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天空语文 如皋  九华 作文  教学

 找回密码
 我要加入(register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快捷登录

天空新人

水煮鱼

Maxx

herinspace

李宇俊202477

xulili8588

糖拌饭202091

手动滑稽

我是文化人

欲绘诗

77翔子

41BCDD

顾佳瑞七六阅读

小燕子

李白202091

蓝兰的花朵

嘿嘿嘿

joycy

颂颂.g

酷土土土

用户已注销

Jeremy

ʚ贴贴ɞ

果子黑

H·princess

李苏楠

查看: 488|回复: 0
收起左侧

李鸿章联手曾国藩对抗慈禧!

  [复制链接] TA的其它主题
来自- 中国江苏南通

Ta在天空论坛排行

积分:NO. 1 名

发帖:NO. 2 名

在线:NO. 1 名

gwp! 发表于 2018-11-18 10:37:0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江苏南通
来自- 中国江苏南通

加入天空更多精彩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我要加入(register注册)

x
多轮权利大博弈,谁占先机谁锁胜局?原创 黑句本 2018-11-16 18:44:17
同治四年(1865年)五月,清廷剿捻统帅、蒙古亲王僧格林沁,因急功冒进被捻军诱至山东曹州高楼寨,之后陷入重围。五月十九日晚,僧格林沁率少数随从冒死突围,逃至曹州西北吴家店时,重伤坠马,最终被捻军小将张皮绠斩杀在麦田中。


僧格林沁冒进惨死跟曾国藩有一定的潜在关系。
一直以来,僧格林沁很眼红曾国藩攻克金陵,平定太平天国之功。在他看来,堂堂大清蒙古亲王岂能不如汉家酸弱书生?所以自统兵剿捻以来,暴虐狂妄的蒙古亲王就立下了两年内剿灭捻军的豪言壮志,妄图以此来压倒曾国藩的功勋声望。
谁料,功勋未到手,自家的人头却让捻军割了去。
在当时,僧格林沁之死是震惊清廷的一件大事。最骁勇能战的嫡系亲王竟然让捻军砍了脑袋,此一点让清廷战栗;从此失去了与曾国藩、李鸿章湘淮集团相抗衡的重要棋子,此一点让清廷忧虑。
此时,但得有另一僧格林沁这样的满蒙强人,清廷绝不会再次启用湘淮人马。
但现实却是僧格林沁一死,有实力剿灭捻军的只有曾国藩、李鸿章的湘淮集团。
有功就有势,有势就有威。
自剿灭太平天国以来,以曾国藩为首的汉人地方实力派就已经隐隐崛起了。虽然曾国藩有自裁湘军之举,但适度自剪羽翼的曾国藩并没有因此失去对两江地盘的控制。
这大概是历史上很微妙的一次自剪羽翼,说到底有汉满之间深深的猜忌在,清廷有所取,曾国藩必有所留。
这是事关生死的平衡。
现在好了,这种平衡因僧格林沁之死被突然打破了,对双方而言,这都意味着新的权利博弈即将开始。
站在以慈禧为首的清廷角度,最好的算计是用而不涨其威,能借机削其威,夺其地盘更好。
站在以曾国藩为首的湘淮集团,最好的算计是遵其命破其谋,守住两江地盘是底线,能借机扩大势力范围当然更好。
所以,这注定是一场深看下去必不简单的博弈。可能是表面上少有刀光剑影的缘故,关于这一段历史内部的惊心动魄,关注到的人不多,咱们今天不妨来深度地解读一番。


朝堂上的权利博弈,向来有攻有守。在当时,攻的一方是慈禧的清廷,守的一方是曾国藩、李鸿章,当然,这两位人杰很厉害,守中亦有攻。
慈禧远比我们想像的要老谋深算。她起始的一招攻势,不仅离间了曾国藩、李鸿章之间的关系,更让人惊叹的是,一开始,曾李两人甚至没看透慈禧想干什么。
1865年5月下旬,也就是僧格林沁战死后不到十天,慈禧便发下谕旨,令曾国藩北上剿捻,李鸿章由江苏巡抚升任两江总督,顶曾之缺。
该怎么解读慈禧这一招呢?
此时的曾国藩、李鸿章同在两江之地,一个老迈多病,一个年富力强,一个手无即刻就能征调的湘军,一个手握随时都能开拔的淮军劲旅。
论实际,该派谁北上剿捻?
当然应该是李鸿章。
但这么做就不叫攻了,只能叫就事论事,而且结果必是助长了湘淮集团的势力。可经慈禧这么一手,为难一个,提拔一个,局面马上就不一样了,曾国藩必是怨声载道,李鸿章必是暗自心喜。
曾国藩、李鸿章的湘淮集团虽是一个整体,却也有湘淮之别,慈禧的难曾提李即是看准了这一点,此举虽说造不出两人之间的大矛盾,但让一个怨,一个喜,让彼此不和谐的效果还是有的。
据说两人在交办总督官印的时候就是这样,李鸿章难以掩饰的官瘾权欲让曾国藩心中颇为不快,而曾国藩的冷漠少言也让李鸿章感到十分地别扭。
但这还仅仅是慈禧的小算计,不是关键,关键的更深的算计还在后面。


曾国藩是结硬寨,打呆仗的稳健之人,追剿流动性很强的捻军,且是用李鸿章的淮军,若诚心实用,必须给曾国藩的“河防大计”以足够的时间和理解。对此心知肚明的慈禧却并没有这么做,她不仅没有给曾国藩足够的时间和理解,相反利用战场上的一时失利和反曾派的叫嚣,对曾国藩是一轮接一轮地责难。
自1865年5月下旬接到北上剿捻的谕令,到1866年年底阶段性剿捻失利,曾国藩受到廷寄责备七次,御史弹劾五次,心力憔悴、衰病难持下,曾国藩只好告假休息。
细细品来,不难嗅出其中隐含的味道。从一开始,慈禧对曾国藩勉为其难,其实早有削弱曾氏威望的用心。
然而,曾国藩也不是好惹的,告假之时,他就放出话来,绝不回任两江,请朝廷允许自己开缺回籍。
这是曾国藩内心自信下的软叫板,软对抗,赌的就是朝廷绝不敢对自己做顺水推舟、绝情绝义之事。
毕竟湘系两江之地还有庞大的湘系势力在。
面对曾国藩的软叫板,慈禧的反应如何呢?
暂不理会,继续推进她早已谋划好的计策。借曾国藩剿捻失利,慈禧颁下谕旨,由李鸿章接替曾国藩任钦差大臣,继续北上剿捻,两江总督由漕运总督吴棠署理,李宗羲、丁日昌递署漕督、苏抚。
接到这样的谕旨,曾国藩、李鸿章,尤其是李鸿章如梦方醒,当初的提拔哪里是提拔,分明是拿自己和曾国藩当棋子下,先挪走曾国藩,再削弱其威望,转而再以重用之后临危授命为名,将自己调离两江。
那吴棠是什么人?早年慈禧扶柩还乡,北上选秀,因错送三百两银子,将错就错成慈禧落难大恩人的当朝红人。由他署理江督,慈禧是既为嫡系恩宠之人谋了肥差,又借此从曾、李手中夺回了两江的地方实权。
不得不承认,慈禧是耍弄权谋的高手,瞧这棋下的,走一步,埋一步,不落子连曾国藩、李鸿章这样的人都没能在第一时间看透。


很显然,考验曾国藩、李鸿章的时候到了。又或者说,共同利益下,曾国藩、李鸿章抛弃心中小不快,联手反击的时候到了。
反击是从师徒两人私下密谋开始的。
曾国藩这人,一生标榜一个“诚”字,而李鸿章呢,一生得意一个“挺”字,在师徒两人合作传承的那些年里,遇大事,两人其实都是以诚为表,以挺为实。
李鸿章频繁给曾国藩去信,言明两江大事应由恩师定夺的前提后,李鸿章给曾国藩提了两个建议,要么让他哥李瀚章来暂时署理江督,先看住地盘;要么干脆坚持曾李互调。
唯有如此,才能不受制约,满盘俱活。
完了,李鸿章还一再提醒恩师,这个时候不能一味隐忍,更不能太讲诚字。
涉及两江利害根本,这番道理,曾国藩自然明白。
于是乎,曾国藩以他在朝中的威望率先开火了,他明确提出反对此项任命,当然他没有把枪口直接对准吴棠,而是说李宗羲、丁日昌“才略稍短”、“资格太浅”。
其实就是指桑责槐。
恩师开了道之后,李鸿章紧随其后,一方面他摆出了立刻北上剿捻的姿态,另一方面他直击要害上书朝廷,要自己北上剿捻没问题,但必须保证军需兵饷。而剿捻所需军需兵饷,全靠两江之地,不是威望担当之人,根本不能担此重任。
这就是在掐朝廷脖子,李鸿章的话外音——不让曾国藩回任两江,剿捻成败没法保证。
慈禧看到这样的表态,知道曾国藩、李鸿章这是“挺”起来了,只好颁下谕旨令曾国藩回两江总督本任,李鸿章以钦差大臣身份专办剿匪事宜。
见朝廷服了软,李鸿章紧跟着再上奏折,一方面他要为此前的强势施压缓解下气氛,另一方面他要为曾国藩名正言顺地回任两江总督铺好路。
毕竟曾国藩此前有绝不回任的叫板之言。
缓解气氛的方式很简单,一个劲地谢恩表忠心即可;为曾国藩回任铺路亦不难,拿出曾国藩一贯标榜的诚字,完了再得出曾国藩回任两江是事关“通计天下大势”的结论,这事也就算架好了台阶。


因为有曾国藩之前的“河防大计”在,李鸿章经过近两年的打拼,终于在1868年秋天将捻军剿灭了。
然而,眼见剿捻即将事成,不甘地方失势的慈禧又开始了新一轮的谋划,重点还是瓦解曾国藩、李鸿章在两江的势力,此外,抑制李鸿章的淮军也是一件不能不考虑的大事。
对付曾国藩,慈禧用的还是借事为谋的办法。先以恩宠调曾国藩入京陛见,再以天津教案为由将曾国藩从两江总督调任直隶总督。
调虎离山的同时,再用跟湘淮无渊源的马新贻接任两江总督,并密授其上任之后要暗中狠查曾国藩私吞太平天国圣库的罪证,以便将来兴师问罪。
从种种迹象看,只要时机成熟,慈禧似有彻底拿下曾国藩的意图。但对李鸿章,因李鸿章年富力强,正当用,慈禧的心思是重用李鸿章的同时,不能让他的淮军做大,进而拥兵自重。
因为这样的考虑,慈禧对李鸿章的算计便从“褒扬”开始了。
剿捻凯旋后,被授予太子太保、协办大学士头衔的李鸿章获得了进京陛见的礼遇。在京期间,李鸿章第一次拜谒了慈禧太后、同治皇帝,还会见了恭亲王奕䜣等一众当朝权贵,此外还被赐在紫禁城骑马加仪。
一时间,李鸿章可谓是极尽风光。
但在这风光背后,一支冷箭却冷飕飕地射来了——李鸿章接到了一份新谕旨。
新谕旨命令李鸿章,因剿捻进入京津附近的淮军立即撤回黄河以南,而他本人则被任命成了湖广总督。
按理李鸿章本应接任曾国藩的两江总督不说,单说这即刻撤走京津附近的淮军一条,就够李鸿章脊背发凉的了,这是先扬后抑,打压自己,裁撤淮军的信号呀。
究竟该学曾国藩当初的自裁湘军以自保呢,还是该再一次挺起抗命,保存实力呢?


抉择之时,李鸿章没有妄动,而是先在京城探足了口风。当他探知朝廷对淮军的撤留也是两难,并无必撤决心时,李鸿章心中有数了。
裁撤湘军,在曾国藩那里,淮军可做后保,在朝廷那里,淮军可做后用,因此可为,也必须为。现在的情况则完全不同,朝廷之所以难下决心,那是因为裁撤淮军之后无后用之军,而从湘淮集团的整理利益看,撤了淮军,那就失了后保之师。
将这两点加起来,此事当作何算计呢?
利用朝廷的难为,进而不为。
果然,慈禧随后下了道有撤意但无决心的谕旨,令曾国藩议定裁军事宜,李鸿章保留部分淮军备用。
这等于是给曾国藩、李鸿章踢了个自我掂量的皮球。
结果,在捍卫湘淮集团底线这一问题上,曾国藩、李鸿章比慈禧想像的要顽强、厉害的多。
经过与曾国藩密商后,李鸿章代表湘淮集团说话了。
首先他明确提出,曾国藩与他本人意见一致,淮军必须保留。原因有二:一、中原及东南各省被诸逆扰攘多年,没有军威弹压,必生祸乱;二,养军钱粮事小,朝廷长治久安事大。
如此亮明观点后,接下来的李鸿章更厉害。
既然不能裁军,那朝廷关心的撤军又该如何说呢?李鸿章的做法是咱一块块跟你巧争妙取。
第一块,驻扎在黄河以北,靠近京津,朝廷命令要撤的这部分淮军,不能撤。为什么不能撤?这支部队纪律素严,曾国藩直隶练兵尚未定议,北路不宜太空,等曾国藩履任有期,再察酌调遣为宜。
第二块,山东济宁居南北要冲,驻扎此地的淮军人马本就不多,留下来与地方官协防为好,朝廷请放心,这部分淮军将随时听候山东抚臣的调遣。
第三块,江淮一带的淮军,因防务更加重要,所以更不能撤。况且为钳制地方,新任湖广总督李鸿章必须要带够自己的部队。而带去这些部队,李鸿章还有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淘弱留强,为日后的裁军做准备。
这一套姿态很硬,又有理有据的组合拳打出去,慈禧甚感无奈,只能坐视。
如此一来,经过剿捻之后的淮军,精锐不仅没有减少,防区相反却从江苏一省扩大到了湖北、直隶、山东四省。
这是湘淮集团,尤其是李鸿章所代表的地方派的胜利。
在进取这一点上,他似乎比曾国藩更会用势,更会用各方矛盾,也更敢在关键时候践行一个“挺”字。
曾国藩当然也不弱,天津教案受辱后,两江重地随即就爆发了马新贻被刺大案。
谁干的?
没有定论。
但这个定论是很明了的——两江重地不是谁想染指,就能染指的!



我知道答案 本帖寻求最佳答案回答被采纳后将获得系统奖励10 天空金币 , 目前已有0人回答

最近访客

来自- 中国江苏南通
回复
天空论坛,有你有我,明天更好!

主题推荐

    暂无主题推荐
来自- 中国江苏南通
点评回复 来自- 中国江苏南通

使用道具 举报 私信管理员来自- 中国江苏南通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本版积分规则

×天空论坛发帖友情提示:
1、注册用户在本论坛发表、转载的任何作品仅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论坛认同其观点。
2、如果存在违反国家相关法律、法规、条例的行为,我们有权在不经作者准许的情况下删除其在本论坛所发表的文章。
3、所有网友不要盗用有明确版权要求的作品,转贴请注明来源,否则文责自负。
4、本论坛保护注册用户个人资料,但是在自身原因导致个人资料泄露、丢失、被盗或篡改,本论坛概不负责,也不承担相应法律责任。

QQ|手机版|我们的天空 ( 苏ICP备18048761号 ) |苏公网安备32068202000215号 |网站地图

GMT+8, 2025-4-19 06:14 , Processed in 0.195683 second(s), 48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