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解中国古代5大选官制度的演变原创2023-04-07 10:27·轩辕读史
选官制度是历代统治者维护统治的重要制度保障,选拔人才可谓国之大事。在漫漫的历史长河里,古代选官制度经历了数次演变,其中影响最为深远的当属科举制。 一、科举制诞生之前如何选官?(一) 夏商周时期:世官制时代 “世官制”的核心就是世家贵族和血缘。这种制度将选官范围限定在贵族阶层内,贵族子弟继承祖上的权位,并根据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确定官级的高低。 这种制度的优势就在于在较长的时期内维护了正常的统治局面,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奴隶社会的发展。其缺点就是贵族之外的其他阶层很难进入统治阶层内部,社会分化严重。
(二)秦及汉初:军功爵制时代 进入战国后,魏国、吴国和秦国都推行变法,其中重要的一项改革就是打破奴隶主贵族的世袭特权,不问出身,凡有军功者皆可享受爵禄。尤其是秦国,制定了系统而完整的“二十等爵制度”,极大地推动了新兴地主阶层的崛起。 这种制度的优势就在于打破了贵族的垄断,为普通百姓入仕提供了可能和方便,“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一大批出身低微的人才进入朝堂,形成了汉初的“布衣将相之局”。
(三)两汉:察举制时代察举制主要依靠官吏查访推举人才,并且制定了一系列的选才标准和考试办法。合适的人才被举荐后,是否录用最终要朝廷掌握,这就有利于中央集权,而且当时察举的科目众多,也有利于发现各类人才。 不过,由于察举具有较强的主官随意性,注重乡里的评议,标准也很难统一,到最后逐渐形成了一大批世代为官的豪门大族和世家地主。
(四)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时代九品中正制的一大特点就是“中正官”的设置。在保留两汉“乡里评议”的基础上,由朝廷设置德才兼备的“中正官”,中正官将士人依据品行、门第等分为九品,为朝廷选官提供依据。这样,官吏的任免权全部收归朝廷,中央集权进一步强化。 不过到后来,中正官逐渐被各个地方的望姓大族所垄断,评定品级时又往往偏袒士族人物,最后演变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门阀士族逐渐垄断了朝廷及地方政权。
至此,我们可以总结一下科举制出现之前的四种选官制度:
二、科举制度的演进历程科举制度创始于隋朝,形成于唐朝,完备于宋朝,到了明清达到顶峰,继而又衰落。 可以说,科举制打破了世家大族对文化和政治资源的垄断,使得优秀的寒门子弟也有途径进入仕途。读史、考试、做官相结合,极大地调动了庶民学习的积极性,推动了社会整体素质和生产力的提升。
不过,科举制度演变到明清时期开始“八股取士”,严重束缚了读书人的思想和创新意识。1905年,延续1300余年的科举制度被废除。 科举制度被称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不仅极大地影响了中国文明的进程,同时还成为欧美近代文官制度和公务员制度的源头。
我知道答案
本帖寻求最佳答案回答被采纳后将获得系统奖励 10 天空金币 , 目前已有 0人回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