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阅读 · 小说专题练习2021-11-29 08:07·老谢语文堂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秦家戏班 陈玉兰 ①民国初期,保定府直隶督军曹锟六十大寿,传令:全城各戏班比试,得头名者进宅唱堂会。一时间,各路英雄风起云涌,杀得天昏地暗,最后,剩秦、袁两家决一雌雄。 ②总督府门前有两支大旗杆,直插云霄,一旗飘着国民党青天白日旗,一旗飘着总督府五色督军条旗。据传,旗杆从无人敢攀,旗杆顶只有侠盗燕子李三常去栖息。 ③曹锟手下传令:两班主徒手攀大旗杆,谁先到顶,扯起大旗为赢。 ④秦班主心里掂量着,那五色督军条旗,曹锟视为命根子,昭示自己的权利、气势,如神位般供奉,现正竞选大总统,动其大旗,岂有好果子吃?便犹豫迟迟未动。袁班主一旁讥笑:戏班四五十人的饭口不管?秦班主咬牙跺脚,心一狠,揣上脑袋拼条活路。 ⑤两人各立了生死状,搓两阄,一为青天白日旗,一为五色督军条旗,抓哪阄,攀哪旗。秦班主记不得念了多少遍阿弥陀佛,闭眼一抓,战战兢兢半天才敢打开,竟是青天白日旗,心里一阵窃喜,苍天有眼,佑我不死,平时连树都不敢上的秦班主,竟不知哪来的邪劲,“噌噌噌”如猴子般蹿到旗杆顶。低头一看,袁班主并没有动静,站在旗杆下,扬扬手,高喊一声,后会有期,掉头便走,离了古城门,扬长而去。 ⑥秦班主赢了这场比武,得了重金,自然成了曹锟府的常客。自此,眼睛长到脑袋顶,一般人眼里夹都不夹,话音自是鼻子里哼出。但他每每想起袁班主,便觉愧对。 ⑦一日,一个年轻人来到秦家班,叫板秦班主。秦班主见他人高马大,膀阔腰圆,好一副人才,似曾相识,便有几分喜欢。秦班主不曾理他,任他叫骂。不曾想,年轻人拿秦班主对他的迁就,当软弱可欺,竟放出话来,缩进乌龟壳不出来,徒有其名,怕了不成?秦班主当下血冲脑门,撕旗迎战。 ⑧全城人闻此消息,把二人围得里三层外三层。据说,保定军校傅作义将军也在人群中。 ⑨但见秦班主一身夜行装束,裹了腿脚;乌黑平头,透着干净利索;头顶十八只青花瓷碗,最上面一只盛满了水,把二胡立于腰间,拉满弓弦,开弓有声,如万马奔腾,似瀑布飞溅,气势滂沱,头顶碗中的水一滴未溢,功夫了得! ⑩年轻人嘴角泛起一抹笑。轻轻拉动手中二胡,如诉如泣,竟是瞎子阿炳的《二泉映月》。但见年轻人席地而坐,挽起裤腿,脱掉鞋子,一只脚夹起胡弦,一只脚夹紧弓子,双脚拉起二胡,弓弦和一,上下翻动,或高或低,或张或弛。秦班主见他技艺十分娴熟,心说这人倒有些本事,又见年轻人双手撑地,双脚离地,头朝下拿起大顶,却仍用双脚把二胡拉得山响。秦班主似觉一股杀气逼来,连打几个冷战。忽见年轻人仍用双手撑地,双脚拉着二胡,稳稳绕场一周,二胡声越发悠扬嘹亮。 ⑪这就是惊天地泣鬼神的江湖神仙脚! ⑫寂静中一声惊呼,雷鸣般掌声刺破青天,铜板如冰雹飞向年轻人。 ⑬秦班主猛见年轻人脚心一朵紫梅花,分外刺眼,忽地想起,袁班主脚心与此一模一样,那句“后会有期”,霎时如雷贯耳,只觉内心如翻江倒海一般。 ⑭年轻人走到秦班主跟前说,得饶人处且饶人,当年我爹是有名的“猴爬杆”,而且,曹锟已私下应允我爹唱堂会,所抓两阄都为青天白日旗,曹锟意在激起各戏班互斗,为他大寿烘托气氛。我爹不忍,解散戏班,后奔延安抗日剧团,在战斗中牺牲。今儿,我特来为父明志。说着把整整一口袋铜子递给了秦班主。 ⑮秦班主羞愧泪流:年轻人,请留步,我有话请教。 ⑯那年,一九四九年,阳光分外灿烂,两戏班合二为一,就是古城剧团前身。 ——选自《小说界》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 正确的一项是(3分)C A.督军曹锟府门前两支旗杆无人敢攀,“只有侠盗燕子李三常去栖息”,意在说明攀旗杆的难度。 B.以“扁平人物”和“圆形人物”的标准来考量,秦班主属于前者,袁班主属后者。从艺术价值上论,二者不分优劣。 C.当大敌当前,袁家班深明大义而谦让,选择了抵御外侮,最后英勇牺牲在抗日战场上。粉墨舞台上的侠肝义胆,融入民族大义的元素。 D.考虑到秦家班“四五十人的饭口”,袁班主出于兄弟戏团的情义,主动放弃进曹府唱戏的机会。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B A.开篇“各路英雄风起云涌,杀得天昏地暗”,既衬托了秦、袁两家实力,又与后文“为他大寿烘托气氛”形成呼应。 B.描写两位班主比武时,作者采用多种描写手法,第⑨段是正面描写,第⑩段是侧面描写,现场感极强。 C.小说情节推进讲究“草蛇灰线”,袁班主一句“后会有期”,为后文袁班主儿子来比武埋下伏笔。 D.小说语言颇具特色,全文整散长短结合,尤其是以短句为主,既明快简洁,又不失音韵和美。 3.好小说叙事讲究克制,“以少少许胜多多许”,形成表达张力。当秦班主知道眼前的年轻人是袁班主儿子,“只觉内心如翻江倒海一般”。请分析秦班主复杂的内心。(6分) 考点: 答案:①震惊。时隔多年,袁班主后人找上门来寻仇。 ②紧张。袁少班主找上门来比武,且技艺高超,秦班主担忧自己的剧团没了名声。 ③佩服。佩服袁少班的高超技艺。 4.小说不仅叙述了秦家班在特殊年代的经历,也呈现了袁家班的沉浮,请分析这种双线结构的表达效果。(6分) 考点: 答案:①暗线交代袁家班活动轨迹,使得小说情节充满悬念。②双线推进拓展作品的广度和深度。从同行是冤家,到为民族大义并肩战斗,更好地表现特殊时期的社会与人性。③使人物形象更丰满。通过秦、袁对比,塑造鲜明形象,使秦班主形象更立体。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 渔 娘 侯发山 老爹死后,渔娘就守着老爹的两孔窑洞,留了下来。她说,她已经跟母亲有了解不开的缘分,她要在这儿终老一生,陪伴母亲。 她说的“母亲”,指的是黄河。 这一段黄河的河长,也就是镇里的朱书记,不忍心她一个大姑娘家整日与风浪作伴,说要在县城里给她找个工作,她拒绝了。朱书记让她放心,说她走后,镇里会安排其他人接替她。她还是没有答应。她说,我跟老爹一样,喜欢这里,不要报酬。听了她的话,朱书记心里既欣慰又难过,知道她承袭了老爹的脾气,也就不再坚持。朱书记虽是河长,但镇里的工作千头万绪,都要他亲自过问,分身乏术,老爹自告奋勇把“家”安在黄河边,说他就想过闲云野鹤的生活,实际上是替朱书记分担责任。尽管政府三令五申,还是有人偷偷摸摸来挖沙抽水、倾倒垃圾、私搭乱建,等等。老爹住在黄河边上后,这种情形才大为好转。汛期时,他还可以随时巡视河堤,以保堤坝无虞。不要工资,义务守护,哪里有这样的好事?因此,作为河长的朱书记自是感激不尽。 如今,渔娘快四十岁了,别看在黄河边上长大,每日风里来雨里去,沙里滚水里爬,但是好像吃了孙猴子师父的肉,眼角连个皱纹都没有,一点儿也不显老。皮肤粉里透白,又细腻又鲜嫩,跟人家十八九岁的大姑娘差不多。按当地人的话说,长得跟画上的人儿似的。就是这样一个女人,却不愿出嫁。老爹活着的时候,大家以为她舍不得离开老爹。谁知道,老爹走后,尽管媒人说得天花乱坠,口角吐沫,介绍的对象中甚至不乏白马王子,渔娘愣是一个都没答应。 认识渔娘的人都说,这闺女啥毛病都没有,就是嘴像把刀子,不饶人。 这天,镇政府派刘秘书过来,让渔娘弄一尾黄河大鲤鱼,要招待重要客人。 黄河鲤鱼嘴大,鳞少,脊梁上有一道红线,肉肥汤美,独具风味,在国内久负盛名。自明代以来,黄河鲤鱼一直被列为贡品。不用说,来此地的客人都以能品尝到黄河鲤鱼为荣。 刘秘书刚说完,不想渔娘想都没想,撇撇嘴,冷冷地说:“就是拴住日头也说不成事。” 现在是四月份,正是鱼儿产卵的时候,属于禁渔期,不能捕捞,即使垂钓也是不允许的——有的人不单纯是休闲娱乐,完全是“多线多钩”“长线多钩”“单线多钩”等生产性垂钓。因此,根据老爹生前的建议,当地政府规定,在禁渔期,钓鱼也是禁止的。即便平时,看到那些钓到小鱼的,渔娘也劝人家给放了。她说:“放了小的是为了今后钓到大的,如果赶尽杀绝,连小的也不放过,那是自掘坟墓——长此下去,河里就没鱼了,后代子孙还怎么吃鱼?”其实,这些话也是老爹经常讲给她听的。 刘秘书愣了一下,说:“这可是朱书记亲自交代的。” “就是朱书记来了也不行!”渔娘把脸一扭,不理睬刘秘书。 刘秘书说:“渔、渔姐……”说实话,他的年纪比她大,真不想用那个“娘”字。 “不是姐,是娘!” 刘秘书不自然地一笑,咽了下口水,说:“娘,不,渔、渔娘,今天是招待投资商的……” 渔娘打断刘秘书的话,没好气地说:“如果投资商来这里违法乱纪,哪儿远滚哪儿!” “……”刘秘书嘴唇动了动,还想辩解。 “再吱声就把你也扔进河里,看你母亲答应不答应!”渔娘发怒了,舞乍着两手。 刘秘书吓得后退了两步,不敢再吭声了,忙拿出手机向朱书记汇报。 很快,渔娘接到了朱书记打来的电话。 没听到朱书记说什么,只听见末了渔娘对着手机吼道:“别扯那些没用的,我这样做就是为了报答老爹!”说罢,挂断电话,干脆关机了。 说到这里,大家可能有点糊涂了,有必要交代一下:渔娘不是老爹的亲生女儿,她当年因感情问题跳河,被老爹搭救;朱书记呢,才是老爹的亲生儿子。 后来的结局如何,大家可能猜测不到。 当天在镇政府的小食堂,外地来的投资商,没有吃到黄河鲤鱼,但并不遗憾,因为他品尝到了味道鲜美的正宗黄河甲鱼——这甲鱼是渔娘送过来的。他一边吃,一边想起渔娘的话,又好气又好笑。渔娘临走时丢下一句:“王八不是吃肉的,是喝汤的。” 5.下列对这篇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C A.老爹爱子心切,也不忍心眼睁睁看着黄河的生态环境受到破坏,于是主动请缨,在黄河边安“家”,义务守护黄河。 B.朱书记为满足客人想吃黄河鲤鱼的愿望,破坏禁渔期不得捕鱼的规定,虽是为了留住投资商的无奈之举,毕竟是不可取的。 C.刘秘书刚说完来意,渔娘一口拒绝,毫不通融,可见她的确“嘴像把刀子”。这一性格与她当年感情受挫大有关系。 D.小说构思巧妙,到结尾才补充交代渔娘和老爹、朱书记的关系,既使文章结构完整,也有利于突出渔娘的典型形象。 6.文中画线部分在小说中有重要作用,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B A.文段通过外貌描写,刻画了渔娘美丽的外在形象,寄寓着作者对这一形象的赞美。 B.渔娘长得跟画上的人儿一样,却不愿出嫁,此处埋下伏笔,引起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C.对渔娘如今有关情况的介绍,与下文补叙她曾因感情问题跳过河的情节形成呼应。 D.渔娘不答应媒人介绍的任何对象,暗示她从前所受打击之大,有段不同寻常的经历。 7.文章的结尾段有怎样的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①补充交代了故事结局,使故事情节更为完整。②出人意料的结局,增强了小说的趣味性。③丰富了渔娘的形象,凸显了渔娘做事讲原则,顾大局的形象特征。 8.文章通过“渔娘”这一形象,表达了什么主旨?请联系文本加以分析。(6分) ①对环境保护者的赞美,渔娘继承老爹的遗志,不愿出嫁,不要报酬,情愿终身守护母亲河,保护黄河生态环境。②对做事讲原则者的赞美,作者通过渔娘这一形象,赞美了像她一样做事讲原则,顾大局的人。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2题。 七里茶坊 汪曾祺 这天,我们收工特别早,下了大雪,好大的雪啊! 这样的天,凡是爱喝酒的都应该喝两盅,可是上哪找酒呢? 吃了莜面,看了一会书,坐了一会,想了一会心事,照例聊天。 像往常一样,总是老乔开头。因为想喝酒,他就谈起云南的酒。市酒、开远杂果酒、杨林肥酒…… “肥酒?酒还有肥瘦?”老刘问。 “蒸酒的时候,上面吊着一大块肥肉,肥油一滴一滴地滴在酒里。” “像你们怀来的青梅煮酒?” “不像。那是烧酒,不是甜酒。” 过了一会,又说:“有点……” 接着,又谈起昆明的吃食。这老乔的记性真好,他可以从华山南路、正义路,一直到金碧路,数出一家一家大小饭馆,哪一家有什么名菜,说得非常详细。他说到金钱片腿、牛干巴、锅贴乌鱼…… 后来他又谈到昆明的菌子:牛肝菌、青头菌、鸡土枞。 “鸡土枞?有咱这儿的口蘑好吃吗?” “各是各的味儿。” 老乔说话的时候,小王一直似听不听,躺着,张眼看着房顶。忽然,他问我: “老汪,你一个月挣多少钱?” 我下放的时候,曾经有人告诉我,不要告诉农民自己的工资数目,但是我跟小王认识不止一天了,我不想骗他,便老实说了。小王没有说话,还是张眼躺着。过了好一会,他看着房顶说: “你也是一个人,我也是一个人,为什么你就挣那么多?”他并没有要我回答,这问题也不好回答。 沉默了一会。 老刘说:“怨你爹没供你书。人家老汪是大学毕业!” 老乔是个人情练达的人,他捉摸出小王为什么这两天老是发呆,为什么会提这样的问题,说:“小王,你收到一封什么信,拿来我看看。” 前天三套大车来拉粪水的时候,给小王捎来一封寄到所里的信。 事情是这样的:小王搞了一个对象。小王有个表姐,嫁到邻村李家。李家有个姑娘,和小王年貌相当,也是高小毕业。表姐就想给小姑子和表弟撮合撮合,写信让小王寄张照片去。照片寄到了,李家姑娘不满意。恰好李家姑娘的一个同学陈家姑娘来串门,她看了照片,对小王的表姐说:“晓得人家要俺不?”表姐跟陈家姑娘要了一张照片,寄给小王,小王满意。后来表姐带陈家姑娘到农科所来,两人当面相了一相,事情就算定了。农村的婚姻,往往就是这样简单,不像城里人有逛公园、看电影、写情书这一套。 家姑娘的照片我们都见过,挺好看的,大眼睛,两条大辫子。 小王收到的信是表姐寄来的,催他办事。说人家姑娘一天一天大了,等不起。那意思是,过了春节,再拖下去,恐怕要吹。 小王发愁的是:春节他还办不成事!柴沟堡一带办喜事倒不尚铺张,但是一床里面三新的盖窝,一套花直贡呢的棉衣,一身灯芯绒裤袄、绒衣绒裤、皮鞋、尼龙袜子……总是要有的。陈家姑娘没有额外提什么要求,只希望要一支金星牌钢笔。这条件提得不俗,小王倒很喜欢。小王已经作了长期的储备,可是算来算去还差五六十块钱。 老乔看完信,说: “就这个事吗?值得把你愁得直眉瞪眼的!叫老汪给你拿二十,我给你拿二十!” 老刘说:“我给你拿上十块!现在就给!”说着从红布肚兜里摸出一张十圆的新票子。 问题解决了,小王高兴了,活泼起来了。 于是接着瞎聊。 从云南的鸡土枞聊到内蒙的口蘑。说到口蘑,老刘可是个专家。黑片蘑、白蘑、青腿子…… 不知怎么又说到独石口。老刘说他走过的地方没有比独石口再冷的了,那是个风窝。 “独石口我住过,冷!”老乔说,“那年我们在独石口吃了一洞子羊。” “一洞子羊?”小王很有兴趣了。 “风太大了,公路边有一个涵洞,去避一会风。一看,涵洞里白糊糊的,都是羊。不知道是谁的羊,大概是被风赶到这里的,全冻死了。这倒好,这是个天然冷藏库!俺们想吃,就进去拖一只,吃了整整一个冬天!” 老刘说:“肥羊肉炖口蘑,那叫香!四家子的莜面,比白面还白。坝上是个好地方。” 话题转到了坝上。老乔、老刘轮流说,我和小王听着。老乔说:坝上地广人稀,只要收一季莜麦,吃不完。过去山东人到口外打把势卖艺,不收钱。散了场子,拿一个大海碗挨家要莜面,“给!”一给就是一海碗。说坝上没果子。怀来人赶一个小驴车,装一车山里红到坝上,下来时驴车换成了三套大马车,车上装着满满的莜面。坝上人吃肉不是论斤,而是放开肚子吃饱。他说坝上人看见坝下人吃肉,一小碗,都奇怪:“这吃个什么劲儿?”他说,他们要是看见江苏人、广东人炒菜:几根油菜,两三片肉,就更会奇怪了。 老刘说:坝上地大,风大,雪大,雹子也大。 老刘还说,坝上的山都是馒头样的山包。有一个山叫韭菜山,一山都是韭菜;还有一座芍药山,夏天满山的芍药花……老乔、老刘把坝上说得那样好,小王和我都觉得这是个奇妙的、美丽的天地。 满山都是芍药花的山,这是一种什么景象? “咱们到韭菜山掐两把韭菜,拿盐腌腌,明天蘸莜面吃吧。”小王说。 “见你的鬼!这会儿会有韭菜?满山大雪!——把钱收好了!” 聊天虽然有趣,终有意兴阑珊的时候。天已经很黑了,房顶上的雪已经堆了四五寸厚了,摊开被窝,我们该睡了。 (有删改) 9.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D A.“我们”收工后吃莜面,看书,想心事,聊天,说明“我们”的生活很充实。 B.小王对老乔的闲聊不感兴趣,就躺在那里似听非听的,只是张大眼睛看着房顶。 C.老刘说小王的工资比“我”的低,是因为小王没有读书,暗示我们要好好读书。 D.“我们”的闲聊主要是围绕吃展开的,这与当时的生活境况相关,应该是可信的。 10.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D A.小说以这天“我们”收工特别早、雪下得特别大开篇,就非常自然地引出下文“我们”想喝酒可又无处买酒,只好聊酒的情节,巧妙地展开了故事。 B.小说记叙人物对话,语句都非常简短,且口语化,语意也直接明了,这既契合对话场景的语言特点,也非常符合人物的身份特征。 C.小说用“过了一会”“接着”“后来”“话题转到了坝上”等词句,在形式上将看似闲散的情节自然而然地联结起来,使整个小说显得紧凑。 D.小说结尾写“天已经很黑了”,说明聊天确实有趣,而写房顶上堆积了厚厚的雪,则既照应了开头,又交代了“我们该睡了”的原因。 11.老乔讲坝上时,多次使用对比手法,这样可以达到什么效果?(6分) ①具有渲染效果,让闲聊变得更加有趣。②具有增强听众感受的效果,对比中凸显了坝上人豪爽大方的特点。 12.小说主要写“我们”天南地北地闲聊,为什么要详写小王的故事?请简要分析。(6分) ①丰富了小说的内容,增强了故事情节的趣味性。②刻画人物形象,凸显了人性中至纯至善至美的一面。③使故事情节显得更加真实可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16 题。 城里乡下 刘平 焉瓜两口子有一个梦想:在城里有一套属于自己的房子。很多农民工都有这个梦想。 他们这个梦想是两年前萌发的,那时他们已经攒了 5 万元。焉瓜就对老婆翠玉说:“我们都努力挣钱,争取过几年在城里买一套房子。”翠玉说:“嗯,咱努力。” 现在,他们有 23 万元了。焉瓜在建筑工地开塔吊,每个月可以挣 6000元钱。翠玉在制衣厂上班,每个月有 3000 多元收入。他们租住在一套 30 多平方米的房子里,狭小拥挤,但每个月租金要 1000 元。为了实现梦想,焉瓜和翠玉结婚 4 年还没有要孩子,他们打算在城里买了房子后再要孩子。他们都认为,只有生活在城里,孩子才会有一个好的未来。 每个月存 5000 元钱,雷打不动。焉瓜原来抽 8 元一盒的烟,3 天两盒,后来翠玉说:“不想买房子,你想咋抽就咋抽。”焉瓜一咬牙,就把烟戒了。 焉瓜和翠玉开始往房产中介跑,买不起新房子,他们打算按揭一套二手房。家里老人一 直在催他们要孩子,他们觉得该买房子了。 掐算着手里的钱,又想买面积稍微大一点的,焉瓜和翠玉心里很纠结。后来他们终于看中了桂苑小区一套 90 平方米的房子,6 楼,电梯房,房主是姓李的老太太。小区附近有学校、超市,生活、娃娃读书都方便,可首付要 32 万。焉瓜嘴甜,说:“李阿姨!再少点?”老太太摇摇头:“这个价,已经很低了。” 琢磨了半天,焉瓜和翠玉商量出了一个办法——把老家的房子卖了! 老家的房子带个小院子,5 间青砖瓦房,篱笆墙上爬满牵牛花,院门口,有一颗大香椿树。每年春天,牵牛花开出白色小花,香椿发出嫩芽。老娘喜欢用香椿芽炒鸡蛋、煮苕菜, 可好吃哩!焉瓜和翠玉进城后,老房子就老娘一个人住。焉瓜和翠玉商量,卖了老房子,就把老娘接到城里住,以后有孩子了,也有人带。 焉瓜回去和老娘商量。老娘有些舍不得,但还是顺了焉瓜的想法。 焉瓜用手机拍了一些小院子的照片发到网上,还专门拍了香椿树的照片。焉瓜把照片发
到网上,标价 15 万元。焉瓜想,13 万也卖。 隔三岔五就有人打电话联系,高的出价八九万,低的,出价 6 万,因为价钱不合适,都 没成。焉瓜知道他们不是真心要买,那个小院子怎么也值 13 万。“这些人,巴不得白送给他们。”翠玉说。 焉瓜又接到一个男人的电话,出价 11 万,还提出明天去看看老房子,再最后定价钱。焉瓜感觉这个人好像是真心要买,约好时间,向工地请了假,第二天就早早回去等着了,3 个人,一对中年夫妻,还有一个,竟然是桂苑小区那个房主李老太太。中年夫妻都喊李老太 太“妈”。他们对小院子很满意,特别喜欢院门口那棵香椿树。一番讨价还价,他们出价 13 万。一个月后,焉瓜和翠玉就拿到了桂苑小区那套房子的产权证。他们离开那套狭小拥挤的出租房,带着老娘搬进了繁花似锦的桂苑小区。而乡下那个熟悉的小院子,也成了别人养老 的地方。 那天晚上焉瓜和翠玉都很高兴,他们心里都有一种新鲜的归属感。老娘在厨房里正忙着做好吃的。焉瓜抚摸着鲜红的产权证,说:“我们是城里人啦?”翠玉应声道:“当然是城里人啦!” 在城里安住下来后,焉瓜和翠玉打算要孩子了。 偶尔,焉瓜也会想起那个李老太太。他想,城里人咋会喜欢到乡下过日子呢?焉瓜很喜 欢城里的日子。只是,焉瓜常常想起老家院门口那棵香椿树。 (选自《小小说选刊》2017 第 16 期有删改) 13.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3 分) A.焉瓜在买房的时候能跟妻子商量,卖老房子的时候又跟老娘商量。可见,焉瓜做事能够顾及妻子意见,考虑老娘感受,是个体贴又孝顺的人。 B.翠玉对焉瓜说“不想买房子,你想咋抽就咋抽”,这句话表明:她希望丈夫焉瓜能够少抽烟,以便早点攒够钱在城里买上房子,成为真正的城里人。 C.焉瓜两口子坚持“在城里买了房子再要孩子”,认为“只有在城里,孩子才会有一个好的未来”,是因为他们向往城里的生活,同时也说明他们有责任心。 D.文中两次出现“好吃”。第一次是指老娘做的家乡菜好吃,充满思乡情怀;第二次是指焉瓜一家成为城里人时老娘做的好吃的食物,表现出他们一家的高兴。 14.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C)(3 分) A.小说开篇第一段以平实的笔触交代了焉瓜两口子想要在城里买房子,这是小说的开端部 分,同时也交代了故事发生的社会背景。 B.小说中围绕买房子和卖房子使用了很多明确而具体的数字,这既使小说充满了真实感,又表现了以焉瓜为代表的农民工十分不易的生存处境。 C.小说通过对“牵牛花、香椿树”等景物的描写,表现了乡村环境之美、生活之趣,也暗含着作者对焉瓜这样一味追求城里生活的人的委婉批判。 D.以“城里乡下”为标题,体现了当今社会存在着的两种不同的生活方式、生活环境,也体 现了城里人和乡下人的不同生活追求。 15.小说中多次提到的“香椿树”,在情节方面有何作用?请作简要分析。(6 分) ①推动情节发展。“香椿树”是乡村生活的象征,也是老房子的独特景致,为后文李老太喜欢并买下老房子埋下了伏笔。②使小说结尾留有余味,充满想象的空间,焉瓜实现了自己的 梦想,但常常想念着“香椿树”,结尾意味深长,引人深思。 16.小说围绕以李老太太为代表的城里人和以焉瓜为代表的乡下人同时买房和卖房的故事展开,但小说却选择从焉瓜的角度来叙述故事,这样写有什么好处?(6 分) ①人物塑造方面,从焉瓜角度来讲述布置,便于刻画以焉瓜为代表的乡下人的勤劳,淳朴, 向往城里生活的形象。②情节方面,从焉瓜角度来讲述故事,使情节更集中紧凑,更丰富曲折,出人意料。
我知道答案
本帖寻求最佳答案回答被采纳后将获得系统奖励 10 天空金币 , 目前已有 6人回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