇帝。诸葛亮病死五丈原后,刘禅才亲自执政。
蜀汉帝国在他的手中又运行了三十年,直到邓艾兵入成都才灭亡。客观的来说,后主这个人是有可取之处的,有功也有过。
刘备自从夷陵之战败退回国后,很快就病死,临死前他托孤诸葛亮,甚至说出如果阿斗不争气的话可以取而代之。诸葛亮感激涕零,表示要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永远忠于蜀汉王朝。
历史上真正的刘禅是怎样的?别被电视骗了,在位41年,投降是对的,大家认为呢?
对于刘禅,有很多误解,一句“扶不起的阿斗”似乎已经被完全定格了:刘禅就是一个昏君,整体无所事事,最后导致蜀汉灭亡,最可恨的是,他最后还是投降的,还闹出了乐不思蜀的笑话来。
刘禅既然如此不堪,为何他能在位41年?刘禅即蜀汉怀帝,223年至263年在位,共计41年,又称后主,字公嗣,小名阿斗,活了64岁。
按照这个年纪来算,刘禅在三国时期算是很长寿的皇帝了。正所谓时势造英雄,乱世之中能够安安稳稳的生活64年,可想是一件多么美好的事情。
三国时间最强大的曹魏,历史上一共有五位皇帝,分别是曹丕,曹叡,曹芳,曹髦和曹奂。曹操是一代枭雄,有流传至今的名言:“宁教天下人负我,休教我负天下人”。足以证明曹操的心狠手辣,受到这样的父亲的影响,曹丕有过之而无不及。
语文课本中就有学到过曹冲称象,遗憾的是,曹冲的聪明引起了曹丕的嫉妒,加上不知道收敛低调,最后被毒害。曹植就别说了,曹丕对他一直怀有敌意,才会有“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的悲剧。
曹丕在位时,国力强盛,算是一位明君。但天妒英才,文武双全的曹丕在位6年时间就驾鹤西游了,把帝位传给了曹叡。
遗憾的是曹叡并没有继续发扬曹丕的聪明才智和宏图大业,前期还能理政,后期直接沉溺于美酒女色之中,弄得乌烟瘴气。魏略》记载,他的后宫人数众多,共达到了数万人之巨,在位时间13年后驾崩。
随后曹芳,曹髦和曹奂都没有大的作为,反而被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昭父子三人玩弄于股掌之间。曹操一代枭雄,打下的江山最后还是拱手相让给司马家族,这是他万万没有想到的结局。
东吴,孙权自然不用多说,他与刘备而论,不能与刘禅而论。吴国历史上共有4位皇帝,分别是孙权,孙亮,孙休和孙浩。这东吴与曹魏比起来,自然是差了不止一个档次。
除开孙权,孙亮竟然被权臣孙綝废除皇位,简直可悲。孙休在位仅仅6年,无所作为,还好在没有出大的问题。最后一位孙浩简直拿不上台面,在位16年时间,沉溺酒色,滥杀无辜。无论是能力,还是口碑,都是坏到了极致。
反之,刘禅就不完全不一样了。他在位时间就长达41年,光这一点就是其他人无法比拟的。而且刘禅还是一个善于用人的皇帝,这一点随刘备。
诸葛亮是元老,跟随刘备打江山的,自然要信任。所以刘禅大胆的放权给诸葛亮,后面的姜维也一样,五次北伐战争,刘禅也是支持的。可见刘禅并不是扶不起的阿斗,他也是有雄心壮志的。只不过在晚期宠信宦官黄皓,导致了蜀汉逐渐走向衰弱,最终灭亡。但这也只是其中一个原因,蜀汉的命运不是一个刘禅能够改变的。
说到最后,刘禅不战而投降,这并不是懦弱,而是大胸怀的体现。诸葛亮五次北伐,已经耗费了蜀汉大量人力财力。虽然还是有和魏国一战的实力。但这也只是再继续劳民伤财罢了,败是注定了的。选择投降,百姓不会再遭受战争的苦难,这何尝不是一位明君应该做的事情呢?
打过来的时候,他没怎么挣扎,干干脆脆的就投降了,迁往洛阳受封为安乐公。
做为亡国之君,他个人是深感耻辱的,而且肯定会被曹魏的权贵嘲笑,索性装成蠢笨享乐之人,传出“乐不思蜀”的名声。
但对于蜀汉的老百姓来说,他们并不在乎做皇帝的是谁,他们关心的是能不能吃饱穿暖,希望的是战火不起。一将功成万骨枯,只要打战,无论胜负难过的都是老百姓。
所以他们更喜欢刘禅这样的君主!
历史上真正的刘禅,并不是电视里面演的那样,扶不起的阿斗。他能在位41年,就已经足够能说明,他很不简单。即便开疆扩土他算不上勇猛,但守家算得上一流。
总结:刘禅是一个非常聪明的人,只是他没有把聪明用到合适的地方。不过刘禅并不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昏君,刘禅统治时期蜀汉没有爆发大规模农民起义,朝廷内部也没有权臣专权,而且刘禅没有大兴土木,他的昏庸仅仅表现在不亲自管理朝政方面。

[url=] 665 [/url][url=] [/url][url=] 10评论[/url] 分享[color=rgb(53, 192, 32) !important]
[color=rgb(236, 93, 83) !important]

[color=rgb(255, 206, 0) !important]




举报




山野老人 优质历史领域创作者10-31 11:25
[url=] 关注[/url]

山野老人回答这个问题:
历史上真正的刘禅是怎样的?别被电视骗了,在位41年,投降是对的,大家认为呢?

三国时期的刘禅由于《三国演义》的影响,被人讥笑为扶不起的阿斗。
现在的电视剧为了哗众取宠,也让刘禅蒙羞。
认真通读史书《三国志》,便可知道刘禅并不是什么扶不起的阿斗,他的投降也不是为了自己而苟且偷生,刘禅而是一个很有主见的政治人物。
为什么说刘禅是一个很有主见的政治人物呢?
下面从三个方面回答这个问题:
一,刘禅的政治智慧。
刘禅在位四十一年,历经诸葛亮、蒋琬、费祎、姜维等四大权臣,这四大权尽管都有野心,但是在刘禅面前,基本上还是循规蹈矩,这一切都是因为刘禅的政治智慧化解了政治危机。
第一,用八个字搞定诸葛亮。
刘备驾崩,诸葛亮执掌大权。
诸葛亮一上台就将军政司法大权集于一身。
《三国志》记载:“建兴元年,封亮武乡侯,开府治事。顷之,领益州牧。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
由此可见诸葛亮的强势。
对于强势的诸葛亮,刘禅继位之初,就封诸葛亮为丞相,然后对诸葛亮说:“政由葛氏,祭则寡人。”
意思是说,治理国家是你诸葛亮的事情,无论你怎么捣鼓,我不在意,但是国家祭祀这样有关国家主权的本质问题,由我刘禅主持。
就这么八个字,明确划定了诸葛亮与刘禅的职责界限,轻轻搞定了诸葛亮的胡作非为。
尽管诸葛亮再强势,就因为有这个八个字,诸葛亮自始至终,不敢越雷池半步。
尽管诸葛亮在北伐前线,刘禅要调回诸葛亮回京城,诸葛亮也不敢怠慢。

第二,用职位轮岗搞定蒋琬与费祎。
蒋琬与费祎是诸葛亮亲手培植的亲信,诸葛亮死后大权掌握在这两个人手里。
对于诸葛亮这两个亲信,刘禅为了防止其拉帮结派,不断对这两人实施轮岗。
诸葛亮去世后刘禅任命蒋琬为尚书令,总统国事。
不久,刘禅升蒋琬为大将军,让费祎代理尚书令。
之后,升任蒋琬为大司马,任命费祎为大将军。
诸葛亮去世后,刘禅再也没有设丞相。
蒋琬与费祎就不断在尚书令、大将军、大司马之间轮岗。
刘禅以这样的方式,杜绝了蒋琬与费祎执政出现如诸葛亮那样专权的现象。
第三,用一道圣旨搞定蒋琬北伐。
蒋琬是诸葛亮的真实信徒,一心一意北伐。
刘禅反对北伐,但从没有明说。
对于蒋琬这个北伐积极分子,刘禅下了一道圣旨。
圣旨的大意是说现在是北伐的好时机,抓紧准备,但是什么时候北伐,听我的指示。
这样蒋琬准备了半辈子的北伐,就是一直没有接到刘禅北伐的圣旨。
刘禅通过一道圣旨,巧妙地抑制了蒋琬北伐的冲动。
第四,不动声色,吓得姜维躲到深山里去种麦子。

姜维也是北伐的积极分子。
对于姜维北伐,刘禅也没有明确反对。
刘禅身边的宦官黄皓放话说,要换掉姜维。
姜维不知深浅,跑到刘禅那里告状,要求刘禅处置黄皓。
刘禅说,黄皓只不过是一个跑腿的,不要和他一般见识。
由此,姜维才恍然大悟:黄皓是代表刘禅发声。
为了保命,姜维申请躲到深山里去种麦子。
二,刘禅的家国情怀。
对于刘禅投降曹魏一事,历史上有很多诟病。
从蜀汉政权来看,刘禅确实有负于刘备的委托。但是对于整个国家来看,刘禅确实做得不错。
刘禅投降,让蜀汉人民摆脱了战乱之苦,让国家、民族看到了统一的希望。
刘禅能不顾及个人的荣辱而勇于牺牲自己的利益,这是值得歌颂的民族大义、家国情怀。
可是历史总是站在蜀汉利益的基础上对刘禅进行抨击,这是历史学家的局限性对刘禅造成的伤害。
三,刘禅的大智若愚。
刘禅投降后,遭到司马文王的取笑,“乐不思蜀”的故事便是历史社会讥笑刘禅的最好笑料。
“乐不思蜀”,表面看是“人之无情”,认真思索,其实表现的是刘禅的大智若愚。
为了国家,为了百姓,自己甘当亡国奴,这样的耻辱刘禅都勇于承担,还有什么事情刘禅接受不了呢?
所以,从这个角度看,我们没有理由拿“乐不思蜀”来取笑刘禅!
综上所述,刘禅是一个有主见的政治人物,很多时候,我们讥笑刘禅,是缺乏对刘禅的认识与理解,或者说,我们不具备刘禅那样的政治境界!

[url=] 369 [/url][url=] [/url][url=] 22评论[/url] 分享[color=rgb(53, 192, 32) !important]
[color=rgb(236, 93, 83) !important]

[color=rgb(255, 206, 0) !important]




举报




南山易人易学 文化领域创作者04-28 18:55
[url=] 关注[/url]

历史是要前进的,在谁手里改变,就在谁头上冠名。
扶不起的阿斗---刘禅。
这句话流传很广,以至于提到刘禅,都觉得是一个庸才,无能之辈。在平时生活中对些能力差的人,也会经常说是一个“扶不起来的阿斗。”
那么,阿斗真的是扶不起来么?其实未必。三国演义如此加工而已。
刘禅生于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当时刘备劝说刘表偷袭曹操。因为曹操北征乌丸,许昌空虚,刘表不听,刘表病故,荆州归于曹操。三国演义中刘备携民渡江,张飞横矛当阳桥,赵云单身救主,就是刘禅1岁左右的事。此后,刘备集团经历浴血奋战,落脚荆州,再取西川。刘璋迎接刘备进成都,这些事情。就是刘禅成长经历。
一,在兵荒马乱中成长的孩子。
公元208年,刘禅2岁。刘备和东吴联合抗曹,赤壁之战。
公元209年,刘禅3岁,刘备在抢占地盘,借荆州。
公元211年,刘禅5岁,刘备进川,军师庞统。
公元213年,刘禅七岁。刘备与刘璋反目。
公元214年刘禅八岁,庞统中箭而亡。诸葛亮带张飞赵云入川。
刘备入驻成都后。刘禅随后进入成都。
刘备顾不上照顾刘禅,能保证他们有一个住处,就不错了。

二,懵懂中成了太子,突然就被父王托孤。
公元219年,刘禅13岁。刘备进位汉中王,封刘禅为太子。
这个时候对于刘禅来讲,可能是相对稳定了。结果这一年冬季,关羽被东吴杀死。荆州丢了。还是不能安稳。
公元220年,刘禅14岁,曹丕称帝,汉朝灭亡。消息传到成都,众将大臣劝刘备称帝。
公元221年四月,刘备称帝。史称蜀汉。以诸葛亮为丞相。这个时候,刘禅15岁。养尊处优过太子生活。凡事几乎不用操心。
这年秋季,刘备率军进攻东吴,要给关羽报仇。通知张飞前来,不料张飞被部下杀害。刘备更加震怒,领兵东进。
公元222年春季,与东吴对阵于湖北宜都(猇亭)。两军对阵长达七八个月,后因天气炎热,刘备军队扎营于山林之中。结果被东吴火烧连营,一败涂地。刘备败归白帝城。
公元223年二月,刘禅17岁,被宣到白帝城,刘备临终托孤给诸葛亮,刘禅拜孔明为相父。这个17岁的孩子,就要靠诸葛亮辅佐治理天下了。
可以想象,在这17年中,经历多少兵荒马乱,血雨腥风。生母又英年早逝。这个刘禅过得不会开心。不过是刘备罩着,有一个相对环境,可以学习,可以衣食无忧。现在要挑起重担,对于刘禅,显而易见是无能为力。因为这一战的失利,国中军马锐减,周边骚乱陡生,平定疆域,保境安民,诸葛亮用了四年的时间。这四年,刘禅能干什么?只需要好好活着就行了。
三,相父又要去打仗了,舍不得,又奈何?
公元228年,刘禅22岁。相父诸葛亮说:“我要北伐。”又要打仗?不打不行吗?不行,蜀国力弱,不主动出击,更加危险。于是诸葛亮开始了长达八年的征战,直到病逝于五丈原。住在成都的刘禅有诸葛亮在外撑着,可以无忧的欢喜度日吧。空闲的时候,身边的人讲故事给他了解天下事。也是很正常的吧。
刘备传位给刘禅,仅仅过了12年,诸葛亮就病死在五丈原。对不到30岁的刘禅打击很大。虽说姜维继承孔明遗志,看着自己成长过程中的那些虎将逐一离去,刘禅又能作甚?即便如此,坚持守江山41年。不容易啊。
四,刘禅和刘备一样,靠诸葛亮。
刘禅有依靠,诸葛亮是相父啊。当年周武王不就靠相父姜子牙打下的天下么?只是那时武王兵精粮足,天下归心,所以能打破朝歌,消灭商纣。刘禅的蜀国就不同了。兵力不足,将官不齐,疲惫不堪,缺少后蓄力量。没法比啊。

刘禅非不关心国事,刘备病死之初,曹丕发五路大军攻来,刘禅就很着急。亲自到诸葛亮相府去请教。想当年刘备在新野,曹军十万来袭,不也是赶紧找孔明出主意?所以说,都是遇到问题靠诸葛亮。不能到刘禅这里就说无能。
站在刘禅的角度,看到的,听到的关于城破战死与全城投降事件,比我们多。张飞进西川严颜投降,父亲刘备还给加封了。关二叔父在曹营还得到汉寿亭侯的封爵。这一切一切在刘禅看来,胜败就那么回事。所以在电视剧中,观众看到刘禅是一个憨胖形象,似乎二傻子一样。
五,投降,也是出路。
当魏国大军兵临城下,投降,可以保全民众。也许自己也会象刘璋头一样,被安排一个地方,也可以啊。真的不想打仗了。也不想胆战心惊。这以后的刘禅成了“安乐侯“享了八年清福。于公元271年病故,享年65岁。他真的象刘璋一样,落到一个满意的结局。此间乐,不思蜀也。不正是刘禅追求安逸生活,远离战乱的心声么?

若说刘禅无能,历史上比刘禅不如的太多了。所谓气数将尽,无力回天。历史毕竟要前进。刘禅挡不住历史的脚步!
(本文图片源自网络)

[url=] 337 [/url][url=] [/url][url=] 43评论[/url] 分享[color=rgb(53, 192, 32) !important]
[color=rgb(236, 93, 83) !important]

[color=rgb(255, 206, 0) !important]




举报




葛大小姐09-24 16:56
[url=] 关注[/url]

历史上真正的刘禅是怎样的?别被电视骗了,在位41年,投降是对的,大家认为呢?(关注葛大小姐,天天历史故事!)
说到刘禅,大家就会想起“乐不思蜀”这个成语,刘禅投降后,被迫从四川前往洛阳居住,有一天,司马昭招待他,而宴会上所演奏音乐舞伎跳舞蹈是蜀国的,但内容不怎么好,像当年韩信打项羽时的四面楚歌。蜀国投降的大臣都痛哭流涕,刘禅却谈笑自若。司马昭问他说:是否会思念蜀地?刘禅回答说:此间乐,不思蜀。意思是这里很快乐,不思念蜀国。后来,随侍刘禅的郤正就指点他说:“如果司马昭再问起时,你应哭泣著回说:‘先人的坟墓都葬在蜀地,我是天天都在惦念着’。”后来司马昭再次问他时,刘禅便照著郤正教他的话回答。司马昭于是说:“为何不像是你的语气呢?”刘禅指着郤正,睁眼望著司马昭说:“马兄,你说的没错,就是郤正教我的。”刘禅身边的人也都乐了。
电视剧刘禅形象
不管故事的细节是真是假,刘禅的"乐不思蜀"从另一个角度讲,印证了刘禅的聪慧,《三国志集解》引于慎行的话说:"刘禅之对司马昭,未为失策也,……教之,浅也。思蜀之心,昭之所不欲闻也……左右虽笑,不知禅之免死,正以是矣。"大意是正因为刘禅的没心没肺乐不思蜀,才让司马昭放了刘禅一马,没有杀他。同样是投降后宣布退位的皇帝,刘禅做了八年的王公,寿终正寝,东吴的孙皓则被司马昭的儿子司马炎赐毒酒杀了,其中道理大概在此吧。
在众多观众心里,刘禅是一个扶不起来刘阿斗,《三国演义》为了衬托诸葛亮,把刘禅写成了一个好逸恶劳的皇帝,众多电视剧中,刘禅也是“肥头大耳”形象,其实这是不符合历史实际的。
游戏中刘禅形象
小说只是小说,不是正史,历史上的刘禅不仅是个帅哥还是个仁君,他能够在位41年,在风起云涌变幻莫测的三国时期终老到最后,成为中华历史上唯一亡国之后善终的君主,可以说本身就证明刘禅的机智和聪慧,就连易中天先生也是这么认为的。
说刘禅是并非酒囊饭袋,还有以下几个理由。
第一,刘禅很孝顺。
在当时蜀的的政治环境里,刘禅周围生活的都是诸葛亮、张飞、关羽这样的巨星,纵使他刘禅在怎么光芒万丈,怎么也不能和诸葛亮等人相比。据《三国志》记载,刘备在死这前对嘱咐刘禅“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所以,在刘禅继位之后,对诸葛亮的决策也不加干涉,基本上都是按照丞相说的办。这也正说明刘禅的孝心。
刘禅做到了凡事谦让,“以父事之”。按照常规,诸葛亮本应还政与刘禅。北伐前夕,诸葛亮依旧把22岁的刘禅当作孩子,特派心腹“监管”,“后主益严惮之”。其实刘禅对诸葛亮很是不爽,从诸葛亮的《出师表》来看,他动不动就教育刘禅,动不动就拿“先帝”说事,试问,作为一个皇帝,整天被别人在耳朵后面唠叨:你爸怎么说,你爸怎么样,他能高兴吗?可是刘禅十分尊重诸葛亮,可以说言听计从,诸葛亮诸葛亮一心要实现《隆中对》里的抱负执意出兵北伐,穷兵黩武出兵攻打魏国,刘禅从来也都是支持,可以说,对待诸葛亮,刘禅听从了父亲刘备的遗志,做到了“事之如父”。
第二,刘禅很聪明。
刘禅从公元223后登基,至公元263年降魏下台,称帝在位公41年,是在三国时期所有国君中在位时间最长的一位。在那种群雄割据、兵连祸结的动乱年头,能执政这么久,没有相当的才智是不行的 。有人把刘禅安稳地做皇帝归因于诸葛亮的辅佐。其实,诸葛亮死于公元234年,他死后,刘禅还做了29年的皇帝,很难说成是全凭诸葛亮的辅佐之功的。由于蜀国的经济基础十分薄弱,诸葛亮七出祁山北伐魏国又均以失败而告终,耗尽了蜀国的国力,可以说刘禅亲政时蜀国已经是强弩之末,收拾这个烂摊子谈何容易。诸葛亮死后,刘禅马上停止了空耗国力、劳民伤财的北伐。司马懿率大军征伐辽东公孙渊。刘禅唯恐蒋琬犯诸葛亮老毛病,专门下诏告诫蒋琬不要轻举妄行,“须吴举动,东西掎角,以乘其衅。”魏延造反,却表奏杨仪造反。刘禅听完魏延表奏,马上提出疑问,曰:“魏延乃勇将,足可拒杨仪等众,何故烧绝栈道?”为了防止权臣权力太重问题,刘禅以费祎为尚书令和大将军,主官政务,以蒋琬为大司马,主管军事,两人的权力相互交叉,相互牵制,但又各有侧重。蒋琬死后,刘禅“乃自摄国事”,大权独揽,彻底解决了蜀国多年“事无巨细,咸决于丞相”的政治体制。
第三,刘禅很仁慈。
刘禅掌权后,制定了一些政策,让蜀国人民休生养息,全国发展蜀国的经济实力,蜀国经济实力有了一定的恢复,一片国泰民安的景象。公元263年,魏国三路大军兵临城下,刘禅选择不战而降,这确实有点让人不可思议,然而毕竟蜀国资源和底盘有限,大军压境,凭借蜀国那一点力量,肯定打不过曹魏。
和小说描述不同的是,历史事实不像人们一贯认知的那样——大臣英勇无畏、主张誓死抵抗,皇帝贪生畏死,决定献城投降。《三国志·蜀书·譙周传》记载:“后主使群臣会议,计无所出”。意思是邓艾兵临城下时,后主刘禅召集群臣商讨对策,大家面面相觑,均束手无策。成都无险可守,门户洞开,蜀汉的最高统治集团内部都没有必胜信心,大家一致认为坚守待援毫无胜算,作为君主,刘禅只能投降,避免无谓的牺牲和百姓的生灵涂炭。
综上所述,刘禅并非“扶不起来的阿斗”而蜀国的灭亡也不能全怪罪于刘禅,刘禅虽称不上明君和英雄,但也能算一个聪慧的仁君吧!

[url=] 183 [/url][url=] [/url][url=] 29评论[/url] 分享[color=rgb(53, 192, 32) !important]
[color=rgb(236, 93, 83) !important]

[color=rgb(255, 206, 0) !important]




举报




史海泛舟摆渡人 会计从业资格证持有者 优质历史领域创作者09-06 10:22
[url=] 关注[/url]

刘禅并不是一个愚不可及的人,只是他生在了三国最弱的一个国家,成为了三国第一个亡国之君,所以才会背负上扶不起的阿斗的罪名。刘禅统治蜀汉的时间长达41年,是三国时期在位时间最长的君主,诸葛亮去世后,刘禅开始独立掌握蜀汉的军政大权,在刘禅统治时期,蜀汉没有出现过一个权臣,没有发生过一次大规模的叛乱,是三国时期最稳定的国家。
刘备去世的时候,刘禅只是一个17岁的少年,为了保障蜀汉的稳定,刘禅将蜀汉军政大权都交给了诸葛亮,让诸葛亮拥有了开府的权利。从诸葛亮开府一直到诸葛亮去世,经历了长达十年的时间。
在诸葛亮去世的时候,虽然刘禅的旧部亲信都已经去世,但是刘禅仍然轻而易举的就接管过来了蜀汉的军政大权。在正式掌权之后,刘禅将丞相的权利一分为二,分别交给了蒋琬和费祎,保证了蜀汉内部的权力平衡。在之后的30年里面,蜀汉都没有出现过权臣专权的情况。
夏侯霸投奔蜀汉的时候,因为父亲夏侯渊被斩杀而心中不满,刘禅特意召见夏侯霸,让皇子们出来拜见舅舅,对夏侯霸说:“你的父亲是在战乱中而死,并不是我的父亲手刃的。”然后刘禅指着皇子们说:“这都是夏侯家的子孙!”
刘禅的两任妻子都是张飞的女儿,张飞的老婆是夏侯霸的堂姐,所以刘禅才会这样说。从刘禅开导夏侯霸的事情来看,刘禅是一个很有头脑的人,并非是一个扶不起的阿斗。
刘禅的缺点是比较贪玩,从刘禅继位一直到蜀汉灭亡,刘禅一直都是坐镇幕后,蜀汉的大小事务前期由诸葛亮负责,中期由蒋琬和费祎负责,后期由董允、黄皓、姜维负责。
由于刘禅长期不管理朝政,蜀汉后期的国力越来越弱,特别是董允去世之后,蜀汉已经到了濒临崩溃的边缘。然而刘禅仍然只顾着玩耍,不愿意管理朝政,只要蜀汉的大权牢牢掌握在刘禅的手中,刘禅绝不愿意管理大臣之间的争斗。
刘禅是一个非常聪明的人,只是他没有把聪明用到合适的地方。不过刘禅并不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昏君,刘禅统治时期蜀汉没有爆发大规模农民起义,朝廷内部也没有权臣专权,而且刘禅没有大兴土木,他的昏庸仅仅表现在不亲自管理朝政方面。

[url=] 123 [/url][url=] [/url][url=] 13评论[/url] 分享[color=rgb(53, 192, 32) !important]
[color=rgb(236, 93, 83) !important]

[color=rgb(255, 206, 0) !important]




举报




文史文哥 优质历史领域创作者10-10 08:59
[url=] 关注[/url]

刘禅是刘备的儿子,也是蜀汉第二位皇帝。他在位41年,是三国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不过对于他的评价是贬大于褒,有人说他昏庸无道,主动投降没有尊严;有人说他大智若愚,懂得明哲保身。还有人戏说他当年被刘备摔坏了脑子,导致后期昏庸。那么他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下面综合这几种看法我谈谈自己的想法。
昏庸无道说
说刘禅昏庸的人主要表现三个方面。
第一:重用宦官黄皓,使得蜀国国力日渐下降。
刘备临终之前托孤给诸葛亮,诸葛亮为辅佐刘禅也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然而诸葛亮死之后,刘禅就没有人能够管住他了,在后期竟然重用宦官黄皓,将一代名臣姜维排挤朝堂之外,这件事情刘禅是脱不了干系的。并且重用黄皓之后,刘禅也渐渐堕落成昏君了。
第二:主动投降,没有尊严。
当邓艾偷袭阴平小道,来到蜀国国都的时候,刘禅听从谯周之言主动投降。其实刘禅如果不投降,等待援军的话,蜀国还是有救的。一方面邓艾来到蜀国国都的时候,经历了阴平小道的千里跋涉,另一方面还和诸葛瞻的军队打了一仗,所以已经是疲惫之师。并且当时蜀国已经派了使者找吴国求援,并且还有各地的军队会赶来勤王,比如说蜀国罗宪还有吴国丁奉。不过刘禅投降之后,丁奉趁火打劫和罗宪打了一仗。
第三:乐不思蜀,千古笑话
乐不思蜀这个成语故事实在太有名了。我简单讲一下,司马昭当时招了很多人一起喝酒,然后问道刘禅的时候,问他这里快乐还是蜀国快乐,刘禅就说出了乐不思蜀的话,后来有人提醒他不能这么说,刘禅还把那个人出卖了。
综上三点,刘禅昏君无道板上钉钉,无可翻案。
大智若愚说
说刘禅大智若愚主要表现三个方面。
一、刘禅有一定的政治头脑。
首先刘备托孤给诸葛亮之后,诸葛亮对刘禅有这么一个评价。
智量甚大,增修过于所望。
这是表扬刘禅的话,并且刘禅放心诸葛亮把蜀国治理地井井有条。这是一个君王对臣子的充分信任。
然后刘禅还把张飞的女儿娶到手,这说明他也懂得政治联姻,后来的魏国夏侯霸投降蜀国,刘禅也是高礼相待。
最厉害的是诸葛亮死后为刘禅留下了一大批的能臣干将,比如蒋琬、董允、费祎等,刘禅用他们保住蜀国几十年。诸葛亮死后,刘禅还废掉了丞相制度!重重迹象表明,刘禅并不是这样的昏庸无道,而是有一个政治头脑的人。
二、刘禅投降魏国是为了保全蜀中百姓。
从陈寿的《三国志》后主传记3000多字里,我们找不到一条刘禅骄奢淫逸、或者滥杀无辜的记载,唯一让陈寿觉得刘禅缺点的地方是关于重用黄皓之后的记载。也就是说刘禅也是一个亲子爱民的皇帝,对百姓对大臣也是比较友好的。这相比与其他的亡国之君或者说那些暴君来说已经好很多很多。就是因为有这方面的仁爱,所以刘禅才会投降魏国,保护蜀中百姓不受战乱影响。
三、刘禅乐不思蜀是为了明哲保身。
刘禅最后为了保住自己的性命也只能说乐不思蜀,我们举一个例子,后来北宋的李煜,因为写了几个词,被宋朝的皇帝用毒酒毒死了!这就是血淋淋的下场,如果刘禅为了尊严,然后说一下思念蜀国之类的话,那刘禅的下场也是死无葬身之地。
所以综上所述,刘禅并不是一个昏庸无道之人,而是大智若愚。
这是双方的观点,我觉得都很有道理。综合双方的看法,我觉得刘禅总体不能算是昏君,离明君也还差很多,他应该是属于一个中庸之君。只不过蜀国太弱,亡于他手,他要负起责任,所以很多人就把这锅让他背上了。
参考文献:《三国志》

[url=] 85 [/url][url=] [/url][url=] 4评论[/url] 分享[color=rgb(53, 192, 32) !important]
[color=rgb(236, 93, 83) !important]

[color=rgb(255, 206, 0) !important]




举报




一半秋色 优质历史领域创作者09-10 17:58
[url=] 关注[/url]

历史欠刘禅一个公道。
在大家眼里,刘禅是肥头大耳如猪八戒一样的角色,除了吃喝玩乐,啥正事不干!
在刘禅身上,还有一句著名成语叫“乐不思蜀”,不知真有其事还是别人胡编乱造的,反正自打“乐不思蜀”之后,刘禅彻底订在历史的耻辱柱上了,成了傻子皇帝的代言人。

至于傻子皇帝代言人,除了刘禅之外,还有司马衷,他俩大哥不说二哥,彼此彼此!哥俩可以喝一壶!
然而,历史给我们描写出来的刘禅,是真正的刘禅吗?刘禅真的是个傻子吗?
我认为不尽然!刘禅不傻,他是装傻!
刘禅投降司马昭之后,司马昭担心刘禅有不臣之心,在宴席之上,趁着酒意试探刘禅,“小刘,是洛阳好呢,还是成都好呢?”
刘禅喜笑颜开地说:“此间乐,不思蜀!”。
司马昭正喝着酒呢,听刘禅如此说,笑得差一点没呛死,其他大臣笑得前仰后合,笑声持续了三十秒!

后来,司马昭认定刘禅是个傻子,根本构不成威胁,便由着刘禅去了,此后,刘禅安安稳稳渡过了余生。
假如刘禅不这么说,而这么说:“哎,我日思夜想成都,什么时候能回到我的故乡啊?我太想吃成都的麻辣火锅了!”
司马昭心想:“好吧,哥给你整一锅掺了鹤顶红的麻辣火锅,吃死你!”
第二天,刘禅吃了麻辣火锅,疼得在地上直打滚,不一会儿,口吐白沫,头歪在了一边,死翘翘了!
所以,刘禅不傻,谁说刘禅傻谁才是真的傻!
刘禅一直活在诸葛亮的阴影之下,被诸葛亮当儿子一样管,刘备临死之前,让刘禅视诸葛亮为父,结果刘禅没把诸葛亮当爹,但是,诸葛亮把刘禅当儿子了!不管大事小事,诸葛亮都要管一管!

很难想象,刘禅在诸葛亮没死之前,都没去过都江堰,更没去过峨眉山,整天窝在宫里,这样的日子,与囚徒何异?
诸葛亮死了,刘禅终于解脱了,可以“放飞自我”了,他带着黄皓一行驾临了都江堰,看到雄伟壮阔的河山,忍不住感慨:
“我滴个乖乖!太美了!”
自由,我要的自由,终于来了!刘禅再不想受制于人了!
没过几天,刘禅做出了重大决定,宣布废除丞相制度,实行尚书令,此后大事刘禅说了算,小事由尚书令去办!
刘禅这招快准狠,一下子把大权拦在了手里!

你说刘禅傻吗?并不傻!他隐忍不发,等诸葛亮死了,立马行动起来,以迅雷不及掩耳盗铃之势巩固了皇权!
这招,厉害!

[url=] 50 [/url][url=] [/url][url=] 2评论[/url] 分享[color=rgb(53, 192, 32) !important]
[color=rgb(236, 93, 83) !important]

[color=rgb(255, 206, 0) !important]




举报




萧郎君 优质历史领域创作者09-06 06:37
[url=] 关注[/url]

理科男答历史。
客观来讲刘禅投降的确是对的。但是刘禅投降并不是本意,他也不想断送江山,只是被逼无奈,只有投降才有活路。
刘禅出生于公元207年,在223年时继位,那时候他才16岁。正是因为年龄幼小,所以刘备才把他托孤给诸葛亮,让诸葛亮来辅佐他。公元263年,刘禅56岁,在光禄大夫谯周的劝告下他投降了。从此再无蜀汉。蜀汉灭亡后,刘禅凭借自己的“愚笨”,成功苟且余生,在271年时,64岁的刘禅去世。
历史上评论刘禅褒贬不一,有说他心地善良,是个贤君,也有说他懦弱,是个庸才。关于刘禅,如果让我来评价的话,可能他作为百姓是个很好的人,但是如果让他来管理国家,那他确实没有这个本事。
刘禅为何投降呢?
一开始的时候也说了,他本意是不主张投降的。当时司马昭派遣大将讨伐蜀汉,刘禅还派人去阻击。可惜却有魏军偷偷来到了成都,虽派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去抗敌,但仍是被杀,没能阻挡来袭的敌人。在这种情况下,很多大臣都主张投降于曹魏,也有大臣主张背城一战,最后刘禅选择了投降。
  • 原因一:在诸葛亮去世后,一直是费祎辅政。费祎呢,坚守诸葛亮的政策,不对曹魏用兵,同时与民休息。但是做的有些过火了,与他人利益有了冲突,没多久后就被人刺杀。
费祎死后,刘禅让姜维总督内外军事。从公元238年到公元262年,这24年中,姜维总共发动了11次北伐,虽说战绩极佳,但是劳民伤财,对国力损失很大。而且这期间蜀汉的内政几乎无人问津,因为姜维并不擅长内政,他只会军事方面的管理。
这时候就出现一个人,黄皓,蜀汉后期刘禅非常宠信他,导致让黄皓能够顺利的干预朝政。黄皓反对北伐,姜维主张北伐,因此他们两个是敌对。黄皓在朝中威信极高,姜维就不敢再回朝中,也就是成都。
公元263年时,姜维知道了曹魏要带兵攻打蜀汉,便提前告知刘禅,让刘禅派人驻守险要之地,可是刘禅听信黄皓的谗言,相信曹魏不会出兵。就这样,被曹魏打了个措手不及。
当时姜维不在成都,如果姜维在成都的话,刘禅也不至于被逼无奈投降。而姜维不在成都的原因,则是朝中大多数人反对姜维。姜维也有错,因为他太坚持北伐了。北伐固然重要,可是也要考虑实际情况。多年的征伐对蜀汉的国力是有影响的。也许是姜维太心急了吧。
假如刘禅当时不投降,负隅顽抗,在成都被破后,刘禅肯定是要被俘虏的,也不会有之后那么好的待遇。早点投降可以少些罪受。
  • 原因二:蜀汉灭亡的结局是必定的。因为当时司马昭已经有所准备了,也可以说是万事俱备。就等着出击。

司马昭在未出兵时,他就已经安排好了计划。他想讨伐东吴和蜀汉,可是如果要讨伐吴国的话,那就要造船,开水道,耗费时间很长,再加上当时的环境天气,导致灭吴的可能性降低,没有十全的把握能够一举攻破吴国。所以只能先从蜀汉开始。将蜀汉灭亡后,就可以从陆地和水上同时进攻东吴。
那怎么灭蜀汉呢?蜀汉上下也只有9万士兵,而在成都的则有4万,再加上他们各自分散,只要将姜维围困在沓中,也就是姜维屯兵的地方,让他不能够支援成都,然后派兵进攻成都就可以了。再加上刘禅昏庸,不会治理国家,拿下蜀汉是指日可待。
综合上面所述的两个原因,可以看出,就算刘禅不投降,蜀汉也早晚会灭亡。刘禅投降客观来说,完全正确,这样可以避免战争,让百姓继续安居乐业。

[url=] 51 [/url][url=] [/url][url=] 2评论[/url] 分享[color=rgb(53, 192, 32) !important]
[color=rgb(236, 93, 83) !important]

[color=rgb(255, 206, 0) !important]




举报




野史日记 优质历史领域创作者09-07 20:40
[url=] 关注[/url]

精选回答】来自优质账号→野史日记

刘禅,对他的评价只有两种极端,一种说刘禅大智若愚,一种认为刘禅是“扶不起的阿斗”,真实的刘禅是什么样呢?
“大智若愚”
阿斗有他聪明的地方,这种说法把诸葛亮作为一个野心很大的权臣来看。
证明阿斗聪明的地方主要有几个方面:
第一、阿斗利用诸葛亮,授权给诸葛亮所有权利,让诸葛亮为了蜀国拼尽全力,最后累死,而阿斗却逍遥快活好多年,在诸葛亮死后,刘禅开始清算,调查了诸葛亮的财产,想以此治罪,可惜诸葛亮特别清廉,刘禅没能治罪。
第二、诸葛亮死后立庙,刘禅是不同意的,后来群臣请命,刘禅最后还是同意了,不管是不是刘禅迫于压力,但是他的这一举动,被说成了是以大局为重。
第三、诸葛亮死后,刘禅迅速将军政分离,后来将大权拦回自己手中。
第四、刘禅举国投降,成为了一个仁爱之君,免于全国人民水深火热,避免了战乱之苦。
第五、刘禅“乐不思蜀”的故事证明刘禅大智若愚,最后获得了善终。
如此看来,这刘禅不仅不傻,反而很有头脑。所以刘禅大智若愚一说,就成为了一个特别火热的说法,但是“扶不起的阿斗”也未必不是真实,下面我来说一说刘禅的另一面——“傻子”。
“扶不起的阿斗”
刘禅在亡国之后,被俘虏到了魏国,司马昭曾经打趣的问刘禅:“你亡国了,有没有想过家乡啊?”刘禅正在看美女跳舞,看得兴起。听到司马昭这样问,就开心的回答了司马昭:“此间乐,不思蜀!”司马昭听了哈哈大笑。
也正是这句“此间乐,不思蜀!”让刘禅背上了傻子的名声。可能有的人觉得,刘禅这里是大智若愚,为了保住性命,才说出这样愚蠢的话来。事实可能会让你失望,他很可能就是真的傻。
在刘禅当时对司马昭说完那句著名的“此间乐,不思蜀!”后,司马昭开心的离开了,刘禅还傻乎乎的看着歌舞。
事后,刘禅的一个旧臣郤正听说了此事,对刘禅很不满意,就劝诫刘禅,对他说,你说话要得体,不能说出这样的话来,下次再有人问你,你思念蜀国吗?你要说“先人的坟墓都在西边,离自己太遥远了,自己无日不思念”。刘禅不明白什么意思,但是把这句话记牢了。
司马昭后来又来看刘禅,拿刘禅打趣,他为了证明给大臣看刘禅是个傻瓜,就再一次问刘禅:“你思念蜀国吗?”这次刘禅没说“此间乐,不思蜀。”而是说了郤正教他的那句“先人的坟墓都在西边,离自己太遥远了,自己无日不思念”。没想到司马昭听了之后还是哈哈大笑,对刘禅说,你说的这句话怎么这么像是郤正的口气呢?刘禅一听这话,赶忙说道:“就是他教我的。”众人听了哄堂大笑。
所以说,刘禅可能不是什么“大智若愚”,只是真的傻而已。有的人要说,如果刘禅说思念故土,就会被杀。其实不一定,刘禅虽然是亡国之君,但是他的国家和势力已经没有了,而且刘禅也没什么影响力,只是一个投降的亡国君,未必需要杀,我在给大家举一个例子。
东吴最后也是被灭的国家,孙晧是当时东吴的亡国君,这位孙晧非常残暴,是一个变态皇帝,手中染满了鲜血。
这样一个亡国之君,他被俘虏到了魏国的时候,司马炎把孙晧迎进了来,还设宴款待他,并且为他设置了一个座位,对孙晧笑嘻嘻的说道:“这个位置我给你设立了很久了。”孙晧一听,听出了弦外之音,非常生气,回道:“我在南方也给你设立了一个同样的位置等你去呢。”孙晧就是这样怼的司马炎,司马炎也没有杀他,最后也是善终。由此可见,这刘禅的善终并不是他的委曲求全换来的,恐怕他是真的傻。

大家好,我是野史日记,记得关注我哟~欢迎一起了解历史!

[url=] 50 [/url][url=] [/url][url=] 8评论[/url] 分享[color=rgb(53, 192, 32) !important]
[color=rgb(236, 93, 83) !important]

[color=rgb(255, 206, 0) !important]




举报




静逸堂堂主 中国联通通信工程师 生活领域创作者09-05 08:38
[url=] 关注[/url]

刘禅的人生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1. 登基前,从207年出生到223年继位这16年。
2.诸葛亮时代,从223年继位到234年诸葛亮病逝这11年。
3.后诸葛时代,从234年诸葛亮病逝到263年蜀国灭亡这29年。
4.晚年,263年蜀国灭亡到271年刘禅去世这8年。
刘禅在人生头16年里有记载的就两件事,208年赵云在长坂坡之战救阿斗,212年张飞、赵云截江救阿斗,在两件事在《三国演义》中都有详细描写,经过了艺术加工,但这两件事是真实存在的。
刘禅的少年平淡无奇,文没有曹植、曹冲少年天才般的表现,武没有曹丕、曹彰少年英武的形象,初见是赵云怀中的襁褓婴儿,再见就已是蜀汉的皇帝了。
据《三国志·先主传》记载,先主遗诏敕后主曰:“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能服於人。汝父德薄,勿效之。可读汉书、礼记,间暇历观诸子及六韬、商君书,益人意智。闻丞相为写申、韩、管子、六韬一通已毕,未送,道亡,可自更求闻达。”
刘备在遗诏中嘱咐刘禅多学《申子》《韩非子》《管子》《六韬》等书,并由诸葛亮亲自抄写这些书让他学习,此时的刘禅17岁,这些“经世之学”刘禅之前有没有学习过,学得怎么样,我们不得而知,也没有记载表明刘禅有过什么内政,军事方面的经验,不管怎样,他还是个17岁的孩子,想想我们17岁的时候在做什么,摆在刘禅面前的是内忧外患中的蜀国,我们不能对他苛责什么,于情于理放权给诸葛亮都是最好的选择。
223年四月刘备在永安去世,刘禅继位称帝,开启了人生第二阶段:武侯辅政。
据《三国志·诸葛亮传》记载,刘备在弥留之际,谓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先主又为诏敕后主曰:”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
刘备钦点了诸葛亮来辅政,把蜀国和刘禅都托付给了诸葛亮,很多人都不知道其实还有一位托孤大臣,尚书令李严,这个李严本是刘璋部下,刘备入蜀时,刘璋命李严率军抵抗刘备,没想到李严投降了刘备,所以刘备为什么要托孤给诸葛亮、李严二人呢,有人说是为了牵制诸葛亮,刘备也不放心诸葛亮大权独揽,也有说李严是益州派(原刘璋部下)的代表,这样安排是为了平衡蜀汉内部派系,后来诸葛亮与李严也确实有分歧,这是另一话题了。
回过头来,刘禅从始至终都是被动接受的角色,他是蜀汉的皇帝,名义上的统治者,但在诸葛亮辅政的11年里,我没有看到任何刘禅自己做的决定,不知道娶了张飞两个女儿算不算,“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刘禅仿佛是一位看客,看《三国志··后主传》就像在看流水账,也难怪《后主传》只有三千字,而《诸葛亮传》六千字。
怎样评价刘禅的前半生呢?“平庸”二字,何为平庸,普通、寻常而不突出,碌碌无为。就像评价官员,无作为、有作为或胡作为,刘禅是无作为,既然不能比诸葛亮做得更好,刘禅的无作为看起来也是不是件坏事。问题是诸葛亮在的时候什么事都能担着,就像是后世的君主立宪制,刘禅是虚位的国家元首,诸葛亮是首相大权独揽,那要是诸葛亮不在了呢?刘禅做好掌权的准备了吗?
234年八月汉丞相诸葛亮病逝于五丈原,享年五十四岁。诸葛亮的去世是一个时代的结束,刘备集团经历了刘备时代,诸葛亮时代,来到了后诸葛时代,为什么不是刘禅时代,因为刘禅还不配为这29年打上个人烙印,有人说刘禅也不是一无是处之人,你看诸葛亮死后蜀汉政权不还存在29年呢吗,这就是典型的强加因果了,我还说要不是刘禅昏庸,蜀汉能延续更长时间呢,那到底刘禅在后诸葛时代表现如何呢?
诸葛亮刚一去世,蜀军就内讧了,这就是魏延造反事件,这件事就不在此展开了。结论就是魏延没想造反,但确实违抗诸葛亮留下的军令了,也确实想夺取军权了,这件事准确的说是魏延和杨仪内讧事件,延、仪各相表叛逆,一日之中,羽邀交至。后主以问侍中董允、留府长史蒋琬,琬、允咸保仪疑延。刘禅为此事咨询了董允、蒋琬的意见,决定站在杨仪一边。
结果是魏延兵败被杀,延独与其子数人逃亡,奔汉中,仪遣马岱追斩之,致首于仪,仪起自踏之,曰:“庸奴!复能作恶不?”遂夷延三族。这是多深仇大恨啊,还要鞭尸,还灭族。
这件事暴露了一些问题,诸葛亮尸骨未寒,蜀国内部就有人争权了,杨仪先斩后奏,还灭魏延三族,造成既成事实,这两人都不把刘禅放在眼里,杨仪这人也膨胀得很,自为年宦先琬,才能逾之,于是怨愤形于声色,叹咤之音发于五内。又语祎曰:“往者丞相亡没之际,吾若举军以就魏氏,处世宁当落度如此邪!令人追悔不可复及。”祎密表其言。十三年(235年),废仪为民,徒汉嘉郡。仪至徒所,复上书诽谤,辞指激切,遂下郡收仪。仪自杀。
杨仪当初说魏延造反,杀了魏延,现在自己竟说出诸葛亮死后,要是率军投降魏国就好了这种话,怕是失了智,该死。
据《资治通鉴》记载诸葛亮载临死前留下遗嘱:
福谢:“前实失不谘请,如公百年后,谁可任大事者,故辄还耳。乞复请蒋琬之后,谁可任者?”
亮曰:“文伟(费祎)可以继之。”又问其次,亮不答。
说的是诸葛亮钦点蒋琬接替自己的位置,魏延和杨仪都想推翻这个遗嘱,但均以失败告终,刘禅的决定遵照了丞相的遗嘱,以丞相留府长史蒋琬为尚书令,总统国事。蜀国完成了权力交接,度过了诸葛亮死后的危机,刘禅在此事的表现还是可圈可点的。
《三国志》里陈寿把蒋琬、费祎、姜维放在一传是有其道理的,事实上此三人是后诸葛时代Big Three,掌握蜀汉军政大权的人,蜀汉能再坚持30年是这三个人的功劳,跟刘禅关系不大。
之前说过刘禅的前半生用平庸来形容,为何平庸,因为无能,这个无能不是在骂刘禅,而是说刘禅没有才能,没有能力也不能有所作为。这样的人是不适合做皇帝的,但无奈生在帝王家,刘禅也不得不接受这个身份,不过话又说回来,既然你坐在了这个位置上,有句话叫权力越大,责任越大,刘禅承担起作为一国之君的责任了吗?
显然是没有的,又有人说了,当时的情况,蜀国最弱,诸葛亮和姜维都不能更进一步,也不能怪刘禅无能啊,有道理,刘禅做不到“兴复汉室,还于旧都“,这不是他的错,这谁都做不到,但蜀汉的灭亡,刘禅要负主要责任的。
诸葛亮在《出师表》里教导刘禅“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亲”是亲近的意思,刘禅久居宫中,不问政事,自然亲近身边的人,而贤臣们在哪?
冬十一月,大将军蒋琬出屯汉中。
四年冬十月,尚书令费祎至汉中,与蒋琬咨论事计,岁尽还。五年春正月,监军姜维督偏军,自汉中还屯涪县。
六年冬十月,大司马蒋琬自还汉中,住涪。
八年秋八月,皇太后薨。十二月,大将军费祎至汉中,行围守。
九年夏六月,费祎还成都。
十一年夏五月,大将军费祎出屯汉中。
古代交通、通信不便,蒋琬、费祎、姜维大部分时间在汉中等地屯田练兵、防御魏国,所以刘禅身边出小人是必然的,贤臣们通过自己的能力和功绩获得权力、地位,而小人们只用凭着自己离皇帝近,极力阿谀奉承,讨好皇帝就能飞黄腾达了。
刘禅也从平庸、无能变成昏庸了,糊涂而愚蠢:
先是宦官黄皓弄权,“初,永憎宦人黄皓,皓既信任用事,谮构永于后主,后主稍疏外永,至不得朝见者十馀年。”
刘禅的弟弟刘永因憎恶黄皓,被黄皓诬陷,刘禅竟然疏远刘永,十多年不见刘永……
维恶黄皓恣擅,启后主欲杀之。后主曰:“皓趋走小臣耳,往董允切齿,吾常恨之,君何足介意!”维见皓枝附叶连,惧於失言,逊辞而出。
姜维见黄皓肆无忌惮的擅摄朝政,启奏刘禅将其处死,但刘禅不同意,说黄皓不过是一小人,不用太在意,姜维……
六年,维表后主:“闻锺会治兵关中,欲规进取,宜并遣张翼、廖化督诸军分护阳安关口、阴平桥头以防未然。”皓徵信鬼巫,谓敌终不自致,启后主寝其事,而群臣不知。
263年,姜维听闻钟会于关中治兵,于是上书给刘禅调兵遣将以作准备,但黄皓告诉刘禅敌人不会来的,于是刘禅也就没当回事,导致蜀汉群臣都不知道此事……
北地王谌怒曰:“若理穷力屈,祸败必及,便当父子君臣背城一战,同死社稷,以见先帝可也。”后主不纳,遂送玺缓。是日,谌哭於昭烈之庙,先杀妻子,而后自杀,左右无不为涕泣者。
北地王刘谌,刘禅的第五子,誓死抵抗,刘禅不同意,遂自杀,刘禅出城投降。
还有什么好说的,不说了,总结起来刘禅就是个平庸、无能、昏庸的亡国之君,至于用什么“乐不思蜀”保全自己来证明刘禅聪明……




[url=] 58 [/url][url=] [/url][url=] 2评论[/url] 分享[color=rgb(53, 192, 32) !important]
[color=rgb(236, 93, 83) !important]

[color=rgb(255, 206, 0) !important]




举报




泌尿白强888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主任医师09-09 22:31
[url=] 关注[/url]

写历史的人,或者说小说的人,可能受到认识水平的限制、位置高度的限制,或可能是讨好读者的心态的影响,总是会过度地美化、丑化、甚至神话剧中角色,刘婵可能程了受害者之一。其实刘婵有许多谋士,点子都是他们出的,不可能自己拍屁股决定。



[url=] 39 [/url][url=] [/url][url=] 评论[/url] 分享[color=rgb(53, 192, 32) !important]
[color=rgb(236, 93, 83) !important]

[color=rgb(255, 206, 0) !important]




举报




历来现实 优质历史领域创作者09-15 20:40
[url=] 关注[/url]

在我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中,罗贯中以独特的写作风格将众多读者的目光吸引到蜀汉国运上,将"尊刘贬曹"情怀的倾注全文,试图凭一"笔"之力来"扭曲"读者对历史的认知。然而往事随风,蜀汉二代而亡早已是板上钉钉的事了,罗贯中出以何种目的"尊刘"笔者尚不知晓,不过细细看来,却也能从中发现端倪——罗贯中为何不好人做到底,而是偏偏要将昭烈帝刘备和后主刘禅的巨大反差呈现给读者,难道后主刘禅就真的就如世人所言是个"扶不起的阿斗",乐不思蜀的亡国之君?
笔者将参考史界中最具权威的《三国志·蜀书·后主传》以及其他史料为各位一一剖析,带读者细细品读刘禅的为人。
刘禅这个人的简介:
刘禅(207年-271年),蜀汉怀帝(223年—263年在位),后人惯称其为后主。字公嗣,小名阿斗,蜀汉昭烈帝刘备与皇思夫人甘氏之子,三国时期蜀汉的第二位也是最后一位皇帝。17岁正式继位,幼时学习过《申子》《韩非子》《管子》《六韬》等治国理政的古籍,后拜伊籍为师学习《左传》,是刘备众子中最为聪慧的一人。在位时长达四十一年之久,是那个战火纷飞,尔虞我诈的年代少有的长期稳坐江山的帝王。
蜀汉灭亡后,刘禅以降君的身份被迁往洛阳居住,受封为安乐公,开始了长达8年的"乐不思蜀"的日子,公元271年于洛阳逝世,享年64岁。为了让各位真正了解刘禅的为人,笔者将重点放在了诸葛亮去世后的这段时间内所发生的事。
【生平事迹一】——特赦令中的学问
通读《三国志》,笔者发现一个极为有趣的现象,同其他帝王相比,刘禅对"特赦"似乎情有独钟:
三年五月,后主袭位于成都,时年十七,大赦,改元。
延熙元年春正月,立皇后张氏。大赦,攻元。
六年冬十一月,大赦,以尚书令费祎为大将军。
九年夏六月,费祎还成都;秋,大赦。
景耀元年,姜维还成都。史官言景星见,于是大赦,改年。
四年春三月,追谥故将军赵云。冬十月,大赦。
……
据不完全统计,仅在《后主传》中关于刘禅特赦的记载就不下14回,那么从刘禅这种特殊的"癖好"或是另有所图政治目的中,是否能够对他的性格窥见一斑,有助于我们剖析他的为人呢?且听笔者道来。
虽然在古代大赦天下时,特赦权都是以帝王的意志为转移的,但是这种"良心发现"的行为归根结底并不是为那些罪人着想的,其本质目的依旧是向百姓施以恩泽,求得政局稳定。按理而言,如此深得民心之事,任何一个掌权者都会或多或少的所有顾及。然而纵观诸葛亮拜相其间,诸如此类的恩典活动几乎没有史料任何记载,以至于陈寿评价:"诸葛亮虽达于为政,凡此之类,犹有未周焉",所以单从这一点就足以看出刘禅的时局官在某些方面并不亚于诸葛亮。
特赦的目的除了是传达喜悦的心情外,在笔者看来,似乎也更像是一场被加以粉饰的招募令。
在蜀国失去前期众多精英良将后,后主为了重现往日兵多将广的辉煌(虽然最终还是朝衰亡走去),在招募之事上就要格外用心。深谙特赦之道的刘禅,选择在恰当时机大赦,除了鼓励这些犯人们改过自新,更好的铭记恩泽外,同样也达到了疏减监狱囚犯,节约司法资源的目的。
除此以外,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利用特赦发挥感召效应,去激发蜀地群众的报效祖国的一腔热血。因此哪怕是在其他两国后期军事人才辈出的时代,仅存姜维、廖化等人的蜀国仍有一战之力,和魏国摩拳擦掌了近40年。虽然这确实是与蜀营中将领的杰出的军事能力分不开,但是在这一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依旧是那些精忠报国,视死如归的底层士兵。可见刘禅大赦的感化确实在国民身上发生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生平事迹二】——励精图治,彰显本色
接下来笔者再来谈谈刘禅的执政能力。在此之前,我们还是听听同时代的人对他的评价:
诸葛亮:朝廷年方十八,天资仁敏,爱德下士。
司马昭:人之无情,乃可至於是乎!虽使诸葛亮在,不能辅之久全,而况姜维邪?
李密:齐桓得管仲而霸,用竖刁而虫流。安乐公得诸葛亮而抗魏,任黄皓而丧国,是知成败一也。
由于立场和接触的时间不同,上述三者对于刘禅的评价各有千秋,褒贬不一,但在治国理政这一方面,司马昭和李密却站在了同一战线,前者认为他就是一个"扶不起的阿斗",后者认为他用人不善,自食其果。事实真的是这样吗?有道理,但不完全是。笔者再来为各位一一剖析,在《五丈原诸葛禳星》中有这样一个桥段,记载了诸葛亮对于蜀国将亡的无奈。
孔明曰:"吾已知公复来之意。"福谢曰:"福奉天子命,问丞相百年后,谁可任大事者。适因匆遽,失于谘请,故复来耳。"孔明曰:"吾死之后,可任大事者:蒋公琰其宜也。"福曰:"公琰之后,谁可继之?"孔明曰:"费文伟可继之。"福又问:"文伟之后,谁当继者?"孔明不答。众将近前视之,已薨矣。
诸葛亮不满三句的遗言却也如是地道出了蜀汉未来的命运,如他所料,在历经蒋琬、董允、费祎辅政之后,蜀国也确实是再也没有出现过如此忠君爱国的铁腕名臣,后期更是奸臣当道,专秉朝政。但即使是这样,在"蜀汉四相"最后一位费祎离开人世的时候,刘禅也仍旧是将这个风雨缥缈的国家维系了近10年之久。
其间他注重发展经济,与民休息,亲摄国政,甚至于公元258年,改国号为景耀。(景耀即光芒;阳光。《汉书·叙传上》:"宾又不闻龢氏之璧韞於荆石,随侯之珠藏於蜯蛤虖?歷世莫眡,不知其将含景耀,吐英精,旷世千载而流夜光也。)借此象征着国力的强盛。
以上种种个人作为恐怕是诸葛亮生前不曾料想的吧?这里刘禅所体现的执政能力不知道又会将多少将其视为傻帽之人的脸打响。
【投降无关对与错,心系百姓真君王】
虽然古人崇尚"不到战斗的最后一刻就绝不认输"的观念,然而在那个动辄祸国殃民的乱世,选择知难而退似乎才更加符合黎民百姓渴望避战的心愿。就当时的国力而言,吴蜀两国其实总体上已成下坡趋势,根本没有能耐去抗魏。
其次,在加上诸葛亮之前一一实现的遗言,就冥冥之中注定着蜀国将亡的命运。虽然有一线的将士全力抵御,然而对于胸无大志的刘禅而言,或是他早年的志向早已被身为相父的诸葛亮所架空,自然而然地就没有父辈那般匡扶汉室的理想宏图。以至于到了最后,他也不忍心看着继承相父意志的姜维再去做无谓的抵抗,所以就尽其所能利用宦官黄皓对其加以牵制。
甚至到了最后,主动投降迎合,图个自我安乐的同时,还蜀地百姓一片祥和,又有何不可呢?难道历史上所有帝王就一定要与国共存亡吗?在笔者看来,那些人完全就是兵家"霸道"理念的狂热分子,刘禅身上所体现的大智若愚或许才是蜀地百姓所期望看到的那样。哪怕是放在现代,后人每每讨论起亡国奴,人们脑海中往往会浮现出南唐李煜、北宋徽宗、明朝思宗等人,又有谁会去怪罪一个宅心仁厚做出正确选择的阿斗呢?
综上所述,在笔者看来,真实的刘禅并非像演义中描述的那样无能,只不过是迫于特殊的政治环境,所以他必须懂得隐忍,在诸葛亮离世之前表现出事不关己的傻傻形象,而后励精图治,亲摄国政,到最后主动示降,保全家国,这或许才是刘禅不同于他人的帝王之道吧。

[url=]展开全部[/url]
[url=] 36 [/url][url=] [/url][url=] 4评论[/url] 分享[color=rgb(53, 192, 32) !important]
[color=rgb(236, 93, 83) !important]

[color=rgb(255, 206, 0) !important]




举报




San途河09-06 09:50
[url=] 关注[/url]

讲真,现在觉得拔高刘禅的人,其心可诛。表面上看,好像是在为刘禅平反,其实骨子里就是在宣传一个东西,那就是“利己主义”。
一句“智量甚大”就能为刘禅在位的昏聩表现平反?诚然,刘禅绝对不是演义中那个低能儿,但是他也没在自己的岗位上做出什么大的业绩,你说他大奸大恶确实不至于,但你说他高瞻远瞩那更是屁话。
诸葛亮辞世后,蒋琬、费祎、董允、姜维等能臣还在,诸葛留下的政治资本还没有用完,加之曹魏内部一直在闹矛盾(司马氏政变、曹氏失势等),孙吴又连年与曹魏开战,蜀汉不过是夹缝中求生存,这样的背景红利在某些人眼里就是杰出治世的水平了?
蜀汉内部矛盾确实多,蜀法严苛且负担很重,当年若不是诸葛亮自身能够以为标榜,益州士族恐怕早就满心怨愤、揭竿而起了。诸葛亮去世后,刘禅撤销了丞相,你以为他是有什么宏图大志?不就是确保没人妨碍和打搅自己了吗?之后宠幸奸宦,搞得大将军姜维都要退出成都去屯田。邓艾偷渡阴平,刘禅居然让奸宦起卦,最后兵临城下,束手就擒,这是明君所为?居然还有人去粉饰“乐不思蜀”,说是自保之计?你说刘禅一辈子都在想办法自保,我绝对相信,你说他有本事在司马氏面前玩虚与委蛇那一套,我觉得是痴人说梦。司马家起家就是玩政治斗争的,刘禅那点小手段,司马家会看不出来?你是瞧不起司马家是吗?
现在为了瓦解蜀汉正义性,最多的说辞就是扯战争的合理性和战绩,不从这个点出发,你怎么说诸葛亮穷兵黩武,怎么说姜维毫无建树呢?只要你一说战争是正确的,马上就可以冠你一个无视疾苦、劳民伤财之罪,真是无比好使啊。历史背景和国家旗帜,这些大家是不管的,反正打仗就不对。
刘禅是不是真无能我不知道,但可以肯定的是,这个人一生就是求富贵、求平安,没什么宏图大志,一生在一些高光人物的保护下,离开屏障靠着运气撑了一段时间,最终亡国却善终。这样的人,从古自今被文人雅士看不起是理所当然的,因为除了运气,实在不知道他有什么好说好学的地方,以至于后来强加一个低能的帽子给他,虽然不是事实,但却能看出长久以来古人们对刘禅的态度。
最后说一下,为啥这几年挺刘禅的出来了?市场经济下,每个人都想着不劳而获,走捷径,说到底,就是利己主义,这就跟刘禅的态度和人生哲学不谋而合了。所以,刘禅有了市场,耻辱投降可以说成是为保全成都之民、政治水平低下可以说是诸葛亮把持朝政不给机会、乐不思蜀可以说是为了自保而苦思冥想出的对策,什么叫无耻?这就叫做无耻。

[url=] 41 [/url][url=] [/url][url=] 3评论[/url] 分享[color=rgb(53, 192, 32) !important]
[color=rgb(236, 93, 83) !important]

[color=rgb(255, 206, 0) !important]




举报




搜史君 优质历史领域创作者08-28 11:36
[url=] 关注[/url]

曹魏破蜀汉,刘禅写降书绑手而出,参考当时的政治背景,他的投降也不一定就是错的。
暂且不说身为一代君王向别人俯首称臣是不是犹如丧家之犬一般可怜,遭人唾弃,就结果而言刘禅把江山拱手让于别人其实非不可为之。他在降书中写道:
“辄敕群帅投戈释甲,官府努藏一无所毁。百姓布野,馀粮栖亩,以俟后来之惠,全元元之命。”
大致意思是 我将立刻命令我们的将士卸掉铠甲,放下武器。官府所储藏的财物也没有什么损毁,百姓布列在四野,余粮存放在田地,就是要恭候君王来给我们布施恩惠,以保全庶民的性命。他没有觉得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国家将亡时果断投降,骂名都是他的,屈辱也是他的,但他换来的结果是让国家的百姓活着。
自古以来都是成者为王败者为寇,有的人成功就一定会有人失败,而且以当时的局势来看魏灭蜀早已成定局,相比而言负隅顽抗的结局不仅好不到哪里去,甚至还会有更多人为此丧命,如此一来,刘禅投降让位的决定也不能说是错误的。
再来说说刘禅这个人,刘备夷陵大败即将病重身亡,他十七岁便即位称帝,此时曹魏已成大势,蜀汉早已无力回天。汉嘉太守黄元叛乱,他派遣将士前去征讨,活捉黄元至成都斩首,而且他能完全放权给诸葛亮,在诸葛亮在时听取他的意见重用贤臣,且他在位期间施政务实,能看得到眼前,不盲目追求莫须有的东西,也可以称得上是年少有为,少年英才了。
怪就只能怪生不逢时,仓促的登基,仓促的称帝,还没有成一股力量,就要仓促的面临国家将要灭亡的大难,没有实际权力何谈掌权,没有掌权就更谈不上有没有什么作为了。
有人说他蠢,也有人说他装傻实则很聪明;司马昭设宴请刘禅吃饭喝酒,并在席间叫人表演蜀地的音乐歌舞,是为试探刘禅是不是假意归顺暗地里想要东山再起,刘禅身边的蜀地人见此情景触景生情不由得落泪,他却无动于衷,沉浸在歌舞音乐的快乐当中咧着嘴笑,司马昭问他有没有思念故乡,他说这里很快乐,他不想念蜀国。
也正是一句“此间乐,不思蜀”让他背上了沉迷享乐不求上进的骂名,但也正是因为他的这句话,让司马昭保全了他的性命,保全了他一生平安,还封他为安乐公。有甚者觉得宁可站着死不愿跪着生,但中国有句老话叫做“好死不如赖活着”,还有句老话叫“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如果是同样的处境,大家可能会选择前者,但他是刘禅,他也只不过是个明哲保身的普通人。
以上所说只表明我个人观点,仅仅觉得刘禅作为已有的政治矛盾中的一国之君虽然谈不上是什么有雄才大略的人,但也能够举贤任能,在政期间没有祸乱百姓,政务仁和,投降退位能明哲保身,就已经很不错了。

[url=] 26 [/url][url=] [/url][url=] 评论[/url] 分享[color=rgb(53, 192, 32) !important]
[color=rgb(236, 93, 83) !important]

[color=rgb(255, 206, 0) !important]




举报




古韵国学 文化领域创作者05-31 15:45
[url=] 关注[/url]

我是古韵国学,我来回答,供大家点评!
刘禅,字公嗣,小名阿斗,蜀汉第二代君主。在民间他的形象似乎是一位,愚、笨、昏的君主。
坊间有以“扶不起的阿斗,”来斥责别人;有以“乐不思蜀”来形容只知吃喝,胸无大志的人。
那么这位家喻户晓的蜀汉后主究竟是一位什么样的君主呢?让我一一道来。
一、兵荒马乱中的童年
刘禅的生母是甘皇后,出生在荆州,正是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的年代。也正是他的父皇刘备创业伊始的时候,经常遭到曹操或其他诸侯的追杀。
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刘禅2岁。这一年,刘备兵败,被曹操追至长坂坡,无奈之下,刘备丢下妻儿南逃,是赵云怀抱阿斗,保护着刘禅的生母甘夫人,杀出重围,免于灾难。之后曹操兵取荆襄九郡,虎视江东,迫使刘备与东吴联合抗曹,并在赤壁打败曹操。
建安十四年,公元209年,刘禅3岁,这一年,刘备在诸葛亮的谋划下,由关羽、张飞、赵云先后抢占了荆襄九郡,名义上是向东吴借的。
建安十六年,公元211年,刘禅5岁,这一年,刘备以庞统为军师,率领几万步兵进川,助刘璋抵御张鲁。
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年,刘禅7岁。这一年,刘备因向刘璋借兵一万,但刘璋在大臣的谏言下,只给刘备拨去了四千士兵,自此使得刘备与刘璋反目。
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刘禅8岁,这一年,庞统中箭身亡。诸葛亮带张飞、赵云入川,很快攻破雒城,并在夏天将成都包围,几十天后,刘璋投降。自此后主刘禅终于有了安稳的居所。
二、遇贤臣则国盛,遇奸宦则国亡
建安二十四年秋,公元219年,刘备在属下的推举下,进位汉中王,封刘禅为太子,时年13岁。这时的太子生活可以说无忧无虑,远离了颠沛流离、刀尖舔血。
建安二十六年四月,公元221年,刘备在成都武担山之南称帝,史称蜀汉,诸葛亮为丞相。这一年,刘禅15岁,可以说一人之下,万万之上,事事不用操心,可以说每天过着养尊处优的太子生活。
章武三年四月,公元223年,刘备病故于白帝城永安宫。生前托孤诸葛亮,刘禅拜孔明为相父,自此,17岁的刘禅,在诸葛亮的辅佐下,开始了蜀汉的治理。
1、诸葛亮时代
刘备死后,17岁刘禅,还是一个孩子,所以,蜀汉的军政大权就落在了诸葛亮身上,自公元223年刘禅继位至公元234年诸葛亮病逝,历时12年。
这期间,在诸葛亮的主导下,刘禅下旨,对外,修复了与东吴的友好关系,巩固了新的吴蜀联盟;对内,闭关自守,平定叛乱,大力发展农耕,使百姓得以休养生息。虽有诸葛亮几次北伐,但对国本没有动摇,加之诸葛亮提拔了一批忠臣良将辅佐刘禅,蜀国还算不错的。
2、后诸葛时代,从234年诸葛亮病逝到263年蜀国灭亡这29年。
这期间,蜀汉开始走了下坡路,虽然还有诸葛亮提拔任用的一些忠臣良将,但是他们一位位年老去世,加之此时宦官黄浩专权,和连年的征战,蜀国国力日益衰败,直至邓艾围困成都,刘禅纳降,蜀汉灭亡。
三、刘禅投降的对与错
刘禅的投降,愚下以为是对的,为什么这么说?有四点可以说明
1、无论是平民百姓还是王侯公卿,人最大的优点就是要有自知之明。刘禅是一位仁君,但绝不是治世名君;他对治国胸无一策,但他装傻充楞,自保的智慧又是无人能及的,投降,不动刀兵,魏晋能安保他晚年终老,是可以选择的。
2、蜀汉立国以来,几乎连年征战,诸葛亮在世,南方平定四郡,北出祁山,之后的姜维北罚,几乎没有得到任何好处,致使国库空虚,百姓赋税加重,这样的国家还能抵御强大的魏晋吗?投降,总比穷兵黩武被捉斩首好。
3、自古巴蜀多俊才,可是到了刘禅的后期,似乎俊才没了,有的如谯周辈,只会劝主投降,这样的国家还能保得住吗?无人才可用,国必难保,投降是唯一的出路,也是保全了国家的统一。
4、刘禅是一位仁君,因为在他执政的41年里,共大赦天下13次,所以说他是仁君,投降可使百姓免遭生灵涂炭之灾,也算成全了他仁君的名分吧!
结语
纵观刘禅的一生,虽然童年是过着颠沛流离、刀尖舔血的流浪生活,但是这些苦难,并没有培养出刘禅独立自主、奋发图强的斗志,以至于继皇帝位后,如同一缕白丝,用红色去染则变成红丝,用黑色去染则变成黑丝。也就是说:“刘禅任用贤相则为循理之君,惑阉竖则为昏暗之君。”
刘禅在位的41年里,国家无论兴兵讨伐,还是人事变动,他都会大赦天下,共计13次,这在古代皇帝里是极少见的。因此证明,刘禅虽然愚笨了些,但还是位宽仁之君。大家怎么看呢?欢迎留言。

[url=] 35 [/url][url=] [/url][url=] 8评论[/url] 分享[color=rgb(53, 192, 32) !important]
[color=rgb(236, 93, 83) !important]

[color=rgb(255, 206, 0) !important]




举报




魁哥说历史 优质历史领域创作者09-05 07:20
[url=] 关注[/url]

受《三国演义》电视剧影响,大家都认为蜀汉皇帝刘禅是一个非常平庸的人,他在位期间贪图享乐、毫无作为,甚至在位后期,重用宦官黄皓,搞得朝堂乌烟瘴气。最终,在蜀汉实力没有大损的情况下,面对邓艾一支偏师,竟然直接开城投降,昏庸至极。
那么历史上真正的刘禅是怎样的?他在位41年,投降是对的,大家认为呢?
刘禅
其实真实历史上的刘禅,给人留下的印象绝对不同于电视剧中的懦弱形象。刘禅能在皇帝位置上坐41年,就足以说明他不是一个昏君,在整个中国的历代皇帝中,刘禅在位的时间都能够排在前列,说他是一个昏君,想比必很多人会不赞同吧?尤其还是在那个战乱年代。
那么,为何刘禅会给大家留下这种平庸的印象呢?这其实也是他的无奈。刘备去世的时候,刘禅才17岁,都还未成年,很多事情还不是特别懂,蜀汉朝局复杂,中间益州派和荆州派势同水火,年幼的刘禅是解决不了这些事情的。
所以最终刘备才会让诸葛亮和李严一同辅政,然而才没过多久,在斗争中,李严不敌诸葛亮,被干趴下了,整个蜀汉的大权都落入了诸葛亮手中。你说刘禅面对这种情况,他能怎么做?蜀汉上下事宜,全部由诸葛亮决定,刘禅都相当于被架空了,他没有办法施展才华啊,所以历史上才会对他评价为平庸。
幸好诸葛亮为人正直清高,只是做事,而没有夺取皇位的打算。诸葛亮当政期间,如果他愿意,是完全有可能篡位自立的,只是他不愿意。而刘禅也是深知这一点,所以对于诸葛亮,他是又爱又怕。诸葛亮能者多劳,自视甚高,认为刘禅才智不够,所以至死都没有将大权归还给刘禅,大家不要忘了哦,此时的刘禅年纪已经不小了,然而诸葛亮仍然是军政大权集于一身。
而诸葛亮去世后,大权又交由蒋琬和费祎,这些都是诸葛亮钦定的接班人,你说此时刘禅为何不夺权?那是根本没有这个能力啊,人家之前早就做好了铺垫,只待诸葛亮去世,新人就上场了。而且这几个人也确实是有为之臣,他们处理国政,也确实有一套,把国家打理得井井有条。在这后诸葛时代,刘禅的大权还是在这些大臣手中,他自己根本没有事情可做。
很多人又说道刘禅宠信宦官黄皓,其实这在古代王朝这是一个无解的事。对于那些雄才大略的君主、马上天子来说,宦官确实是一个可有可无的群体,仅仅是照顾一下自己的起居而已,朝政、军队他都可以自己动手管理。但是对于长居深宫的皇帝来说,情况就不一样了。
刘禅这种情况,大权都是底下几个大臣身上,其他人也都不听话,连他自己都不被允许到处乱跑,他能依靠谁来掌权呢?只有宦官啊,对于这些长在深宫的皇帝而言,宦官才是最得力的打手,夺权需要他们,就算他们乱来也无所谓,只要不威胁到皇帝,到时候处理宦官肯定是比处理那些手握大权的大臣容易。
所以综合看刘禅这一生,掌权的时间不是非常多,是他不想吗?怎么可能,那都是被迫无奈啊。在诸葛亮和后诸葛亮时代,刘禅都只是那些大臣手中的棋子而已,他能有什么作为?等到他真正的掌权了,人也老了,局面也不一样了。
投降
再说到刘禅最遭人诟病的问题,那就是主动投降。大家的理由是当时蜀汉精锐尚在,邓艾翻过阴平之后,战马,大型攻城器械肯定也是不多。这个时候刘禅如果坚决抵抗,肯定是不会输的。说不定等勤王军队到来,还能够一举吃掉邓艾的军队。但是,大家不要忘了,这都是站在上帝视角看问题的。当时的刘禅看到的情况可能会有所不同!
当时魏军进攻蜀汉,钟会大军被姜维挡住,而邓艾则通过阴平小道进入蜀汉腹地。面对突然出现的魏军,由于没有接到姜维的报告,蜀汉君臣只有判断出两种可能。一种就是这是魏军的小股部队,一种就是姜维大军败了,大批魏军打进了蜀汉腹地。
如果姜维败来了,那么至少应该有逃兵回来报告吧,所以大家一致认为这应该就是魏军的一支小股部队,于是刘禅命令诸葛瞻带兵前去歼灭这支部队。结果最终的结局是诸葛瞻大败,蜀汉腹地能调遣的军队都被魏军给杀了,这么一看魏军并非小股部队,并非偏师。
所以当时蜀汉重臣商议出来的对策是:逃到东吴或者继续往内陆逃跑,反正就是逃,而没有想过能抵挡得住魏国大军。可以说站在此时刘禅的角度,他根本不知道邓艾这一支军队是偏师,人数不多,且没有大型的攻城器械。不然他直接坚守成都,等着勤王军队前来即可。
此时,蜀汉众臣都产生了误判,认为曹魏大军前来。而蜀汉内部也清楚地知道,曹魏国力远强于蜀汉,蜀汉是打不赢的,与其坚守城池拼个鱼死网破,不如主动投降,放大家一条生路,给大家一个活下去的机会,这么多年的战争下来,其实大家的日子都不好过。最终,在位41年的刘禅综合考虑,才做出了一个最有利于自己,最有利于百姓的决策,投降。
总结
站在当时忠于蜀汉的臣子的角度来看,刘禅的投降当然昏庸。但是站在我们现在的角度来看,其实他的投降是对的,两国国力差距摆在那里,蜀汉最终都是打不赢魏国的。就算现在坚持下来了,蜀汉也最对在多支撑几年,而老百姓日子也将过得更苦,更多的人将会死于战场。对此,大家觉得呢?

[url=] 24 [/url][url=] [/url][url=] 评论[/url] 分享[color=rgb(53, 192, 32) !important]
[color=rgb(236, 93, 83) !important]

[color=rgb(255, 206, 0) !important]




举报




大老二爷 历史领域创作者04-10 08:22
[url=] 关注[/url]

刘禅(shàn)(207年-271年) 荆州江陵人,即蜀汉怀帝(223年—263年在位),又称后主。字公嗣,小名阿斗。蜀汉昭烈帝刘备之子,母亲是昭烈皇后甘氏,三国时期蜀汉第二位皇帝。在位四十一年。刘禅出生于荆州,幼年时多遭难,幸得大将赵云两次相救,刘备定益州后入蜀,蜀汉建立后被立为太子。于蜀汉章武三年(223年)继位为帝,改元建兴,拜诸葛亮为相父,并支持其北伐,后又支持姜维北伐,后期宠信黄皓,致使蜀汉逐渐走向衰弱。景耀六年(263年),魏将邓艾从阴平入,克绵竹,杀诸葛瞻父子,刘禅投降。蜀汉灭亡后,刘禅及一些蜀汉大臣被迁往洛阳居住,受封为安乐公,西晋泰始七年(271年)在洛阳去世,享年64岁。谥号思公。西晋末年,刘渊起事之后,追谥刘禅为孝怀皇帝。
刘禅并不是一个愚不可及的人,只是他生在了三国最弱的一个国家,成为了三国第一个亡国之君,所以才会背负上扶不起的阿斗的罪名。刘禅统治蜀汉的时间长达41年,是三国时期在位时间最长的君主,诸葛亮去世后,刘禅开始独立掌握蜀汉的军政大权,在刘禅统治时期,蜀汉没有出现过一个权臣,没有发生过一次大规模的叛乱,是三国时期最稳定的国家。
刘备去世的时候,刘禅只是一个17岁的少年,为了保障蜀汉的稳定,刘禅将蜀汉军政大权都交给了诸葛亮,让诸葛亮拥有了开府的权利。从诸葛亮开府一直到诸葛亮去世,经历了长达十年的时间。 在诸葛亮去世的时候,虽然刘禅的旧部亲信都已经去世,但是刘禅仍然轻而易举的就接管过来了蜀汉的军政大权。在正式掌权之后,刘禅将丞相的权利一分为二,分别交给了蒋琬和费祎,保证了蜀汉内部的权力平衡。在之后的30年里面,蜀汉都没有出现过权臣专权的情况。 夏侯霸投奔蜀汉的时候,因为父亲夏侯渊被斩杀而心中不满,刘禅特意召见夏侯霸,让皇子们出来拜见舅舅,对夏侯霸说:“你的父亲是在战乱中而死,并不是我的父亲手刃的。”然后刘禅指着皇子们说:“这都是夏侯家的子孙!” 刘禅的两任妻子都是张飞的女儿,张飞的老婆是夏侯霸的堂姐,所以刘禅才会这样说。从刘禅开导夏侯霸的事情来看,刘禅是一个很有头脑的人,并非是一个扶不起的阿斗。
刘禅确实算不上一个昏君,只能说很一般罢了,更何况以蜀国的实力怎么和魏抗衡,除非蜀联吴死守还会胜算多些,但以一己之力北伐确实是不明智的选择,而三国统一是天下大势,虽说一定会统一,但过程可能会艰辛点,但追其结果而言,蜀国再死守几年也很难逃出被灭的命运。
263年,魏国派遣钟会、邓艾等大奖大举伐蜀,姜维将主力十万大军挡在了剑阁,然而邓艾却偷渡阴平直奔成都,并且击败了诸葛瞻,兵临成都,刘禅再次召集大臣商讨对策,大伙讨论不一,光禄大夫谯周力排众议,极力主张投降,而更多人要求背水一战。阿斗最终选择了开门投降,并且命令蜀军放下武器抵抗。
实际上,我们可以看下当时的蜀国和魏国实力对比,236年蜀国只不过94万人,曹魏拥有443万人之多,而在228年到234年,诸葛亮先后出兵汉中北伐曹魏,之后姜维又在238年到262年发动了十一次北伐,蜀军的每一次作战,无非用一州之力倾国之兵对抗中国整个北方,事实上蜀国百姓又怎么可能安居乐业呢? 对于诸葛亮等人来说,光复汉室是他们的终身愿望,然而从百姓来看,踏踏实实过上安稳日子才能幸福,刘禅做的这一个选择,对于蜀国长期遭受战争之苦的百姓,无疑是一个最好的选择,49年前,同样在成都,开门投降的刘璋一番话正是对阿斗心态的最好解释: “吾父子在蜀二十余年,无恩德以加百姓;攻战三年,血肉捐于草野,皆我罪也。我心何安?不如投降以安百姓。”而刘禅本人,也获得了一个衣食无忧寿终正寝的结局,如果不是“乐不思蜀”的一番话,司马昭或许也不会轻易放过他,你们认为呢?

[url=] 34 [/url][url=] [/url][url=] 4评论[/url] 分享[color=rgb(53, 192, 32) !important]
[color=rgb(236, 93, 83) !important]

[color=rgb(255, 206, 0) !important]




举报




闰土看历史 优质历史领域创作者10-11 11:24
[url=] 关注[/url]

刘禅是蜀汉最后一任君主,他一共当了四十一年皇帝。最开始的十一年是相父诸葛亮掌权辅政,刘禅只是当一个名义上的皇帝。诸葛亮病死五丈原后,刘禅才亲自执政。蜀汉帝国在他的手中又运行了三十年,直到邓艾兵入成都才灭亡。客观的来说,后主这个人是有可取之处的,有功也有过。

一,对诸葛亮高度信任。
刘备自从夷陵之战败退回国后,很快就病死,临死前他托孤诸葛亮,甚至说出如果阿斗不争气的话可以取而代之。诸葛亮感激涕零,表示要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永远忠于蜀汉王朝。刘备死后。十七岁的刘禅继位,他遵从父亲的遗嘱,对诸葛亮以相父事之。并且这样说:“政由葛氏,祭则寡人。”
意思就是说国家大事都交给诸葛亮,自己只负责祭祀之类象征性的活动。刘禅是这么说的,他也这么做了。刘备死后,南方很快就叛乱,诸葛亮出师南征。刘禅也是任由诸葛亮带兵南去,提供其粮草辎重,并不以皇帝的身份插手军务。诸葛亮平南后,制定出“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大政方针,前后进行了对曹魏的四次北伐战争,而作为皇帝的刘禅依然让诸葛亮行驶军政大权,毫不过问,让诸葛亮能安心北伐。君臣之间能如此高度信任的例子在历史上很少。有人会说,阿斗也是没办法,军政大权全在诸葛亮拿着,还能干什么呢!其实这种情况是真的存在,诸葛亮时代,事无巨细,皆决于丞相,甚至阿斗平时的个人生活诸葛亮都很关心。但是我觉得这是出于一种学生对老师的忌惮,而没有后世猜测的那么阴险。

从一件事可以看出阿斗对诸葛亮是真的信任和尊敬。诸葛亮死后,阿斗痛哭。此时一个叫李藐的官员对他说:“诸葛亮大权在握,很有造反的可能,如今他死了,陛下应该高兴才对呀!”刘禅很愤怒,下令处死了他。
藐上书曰:“吕禄、霍禹未必怀反叛之心,孝宣不好为杀臣之君,直以臣惧其逼,主畏其威,故奸萌生。亮身杖强兵,狼顾虎视,五大不在边,臣常危之。今亮殒没,盖宗族得全,西戎静息,大小为庆。”后主怒,杀之。《蜀志·杨戏传》注引《华阳国志》
李藐把诸葛亮比做架空天子的权臣,后主很愤怒,把他杀了。由此可见,刘禅与诸葛亮之间是真的互相信任,哪怕死了都不容许别人诽谤。刘禅能做到这一点,可谓大度。
二,宠信宦官用人失当。
刘禅的过失是在执政的后期宠信宦官黄皓,生活逐渐奢侈。黄皓专权,使后主与臣子之间离心离德,朝政日非。并且黄皓曾谗言后主阻挠姜维北伐,让许多大臣感到危险,从而闭口不言以避免被宦官祸害。然而,刘禅独自执政的三十年中,黄皓得以专权只是最后六年的事,之前一直被董允等旧臣压制。自从董允死后,黄皓方才爬起来,渐渐权倾朝野。刘禅也仅仅是在黄皓的挑唆下疏远大臣,并且还亲自调解黄皓与姜维的矛盾,也从未被挑唆的妄杀大臣。这说明黄皓的专权并没有达到控制后主的地位,只是彼此心照不宣罢了。有观点认为后主是想利用宦官平衡君臣之间的权利分配。这个说法也有几分道理。比起唐末的太监把控朝政,把皇帝架空成为傀儡,后主时代的黄皓专权简直小儿科。

况且,历代君主多有宠信宦官的事例,刘禅作为一个太平天子,从小就生活在诸葛亮强大的光环下,蜀国内部老臣也基本是他老爹留下来的那批,自己还是受到各种限制的。先天的不足导致了后天无法成为一个英明神武之主,难免就容易崇尚奢侈浮华的追求,而善于逢迎谄媚的黄皓钻了这个空子,才一步步把持朝政。但是客观的说,当时蜀国国内有三大政治势力此起彼伏,国外又有强敌,在他的统治下,并未爆发内乱,背且姜维的北伐行动也得以顺利进行,这已经很难得了。
三,不战而降后世诟病。
后主最为后人诟病的是邓艾攻入成都后不战而降,把刘备辛苦一生打下的江山拱手让人。从此背上了懦弱无能的名声。但仔细看史料的记载,就会发现,当时投降是最好的选择。魏国派五路大军灭蜀,蜀军基本都在成都以北的关口抗拒魏军,而邓艾却用了从天险之地偷偷进入成都的奇袭战略。主力部队都在前方抵抗,敌军忽然从天而降直接插入蜀国心脏。这一招使蜀汉君臣百姓都猝不及防,诸葛瞻战死绵竹后,更是让成都的朝廷更加惊恐。从朝堂到民间已经混乱不堪。
汉人不意魏兵卒至,不为城守调度;闻艾已入平土,百姓扰扰,皆并山泽,不可禁制。《资治通鉴.魏纪十》
而此时朝廷内的大臣全都认为要么投降,要么南逃。只有刘禅的儿子打算背城一战。刘禅则主张逃到南方,又招来谯周等老臣的强烈反对,最后只好出城投降。

众人皆从周议,汉主犹欲入南,狐疑不决。周上疏曰:“南方远夷之地,平常无所供为,犹数反叛,自丞相亮以兵威逼之,穷乃率从今若至南,外当拒敌,内供服御,费用张广,他无所取,耗损诸夷,其叛必矣!”汉主乃降于艾。《资治通鉴. 魏纪第十》
蜀汉投降后,姜维等将领在回成都的路上就接到了投降的文告。这说明当时想要托到援兵回来是很渺茫的。先不说刘禅的投降有多么窝囊,让很多喜欢三国故事的人别了一口气。单从后世的人角度来看,刘禅投降,至少避免了战争的爆发,也保全了蜀汉全国军民的性命。这是没有争议的。所以我认为不必对后主不战而降大肆鞭挞。
总结:
刘禅这个人,没有像刘备那样,东征西讨创业艰难,继位后又有诸葛亮全权代理。根本不能体会江山得来不易。然而他气量大,能充分信任臣子,又有一定的政治手腕,利用宦官平衡各方面关系。最后虽然不得以亡国了,但客观上避免了一次生灵涂炭的战争。如果生在太平盛世,很有可能成为一个有作为的君主,然而命运把他放在风起云涌的三国时代,也就注定平庸无能。蜀汉亡国后,他没心肝的留下那句“此间乐不思蜀”的千古名言,也就注定了在历史上是一个荒唐的角色。这是命运和现实的安排,我们几千年后的现代人又何必苛责刘禅呢!

[url=] 19 [/url][url=] [/url][url=] 2评论[/url] 分享[color=rgb(53, 192, 32) !important]
[color=rgb(236, 93, 83) !important]

[color=rgb(255, 206, 0) !important]




举报




史论纵横 优质历史领域创作者09-29 11:33
[url=] 关注[/url]

现在的电视剧为了符合大众的口味都运用了过多的文学加工,因此有些历史也被扭曲。
电视剧中刘禅的戏份并不多,但在真正的历史上,刘禅的在位时间还是蛮长的。史书学家称他为“凡下之主”,最大的缺点是平庸,最大的优点是“安于君位”没做什么出格的坏事。
那历史上的刘禅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呢?
总的来说,刘禅是公认的庸君,但他和普通的庸君有所不同,他还有点脑子,很有自知之明,这一点还是很可取的。
其实他不是没有智商,只是没有主见,耳根子软,总是需要有一个人给他出谋划策。从始至终他都是被动接受的角色,他是蜀汉的皇帝,名义上的统治者,但在诸葛亮辅政的这些年年里,没有看到任何刘禅自己做的决定。他不爱挑事,因为他没能力,所以他就把事交给有能力的人。
诸葛亮权力那么大,后半生将大权揽于自己一身,刘禅没做任何刁难,诸葛亮去世后,被推荐的蒋琬,费祎也同样,刘禅把事情全交给他们,一切都照常运行,不温不火。
这要是换作其他君主,自己没能力,可能又爱猜忌,最后一定是你死我活,所以刘禅是个没能力的君主,但算不上坏的君主。
当年刘备托孤时,刘禅还小,刘禅逐渐长大,在诸葛亮执政时期,刘禅知道,蜀汉的一切,都要靠诸葛亮。处理民政,商讨军事,与谁结盟对谁讨伐,这一切,他都赶不上诸葛亮,所以刘禅很清楚自己能做些什么。
他一边给诸葛亮拉人,一边给诸葛亮封官进爵,用自己手中的权利无条件的支持诸葛亮做的任何决定。虽说刘禅是一个公认的庸君,但他至少是有自知之明的,没有一度昏庸到忘记国家。
诸葛亮病逝,考验刘禅的时候到了。这段时间,有件小事可以看出刘禅还是有点脑子的。当时大臣们想集体去迎诸葛亮的灵柩,刘禅不准,因为他知道,如果这些人都去了,那国家不就空了吗?
再说了,诸葛亮刚刚去世,一旁的魏国虎视眈眈,吴国还不清楚在想什么,一下子这么多大臣集体行动,万一被别人盯上,蜀汉就真的到头了,所以刘禅没同意。
诸葛亮病逝后,接班大臣们缺乏活力,蜀汉就一直安安分分,刘禅也没办法,既没有合适的军师人选,也没有魄力去提拔新锐武将,索性就让江山维持现状吧,就这样蜀汉在平静中度过了许多年。其中刘禅做的许多决定,都是秉着可以不做好,但决不能做坏的原则,比如继续重用诸葛亮留下的人马,对诸葛家一直十分恭敬,对诸葛亮的接班人姜维爱护有加。
后来,就出现了刘禅在位期间的重头戏。蒋琬、费玮死后,刘禅没有了主心骨,恰巧身边的亲近之人黄皓很会讨刘禅欢心,虽然姜维是诸葛亮的接班人,但后来身边的人都不在了他在蜀汉也就没有了撑腰的人,加上为人刚正没有黄皓招刘禅喜欢,所以当姜维进谏想要刘禅杀黄皓时,刘禅只是让黄皓给姜维道歉了事,姜维内心感到害怕无助。
当年姜维抵抗魏国大军,邓艾选择赌一把,偷渡阴平,他所能带领的人马在经历了诸葛瞻一战后所剩不多,最多只有两万左右,这样看来蜀国应该轻而易举就能消灭邓艾,但结果却出人意料。
当时蜀国已经人心惶惶混乱不堪,姜维错误的防守策略导致汉中失守,蜀国大军纷纷前往支援,益州出现空缺,蜀国人看到邓艾出现心里就有了很大的惶恐。成都城也因为邓艾上上下下都变得慌乱。
这时又出现了另外一个重要的人物——投降派代表谯周,他又开始了他的劝降,之前劝降刘璋投降刘备,现在劝降刘禅投降邓艾,而此时姜维鞭长莫及,本来就没有主意耳根子软的刘禅想像刘备一样实在是难为他,所以最后也就答应了。
魏国打来的时候,作为一国之君,肯定想抵抗到底的。
这是毋庸置疑的,其他人投降,可能有官做,而孙权、刘禅这样的国家掌权人,就不可能有任何幻想了,即使再好能做一个富翁,也是十分憋屈的。
所以,面对侵犯者,君主最希望的事情,就是能像孙权一样有鲁肃、周瑜这样得心应手的后盾站在自己身后。而刘禅没有孙权这么幸运,他的主战代表诸葛瞻、张遵、黄崇等全部在绵竹殉国,而姜维被困在剑阁,成都已经沦陷了。这种背景下,刘禅除了顺应“民意”投降邓艾,也别无他法。
其实刘禅不该背这个锅,虽然投降的决定是他做的,但以他的身份立场是最不愿意投降的。
反而谯周这些大族,习惯性坐看风云,谁当主子都无所谓,谁来了就效力于谁,总是一副事不关己的态度。
恰巧,他们遇到了刘禅,一个没有主见,风往哪吹他往哪倒的君主,投降水到渠成。

[url=] 19 [/url][url=] [/url][url=] 1评论[/url] 分享[color=rgb(53, 192, 32) !important]
[color=rgb(236, 93, 83) !important]

[color=rgb(255, 206, 0) !important]




举报




微史春秋 优质历史领域创作者09-05 16:47
[url=] 关注[/url]

刘禅在位时间长,能说明他并非是个酒囊饭袋,但并不能说明他有多么聪明。
现在有些人过高的拔高刘禅,说他大智若愚也就罢了,说他是“五千年少有的大气政治家”,这美化过头了。
亡国后主的帽子他是一辈子摘不掉的。
在乱世生存除了本领之际,机遇也是一部分。
刘禅在位41年,在诸葛亮去世后仍在位近三十年,这里面有刘禅的才能因素,也有蜀汉大臣的支撑,更是三国均势的大时代形势所致。
我觉得不能用他在位长久为他翻案洗白,也许他的确不是想象中的回馈,但也绝非明君,更不能吹捧他有大智慧。
汉献帝是个中才,就如一张白纸,遇到诸葛亮这样的贤能辅佐,他能安然理政,画出一幅好画,遇到黄皓这样的小人,就会迅速堕落,胡乱涂鸦。
就像《三国志》的作者陈寿评价的那样:
后主任贤相则为循理之君,惑阉竖则为昬闇之后,传曰“素丝无常,唯所染之”,信矣哉!
陈寿说他是一块素丝,他是什么样的人,就看是何颜料来染他了。
此外他的“懦弱”也是公认的,
刘禅懦弱,心无害戾。
刘禅暗弱,无猜险之性。
其实古人的评价已经到位,刘禅心善懦弱,没有帝王的暗黑,也没有雄心。
所以当邓艾来攻,蜀汉尚未分崩离析,他只顾偷生,毫无抵抗之心,极快投降,也能说明问题。
刘禅不是暴君,不是昏君,但也绝非明主。

[url=] 18 [/url][url=] [/url][url=] 评论[/url] 分享[color=rgb(53, 192, 32) !important]
[color=rgb(236, 93, 83) !important]

[color=rgb(255, 206, 0) !important]




举报




标书小Y08-26 10:33
[url=] 关注[/url]

有个词叫审时度势

不知道用在此处是褒义词还是贬义词。

但是,就我个人觉得刘婵做法很聪明,但是,并不赞同他的做法。

虽然,委屈求全保存了传承。

但是,确失去了气节。

其实,这也是大家一致争论的焦点。

但是,举个抗日战争的例子。

如果,为了保存,而选择投降。

就像汪伪政府,不是到现在也备受人民唾弃。

汉奸也是这么来的专用名词。

虽然,现在中国统一,但是,在当时是两个国家。

为了保存放弃抵抗宣布投降。

不就是现代版的汉奸吗?

当时日本侵略中国,也因为落后节节溃败。

但是,因为用人血铸成的城墙。

最后,也还是把倭寇阻挡与国门之外。

刘婵如果真的吧聪明用在抵抗,招贤纳士,韬光养晦上。

不一定没有一抗之力。

虽然,诸葛亮当时消耗了不少人才。

但是,临终也并不是全部消耗完,还是保留了不少班底。

人失去了人格换来的平安。委屈求全。

虽然活着,但是早已没了那口气了。

或许吧!人各有志。

[url=] 28 [/url][url=] [/url][url=] 2评论[/url] 分享[color=rgb(53, 192, 32) !important]
[color=rgb(236, 93, 83) !important]

[color=rgb(255, 206, 0) !important]




举报




史不知味 优质历史领域创作者03-24 21:07
[url=] 关注[/url]

在位时间长短和皇帝的能力高低并不对等,乾隆在位60年,难道是千古明君?
后周世宗柴荣在位时间不到六年,难道他是千古昏君?可别忘了,柴荣被后人誉为“五代第一明君”。
明朝仁宗皇帝朱高炽在位仅仅十个月,谁能说他是昏君?史家对他的评价是什么?若上天再给他几十年,“岂不与文景比隆哉”!
南北朝时期以奇葩的北齐,高洋再怎么昏庸无道,不也开国了?北齐不也延续了二十多年?北齐也没有一日而亡。
所以,拿在位时间来判断一个皇帝是明是昏,本身便不合理,因为一个朝代之所以能够建立并存在,并不仅仅因为皇帝的存在。
一个朝代的构成元素太多了,除了至高无上的皇帝之外,还有文臣武将,还有军队和百姓,这些人都是维持一个朝代运行的力量源泉。
我们常用“扶不起的阿斗”来形容烂泥扶不上墙,这句话中的阿斗实际上说的便是蜀汉后主刘禅。
刘禅的人设历来便是烂泥扶不上墙,但是近几年却多了很多为他翻案的声音,原因不外乎两点。
刘禅在位时间长达41年,即便诸葛亮累死之后,他也当了29年的皇帝,此非明君不可为之,所以刘禅一定是明君。
刘禅当了“阶下囚”之后,司马昭问他“思蜀否”,他回了句“此间乐,不思蜀”,此亦非明君能有如此应对,所以刘禅一定是明君。
刘禅在位时间长达41年,他就是明君了?简直荒谬至极。
他即便再怎么昏庸,蜀汉既然已经建立了,已经有了完善的统治机器,刘禅行不行确实能够影响到蜀汉的命运,可也不能说他昏庸就一定会让蜀汉在一日之间、一年之间灭亡吧?
蜀汉前期有诸葛亮支撑,中后期也有费祎、姜维等人维持局面,可是姜维后来却遭到了刘禅的猜忌。
刘禅宠信宦官黄皓,姜维一见黄皓不是好鸟,所以奏请刘禅处死黄皓,可刘禅却偏向了黄皓,反而将姜维吓得不敢回都城。
姜维在264年以身殉国之后,仅仅过了七年,刘禅便带着一干文臣武将出城下跪投降了,这样的刘禅是明君?
刘禅之所以能够在位41年,只能说他命好,蜀汉出了好几个忠心耿耿的人才,不然别说41年了,4年也难。
许多人认为刘禅回复司马昭的那句千古名言,也即“此间乐,不思蜀”,也是刘禅聪明绝顶的铁证。
这六个字能够证明刘禅是个聪明人?不能,这只能证明他的智力还算处于正常人之列,没有低于平均水平。
如果司马衷问他想不想蜀国的时候,他回答说“想,很想,非常想”,那他一定是个十足的傻子。
刘禅回答“乐不思蜀”,实际上只是一个正常人的求生欲,换了任何一个正常人都会这么说,李煜那种动不动伤春悲秋的应该是个例外。
宋徽宗和宋钦宗到了别人的地盘之后,不也一样捞了个正常的生老病死?倘若徽钦当时骂骂咧咧,他们也会死得很惨。
1924年鹿钟麟奉命去皇宫驱逐小皇帝的时候,问小皇帝是想继续当皇帝还是想当平民的时候,年仅18岁的小皇帝不也说自己早就想当平民了?但是这位的能力,从他后来的所作所为来看确实不怎样,只是谋生之道颇为了得。
刘禅之所以会说“乐不思蜀”,这完完全全就是一个智商处于正常水平所能够做出的正常反应。
将“乐不思蜀”四个字作为刘禅是个明君,至少是个厉害角色的证据,显然站不住脚,此乃求生欲使然而已。
对于刘禅的评价,我始终认为他是前期庸而不昏,后期既庸且昏,若他后期能够用好费祎姜维的话,他的在位时间或许还能延长。

[url=] 17 [/url][url=] [/url][url=] 评论[/url] 分享[color=rgb(53, 192, 32) !important]
[color=rgb(236, 93, 83) !important]

[color=rgb(255, 206, 0) !important]




举报




唐古看今 优质历史领域创作者09-09 08:08
[url=] 关注[/url]

在影视剧当中刘禅就是一个贪图享乐,懦弱无能,傻里傻气的人,身为帝王没有实权,是一个傀儡般的存在。关于刘禅的负面新闻也很多,像是“扶不起的阿斗”,“乐不思蜀”都是刘禅一生的污点。

历史上真正的刘禅!
公元221年,刘备创建了蜀汉政权。不到三年,由于军事上的失误,刘备夷陵之战大败白帝城托孤。把当时17岁的刘禅托付给了诸葛亮。从此,刘禅成为蜀汉政权的第二任皇帝,然而刘禅登基后却成为“傀儡”般的存在,当时的朝政由诸葛亮一人独揽。

就这样11年后,诸葛亮在第五次北伐的路上病死五丈原。刘禅终于掌控了实权,他掌控实权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废除丞相制度,并命蒋琬,费祎二人分担了原先诸葛亮的丞相工作,这样既可以让他们二人相互制衡相互约束,也便于将来自己的管理。事实证明刘禅不是一个“傻子”,在刘禅掌权治理蜀国的二十多年里,老百姓安居乐业,国力得到了恢复,而蜀国内部也没出现过大的变故!

关于刘禅主动投降!是对,是错?
我认为刘禅主动投降是对的!公元263年,西晋军队向蜀国杀来,面对强敌刘禅选择了主动投降。他的这一做法遭到了当时很朝臣的反对,他的儿子刘谌认为刘禅是贪生怕死,甚至用自杀殉国的方式来羞辱他。但是蜀汉政权终究还是灭亡了,司马昭兵不血刃拿下蜀国,刘禅成为了司马昭的俘虏!

刘禅选择主动投降在我看来并不是贪生怕死,他这样做避免了蜀国生灵涂炭,百姓遭受战乱之苦。刘禅也不是大家想象中的那样“扶不起”,他在位41年,亲理朝政27年,是三国时期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在被俘虏的8年里,他用自己的智慧,化解了几次杀身之祸。这样的刘禅你还认为他是“扶不起的阿斗”吗?
喜欢请关注点赞,共同探讨!

[url=] 17 [/url][url=] [/url][url=] 评论[/url] 分享[color=rgb(53, 192, 32) !important]
[color=rgb(236, 93, 83) !important]

[color=rgb(255, 206, 0) !important]




举报




行尽深山又是山 优质历史领域创作者03-01 15:19
[url=] 关注[/url]

刘禅的一生,是被误解、被可以妖魔化的一生。
公元233年春,阿斗受父亲刘备临终之命,成为蜀汉皇帝,这是在一个偏僻弱小国家的困难、危机时期,接任一个很不好干的角色。
第一,当时魏国拥有广大的中原和西北地区,民多兵强,处于优势、主动地位;吴国占有广大而富庶的江南地区,据长江之险,立足稳定,也比较强大;而蜀国,据有蜀地的时间短,地域偏僻、狭小,人力和财力资源也较弱,在逐鹿中原的斗争中,相对处于弱势。
第二,最为严峻的是,在阿斗即位之前,刘备当政的蜀国,连续经历了两次重大军事失败。一是关于不顾东和孙吴的战略国策,激怒孙权;另一方面却又对孙吴时刻伺机躲回荆州的企图疏于防范,仓促向曹魏开战,不但败走麦城,丢了性命,而且额失掉了对蜀国来说极为重要的战略要地荆州,损失惨重。
二是刘备为夺回荆州,亲率数万主力,劳师远征东吴,结果是轻率布阵,几乎全军覆没,使得本来就弱小的蜀国军力、国力遭到重创,元气大伤。
第三,正是在这样的败军之际、危难之急,愧病交加、不久人世的刘备把诸葛亮从成都召到白帝城永安宫,遗命把蜀国皇帝的重担传给了刘禅,而此时的刘禅只有16岁。

让一个少年来挑起国家重担,这委实太为难他了,于是刘备决定托孤于诸葛亮,授命诸葛亮:“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另让阿斗和他的兄弟么恩“父事丞相”诸葛亮。于是,在这样一个非常艰难的时刻,少年皇帝刘禅和丞相诸葛亮之间就形成了一种非常特殊的关系,既是君臣,又同父子。
为君却如子,为称却同父,这样的角色对阿斗和诸葛亮来说,都是一个很不容易处理的难题,然而,事实证明,刘禅在处理与诸葛亮关系上,却堪称一代楷模。
西汉时,大将军霍光辅汉昭帝,君臣关系实际上也有点臣强主弱,但这并不妨碍,君臣携手为“昭宣中兴”打下一个好基础。刘禅当时所处的位置类似汉昭帝,相比较汉昭帝,刘禅对待诸葛亮,表现也十分优秀。
首先,刘禅有自知之明,他清楚自己没有从政的资历和经验,更没有在乱世中纵横捭阖的雄才大略,无力担当亲自统率群臣、指挥千军万马、驾驭全局的大任;而同时,阿斗又有知人之智,他独一父亲交给他的辅政大臣、当过他老师的诸葛亮的道德、人品、治国才能,深信不疑。
在接受父命、登上皇帝位之后,他立即决定“以亮为丞相,委以诸事”,并明确宣布:“政由葛氏,祭则寡人。”这样简单、明了、根本性的定位,可谓高屋建瓴,充分显示了他的明智和度量。
《陈情表》的作者李密眼中的刘禅:“刘禅之为君也,有大智,可次齐桓。”
在诸葛亮死后,刘禅独掌大权,在刘禅掌管国政的20多年里,结束了诸葛亮时代的北伐方略,转而主修内政,对外则加深和东吴的关系,北伐则已经不是蜀国的主要战略目标。说实话,蜀汉即便再持续北伐,也不会有什么结果,倾尽全力,不是曹魏的对手,却又伤寒了蜀汉的根本。
当然,刘禅确实缺乏进取心,受制于蜀地的综合国力,或许刘禅已经预见了自己的结局,诸葛亮忙碌一生,都没有踏进陇右一步,更何况是人才凋零的刘禅时代。对于一个割据政权而言,不进则退,但蜀汉的地理位置和国力又决定了其根本“进”不了的艰难境地。
最后投降曹魏,绵竹已败,姜维被制,蜀汉拿什么抵抗曹魏?是城破之后惨遭屠戮,还是保全成都之民,败亡已成定局,选择投降难道不是最明智的行为么?与敌人战斗到底,最后死于社稷,看起来似乎很伟大,其实相比之下,选择放弃这种“气节”,保全民众,更难能可贵、
阿斗是明智的,“明智”也是他这一生的写照。人有优秀的才能固然可贵,但比之才能,更可贵的却是始终能认清自己的位置。阿斗就是这样的智者。

[url=] 16 [/url][url=] [/url][url=] 评论[/url] 分享[color=rgb(53, 192, 32) !important]
[color=rgb(236, 93, 83) !important]

[color=rgb(255, 206, 0) !important]




举报




智者无疆风清扬 中国石油测井有限公司培训主管 优质历史领域创作者10-11 13:28
[url=] 关注[/url]

可以说,刘禅从小就在颠沛流离的战乱中生活长大,长坂坡大战中赵云就是怀抱襁褓中的刘禅杀出了曹操的重围。
刘禅对社会长期的动乱有着不能抹杀刻骨铭心的记忆,这对他以后成长的过程影响也是极为深刻的。
以后父亲刘备蜀中称帝,“夷陵之战”后不久,刘备去世,给诸葛亮留下遗言“若嗣子可辅,则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为成都之主”从刘备的遗言中我们大概能看出个所以然来。
“知子莫若父”,刘备的遗言中之所以有点犹豫,皆是因为刘备知道儿子刘禅性情温顺,并不喜欢战争。但刘禅生在了那个时代,他没有选择。父亲刘备也同样没有选择,刘禅只能被动的继承父亲遗志,被动的去完成那个不可能完成的“恢复汉室”的看起来像梦一样的任务。
刘禅十七岁继位,尊诸葛亮为“相父”,其实也是刘备的意思。刘禅虽然为王,但活得小心翼翼,一切都要看“相父”的脸色,这真的不是刘禅想要的生活。
诸葛亮穷兵黩武,六出祁山,五丈原去世以后,刘禅看起来终于可以松口气了。
但诸葛亮后继的继承人姜维继续北伐,但成效甚微。
263年,魏司马昭伐蜀,魏将邓艾偷渡阴平直取成都,刘禅拒绝了监军霍戈请求带兵守卫成都的要求,向邓艾投降,这让兵临城下的邓艾喜出望外。
刘禅投降以后,命令坚守在剑阁的姜维投降,蜀国灭亡。
其实,分析一下当时的情况,我们会发现,如果刘禅组织军队进行抵抗,鹿死谁手还不一定。当时,姜维在剑阁挡住魏钟会的主力,邓艾只不过是一支小分队偷袭成都,姜维已经得到消息,率部准备回援,况且,成都城内兵精粮足,足够坚持几天,至少蜀国还有机会,不会这样快的投降。
但刘禅马上就投降了,这只有一个解释,刘禅已经厌倦了战争。
父辈交给他的是一个永远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过去,权利掌握在诸葛亮手里,一切诸葛亮说了算。如今,自己终于可以做主了。但又遇上了魏伐蜀,谁心里都清楚,蜀灭亡只是时间问题,刘禅审时度势,与其垂死挣扎苟延残喘,不可为而为之,不如顺应时代的发展,让长期的战争在自己的手里结束,让百姓休养生息安居乐业。

《三国志》记载:诸葛亮执政的时候,朝廷从来没有进行过大赦,而刘禅独立掌权时进行了四次大赦,陈寿也说“军屡兴而赦不妄下,不亦卓乎!自亮没后,兹制渐亏,优劣著矣。”意思就是说“军队多次出动,却不随便发布大赦令,不也是很高明么!自从诸葛亮去世后,这种制度就渐渐破坏了,在此前政治上的优劣就非常明显了”从这段话中我们可以看出来,刘禅执政以后,政治环境非常轻松,也可从侧面了解刘禅仁慈的一面。
“人无完人,金无足赤“”刘禅固然有其缺点,史学界也有争论,认为刘禅不抵抗,软弱昏庸。其实,刘禅对此有更深刻的理解,诸葛亮六出祁山,姜维九伐中原,多年的战争并没有取得丝毫的成绩,反而让羸弱的蜀国国力衰弱。如今,蜀国人才匮乏,更是不堪一击,大厦将倾,他没有能力扭转乾坤,选择投降,避免杀戮,也是当时最好的办法。
刘禅其实是一个大智若愚的人,绝不是我们想象的昏庸之辈。

[url=] 16 [/url][url=] [/url][url=] 1评论[/url] 分享[color=rgb(53, 192, 32) !important]
[color=rgb(236, 93, 83) !important]

[color=rgb(255, 206, 0) !important]




举报




兰台令君 优质历史领域创作者12-02 21:25
[url=] 关注[/url]

我是兰台令君,我来回答!
说刘禅选择投降是对的,这话没错,但是造成被魏军兵临城下,被迫投降的结果的也正是刘禅自己。现在许多人喜欢标新立异,语不惊人死不休,有人替刘禅翻案。事实上刘禅的确不是个白痴,但他依然是个庸君。刘禅到底怎样还是要看《三国志》上得记载。
从出生到登基之前的刘禅可以说是相当平庸的,历史上也几乎没有留下什么记载。刘禅有优点吗?当然有,他并不想三国演义写的那样是个白痴,事实上诸葛亮对刘禅有过比较客观的评价,那就是“甚大曾修,过于所望。”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刘禅气量很大超过了自己的预期。所以我们看到刘备死后,刘禅和诸葛亮其实在政治上配合的相当默契。而从《出师表》中我们可以看出,诸葛亮在世的时候对刘禅还是非常有影响力的,最起码刘禅也不太敢做什么过于出格的事情。
但是想要成为一个明君,光靠气量大是远远不够的,事实证明刘禅的自律能力使有很大问题的。诸葛亮和蒋琬死后,再也没有人能“关心”他“爱护”他。刘禅这胆子也就渐渐大了起来。他不但沉溺于酒色之中,甚至把臣下刘琰的老婆胡氏关在宫里私通,有人说作为一个皇帝喝点小酒,撩个美女又能怎么样?要知道有个成语叫做上行下效,作为皇帝竟然做出如此无耻荒唐的事情,你让下面的臣子会怎么看你?在这些小事上你都不懂得自律,又怎么能做一位合格的皇帝呢?
诸葛亮在《出师表》中明明白白的写道:“亲贤臣,远小人,此乃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乃后汉所以倾颓也。”可是刘禅又是怎么做的呢?他完完全全的是反其道而行之。偏偏崇信宦官黄皓,而疏远忠于蜀汉的姜维。公元263年,姜维听说钟会在关中训练士卒,有进犯蜀汉的苗头,就上疏刘禅派遣张翼和廖化驻守安阳关口和阴平桥头,防范于未然,结果刘禅轻信了黄皓的鬼神之说,认为姜维是危言耸听,甚至没有将这件事放在朝会上讨论,这是一位皇帝应有的态度吗?他负起了一位最高统治者所应承担的责任了吗?没有,所以被逼到要开城投降的地步他怪不了别人,只能怪他自己。
所以历史上真实刘禅即使不是个白痴,也是个昏君。作为国家的最高统治者,刘备漂泊半生,辛辛苦苦打下的这点这点基业,在他手上败个精光,第一责任人就是他,再怎么洗白也是洗不掉的。乐不思蜀的典故更多的反应出的是他作为一个亡国之君的无奈而已。

[url=] 15 [/url][url=] [/url][url=] 评论[/url] 分享[color=rgb(53, 192, 32) !important]
[color=rgb(236, 93, 83) !important]

[color=rgb(255, 206, 0) !important]




举报




缥缈峰下一粒沙 优质历史领域创作者09-09 22:09
[url=] 关注[/url]

提起刘禅,人们第一印象就是“扶不起的阿斗”,但他真的那么差劲吗?我们来看一组数据:16岁继位,在位41年,64岁寿终正寝!真正愚蠢无能的皇帝,能够做到吗?
刘禅的确没有保住蜀汉江山,投降了曹魏,但我认为换个人也无法比他做得更好了。
从一开始,蜀汉就是个过度性政权。刘备、诸葛亮只是无奈之下才偏居西南,心心念念的都是北伐,因为他们知道如果一直呆在西南,根本就没有争霸天下的可能,蜀汉的地理位置太偏了!
别说还有曹魏、孙吴等敌对势力,哪怕外敌无力打过来,蜀汉也只能是个地方性小政权,除非遇到刘彻或李世民那样的雄主。
刘禅不是特别出色的皇帝,却也有着自己的人生智慧,他最大的特别在于:豁达大气,宽厚仁和!
刘备去世的时候,将他全权托付给诸葛亮,交待他对诸葛亮要像对待自己一样,“事之如父”,刘禅做到了。
诸葛亮是真把他当做自家子侄一样管教,该严厉的时候不会因为他已经是帝王而宽松,刘禅对此毫无意见,言中计从。换个人试试?肯定觉得诸葛亮以下犯上,君臣从此生隙。
刘禅和诸葛亮的治国方略其实是有差异的,他不是很赞同北伐,某次在诸葛亮欲北伐时说“相父南征,远涉艰难;方始回都,坐未安席;今又欲北征,恐劳神思”,意图劝解诸葛亮放度北伐的念头。
数次北伐,对蜀汉的国力财力是消耗很大的,刘禅看到了这一点,所以想阻止这件事。
可是前面说过了,蜀汉先天条件就不好,地方没选对,远离中原,此时不北伐就更失去了争天下的资格,诸葛亮想要完成先帝刘备的心愿,也完成他的个人抱负,那就必须北伐!
我们不能确定这两种观念哪个更正确,因为都有理由,各有利弊。但可以确定的一点是,如果刘禅坚持己见,那蜀汉立刻就危险了!
他有正统名分,诸葛亮素有威望,两人要是坚持不同的方针,国家分裂近在眼前,到时就什么都别谈了,等着自我灭亡吧。
而等到诸葛亮逝世于北伐途中,北伐失败,刘禅大概已经知道了蜀汉最终的命运。从此与民休养,再无大战。
曹魏打过来的时候,他没怎么挣扎,干干脆脆的就投降了,迁往洛阳受封为安乐公。
做为亡国之君,他个人是深感耻辱的,而且肯定会被曹魏的权贵嘲笑,索性装成蠢笨享乐之人,传出“乐不思蜀”的名声。
但对于蜀汉的老百姓来说,他们并不在乎做皇帝的是谁,他们关心的是能不能吃饱穿暖,希望的是战火不起。一将功成万骨枯,只要打战,无论胜负难过的都是老百姓。
所以他们更喜欢刘禅这样的君主!
总之,我认为刘禅降魏在客观上加速了统一的进程,使老百姓免于战争之灾,他或许不是雄才大略的君主,但是个有仁心的明白人。
【我是一粒沙,喜欢就关注我吧!】

[url=] 17 [/url][url=] [/url][url=] 5评论[/url] 分享[color=rgb(53, 192, 32) !important]
[color=rgb(236, 93, 83) !important]

[color=rgb(255, 206, 0) !important]




举报




文娱小士 优质历史领域创作者10-06 00:32
[url=] 关注[/url]

《三国演义》里,刘禅被称为“扶不起的阿斗”,诸葛亮即使耗尽心血也不能让他幡然醒悟,而在诸葛亮死后,刘禅更是轻易将蜀汉江山拱手相让,沉迷声色不可自拔,更是说出了那句遗臭万年的“此间乐,不思蜀”。
不过,《三国演义》是为了更加突出诸葛亮的鞠躬尽瘁而对刘禅做了一定的丑化,因为只有昏君才更能体现忠臣的光辉,这是文学作品的惯用套路,也让诸葛亮这个人物更加耀眼,不过对于真正的刘禅来说,并不公平。


那么,历史上真正的刘禅到底是怎么样的呢?
刘备死的时候,刘禅才刚刚十七岁,尚未到弱冠之年,但是一国之君的重担已经压在了他的身上。
刘禅虽然不是绝顶聪明之人,但是也不像演义里描述的那么愚笨,大致可以用平庸来形容吧,虽然刘备很聪明,但没有遗传到那份睿智,也可以说很正常,曹操那么多儿子也不见得个个都很聪明。
而刘备临终前也算是给刘禅铺好了路,刘备把政事交付给了诸葛亮,而军队则托管给李严,算是制衡诸葛亮的手段吧,可惜诸葛亮玩政治太厉害,短短几年就把李严给架空了,集军政大权于一身。


而面对如此强势的相父,即使刘禅有不凡的才智,面对老谋深算的诸葛亮也难以施展,毕竟当时的蜀汉都成了诸葛亮的一言堂,虽然名义上刘禅是君主,但实际上也是没有多少权力的,更何况刘禅并没有多少才能。
但是,刘禅有一个非常难得的优点,那就是自知之明,或者说能够看清局势,这个大概就是源自于帝王的遗传吧。
刘禅知道自己怎么折腾也是没有多大用处,那还不如全权交给诸葛亮去打理,一则不用烦心,二则可以自保,虽然诸葛亮表面上看起来不会有谋反之心,但是还是要以防万一。


当然,刘禅也不是一开始就认命做一个无能君主,他也有尝试反抗过。
黄皓就是刘禅的一招险棋,也是刘禅对诸葛亮的一次试探。
对于当时的刘禅来说,他基本无人可用,诸葛亮的才能和强势让整个蜀汉朝廷都甘心为他所用,无论是将才还是谋臣,都不会选择毫无亮点的刘禅靠效忠。
于是,宦官就成了刘禅的唯一选择,而且宦官要比诸葛亮容易对付得多,如果黄皓能帮他收回政权和军权,刘禅再对付黄皓,不比他直接面对诸葛亮要好得多吗?
不过,黄皓趁着诸葛亮出祁山的时候虽然总揽了朝政一段时间,但是在想收回军权的时候却迎来了诸葛亮的强烈反击,而黄皓也在这一波反击中粉身碎骨。
此后,刘禅再也没有与诸葛亮争权的念头,而是过起了悠然自得的宫廷生活,任凭诸葛亮掌管所有事务。


刘禅知道自己斗不过诸葛亮,不过刘禅又发现了他另外一个独特的优势,那就是他足够年轻,而诸葛亮已经年岁已高,所以刘禅不急。
不过,人算始终不如天算,即使诸葛亮逝去,却又培养了一个跟他八成像的姜维,姜维继续总揽大权,想要完成诸葛亮的遗志,夺取中原。


而当姜维也失败后,面对着兵临城下的邓艾,刘禅有几种选择,《三国志》里记载:“或以为蜀之与吴,本为和国,宜可奔吴;或以为南中七郡,阻险斗绝,易以自守,宜可奔南”。
意思说当时的刘禅召集群臣商议,有人建议可以投奔盟友东吴,有人建议可以逃离成都前往南中,以险据守。
也就是说,当时朝中大臣根本没有想过就在成都以邓艾一战,也许是认为就连诸葛亮、姜维都敌不过魏国,他们更加不可能,从侧面可以反映当时的蜀汉已经没有人可以委以重任。
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再到蜀中无谋臣,连一战的勇气都没有,刘禅可能明白,即使逃窜也只不过是苟延残喘,他知道自己没有那个能力对抗魏国,同时他也发现了他名义上掌管的蜀国也没有了能扛起大旗之人,于是他便要为自己的出路考虑。


作为一个被架空了几十年的皇帝来说,也许他最擅长的就是明哲保身之道,于是他很果断地选择了投降,甚至在投降之后还表现出相当昏庸无能,因为他要保命。
而对于一个亡国皇帝来说,没有几个能像他那般活得长久,他本来就没有多大志向,既然在巅峰的时候都未能掌权,那么败亡之后能舒坦地再活个七八年,也算是善终了。

[url=] 13 [/url][url=] [/url][url=] 2评论[/url] 分享[color=rgb(53, 192, 32) !important]
[color=rgb(236, 93, 83) !important]

[color=rgb(255, 206, 0) !important]




举报




爱说历史的紫气东来 优质历史领域创作者09-06 22:15
[url=] 关注[/url]

古代史都是胜利者书写的,《三国志》作者陈寿根据历史事实,出于公正严谨的态度撰写了这一部三国乱世的内容,是公认的可信度非常高的正史,对于魏蜀吴三国的君主、文臣、武将和谋士评价都是非常中肯的。
电视剧中,有些偏颇,为了突出一些艺术作用,对历史人物的描述有些事实,比如刘禅,大家记得更多的是“此间乐不思蜀”“扶不起的阿斗”等,影视作品展现的只是其中的一面,我们如果要了解刘禅这个人物,则需要根据史料来综合分析下这个具有争议性的人物。

撇开电视剧,历史上真正的刘禅是怎样的呢?刘禅在位41年,邓艾偷袭阴平,直奔成都,刘禅投降是对的吗?大家认为呢?
简单说下刘禅这个人物
刘禅,是刘备晚年得子,是长子,字公嗣,小名阿斗,后世都以后主称呼。是蜀汉集团的第一名正言顺的继承人,在当阳长坂与刘备失散,后被赵云救回。刘备对其寄予厚望,为了让刘禅见多识广,掌握治国本领,曾让学士伊籍当其老师,教他熟悉儒家经典,并由诸葛亮亲自抄写《韩非子》《六韬》等书让他学习。
刘备夷陵惨败病逝后,刘禅继位,时年17岁,属于未成年,刘禅早年在刘备的督促下一边习文习武,虽说不上惊才惊艳,但也与普通人差不多。
刘禅自从当上皇帝后,一直有权臣治理朝政,只是这个权臣不贪图地位和权力,只是想把蜀汉这个国家治理好。诸葛亮辅政期间,刘禅负责祭祀,诸葛亮辅佐军国政事。从223年刘备去世,刘禅登基称帝到诸葛亮234年主政,中间的11年,刘禅基本上都是没有什么实权的,一切都是按部就班,除了李严与诸葛亮内斗争权失败,基本上也没有发生什么别的事,举国上下最重要的事就是北伐中原。
诸葛亮死后,还有蒋琬、费祎、董允、陈祗等人,这几人秉承诸葛亮依法治蜀和联吴抗曹的外交政策,使蜀汉渡过了一段稳定的时期,中间曹爽曾经组织过一次伐蜀之战,把诸葛亮提拔的王平击退了。
到了公元258年,内政一把手的陈祗病逝,宦官黄皓开始干涉内政,蜀汉集团经过25年后,随着各个名相的人逝世,蜀汉逐渐走向灭亡,短短数年时间就弄到亡国的境地,刘禅治国的能力只能说是太低了。
公元263年,司马昭三路伐蜀,汉中遭到叛徒献城,钟会的主力军被姜维堵在剑阁,魏将邓艾率一支偏师从阴平小道遇山开路,遇水搭桥,穿过数百里荒无人烟的山区,到达江油,过涪城,战绵竹,兵锋直指成都,刘禅慌乱之中,没主见的他在投降派益州人谯周的劝说下,放弃南逃和投吴,主动献城向邓艾投降,并下令姜维等驻外的将军向魏军投降。
蜀汉灭亡后,刘禅移居魏国都城洛阳,封为安乐县公,刘禅就这样在洛阳安乐地度过余生。到了公元271年,刘禅在洛阳去世,享年64岁,晋朝廷谥刘禅为思公。
对刘禅的个人评价
自古都有人对刘禅有过不同程度的解读和评价,大智若愚、平庸无能、懦弱无主见等等,我个人也比较认可陈寿的评价,刘禅并没有治国的本领,没有经历也不了解过父辈创业的艰辛,在良相的辅佐下尚能保持国家的稳定,可以算个资质普通的皇帝,那些人一死,国家乱象丛生,姜维不断北伐消耗了蜀汉的国力,在内廷里宦官掌权,刘禅只图享乐,不问朝政,这是昏庸无能的体现。
刘禅也有值得肯定的一面,面对邓艾大军直逼成都,在可以调动周边力量来拱卫成都安全时,刘禅做了一件很有意义的一件事,放弃了国家,保全了人民,避免了老百姓遭受战乱。话说回来,就算刘禅不投降,那些本地的益州派也会想着法子开城门去投降,这些事情在刘备入成都的时候,他们就干过,这次大不了再重来一次,所以刘禅选择投降是正确的,也是情势所逼的明智的选择,刘禅这样做既保全了自己也保全了益州的人民,战乱太久了,老百姓早就厌倦了。
总结:对于那些忠于汉室的人来说,比如姜维,刘禅的投降是让人不齿的,毕竟还有希望反败为胜。对于那些不想再收到战乱之苦的人来说,投降无疑是最好的选择,毕竟魏蜀两国实力悬殊较大,经过诸葛亮和姜维多年的北伐,不仅成果甚微,还消耗了蜀汉的国力,使老百姓苦不堪言,不投降意味着会有更多的人死于战乱,如此这样,还不如顺应形势,投降或许是刘禅最好的选择。对此,您怎么看呢?

[url=] 12 [/url][url=] [/url][url=] 2评论[/url] 分享[color=rgb(53, 192, 32) !important]
[color=rgb(236, 93, 83) !important]

[color=rgb(255, 206, 0) !important]




举报




石头说历史 专门史专业硕士 优质历史领域创作者05-16 22:04
[url=] 关注[/url]

现在的人总喜欢给历史人物“翻案”。阿斗刘禅的资质没有影视作品中说的那么不堪,当然也绝对不是一个出色的皇帝。至少他投降这一条是洗不白的。
刘禅在位41年不能说明他有多么出色,只能证明两点。
一来是他身体好。其实中国古代那么多帝王,除极个别被推翻、架空以外,基本都能做到寿终正寝。刘禅在蜀汉灭亡后还活了8年之久,终年65岁,可见他身子骨是非常好的。不可否认的是,皇帝身体好也是维持政权长久的重要因素。
对比一下曹魏的几个皇帝,曹丕活了40岁、曹睿只活了36岁,特别是曹睿死的时候连后嗣都没有留下,致使曹魏政权在两代之后就被权臣架空了。东吴的孙权活了71岁,虽然东吴后期政治非常乱,但孙权的长寿和后代的繁盛致使东吴不至于被架空,一直延续到280年。
假如曹魏没有大举伐蜀,邓艾没有偷渡阴平,蜀汉再继续维持十年是没有问题的,寿终正寝的刘禅可以把皇位顺利的交给他的太子刘璿,他也不至于做个亡国之君。当然,这是后话了。
二来是他很平庸。平庸不是说刘禅愚钝,只是很普通罢了。其实大多数人都是普通人,绝对出色或者愚钝的属于少数,或多或少都有些缺点。
刘禅不是开国之君,虽然跟着刘备经历过汉末的战乱,但他成人之后刘备已经基本把蜀汉版图打下来了,刘禅也没有机会像秦王李世民那样抛头露面,纵横沙场,历练能力。刘禅是刘备的唯一嫡子,他也不用担心其他兄弟和他争夺皇位。刘禅即位之后的20多年时间内,国政、军务由丞相诸葛亮一手打点,他基本不用操心。即使诸葛亮于234年去世后,也给刘禅留了一套可以运转多年的行政班子,蒋琬、费祎、董允等人兢兢业业,只要刘禅不要做出诸如穷兵黩武、大兴土木、加重赋税、挑起派系斗争的行为,以正常套路出牌,按部就班的来,蜀汉也可以稳定运转。其实刘禅就是这么个普通人,他也是这么做的。
不过刘禅在位末期,随着董允、费祎的先后去世,逐渐掌权的他也暴露出一些帝王共性的缺点。比如他宠信宦官黄皓,使得蜀汉后期政治乌烟瘴气。比如他迷信鬼神巫师,当得知曹魏大军伐蜀后,竟然听信巫师之言,没有及时准备部署。再比如当邓艾偷渡阴平斩杀诸葛瞻父子后,刘禅就乖乖地投降了。
最后来说说刘禅为何投降。
其实刘禅最初是想抵抗的。蜀汉灭亡时,共有士兵十万两千。不过这十万士兵都分散在前线,留守成都的非常少。其中绝大多数在剑阁,由姜维、廖化、张翼、董厥统领,人数大约在6万左右。为防备东吴和南中,蜀汉在江州、南中地区也有一部分驻军,这大约有2万人。另外,汉中一些重要据点还在蜀汉手中,这部分再算上1万人。再除开其他郡县的驻军外,留守成都的驻军至少还有数千人。
不过成都的精锐已经随诸葛瞻在绵竹覆灭了,留守的都是没有什么经验的部队。刘禅为保卫成都,一方面进行大赦,动员囚徒。一方面急召驻守江州的阎宇率军救援。可以看出刘禅是想坚守成都的,至少他认为成都守军面对邓艾的疲惫之师还是可以一战的。
但刘禅想抵抗,不代表朝廷众臣想抵抗,其中呼声最高的就是逃往南中地区。不过谯周列举了多个理由,最终劝阻了刘禅南逃的想法。而经过这么一番辩论,不仅朝臣失去了抵抗的意志,刘禅也很快妥协,派张飞之子张绍、邓芝之子邓良为使前往邓艾处联络投降事宜。谈妥之后,刘禅就背着棺材向邓艾投降了。
实际上如果刘禅意志坚定一些,蜀汉断然不至于这么早灭亡,所以刘禅投降肯定是不对的。但当时蜀汉已经失去汉中这一重要的战略要地,面对国力远盛于自身的曹魏(西晋)来说,灭亡只是迟早之事了。







我知道答案 本帖寻求最佳答案回答被采纳后将获得系统奖励10 天空金币 , 目前已有0人回答

最近访客

谁来看过你
此贴被TA们浏览了980次
来自- 保留地址
回复
天空论坛,有你有我,明天更好!
来自- 保留地址
点评回复 来自- 保留地址

使用道具 举报 私信管理员来自- 保留地址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本版积分规则

×天空论坛发帖友情提示:
1、注册用户在本论坛发表、转载的任何作品仅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论坛认同其观点。
2、如果存在违反国家相关法律、法规、条例的行为,我们有权在不经作者准许的情况下删除其在本论坛所发表的文章。
3、所有网友不要盗用有明确版权要求的作品,转贴请注明来源,否则文责自负。
4、本论坛保护注册用户个人资料,但是在自身原因导致个人资料泄露、丢失、被盗或篡改,本论坛概不负责,也不承担相应法律责任。

QQ|手机版|我们的天空 ( 苏ICP备18048761号 ) |苏公网安备32068202000215号 |网站地图

GMT+8, 2024-11-29 18:46 , Processed in 0.303086 second(s), 50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