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情散文:冬天喝碗热馄饨原创乡愁难叙乡土文学2020-12-14 08:15:21
文:杨晓光 侯宝林先生在相声《改行》中,在模仿京剧名家金少山先生被迫改行卖馄饨时的唱词中唱道:“香菜、紫菜、冬菜、虾米皮子醋白饶……”。可见在老北京地界儿,喝碗馄饨该是多么讲究、体面,让人憧憬着。 说到馄饨,我想起前些年在秦皇岛市第一医院(当年叫秦皇岛人民医院)为一位亲属陪床,每天早晨的早点,我都喝一碗馄饨,吃两个花卷。吃完喝完,积攒了一天的精神头,回头再给住院的亲属买上一份带回病房。
当时也就是现在这个节气,属于深冬,早起天亮的晚,六点半还朦朦胧胧地黑着。我从住院部出来,作为晨练,跑步穿过一条封闭式长廊,就到了医院的北门。迎面一条康乐街,名副其实的食品一条街。卖花卷馒头的、炸饼油条的、煎饼馃子的、面条小米粥的,一溜排开。我对一家摊档的馄饨情有独钟。 天还黑着,路灯晃眼,薄雪花飘飘洒洒。各家小食部生着了炉子,捅着了火,沿街一片烟雾缭绕。当时的市容管理不算严,食品摊档一律沿路的北侧摆摊设点,生炉子、摆桌椅,喊着叫卖,招徕顾客。而我,用馄饨摊主的话说,是风一样“踅”过来的,正襟安坐,等第一锅、第一碗馄饨。 一碗馄饨热气腾腾地端上桌,皮儿薄,馅却不少,汤味厚。小本生意,薄利多销,做到这个份上,不容易。我再自加一勺辣椒油,强化重口味,嗅一下热乎气,激发味蕾苏醒;抿一口热乎汤,唤醒肠胃蠕动的工作热情;用小勺㧟一个馄饨入口,嚯,滚烫的热和辣,一溜歪斜滚下喉咙。也不过半碗馄饨下肚,额头早已是热汗涔涔。
奶奶那一辈老人常说一句话,“包子有肉不在褶上,馄饨有味全在汤里”,所以馄饨的好坏不光是体现在面的劲道、馅的饱满,一碗鲜香带着温情暖意的馄饨汤,可以说是馄饨的灵魂所在,而沉潜汤底不露真容,却画龙点睛般提升汤味儿的冬菜,则是灵魂之核。 一次去重庆,我特意到洪崖洞美食城品尝川渝美食。北方的馄饨到了重庆,就是大街小巷人人都爱的抄手。我从一处飞天图案的电梯间,乘电梯到五楼,穿越熙熙攘攘的人墙,来到美女主厨的摊档,点了一份番茄红油抄手。红油抄手,当之无愧的重庆著名小吃,其特点是柔嫩鲜美,汤汁微辣浓香。美女服务员端上桌,番茄和红油混合的汤汁一片通红,汤底的抄手若隐若现,浓郁的色彩感已是先赢一手。喝一口汤,酸鲜微辣,十分开胃,抄手入口更是口感奇妙。原来它的馅料是莲藕和猪肉,莲藕切成细丝,猪肉搅成肉泥,在口中咀嚼的抄手,既有脆感,又有胶感,组合成特有的鲜香口感。临行前,我还不忘买上几袋冬菜调味包。本想在五楼多逛逛,不料出了店转过身,竟然是车水马龙的宽敞街道。好一处别有洞天的所在,仿佛置身于《西游记》所描写的陷空山无底洞! 千里迢迢把重庆的冬菜带回家,做馄饨调汤一调一吃,满不是那回事。怪只怪自己孤陋寡闻了。川冬菜和津冬菜完全南辕北辙,不是一个概念,前者是用有点儿辣的芥菜做的,后者用的食材是大白菜或者卷心菜。两种“冬菜”的区别在于有没有蒜味。南方人不爱吃大蒜,想不到发过酵的蒜会变出特殊的风味。“津冬菜”因为加有蒜泥,故又称“荤冬菜”。加蒜发酵是北方人的一大发明,使津冬菜比一般冬菜的品味高出一筹。
天津老味道馄饨,有把冬菜直接剁碎做馅料的,我说的不是这种做法,而是冬菜入汤提增鲜味的那种。我曾在天津北辰一带品尝过早点摊的馄饨。我去的那家馄饨店,门店不显山不露水,房间窄小,食客一多,桌椅就得摆到门外。可是每天到这里吃早点都得排队。店铺的馄饨味道好,汤也是大棒骨旺火熬制而成,汤汁浓厚,入汤调料既有正宗的津味冬菜、三丝,还有自制的小菜免费调汤。我落坐等餐,看见刚捞到碗里的馄饨,热气升腾,生怕烫着,先吸一口香味,服务员大姐话说的爽快:您吸溜嘛,香嘛鲜嘛,您喝口汤,尝尝! 做馄饨的汤必须呛锅,把爆锅料呛出香味来,然后添汤。那一撮冬菜的加入,在提升荤香的同时,赋予了汤底意想不到的厚重回味。做馄饨汤增鲜的食材除了冬菜,还有虾皮、海米和紫菜,这样调出来的馄饨汤会有海的鲜味。另外,制作一碗色香味俱佳的馄饨,葱姜末、香菜、时令绿叶菜、胡椒粉、香醋、盐、香油,也是功不可没。就像陕味儿电视剧《装台》所演的那样:在生活中,就是你给我装台,我给你装台。吃完馄饨以后,把汤汁全部喝掉,鲜汤化美食。享受鲜美的同时,也让体验美食美味的过程特别完美。
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若侵权请联系删除。欢迎文友原创作品投稿,投稿邮箱 609618366@qq.com,本号收录乡土、乡情、乡愁类稿件。随稿请附作者名,带图片最好,请标注是否原创。乡愁文学公众号已开通,欢迎您搜索微信公众号:xiangchouwenxue,关注我们。
收藏
举报
7 条评论
评论
我知道答案
本帖寻求最佳答案回答被采纳后将获得系统奖励 10 天空金币 , 目前已有 0人回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