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风骨:说不尽的风骨,掩不住的才情,那个熟悉又陌生的曹操原创2020-03-01 09:16·一个人的历史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在三国那个英雄辈出的时代,曹操永远是焦点,也永远是话题。他是世人眼中的奸雄,千古难寻的英雄,不畏生死的义士,才华横溢的文士,心怀天下的丈夫。年少时的曹操是自卑的,阉宦之后的身份,让他在和袁绍这些世家子弟在一起的时候,总感觉自己要低人一头,原因是曹操很自卑。因此曹操一直很发奋、很努力,企图用自己的努力,来赢得世人的尊重和这个世界对自己的认同。
董卓进京,天下大乱,面对残暴无情的董卓,曹操选择了行刺。这件事并不像曹操自己说起来那样轻松,事实上曹操随时都有身首异处、杀身成仁的危险,那么曹操为什么会选择这样做呢?这似乎与他奸雄的身份并不相称,因为在这个时期,曹操也是个热血青年,匡扶汉室振兴曹氏是他的理想,他急于建功立业,让世人认同到自己。 今天让我们换一个角度,通过曹操自己的文学作品来认识一下曹操,这个饱受争议的人物,还原他在历史上的本来面目,看看他的一家之言。 薤露行:忧国忧民的仁人志士,心怀天下的不屈之人。曹操最先进入我们的视线之内,是他与何进参谋政事,投靠外戚是不得已而为之,为了获得进身入仕的机会,曹操不得不委曲求全,依附于何进这个看上去威武雄壮,实际上短视无能的屠夫。 惟汉廿二世,所任诚不良。
面对东汉末年的乱局,曹操忧心忡忡,莫名的悲怆,他把矛头直接指向了汉灵帝,这位东汉第二十二位皇帝。如果没有汉灵帝选人用人方面的不妥,也造不成东汉末年外戚干政、宦官专权等种种乱象出现。 沐猴而冠带,知小而谋强。 犹豫不敢断,因狩执君王。
何进本是屠夫出身,没有什么能力,又没有什么见识,却想凭借诛杀宦官,而谋求自己地位的稳固,简直是自不量力。正是因为何进的犹豫不决,才给了宦官们机会,让以张让为首的十常侍挟持皇帝外逃。 白虹为贯日,己亦先受殃。
杀贼不成,反受其害。何进没有除掉官宦反而被官宦所杀,这就是德不配位的必然结果。对于何进之死,曹操是有所深思的,为高位者不能当机立断,犹豫不决则必受其乱,同时会给天下带来无穷无尽的灾祸。 贼臣持国柄,杀主灭宇京。 荡覆帝基业,宗庙以燔丧。
没有何进的愚蠢,就没有十常侍乱政,董卓进京的悲剧发生,董卓比十常侍更残暴,比何进更果断。他不仅杀死了少帝,立陈留王刘协为天子,为了躲避诸侯的兵锋,还一把大火烧掉了东都洛阳。 播越西迁移,号泣而且行。
熊熊大火烧掉的不仅是宫殿,而且摧毁了东汉最后的尊严,天子沦为阶下之囚,百姓们无家可归,从洛阳到长安的路上,一路上尸骨遍地、哭声震天。 瞻彼洛城郭,微子为哀伤。
此时的曹操心中莫名的悲怆,作为汉室之臣,作为爱国者,他对于眼前的一切,痛心疾首又无可奈何,这个时候的曹操把自己比做微子。虽然自己由救国之心,无奈自己和微子一样,并不被人信任和倚重。 蒿里行:惩奸除恶的关东义士,逐利无德的误国罪人。董卓的倒行逆施,引起了天下诸侯的反感和愤慨,这其中首举义兵之人就是曹操。对于四世三公的袁绍、袁术兄弟,曹操心中还是充满了期待,对于关东诸侯的爱国之心,他最初也没产生过怀疑。 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 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
人马是聚集到一起的,但人心却难以聚集在一起,大家开始各自考虑各自的利益,而不想去讨伐董卓的事情。一个利字,让诸侯们自相残杀起来,还没开始讨伐董卓,便发生了内乱。 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 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
四世三公的袁氏兄弟走在了最前面,袁术在淮南自称皇帝,而袁绍则私自制造玉玺,拥立傀儡皇帝。旷日持久的战争,让战士们的铠甲都生了锈迹,百姓们也在战乱中流离失所、死伤无数。 淮南弟称号,刻玺于北方。 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
对于眼前发生的这种现象,是曹操所始料未及的,他本来认为诸侯齐聚、人心归一,则讨董有成、兴汉有望。但实际上,对于百姓们而言,带来的却是更大的灾难。想匡扶汉室、安定天下,靠这些有名无实的诸侯是靠不住的,恐怕只有靠自己了。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从这一刻起,曹操也下定了决心,要和这群逐利无信的人决裂,开始去追寻自己想追求的东西。汉室天下如何可匡扶则为之,如不可匡扶则我自取而代之。 苦寒行:善战而不好战,生于乱世唯有以战止战,图强谋存而已。袁绍是曹操统一北方的最大障碍,在官渡击败袁绍后,为彻底消灭袁绍的残余势力,彻底统一北方,曹操又发动了这次苦寒之地的战争。战争的对象是高干,袁绍的外甥,一个投靠自己又反叛的无信之人,曹操不打算再给他机会。 北上太行山,艰哉何巍巍! 羊肠坂诘屈,车轮为之摧。 树木何萧瑟,北风声正悲。 熊罴对我蹲,虎豹夹路啼。 溪谷少人民,雪落何霏霏!
顶着凛冽的寒风,北上太行讨伐背叛的人,冒着满天的风雪,做那个逆风雪而行的人。战争是残酷的,也是无情的,只有身处其中的人才最有发言权。曹操是个善战而不好战的人,战争的目的是为了不在发生战争,听上去似乎自相矛盾,但是以战止战才是曹操真实的想法。 延颈长叹息,远行多所怀。 我心何怫郁,思欲一东归。
如果可以曹操并不想打仗,但是面对高干的背叛,他已经别无选择,实际上,曹操更想回到自己的故乡,在哪儿可以做到了无牵挂,但是自己已经身不由己,如果那样做的话,只会带来更大的烦恼。 水深桥梁绝,中路正徘徊。 迷惑失故路,薄暮无宿栖。 行行日已远,人马同时饥。 担囊行取薪,斧冰持作糜。 悲彼《东山》诗,悠悠使我哀。
战争从来就没有真正的胜利者,士兵们和百姓们都是深受战争迫害的人。诸侯们于乱世之中为了逐利而毫不顾及人的性命,而我发动战争却是为了终结这个乱世,换来天下一统的太平日子。
在极其艰苦的环境下,才能磨砺人的不屈性格,这个时候的曹操已经不在是那个哀怨的年轻人,他相信可以依靠自己的能力把握自己的命运,统一北方的大业指日可待,士兵们不用为了生死而担忧,百姓们也不用为了生计而发愁。 步出夏门行:北征乌桓,一统北方,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北方的乌桓是曹操统一北方的最后障碍,它和南方的荆州刘表、江东孙权一样是曹操的心腹之患,而这个时候的曹操已经不在年轻,对于出征乌桓还是南征荆襄,曹操还有些顾虑和担忧。 云行雨步,超越九江之皋。 临观异同,心意怀犹豫,不知当复何从? 经过至我碣石,心惆怅我东海。
曹操最初打算南征而不是北伐,他的内心有犹豫和顾忌,我们每个人都会面临选择,曹操也不例外,面对统一北方、根除隐患,和南征荆襄、统一天下,不同的诱惑,不同的选择。
曹操也迷茫和困惑了,他想在大海边放松自己的身心,找到那个自己的答案。这个时候郭嘉的建议,让曹操坚定了北伐乌桓的信心,避免了自己同时陷入南北夹击的窘境。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曹操在出发前,登上了碣石山顶,居高临下的视角,让他有了俯瞰全局的能力。只有心中有希望的人,才能看到最美的景色。曹操登高望远、临海远眺,此刻曹操在感受大自然生机勃勃的同时,自己统一北方的思想也更加强烈。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有什么样的胸襟,就有什么样的见识,曹操看到的景色和他人一样,但是感悟却大有不同。曹操有宏伟的政治抱负,有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有充满信心的乐观态度,他从大海联想到日月星河,联想到浩瀚星空,对于此次出征乌桓已经抱定了必胜的信念,可以说未战而先胜的气势,已经让曹操赢得了这次战争的先机。 - 冬十月:归途和去路并不相同,井然有序的生活已经回来。
孟冬十月,北风徘徊, 天气肃清,繁霜霏霏。 鵾鸡晨鸣,鸿雁南飞, 鸷鸟潜藏,熊罴窟栖。 钱镈停置,农收积场。 逆旅整设,以通贾商。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出发前充满信心,凯旋后不忘夙愿。曹操本来不是个好战之人,其目的无非要终结乱世,如今北方已经平定,社会秩序也在一步步恢复之中。农民们可以耕种,商贾们可以经营,百姓们安居乐业的好日子马上就要到来了,国家统一、政治安定、经理繁荣的理想将要实现。
此刻曹操尽管在军旅之中,但他的心已经在思考如何实现自己心中的蓝图,如何构建那个自己理想中的社会了。自己本来不愿意做个军事家,是自己的政治诉求只能通过军事行动来达成目的罢了。 乡土不同,河朔隆冬。 流澌浮漂,舟船行难。 锥不入地,蘴藾深奥。 水竭不流,冰坚可蹈。 土隐者贫,勇侠轻非。 心常叹怨,戚戚多悲。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北伐乌桓成功之后,曹操回到了冀州,发现黄河南北存在很大的差异。在袁绍统治下的河北,民生凋敝、社会秩序混乱,由此看来民风不仅和水土有关,更是和统治者有直接的关系,战国时齐国孟尝君治下的薛地就民风彪悍,当时司马迁到实地考察时,就不仅发出了感叹,相信此时的曹操也有类似的感悟和心声。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 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曹操这时已经不是青春少年,他知道生命是有限的,这是人必须正视的客观规律,在这一点上,他比始皇帝嬴政、汉武帝刘彻这两位伟大的君主更能接受现实。
生命有限,但志向不会因此而变得模糊,心存天下、救国救民从来都是自己的初心。如今尽管自己年事已高,但干一番事业的心,从来没有消沉过,因为还没有达成最终的目标,封侯非我愿,但愿四海平。 诗中有史,史中有事,事中有人,人生有志。说不尽的风骨,掩不住的才情,那个熟悉又陌生的曹操,在我心目中的形象变得越来越清晰起来…… 一个人的历史,一家之言。
我知道答案
本帖寻求最佳答案回答被采纳后将获得系统奖励 10 天空金币 , 目前已有 3人回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