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写探秘 2018-12-01 17:27:40
宗璞,原名冯钟璞。著名哲学家冯友兰先生之女,1928年生于北平,毕业于清华大学外文系,退休于中国社会科学业院外国文学研究所。既承中国传统文化的学厚渊源,又得外国文化长期耳濡目染,她的作品蕴含东方传统哲学文化和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相结合的精神内涵,具有独特的艺术气质和高雅格调。主要作品有小说《红豆》、《鲁鲁》《三生石》童话《寻月记》《花的话》《总鳍鱼的故事》散文〈西湖漫笔〉〈奔落的雪原〉〈花朝节的纪念〉〈三松堂断忆〉等,出版了多种小说散文童话选集。由〈南渡记〉〈东藏记〉〈西征记〉〈北归记〉组成的四卷本长篇小说〈野葫芦引〉,是宗璞创作生涯中最重要的作品之一。
晨 课 2007年整个夏天,我都在九时进入书房以前读半小时书。那时我早已告别阅读,所谓读书,都是听书,听别人念,我称为耳读。早晨这半小时,却是真正的读。我们用两本书,我用放大镜看一本大字的,念书人读另一本。夏日的清晨空气凉爽宜人,和书在一起,我觉得自己年轻了许多,仿佛又回到了清晨读诗、背诗的少年时代。 读的书是《老子绎读》,任继愈著。每天读一节或两节,还要反复读两三遍。在这以前,我没有认真通读过《老子》,这时读来,遇到熟悉的片段,便有一种感觉:“哦,你在这里”“哦,你是这样的”。我在一座思想殿堂里行走,它是完整的,每一个字都发光,让人清醒。我不会被数千年前的文字困扰,因为有翻译注释。这已是任继愈先生对《老子》的第四种译本,前三本是上世纪50年代的《老子今译》《老子新译》、70年代的《老子全译》。1993年郭店一号楚墓出土了一批竹简,其中有《老子》。任先生又参照楚墓出土的竹简本,对《老子》作了第四次今译,这就是《老子绎读》。 照任先生自己说,“绎”的意思不只是翻译,还有阐发、注解、引申的涵义。“绎读”包含了他半个多世纪以来对《老子》日益加深的理解和体会,这在前言中有概括的叙述。
《老子绎读》将《老子》全书八十一章译为白话文,且逐章有简明的讲解和详尽的注释。人在这座殿堂里行走,不至于找不到路,开不开门。 《老子》的文字是经过千锤百炼的,要翻译实在不易。鸠摩罗什说,翻译如同嚼饭喂人。有人甚至说翻译经典著作等于毁灭文化。从一方面讲,好文字一经翻译就会索然无味。可是对于外行来说,翻译又确实能够帮助理解原文。外国文字不翻译当然无法读,古文有译文,也能有所帮助。有时译文本身就是很好的文字。 书中有“惚恍”一词,实不可译,就置之不译。这也是很好的办法。读者反复玩味,自然会有体会,所谓书读千遍,其义自见。译出反而给了限制。 关于“道”这个字,任先生告诉我们,“道”最初的写法是一个小人儿站在十字路囗。我想,小人儿转一个圈,可以望见四面八方,还是不知往哪里去。《老子》第十四章形容“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第二十一章又有描写:“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我很喜欢惚恍这两个字,很能表现不可见、不可闻、不可得,夷、希、微以致于混而为一,不可感受。我写了几篇短篇小说,冠之以“惚恍小说”的头衔。人问何意,其实是故弄玄虚。 《老子》的每一句话都是格言,可以反复玩味。读后的感觉是太聪明了,短短数千言蕴含着大智慧。这智慧上可提高我们民族的思维水平,下可应用于日常生活之中。近见一篇关于一位成功的养猪专家的报道。他说自已常依据《道德经》办事。“绝智弃辩,民利百倍”“不争者而莫能与之争”,是他常引用的话。《老子》的思想有助于养猪,想想很有趣。 一个夏天过去了,我和秋天一起,收获了思想和知识。如果没有《老子绎读》这本书,我不会这样轻松愉快地读完《老子》。乃想写一篇小文。 2008年又过去了,2009年来了。我已经没有多少闲暇时间读书,回想一下,这点读书乐就随手写出来。
任先生是西南联大哲学系学生,毕业后留校任教,又是教师。1946年复员,我们和叔父景兰先生一家,从昆明乘车走公路,经贵阳到重庆。当时任先生和我的堂姐钟芸已经订婚,也和我们一起走。他和小弟钟越很投机,常常在一起谈话。 按照大排行,我称钟芸为三姐,在堂姊妹中,我和三姐最好。她是叔父家的核心人物,很能干,关心人。她也是西南联大学生,后在清华任教,又因院系调整来到北大。作为那一段日子的亲历者,三姐曾读过我的长篇小说《南渡记》初稿和《东藏记》前五章,戏言自己是“脂砚斋”。她于2005年去世,如今《野葫芦引》全书已写成,却没有“脂砚斋”了。 三姐家住北大中关园时,因家中时常有事要联系,我和仲德常去串门,随便谈话,总很愉快。每次告辞,三姐和任兄都送我们到中关园平桥,在那里分手,说是灞桥到了。三姐家生活朴素简单,但是他们很关心学生,对于困难的学生尽量周济,自己却很少提起。 我因为不能阅读,有问题时不能自己查找资料寻求答案,只好问人。这些年家人逐渐离去,任兄就成了我的顾问。他不只对文字典故都很熟悉,对社会世情也很了解。我通读《冯友兰年谱》,看见“东北冯庸大学”,觉得这个名字特别。问任兄,才知道确实有这样一所学校。昆曲《长生殿》“酒楼”一齣,最后几句“钓鱼人去,射虎人遥,屠狗人无。”钓鱼人是严光,射虎人我以为是孙权(苏轼《江城子》“亲射虎,看孙郎”)。我不知屠狗的典故,问一位爱好昆曲的教师,他答不上来。问任兄,立刻答出,射虎人是李广,屠狗人是樊哙,并且讲了他们的故事。我提的各种问题,任兄从不嫌繁琐可笑。无论是理论禅机还是文字训诂,无不耐心解答。 我的父兄辈的学者,大都很风趣。现在我记得的经典笑话都是从父亲那里听说的。金岳霖先生喜欢对联,曾告诉我一副关于白米斜街的对联,用两个联首和两个联尾,便是“白米斜街”四个字,但是我不记得了。任兄也知道这对联,又告诉我一遍。 (摘自《中华读书报》)
(宗璞与父亲冯友兰。文中图片均源于网络) 请欣赏宗璞先生的《晨课》,此文质朴有趣,读来倍感亲切! 读写探秘 2018-12-01 17:27:40
宗璞,原名冯钟璞。著名哲学家冯友兰先生之女,1928年生于北平,毕业于清华大学外文系,退休于中国社会科学业院外国文学研究所。既承中国传统文化的学厚渊源,又得外国文化长期耳濡目染,她的作品蕴含东方传统哲学文化和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相结合的精神内涵,具有独特的艺术气质和高雅格调。主要作品有小说《红豆》、《鲁鲁》《三生石》童话《寻月记》《花的话》《总鳍鱼的故事》散文〈西湖漫笔〉〈奔落的雪原〉〈花朝节的纪念〉〈三松堂断忆〉等,出版了多种小说散文童话选集。由〈南渡记〉〈东藏记〉〈西征记〉〈北归记〉组成的四卷本长篇小说〈野葫芦引〉,是宗璞创作生涯中最重要的作品之一。
晨 课 2007年整个夏天,我都在九时进入书房以前读半小时书。那时我早已告别阅读,所谓读书,都是听书,听别人念,我称为耳读。早晨这半小时,却是真正的读。我们用两本书,我用放大镜看一本大字的,念书人读另一本。夏日的清晨空气凉爽宜人,和书在一起,我觉得自己年轻了许多,仿佛又回到了清晨读诗、背诗的少年时代。 读的书是《老子绎读》,任继愈著。每天读一节或两节,还要反复读两三遍。在这以前,我没有认真通读过《老子》,这时读来,遇到熟悉的片段,便有一种感觉:“哦,你在这里”“哦,你是这样的”。我在一座思想殿堂里行走,它是完整的,每一个字都发光,让人清醒。我不会被数千年前的文字困扰,因为有翻译注释。这已是任继愈先生对《老子》的第四种译本,前三本是上世纪50年代的《老子今译》《老子新译》、70年代的《老子全译》。1993年郭店一号楚墓出土了一批竹简,其中有《老子》。任先生又参照楚墓出土的竹简本,对《老子》作了第四次今译,这就是《老子绎读》。 照任先生自己说,“绎”的意思不只是翻译,还有阐发、注解、引申的涵义。“绎读”包含了他半个多世纪以来对《老子》日益加深的理解和体会,这在前言中有概括的叙述。
《老子绎读》将《老子》全书八十一章译为白话文,且逐章有简明的讲解和详尽的注释。人在这座殿堂里行走,不至于找不到路,开不开门。 《老子》的文字是经过千锤百炼的,要翻译实在不易。鸠摩罗什说,翻译如同嚼饭喂人。有人甚至说翻译经典著作等于毁灭文化。从一方面讲,好文字一经翻译就会索然无味。可是对于外行来说,翻译又确实能够帮助理解原文。外国文字不翻译当然无法读,古文有译文,也能有所帮助。有时译文本身就是很好的文字。 书中有“惚恍”一词,实不可译,就置之不译。这也是很好的办法。读者反复玩味,自然会有体会,所谓书读千遍,其义自见。译出反而给了限制。 关于“道”这个字,任先生告诉我们,“道”最初的写法是一个小人儿站在十字路囗。我想,小人儿转一个圈,可以望见四面八方,还是不知往哪里去。《老子》第十四章形容“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第二十一章又有描写:“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我很喜欢惚恍这两个字,很能表现不可见、不可闻、不可得,夷、希、微以致于混而为一,不可感受。我写了几篇短篇小说,冠之以“惚恍小说”的头衔。人问何意,其实是故弄玄虚。 《老子》的每一句话都是格言,可以反复玩味。读后的感觉是太聪明了,短短数千言蕴含着大智慧。这智慧上可提高我们民族的思维水平,下可应用于日常生活之中。近见一篇关于一位成功的养猪专家的报道。他说自已常依据《道德经》办事。“绝智弃辩,民利百倍”“不争者而莫能与之争”,是他常引用的话。《老子》的思想有助于养猪,想想很有趣。 一个夏天过去了,我和秋天一起,收获了思想和知识。如果没有《老子绎读》这本书,我不会这样轻松愉快地读完《老子》。乃想写一篇小文。 2008年又过去了,2009年来了。我已经没有多少闲暇时间读书,回想一下,这点读书乐就随手写出来。
任先生是西南联大哲学系学生,毕业后留校任教,又是教师。1946年复员,我们和叔父景兰先生一家,从昆明乘车走公路,经贵阳到重庆。当时任先生和我的堂姐钟芸已经订婚,也和我们一起走。他和小弟钟越很投机,常常在一起谈话。 按照大排行,我称钟芸为三姐,在堂姊妹中,我和三姐最好。她是叔父家的核心人物,很能干,关心人。她也是西南联大学生,后在清华任教,又因院系调整来到北大。作为那一段日子的亲历者,三姐曾读过我的长篇小说《南渡记》初稿和《东藏记》前五章,戏言自己是“脂砚斋”。她于2005年去世,如今《野葫芦引》全书已写成,却没有“脂砚斋”了。 三姐家住北大中关园时,因家中时常有事要联系,我和仲德常去串门,随便谈话,总很愉快。每次告辞,三姐和任兄都送我们到中关园平桥,在那里分手,说是灞桥到了。三姐家生活朴素简单,但是他们很关心学生,对于困难的学生尽量周济,自己却很少提起。 我因为不能阅读,有问题时不能自己查找资料寻求答案,只好问人。这些年家人逐渐离去,任兄就成了我的顾问。他不只对文字典故都很熟悉,对社会世情也很了解。我通读《冯友兰年谱》,看见“东北冯庸大学”,觉得这个名字特别。问任兄,才知道确实有这样一所学校。昆曲《长生殿》“酒楼”一齣,最后几句“钓鱼人去,射虎人遥,屠狗人无。”钓鱼人是严光,射虎人我以为是孙权(苏轼《江城子》“亲射虎,看孙郎”)。我不知屠狗的典故,问一位爱好昆曲的教师,他答不上来。问任兄,立刻答出,射虎人是李广,屠狗人是樊哙,并且讲了他们的故事。我提的各种问题,任兄从不嫌繁琐可笑。无论是理论禅机还是文字训诂,无不耐心解答。 我的父兄辈的学者,大都很风趣。现在我记得的经典笑话都是从父亲那里听说的。金岳霖先生喜欢对联,曾告诉我一副关于白米斜街的对联,用两个联首和两个联尾,便是“白米斜街”四个字,但是我不记得了。任兄也知道这对联,又告诉我一遍。 (摘自《中华读书报》)
(宗璞与父亲冯友兰。文中图片均源于网络)
我知道答案
本帖寻求最佳答案回答被采纳后将获得系统奖励 10 天空金币 , 目前已有 1人回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