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天空语文 如皋  九华 作文  教学

 找回密码
 我要加入(register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快捷登录

最近看过此主题的会员

天空新人

herinspace

李宇俊202477

xulili8588

糖拌饭202091

手动滑稽

我是文化人

欲绘诗

77翔子

41BCDD

顾佳瑞七六阅读

小燕子

李白202091

蓝兰的花朵

嘿嘿嘿

joycy

颂颂.g

酷土土土

用户已注销

Jeremy

ʚ贴贴ɞ

果子黑

H·princess

李苏楠

方大金

依灵灵灵.

查看: 980|回复: 1
收起左侧

高中语文必修1—必修5名著导读知识梳理!全部记住,考试...

  [复制链接] TA的其它主题
来自- 巴西

Ta在天空论坛排行

积分:NO. 24 名

发帖:NO. 33 名

在线:NO. 7 名

李海红 发表于 2019-9-28 08:15:4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巴西
来自- 巴西

加入天空更多精彩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我要加入(register注册)

x
高中语文必修1—必修5名著导读知识梳理!全部记住,考试稳拿高分简单高中生 2019-09-25 14:37:30
在高中阶段,相信大家已经养成了梳理知识的好习惯,这种习惯可以说是学霸必备的技能之一,今天小简老师为大家梳理的是必修1~5中的名著,对于积累作文素材,提升阅读能力有很重要的帮助!


一.《大卫-科波菲尔》(必修一)
作者是英国作家狄更斯。主人公大卫·科波菲尔尚未来到人间,父亲就已去世,自幼受尽继父的虐待,因反抗被送进一所寄宿学校,母亲死后,就被送去当童工。后在姨婆的抚养下成为名作家。作品围绕大卫的生活遭遇生动描绘了维多利亚时代一幅幅社会画面,揭露了司法界的黑暗,会议对人民的欺压,资产阶级对人民的剥削,寄宿学校对儿童的虐待;刻画了形形色色得人物,特别是下层劳动者的形象。
作品从某种意义上讲也是一部教育小说,它通过主人公经个人奋斗成为名作家的经历,赞美了忠诚正直、勤奋坚毅的品质,贬斥了贪婪伪善的恶习,鼓励人们无论在何种情况下都要对生活充满信心。


二.《家》(必修二)
艺术成就
《家》是巴金30年代创作的“激流三部曲”中的第一部,它从1931年问世至今,一直以其特有的反封建的思想光辉和动人的艺术魅力吸引着广大读者,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有着重要的地位。 长篇小说《家》以20年代初期中国内地城市四川成都为背景,真实地写出了高家这个很有代表性的封建大家庭腐烂、溃败的历史。
作品中的高家是中国封建社会和家族制度的缩影。作品在揭露这个封建家庭罪恶的同时,还侧重表现了封建制度、封建礼教对青年一代的摧残和迫害。同时还表现了以觉慧为代表的一代觉醒了的青年同这个罪恶家族的斗争。这些青年受“五四”反封建巨浪的影响,一方面在社会上积极参加宣传革命思想的学生运动,一方面在家庭内部和封建势力、封建礼教展开勇猛的战斗,最后,他们真正敲响了这个封建大家庭的丧钟。
《家》是一部思想相当深刻的现实主义力作,作品通过以觉慧为代表的青年一代与以高老太爷为代表的封建腐朽势力的激烈斗争,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面貌,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社会和家族制度的腐败与黑暗,控诉和揭示了大家族和旧礼教、旧道德的罪恶以及吃人本质,并且揭示了其必然灭亡的历史命运。同时,作品还以极大的激情歌颂了青年知识分子的觉醒、抗争以及他们与罪恶的封建家庭的决裂。
人物鉴赏
1.觉新
觉新是以巴金刚刚辞世的大哥为生活原型的一个人物,他的身上凝聚着作者对自己最亲爱的人的深切痛惜,对他的刻画涓滴无遗地流露出作者对这个人物的情感,因而从艺术角度而言,这个人物堪称是全书中最成功的人物——最真实的往往也是最动人的。
觉新是一个新旧掺半的人物,他接受了封建主义的正统思想,但也对封建家庭的腐败不满,性格上具有较突出的两重性:在旧家庭中是个暮气沉沉的大少爷;在与觉慧、觉民等年轻人在一起时,又是一个渴望新生活的青年。由于他承受着太重的旧文化的因袭重担,在封建意识的压迫和自我思想矛盾的痛苦中,无力自拔。他在梅林里的憧憬,他在洞房外月下的独叹,他在面对梅前来避难时借酒抒怀,点点滴滴为我们呈现的是一个有血有肉,懂风情,有学养,会思考,有灵气的觉新形象。而正是这样一个人物做出了许多令人难以理解的选择。这选择恰恰也是深思熟虑的结果。这种悲剧的意味更加耐人寻味。
2.觉慧
觉慧,大胆而幼稚的叛逆者的形象。“五四”新思潮掀起了青年一代的热情和理想,给了他们民主主义、人道主义的思想武器。觉慧便是被五四新思潮唤醒的新生的民主主义力量的代表。他讨厌别人说自己坐轿子,是因为他不想让别人把他当作有钱人的纨绔子弟。他大胆地跟鸣凤示爱,希望可以选择自己爱的人;他积极参加“五四”爱国学生运动,渴望推翻这腐朽的封建制度;他公开支持觉民抗婚,主张青年人主宰自己的命运;他积极投身学生运动,热心办刊物(《黎明周报》),宣传进步思想。在家中,他有正义感,同情下层人物,勇于反对封建束缚。他敢于怒斥长辈们装神弄鬼等迷信行为,反对把瑞珏搬到城外分娩。他坚决反对大哥觉新的“作揖哲学”和“无抵抗主义”,他的信念很单纯,对旧势力“不顾忌,不害怕,不妥协”。最后,他义无返顾地走出了家庭。
3.高老太爷
高老太爷,是封建家长制和封建礼教的代表。作为这个封建大家庭至高无上的统治者,作品突出表现了他专横、冷酷的性格特征。在高家,他的话就是法律,谁也不能反对。为了维护封建礼教和封建制度,他坚决反对孙子们进学堂和参加一切社会活动。他逼觉新和瑞珏结婚,制造了觉新和瑞珏、梅三个人的爱情悲剧。他对家中男女仆人视同牲畜,硬是把只有17岁的鸣凤送给60多岁的冯乐山做小老婆。鸣凤死后,他又把婉儿抬到冯家受煎熬。在高老太爷的生命中,维护大家庭的秩序、兴盛,是他意志的全部。
4.觉民
一个积极进步,逐渐上进的新青年,他的性格介于觉新和觉慧之间,他比觉新少了思想上的落后,又比觉慧多了遇事、抉择时的沉着和稳重。他温和稳健,不好激动,不爱参加社会活动,对学生运动缺乏应有的关注。但作为五四新思潮唤醒的年轻一代,他向往民主自由。当祖父为他一手包办婚姻的时候,他毅然离家出走,公开反抗,表现了不妥协的斗争精神,和琴成为小说中唯一的一对胜利者。像觉慧一样,他也不是一个完美的斗士,也跨不过阶级的鸿沟,忘不了主人与奴才的差距,在年初九舞龙人的惨叫,求饶声中,他表现出麻木的神情:“太平淡了,小时候看起来倒有趣味,现在却不然”。在他的心目中,下人们的痛苦,算不了什么。
重点情节梳理
1.鸣凤投湖(第26节)鸣凤与觉慧真诚相爱,然而高老太爷却把鸣凤许给60多岁的孔教会头面人物冯乐山,鸣凤怀着绝望的心情与觉慧诀别,然后投湖了。一个美丽的女性就这样被封建礼制吞噬了。书中描写哀婉欲绝、催人泪下。觉慧从此认清了这个社会的本来面目,坚定了与它决裂的决心。
2.“克定受罚”(第33节)觉新的五叔克定打着高老太爷的招牌借债、嫖妓,高老太爷愤怒地责罚了他,然后一病不起。封建礼教的虚伪和必然消亡在这里得到最精彩的展示。
3.“捉鬼风波”(第34节)陈姨太请巫师捉鬼,为高老太爷驱病,闹得家宅不宁。觉慧挺身而出痛骂陈姨太和众人。表现了青年人敢于斗争的无畏勇气,使人痛快淋漓。
4.“血光之灾”(第36,37节)为了避讳高老太爷的灵柩,高家长辈把临产的瑞珏送到城外。瑞珏因难产在惨叫声中死去。觉新突然明白了,是整个制度,整个礼教夺去了他所希冀的一切。小说笔调沉重、感人肺腑,揭示了“不抵抗主义”的破产。


三.《巴黎圣母院》(必修二)
是雨果最富有浪漫主义小说。小说的情节曲折离奇,紧张生动,变幻莫测,富有戏剧性和传奇色彩。小说表现了雨果对封建政府和教会的强烈憎恨,同时也反映了他对下层人民的深切同情。
主要情节
故事发生在中世纪。“愚人节”那天,流浪的吉卜赛艺人在广场上表演歌舞,有个叫埃斯梅拉达的吉卜赛姑娘吸引了来往的行人,她长得美丽动人舞姿也非常优美。
这时,巴黎圣母院的副主教克罗德·弗罗洛一下子对美丽的梅拉达着了迷,他内心燃烧着情欲之火,疯狂地爱上了她。于是他命令教堂敲钟人,相貌奇丑无比的卡西莫多把埃斯梅拉达抢来。结果法国国王的弓箭队长弗比斯救下了埃斯梅拉达,抓住了卡西莫多。他把敲钟人带到广场上鞭笞,善良的吉卜赛姑娘不计前仇,反而送水给卡西莫多喝。
敲钟人虽然外貌丑陋,内心却纯洁高尚,他非常感激埃斯梅拉达,也爱上了她。天真的埃斯梅拉达对弗比斯一见钟情,两人约会时,弗罗洛悄悄在后面跟着,出于嫉妒,他用刀刺伤了弗比斯,然后逃跑了。埃梅斯拉达却因谋杀罪被判死刑。
卡西莫多把埃斯梅拉达从绞刑架下抢了出来,藏在巴黎圣母院内,弗罗洛趁机威胁吉卜赛姑娘,让她满足他的情欲,遭到拒绝后,把她交给了国王的军队,无辜的姑娘被绞死了。卡西莫多愤怒地把弗罗洛推下教堂摔死,他拥抱着埃斯梅拉达的尸体也死去了。
人物形象
1.爱斯梅拉达
一直以来被认为是真善美的化身,无论是从外表到内心,爱斯梅拉达的形象都是美的。在雨果的笔下,爱斯梅拉达的形象就像是照射在灰暗、阴沉画面上的一束灿烂的阳光。所有见到他的人都为她的美晕眩着、震撼着,她成为整个巴黎圣母院故事中最光彩照人的形象。诗人甘果瓦、敲钟人 卡西莫多、骑兵队长弗比斯,甚至供职于宗教的副主教弗罗洛 都被她的美弄得意动神摇,几近疯狂。除了外在的魅力,内心的善良也是她美丽动人的另一方面,给劫持自己的加西莫多送水,让加西莫多干枯的眼睛里第一次流出了泪水。与流浪诗人甘果瓦假结婚,免除了甘果瓦的杀身之祸等,都无不体现着爱斯梅拉达的纯真善良,甚至面对副主教弗罗洛的威逼,宁愿选择十字架也不屈服于副主教弗罗洛,以死捍卫自己的纯洁。
2.卡西莫多
外表无比丑陋,内心却又十分善良的敲钟人。通过这个人物,作者揭示了被压迫、受蒙蔽的下层人民的高尚情操,揭示了当时社会条件下容不得一颗善良纯洁的心灵,宣扬了“爱情”和“仁慈”可以创造奇迹、改变人的精神面貌的人道主义思想。


四.《红楼梦》(必修三)
重点情节疏理
1.宝玉挨打
出自《红楼梦》120回本中第33回和第34回,即“手足耽耽小动唇舌,不肖种种大承笞挞”,“情中情因情感妹妹,错里错以错劝哥哥”。先是宝玉与王夫人的丫头金钏儿调笑,结果金钏儿被王夫人赶出去含羞自尽,再是宝玉因结交一个叫琪官伶人,忠顺王府借故刁难,宝玉的弟弟贾环趁机在贾政面前造谣中伤,贾政盛怒之下将宝玉打得气弱声嘶,亏得王夫人赶到才停止。后来贾母也到了,贾政才下跪赔罪。宝玉被打后,宝钗和黛玉在安慰宝玉时表现出了明显的不同道。
2.黛玉葬花、作《葬花词》
大观园繁花似锦,暮春时节,花瓣随风飘落,黛玉每每带着扫把、篮子、花锄,扫起落花,埋在土里,称为花冢。一天,薛蟠假托贾政的名义将宝玉叫走,去了一天,黛玉不放心,晚上来看他,正好晴雯和碧痕拌嘴,不给她开门。黛玉想到自己寄人篱下的处境,伤心落泪。次日,宝玉信步走到花冢,听到黛玉边哭边吟《葬花词》,内心十分悲痛。
3.林黛玉焚稿断痴情
黛玉知道了宝玉和宝钗即将成婚,急痛之下,一病不起。一天,贾府的人都没来问候,便挣扎着唤紫鹊扶她坐起,要过有宝玉题诗的旧帕。她见物生情,百感交集,狠命地撕扯起来。哪知病弱之身无法如愿。黛玉闭目喘息片刻,命笼上火盆,欠身将手帕投进火中。随后拿过前日整理的诗稿,撂在火上。紫鹊、雪雁赶忙抢救,却来不及了。此后病越发沉重,终于含恨离开人世。
4.诉肺腑宝玉痴情
一日,黛玉独自拭泪,宝玉瞅了半天,说道“你放心”三个字。林黛玉听了, 怔了半天,方说道:“我有什么不放心的?我不明白这话,你倒说说怎么放心不放心?”宝玉叹了一口气,问道:“你果不明白这话?那我素日在你身上的心都用白用了,且连你素日待我之意也都辜负了。 你皆因总是不放心的原故, 才弄了一身病。但凡宽慰些,这病也不得一日重似一日。”林黛玉听了这话, 如轰雷掣电,细细思之,竟比自己肺腑中掏出来的还觉恳切,竟有万句言语, 满心要说,只是半个字也不能吐。两个人怔了半天,林黛玉一面拭泪,一面说道:“有什么可说的。你的话我早知道了!”口里说着,却头也不回竟去了。
5.王熙凤的故事
(1)弄权铁槛寺
凤姐为秦可卿送葬住宿铁槛寺,寺里老尼告诉她:长安府太爷的小舅子看中张财主的女儿金哥,但金哥已许配给一个守备的儿子,两家相争,打起了司。老尼姑求她摆平这件事。凤姐要了三千两银子,送信给主审官。守备不得已,接受了张家的退礼,但金哥却自缢了,守备之子也投水殉情。
(2)借刀杀人
凤姐知道贾琏在外偷娶了尤二姐,大发雷霆,设计将尤二姐赚入大观园。先是挑唆尤二姐的元配(未婚)张华告状,借机大闹宁国府,后又利用贾琏的侍妾秋桐折磨尤二姐。尤二姐流产后吞金自尽,凤姐假惺惺地痛哭。
人物鉴赏
1.贾宝玉
作为贯穿全书始终的人物,作者曹雪芹在其身上着力最多,寄托也最深,使他成为中国小说史上塑造得最为成功的艺术典型之一,甚至有人还说这一形象所影射的就是曹雪芹本人。当然,这一典型形象绝非作者的实灵自作,而是作者根据现实生活中同类型的人物加以概括,并揉合了自己的想象,经过艺术加工而创造出来的完美艺术形象。
在封建统治阶级眼里,贾宝玉是一个“混世魔王”、“孽根祸胎”,是“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的一个形象。在第三回中有两首《西江月》是从封建统治者的思想出发,所反映的是封建家长对宝玉盼着他中举,扬名以继承封建家族事业的“良苦用心”。而作者正是借《西江月》寓褒于贬,充分概括了在宝玉身上最突出的闪亮点——叛逆性格。
贾玉玉的叛逆精神不仅表现在他坚决不肯走封建主义人生道路,还表现在他对“男尊女卑”的封建传统观念大胆地提出了挑战。当然,在他的性格当中,给人印象最深的也就是对于世俗男性的憎恶轻蔑以及与之相反的对于女孩子的特殊亲爱和尊重。在第二回中,他发表了自己离经逆道的独到见解:“原来天生人为万物之灵,凡山川日月之精秀只钟于女儿,须眉男子不过是些渣滓浊沫而已。”“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人是泥做为骨肉。我见了女儿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得浊臭逼人。
再有,样宝玉极其轻视尊卑有序、贵贱有别的封建等级制度。就连宝玉追求的爱情婚姻也是建立在这种反叛思想的基础上的。他早已将追求婚姻自主和个性解放的思想昭然明世,他在梦中叫骂“和尚道士的话如何信得?什么‘金玉良缘’?我偏说‘木石姻缘’”。
2.林黛玉
她用她的敏感多疑,用她的反抗,她的痛苦和眼泪,甚至用她的爱情来反抗统治阶级的压迫。 林黛玉的性格与她所生长的环境有着很密切的关系。由于她出身在贵族世家,自幼受父母的痛爱,因此养成了她贵族小姐的性格也就不足为怪了。不过,在她性格中最突出的一点也就是她对封建礼教的叛逆。
林黛玉出身于世袭侯爵的“清贵之家”。由于生活在思想最先到达的,思想环境比较开放的南方,加之父母钟爱,把她当作男孩来培养教育,使得她的思想比较开放,才华横溢。后由父母早丧,她寄居到每日每时都发生仇恨、倾轧、争夺、欺诈的“本也难站”的贾府内。“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一家子亲骨肉,一个个象乌眼鸡似的,恨不得你吃了我,我吃了你”。在这样一种险恶的环境下,黛玉得不到一点欢乐幸福。但同时,险恶的环境也培育了她的叛逆性格。她永远也学不会薛宝钗的处事圆滑,也学不会讨好封建统治大家长。她眼里揉不得沙子,心里装不下尖埃。无视“温柔郭厚”的封建规范的存在。她用她那“比刀子还厉害”的言语对贵族家庭中种种黑暗和丑行揭露和嘲讽。我们常说,黛玉是任性、多疑、敏感、小心眼的。但其实我们应该看到,她正是用她这种独特的方式来反抗封建礼教的束缚的。
除此之外,林黛玉还直接反抗封建礼教。薜宝钗曾经一本正经地向她宣扬:“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封建信条,她丝毫没有放在心上,她才华横溢,写诗做赋不让须眉。而且她还和宝玉有着同样的爱好,最爱看诸如《西厢记》、《牡丹亭》这类“移人心性”的“杂书”。她蔑视封建礼教的庸俗,诅咒八股功名的虚伪,从来不劝宝玉为官做宦,从来不用“仕途经济”一类的“混帐话”去劝说宝玉,因而深得宝玉敬重,被宝玉视为“知已”。他们的这种共通点也成了他们爱情的共同基础。
但可悲的是宝黛玉之间的爱情注定是一场悲剧。顽固的封建礼教是不充许他们之间的爱情存在的。于是嫌弃她的多病之身和小家子性儿为由,一次次地向她们的爱情发出警告。从“金玉良缘”到“慧紫鹃情辞试莽玉”再到“晴雯之死。”最终在“抄检大观园”时达到了爱情的毁灭阶段。从此黛玉的状况每日愈下,就连重病将死也乏人问津。美好的理想最终是毁灭了,黛玉赢得了爱情却无法得到美满的婚姻。
3.薛宝钗
对宝钗的评价,长期以来褒贬不一。对于这个人物,我们不能全盘否定,也不能全盘肯定,虽然她是一个封建礼教的守护者,是封建势力的帮凶,但同时,她也是受封建势力压迫,毒害的千万个人物的其中一个。因此,作者在描绘这个人物时,是同情与批判兼而有之。
在《红楼梦》中,宝钗很少直接宣扬和维护封建礼教,而是通过她日常生活中的一言一行反映她的真实个性。
在生活中,宝钗并不是像黛玉一样真情流露,而是常常深隐心机。她表面上“随分从时”“装愚守拙”“罕言寡语”,一举一动显得“端庄贤淑”完全符合封建“淑女”风范。但实际上她期望着“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温柔敦厚的仪范中掩盖的是“欲偿白帝”的野心。她熟谙世故,诚府极深。“来了贾府这几年”虽然表面不言不语,安分守已,实则“留心观察”因此即使是在荣国府这个人事复杂,矛盾交错的环境里,也生活得左右逢源,如鱼得水。甚至就连那个几乎忌恨一切的赵姨娘也赞她:“很大方”,“会做人”。
宝钗另一个主要性格特点就是虚伪,以“敦厚温柔”的“淑女”身分为掩盖,用她深隐的心机暗示和讨好贾府的家长们。
不过就其社会会地位和得到在人们心中的好评来说,宝钗“做人”是成功的。但她苦心争取到的“金玉良缘”并没有给她带来她所渴望的幸福。在一场由封建家长亲手导演的婚姻轰轰烈烈的上演中,不仅结束了黛玉年轻而脆弱的生命,也开启了宝钗后半生的悲酸。在这场闹剧中,当事人木偶般被动地被操纵着,宝钗只能噙着泪,一任家长将骗婚者的嫁衣披在自己身上,无奈的同演着“掉包计”。骗局之中,三个当事人,宝痴黛亡,惟有宝钗眼睁睁的看着自己角色的尴尬,清醒的品味着痛,这对这位才貌双全的淑媛的尊严与骄傲是怎样的一种摧残?一进洞房,就被宝玉哭闹着质问为什么把林妹妹“赶了出去”而“霸占住在这里”;“自过了门没过过一天舒服日子(108回)”……面对着这个疯傻而且心系另一个女子的丈夫,宝钗非但不能“怒”,反而要“劝”,要“开解”(109回)。她虽有“停机德”,却不免遭冷落:做到了“举案齐眉,却仍让人意难平”;成就了金玉良缘,仍以冷漠空虚为伴侣。
金玉良缘终悲苦 琴边衾里总无缘——薛宝钗也是悲剧的结局,她恪守封建礼教的信条,却仍难免是礼教供桌上的牺牲品。
4.王熙凤
在《红楼梦》中,作者为大家塑造了一个成功的反面形象,那就是凤姐。在她的身上,集中地体现了封建统治阶级的贪婪、凶婪、凶残、狠毒、阴险狡诈的阶级本质。可以说通过作者成功的描写,使读者在看到王熙凤的同时也就看到了统治阶级本身。
主题思想
《红楼梦》以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之间的恋爱婚姻悲剧为主线,描写了以贾家为代表的四大家族的兴衰,揭示了封建大家庭的各种错综复杂的矛盾,表现了封建的婚姻、道德、文化、教育的腐朽、堕落,塑造了一系列贵族、平民以及奴隶出身的女子的悲剧形象,展示了极其广阔的封建社会的典型生活环境,曲折地反映了那个社会必然崩溃、没落的历史趋势。作品还歌颂了贵族的叛逆者和违背封建礼教的爱情,体现出追求个性自由的初步的民主主义思想,并深刻而全面地揭示了贾、林、薛之间爱情婚姻悲剧的社会根源。


五.《高老头》(必修三)
《高老头》发表于1834年,是巴尔扎克最优秀的作品之一。主人公高利奥老头出身微寒,年轻时以贩卖挂面为业,后来当上供应军队粮食的承包商而发了大财。他疼爱他的两个女儿,让她们打扮得珠光宝气、花枝招展,最后以价值巨万的陪嫁把她们嫁给了贵族子弟,使面粉商的女儿成了伯爵夫人;然而两个女儿挥金如土,像吸血鬼似的榨取父亲的钱财,当老人一贫如洗时,便再也不许父亲登门,使之穷困地死在一间破烂的小阁楼上,女儿们连葬礼也不参加。
主题:一方面暴露了金钱关系泯灭人性,使道德沦丧的丑恶现实;另一方面展现了封建贵族日益没落,资产阶级上升得势,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已经确立的历史事实。


六.《雷雨》(必修四)
故事梗概
30年前的周朴园与女仆梅侍萍相爱,并且生了两个儿子。后来,周家为了与一位门当户对的小姐(繁漪)结亲,在大年三十晚上赶走了梅侍萍,强迫她留下了长子(周萍),并且带走刚刚出生三天,病重的次子(鲁大海)。侍萍被逼投河,幸而被救。此后她嫁给了鲁贵,又生了女儿四凤,自己改名鲁侍萍,儿子也改名鲁大海。后来,鲁大海来到周朴园手下做工,四凤则在周家馆做使女。
周朴园与后妻繁漪有了儿子周冲,而周萍与繁漪早在3年前就有了乱伦的关系,周萍清醒后十分害怕,急于摆脱繁漪,而爱上并且追求四凤。繁漪吃醋,就叫来了四凤的母亲是侍萍要辞退四凤。侍萍来后发现这里的主人便是周朴园,于是她在二人独处的时候用无锡口音引起他的注意,并认出了她。周朴园想用金钱买通侍萍被一口拒绝,侍萍提出他想见见周萍,作为恩断义绝的条件,周朴园答应了。这个时候,工人代表鲁大海来找周朴园谈判,后来周朴园辞退了鲁贵和四凤,鲁贵在家里骂骂咧咧的,鲁大海与其发生了争吵,周冲奉父亲的命令给鲁家送来100元钱,鲁贵厚着脸皮收下,并且要殷勤的款待周冲,而大海得知后却退还了那100块,并且把周冲赶了出去。
鲁侍萍决定第二天就带四凤离开,而此时周萍却找了过来。被鲁大海发现,鲁大海要攻击周萍,被侍萍救下,后来,周冲,周萍,周朴园,繁漪在周家客厅发生矛盾,繁漪低声下气的求周萍带她走,却被周萍回绝。繁漪撕掉侍萍的照片,鲁贵和鲁大海先后从外面走了进来,鲁大海跟周萍单独在客厅发生激烈冲突。鲁侍萍找寻四凤而来,却得知四凤和周萍已经有了身孕。鲁侍萍叫周萍带四凤走,从此再无关系。 这个时候繁漪带着周冲过来,当面公开周萍与四凤的关系,因为周冲也喜欢四凤。周萍与繁漪发生冲突,繁涟漪在绝望中叫来周朴园,公开了自己和周萍的关系,周朴园以为繁漪知道了侍萍的身份,便叫周萍叩头认母。在场的人都呆若木鸡,四凤承受不住打击,跑到花园里,周冲为救她,两人双双触电身亡,鲁侍萍痛苦的哭不出来,繁漪又哭又笑,周萍在书房开枪自杀,繁漪和周朴园跑进书房,鲁侍萍晕倒在地上。
主题思想
它通过周、鲁两个家庭,8个人物,前后30年间复杂的纠葛,写出旧家庭的悲剧和罪恶。在作者看来,这场悲剧和罪恶的制造者正是那些威严体面、道貌岸然的封建阶级和资产阶级。剧本虽然从性爱血缘关系的角度写了一出家庭的悲剧,但客观上也反映出中国 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某些侧面。充满不义和邪恶的旧家庭正是整个旧社会旧制度的缩影。
人物鉴赏
1.蘩漪
蘩漪是《雷雨》最有特色、个性最鲜明的人物。她是五四运动以来追求妇女解放,争取独立、自由的新女性代表。她敢爱敢恨,对周家人人都怕的周朴园,也不放在眼里。当然,她对旧制度的反抗是有一种畸形的方式表现出来的,她在重压下,常常无助、自卑、甚至自虐,这是蘩漪无法摆脱的弱点。
2.鲁侍萍
著名话剧《雷雨》中鲁侍萍是人们熟知的人物形象,纵观她的整个人生悲剧,一般人认为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咎于理智和情感对她的双重绞杀。
纯真的恋情冲破了理智的禁锢;理智地嫁人带来了感情的重荷;沉重的母爱违背了正常的伦理。
作为一个追求幸福的女人,鲁侍萍热烈地奉献于爱情,却惨遭遗弃,尽心经营家庭,却饱受凌辱;作为一个用心良苦的母亲,她全心全意地指望儿女们能有一个幸福的将来,却被一场势不可挡的“大雷雨”摧毁了一切。在情感和理智的双重绞杀下,鲁侍萍别无选择地疯狂了。
3.鲁大海
鲁大海是一个有思想、有行动的年轻工人的形象。他直爽、质朴但又头脑清醒。他作为工人代表,和周朴园进行了坚决的斗争,显示了他的反抗精神。但是,曹禺毕竟对工人不熟悉,所以,鲁大海的形象与别人相比,还是显得单薄。
4.周朴园
在周朴园的内心深处权利,名誉,秩序才是最重要的。他此时只会用金钱来安抚侍萍,心理已经成为人伦亲情淡漠的奴隶,情感扭曲了。在序幕和尾声中的老人展现了周朴园天性的回归。在老人身上看不出个性的强硬,眼睛平静而忧虑,绝望地认为自己唯一的儿子已经死了,呆呆地望着火。从中寄托了作者对人物命运的悲哀。作者对周朴园有一缕淡淡的温情并为他戴上了上一代父辈的影子。
5.四凤
一个年轻的女孩子,怀着对爱情的期许,抱着对母亲的敬爱,努力、小心、谨慎的生活,这样本没有什么大碍。如果说爱情是一种奢侈的话,那么这个年轻健康的少女,为了它付出的代价实在过于沉重。四凤是一朵尚未绽放就匆匆凋谢的梅花,她始终小心却难逃劫数,时时谨慎却终陷其中。


七.《哈姆莱特》(必修四)
故事梗概
哈姆雷特的父王在花园中打盹时突然神秘死去,皇叔继位并其娶母后为妻,令哈姆雷特深觉羞愧与愤怒。他对父亲的死因有所怀疑,又于某夜遇见父王鬼魂诉冤,终于知道原来是皇叔为篡位娶嫂而毒害亲兄。为报父仇他假装发疯以避开皇叔监视,并请戏班进宫表演一出与父王被杀经过十分相似的戏剧,逼使叔父原形毕露,结果他却误杀恋人奥菲莉亚的父亲,导致她因此发疯坠河而死。他的母亲后来也误饮毒酒身亡。优柔寡断的王子终于在怒不可遏之下杀死万恶的叔叔。
人物鉴赏
哈姆莱特是莎士比亚笔下的著名悲剧人物。在这戏剧中,哈姆莱特是整个剧情的中心人物。莎士比亚通过贯穿全剧的一系列复仇行动刻画了他了形象,揭示了他复杂的内心世界,和以他为代表的但是新生人文主义的局限性。他所代表的新生力量,还处在幼稚的阶段。没有足够的力量去改革显示,消灭罪恶。哈姆莱特的结局反映了封建势力下新生力量的斗争,和他们的悲剧命运。
哈姆莱特经典台词
生存或毁灭, 这是个必答之问题:是否应默默的忍受坎苛命运之无情打击, 还是应与深如大海之无涯苦难奋然为敌, 并将其克服。


八.《谈美》(必修四)
是朱光潜先生为青年写的一本美学入门书。本书采用书信体的形式,从“要求人生净化,先要求人生美化”的理念出发,顺着美感态度的特性、艺术与人生的距离、美感经验与移情的关系、美感与快感、自然美与艺术美等问题次第展开,文字明白晓畅,充满了真知灼见,指引读者一条认识美学的“简捷不绕弯的道路”,自问世以来深受好评,被视为学术性与普及性兼备的经典之作。“人要有出世的精神才可以做入世的事情”,这是作者朱光潜为人的准则也是全书的一个基本观点。
精彩句子摘录(可作素材)
1.人生本来就是一种较广泛的艺术,每个人的生命史就是他自己的作品。
2.毫厘之差,微妙所在。在这种生生不息的情趣中,我们可以见出生命的造化。把这种生命流于语言文字就是好文章, 把它流于言行风采,就是美满的生命史。
3.“风行水上,自然成纹”,文章的妙处在此,生活的妙处也在此。在什么地位,是怎样的人,感到怎样的情趣,便出现怎样言行风采,叫人一见就觉其谐和完整,这才是艺术的生活。
4.他不但能认真,而且能摆脱。在认真时见出他的严肃,在摆脱时见出他的豁达。
5.伟大的人生和伟大的艺术都要同时并有严肃与豁达之胜。晋代清流大半只知道豁达而不知道严肃;宋朝理学又大半只知严肃而不知豁达。
6.老实说,我对许多哲学家的话都很怀疑,但是我觉得他们有趣。我以为,穷到究竟,一切哲学系统都只能当作艺术品去看。哲学与科学穷到极境都是要满足求知的欲望。每个科学家和哲学家对于他所见到的一点真理都觉得有趣味,都用一股热忱去欣赏它。 真理在离开实用而成为情趣中心时就已经是一美感对象了。
7.科学家去寻求这一类事实,穷到究竟,也正是因为它可以摄魂震魄,所以,科学的活动也还是一种艺术的活动,不但善与美是一体,真与美也并未隔阂。
8.智慧的代价是矛盾。这是人生对人生观开的玩笑。
9.微笑是一种不动的笑,是一种看不尽的笑; 缘分是一种不可求的联系,是一种不能断的关系; 觉悟是一种不清醒的感知,是一种不可说的透彻。
10.真正的科学家,他们是这样一群人:具有纯真的爱和天赋的善!


九.《三国演义》(必修五)
作品简介
《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第一部长篇章回小说,是历史演义小说的经典之作。小说描写了公元3世纪以曹操、刘备、孙权为首的魏、蜀、吴三个政治、军事集团之间的矛盾和斗争。在广阔的社会历史背景上,展示出那个时代尖锐复杂又极具特色的政治军事冲突,在政治、军事谋略方面,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书语言生动、场面宏大、个性鲜明,塑造出曹操、刘备、关羽、张飞等许多不朽的历史人物形象,其出色的文学成就,使它的影响事实上已深入到中国文学、艺术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人物鉴赏
1.曹操
曹操字孟德,小名阿瞒,安徽亳州人,是三国时期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和文学家。曹操文武双全,官至臣相,封魏王,享年65岁。曹操的儿子曹丕称帝后,追尊曹操为武皇帝,史称魏武帝。当年,汝南有个善于评论人物的名士,名叫许劭,评论曹操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罗贯中笔下的曹操,有奸的一面。但是,主要是,突出了他雄的一面。他胸怀宽广,胆识非凡,善于用人,唯才是举。曹操爱惜人才,这是出了名的。徐庶入曹营不出一计,曹操没有杀他;徐晃奉命劫杀曹操,但曹操让满宠说服徐晃就归降了曹操。后来徐晃在曹操手下成了一员大将,给他立了很多功劳。如果我们从封建正统观念来看的话,那么,曹操当然是一个乱臣贼子。但是,如果我们换一个角度思考,挟天子以令诸侯的问题上,反映了曹操非常果断地抓住了时机的果断英明。
另一方面,曹操又是一个奸雄。具体表现在这样几件事上:
(1)杀吕伯奢。曹操刺杀董卓越未果,逃走,在途中投奔故人吕伯奢,吕杀猪待客,曹操反以为是吕将加害于己,杀了吕的全家。“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成了他的至理名言。
(2)杀杨修。杨修为人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
(3)杀华佗。曹操为造建始殿,亲自挥剑砍伐跃龙祠前的梨树,得罪了梨树之神,当晚做了个噩梦,惊醒之后便得了头痛顽症,遍求良医,均不见效。后来,华歆向曹操举荐了华佗,曹操立马差人星夜将华佗请来为他看病。华佗认为曹操头痛是因中风引起的,病根在脑袋中,不是服点汤药就能治好的,需要先饮“麻肺汤”(按:也就是人们所熟知的“麻沸散”,是华佗发明的一种麻醉剂),然后用利斧砍开脑袋,取出“风涎”,才可能去掉病根。
多疑的曹操以为华佗是要借机杀他,为关羽报仇,于是命令左右将华佗收监拷问,致使一代神医屈死在狱中,而华佗所著的《青囊书》也因此失传。
(4)为人虚伪。(“马踏麦田、割发代首”)
(5)徐州屠城。他心灵深处所信奉的人生哲学是“宁使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热情款待他的吕伯奢一家,竟被他心狠手辣地杀得一个不留。他为报父仇,进攻徐州,所到之处,“尽杀百姓”,“鸡犬不留”。
(6)梦中杀人。曹操对照料自己的侍从们说他会梦中杀人,以保护自己。为使众人相信自己的话,于是在一天夜晚睡觉时,故意蹬开被子,一个平日深受曹操喜爱的侍从,捡起地上的被子给主人盖好,曹操突然翻身跳起,抽出床头宝剑,狠命一挥,侍从即刻身亡。第二天曹操醒来还装糊涂。弄得大家都相信曹公睡梦中确有神秘的自我保护能力。曹操这种伎俩,只有一个人看得透明之极。这个人就是杨修。当曹操装模作样为那侍从送葬时,他扶棺苦笑道:“不是曹公在梦中,而是你在梦中啊!”曹操见杨修戳穿了自己的阴谋,深恨杨修。
2.刘备
刘备,字玄德,涿郡涿县(今河北省涿县)人。汉景帝之子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少年孤独贫困,与母亲贩鞋子、织草席为生,后与关羽、张飞于桃园结义为异姓兄弟。剿除黄巾军有功,任安喜县尉。经常寄人篱下,先后投靠过公孙瓒、曹操、袁绍、刘表等。建安十二年(公元二○七年)三顾茅庐请出了诸葛亮为军师,率军攻占了荆州、益州、汉中。于公元二二一年正式称帝。在替关羽、张飞报仇时,大举进攻吴国,被东吴陆逊用火攻打败,不久病死于白帝城,享年六十三。世人也称他刘先主。
书中的刘备,是一个仁义明君,忠厚长者。但鲁迅曾批评:欲显刘备长厚,似伪。这一句对于《三国演义》中的刘备是非常恰当的。周瑜讲道:刘备枭雄之姿,并非长久曲屈人下之人也。但书中的刘备却是处处表现得过于厚道,倒给人一种伪的感觉。不过,由于书中对刘备的推崇,对刘备的塑造还是正面的。刘备有武勇的一面,三英战吕布就可以看出刘备的武艺。但为了体现明君的方面,对刘备的德,是着重刻画的。首先,体现了刘备的忠,刘备对汉室的忠心,受汉献帝衣带诏,汉室未亡时决不称帝等。其次,体现了仁,在新野自身难保时坚持携民渡江等。第三,体现了义,在两位结义兄弟遇难后坚持为他们报仇等。第四,体现了厚道。多次寄人篱下有机会夺取而不取。第五,体现了很重视人才。最出色的表现就是在赵云单骑救主后的摔阿斗,所谓民间谚语中的“刘备摔孩子——收买人心”。在收买人心方面,小说中还特别会表现刘备的哭,所以有人说,刘备的江山大部分都是哭来的。但也正因为刘备过于注重这样一些小德,忽视了一些大德,如在处理关羽和张飞遇难问题上,过于强调兄弟情谊而不顾国家大义,导致了兵败,使蜀汉元气大伤,从此不能恢复,兴复汉室化为泡影。
3.诸葛亮
诸葛亮,字孔明。于汉灵帝光和四年(181年)出生于琅邪阳都的一个官吏之家。诸葛亮父亲诸葛圭,字君贡,东汉末年做过泰山郡丞。诸葛亮早年丧父,与弟弟诸葛均一起跟随由袁术任命为豫章太守的叔父诸葛玄到豫章赴任。后来,诸葛玄病逝。诸葛亮和弟妹便移居隆中,隐居乡间耕种,维持生计。建安四年(199年),19岁的诸葛亮与友人徐庶等从师于水镜先生司马徽。
诸葛亮读书不拘泥于一章一句,而是观其大略,并喜欢吟诵《梁父吟》这首古歌谣。通过潜心钻研,他不但熟知天文地理,而且精通战术兵法。他志向远大,以天下为己任。,诸葛亮还十分注意观察和分析当时的社会,积累了丰富的治国用兵的知识。
建安十二年(207年),诸葛亮27岁时,刘备“三顾茅庐”于襄阳隆中,会见诸葛亮,问以统一天下大计,诸葛亮精辟地分析了当时的形势,提出了首先夺取荆、益作为根据地,对内改革政治,对外联合孙权,南抚夷越,西和诸戎,等待时机,两路出兵北伐,从而统一全国的战略思想,这次谈话即是著名的《隆中对》。
刘备三顾茅庐,恳切地请诸葛亮出山,帮助他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诸葛亮遂出山辅佐刘备,形成三国鼎足之势。他联孙抗曹。大败曹军于赤壁,夺占荆州。建安十六年,攻取益州。继又击败曹军,夺得汉中。二十六年,刘备在成都建立蜀汉政权,诸葛亮被任命为丞相,主持朝政。间武三年(223年),刘备病危,以后事相托。
刘禅继位,诸葛亮被封为武乡候,领益州牧。勤勉谨慎,大小政事必亲自处理,赏罚严明,与东吴联盟,改善和西南各族的关系,实行屯田,加强战备。建兴五年(227年),上疏(即《出师表》)于刘禅,率军出驻汉中,前后6次北伐中原,多以粮尽无功。十二年,终因积劳成疾,病逝于五丈原军中。
诸葛亮是三国时期蜀国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千百年诸葛亮成为智慧的化身,其传奇性故事为世人传诵。诸葛亮一生主要著作有:《前出师表》、《后出师表》、《隆中对》诸葛亮娴熟韬略,多谋善断,长于巧思,曾革新“连弩”,可同时发射10箭;作“木牛”、“流马”,便于山地军事运输;还推演兵法,作“八阵图”。


十.《堂吉诃德》(必修五)
内容简介
《堂吉诃德》中出现了近700个人物,描写的生活画面十分广阔,真实而全面的反映了16世纪末到17世纪初西班牙的封建社会现实,揭露了正在走向衰落的西班牙王国的各种矛盾,谴责了贵族阶级的荒淫无耻,对人民的疾苦表示了深切的同情。
在西班牙的拉·曼却住着一位年近50的老单身吉哈诺先生,身体瘦弱,迂腐而且顽固。他整天沉浸在骑士侠义小说里,梦想做一个勇敢的骑士游侠、冒险、闯荡天涯,扶困济危,扫尽世间不平,扬名寰宇。于是他拼凑了一副由曾祖传下来的破烂不全的盔甲戴在头上,并用了4天的工夫给那匹皮包骨头的瘦马取了个高贵、响亮的名字,还给自己取名堂吉诃德·台·拉·曼却,意思是拉·曼却地方的鼎鼎大名的骑士堂吉诃德,并且模仿古代骑士忠诚于某位贵妇人的传统做法,物色了邻村一个养猪村姑做自己的意中人,并给她取了贵族名字叫做杜尔西内亚·台尔·托波索,决心终身为她效劳。
一切齐备,幻想成真。在一天清早,他穿甲执盾,骑上他那匹和主人一样瘦骨嶙峋的老马,离家出走,去做他的游侠事业。这位堂吉诃德先生先后一共三次出巡。
第一次单枪匹马而行,想要解救被地主绑在树上痛打的放羊孩子,他命令地主给孩子松绑,并如数付给孩子工钱,地主被吓得一一照办。但他走以后,地主把小孩重新绑在树上,狠很抽打一顿。后来,他又遇到一个商人,想让其承认他的意中人是绝世佳人,商人不买帐,两人打斗起来,结果他杀羽而归,被打得满身是伤,爬不起来,被过路的邻居横放在驴背上送回家。他的家人和朋友痛心他竟被骑士小说毒害到这等程度,把他积存了一屋子的骑士小说全部烧掉。但堂吉诃德还是顽固地认为“世上最迫切需要的是游侠骑士,而游侠骑士道的复兴全靠他一人。”他暗中说服老实的邻居桑丘·潘沙做随从一起冒险,条件是有朝一日让他总海岛总督。
他们来到郊野,远远望见三四十架风车,堂吉诃德对邻居说:“那边出现了30多个大得出奇的巨人。我打算去跟他们交手,把他们打死咱们得了战利品,可以发财。”邻居反复说明那是风车,而不是巨人。他不但不听,反而责备邻居胆小,他横托着长枪就向风车冲杀上去,可风车把他连人带马都甩出去,堂吉诃德翻滚在地,狼狈不堪。他们又一起干了一系列疯疯颠颠的傻事后,被别人锁在笼子里装上牛车拉回家。第三次是堂吉诃德听说萨拉果萨城要举行比武,就不顾家人劝阻,再次踏上征程。这次他们除了做尽没有结果的傻事外,也做了一些惩治恶霸成全有情人的好事。途中他们遇到了拿他们寻开心的公爵夫妇,公爵把桑丘派到自己属下一个小镇当“海岛”总督,尽管桑丘把小镇“海岛”治理得井井有条,他们二人还是受尽公爵的残酷捉弄几乎丧命。
他所做的这些事没有一件事不失败,贻笑于现实社会,而他却浑然不觉,依旧是自行其是。在幻象中他把磨坊的风车当作臣人,挺枪拍马冲去,却被扇叶打得落花流水,半天不能动弹。他把穷旅店当作魔堡、把妓女当成贵妇,受尽别人嘲弄。他把理发师的铜盆当作魔法师的头盔,把皮酒囊当作巨人的头颅,不顾一切的提矛杀去。他把羊群当作魔法师的军队,纵马大加杀戮。他又莫名其妙地杀散押解囚犯的士兵,释放了囚犯,却被他们所苦虐,闹出无数荒唐可笑的事情。他的这些行动不但给别人造成伤害,也往往弄得自己头破血流,遍体鳞伤。一系列冒险生涯中,他被打掉牙齿,削掉手指,丢了耳朵,弄断肋骨,但他执迷不悟,一直闹到险些丢掉性命,才被亲友送回家。临终前,他醒悟过来,不许他唯一的亲人侄女嫁给读过骑士小说的人,否则就剥夺她的遗产继承权。
人物形象
(1)堂吉诃德是一个脱离现实、耽于幻想、行动盲目的这样一个人。他因读骑士小说入了迷而想入非非,丧失了基本的理性。他把骑士小说的描写当成现实生活,无视已经发生了变化的时代
(2)堂吉诃德是一个纯粹的理想主义者。他痛恨专制残暴,同情被压迫的劳苦大众,向往自由,把保护人的正当权利与尊严,锄强扶弱,清除人世间的不平作为自己的人生理想。或许这就是他那理想化的骑士道,但他对此是如此的迷恋和执着,如此的不可思议,已完全变成偏执
(3)堂吉诃德是一个永不妥协的斗士,他为实现理想而奋不顾身的精神令我们折服。堂吉诃德敢于为主持正义、清除罪恶而忘我斗争,不管碰到什么样的敌人,他都毫不怯懦,永不退缩。他把磨坊的风车当作巨人,毫不犹豫地挺枪拍马冲过去
总结以上几点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堂吉诃德是一个性格复杂而矛盾的人物。他身上既有滑稽可笑的特点,又有严肃认真的思考; 既荒谬绝伦,又崇高伟大; 既有喜剧性,又有悲剧性,是一个可笑又可悲、可乐又可敬的具有双重性格组合的人物形象。堂吉诃德敢用自己的行动、甚至生命来捍卫道德、正义和信仰,即使大多数情况下都以失败而告终,但他这种不屈不挠、勇于自我牺牲的精神,实在是足可令人敬佩的。


中语文必修1—必修5名著导读知识梳理!全部记住,考试稳拿高分简单高中生 2019-09-25 14:37:30
在高中阶段,相信大家已经养成了梳理知识的好习惯,这种习惯可以说是学霸必备的技能之一,今天小简老师为大家梳理的是必修1~5中的名著,对于积累作文素材,提升阅读能力有很重要的帮助!




一.《大卫-科波菲尔》(必修一)
作者是英国作家狄更斯。主人公大卫·科波菲尔尚未来到人间,父亲就已去世,自幼受尽继父的虐待,因反抗被送进一所寄宿学校,母亲死后,就被送去当童工。后在姨婆的抚养下成为名作家。作品围绕大卫的生活遭遇生动描绘了维多利亚时代一幅幅社会画面,揭露了司法界的黑暗,会议对人民的欺压,资产阶级对人民的剥削,寄宿学校对儿童的虐待;刻画了形形色色得人物,特别是下层劳动者的形象。
作品从某种意义上讲也是一部教育小说,它通过主人公经个人奋斗成为名作家的经历,赞美了忠诚正直、勤奋坚毅的品质,贬斥了贪婪伪善的恶习,鼓励人们无论在何种情况下都要对生活充满信心。




二.《家》(必修二)
艺术成就
《家》是巴金30年代创作的“激流三部曲”中的第一部,它从1931年问世至今,一直以其特有的反封建的思想光辉和动人的艺术魅力吸引着广大读者,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有着重要的地位。 长篇小说《家》以20年代初期中国内地城市四川成都为背景,真实地写出了高家这个很有代表性的封建大家庭腐烂、溃败的历史。
作品中的高家是中国封建社会和家族制度的缩影。作品在揭露这个封建家庭罪恶的同时,还侧重表现了封建制度、封建礼教对青年一代的摧残和迫害。同时还表现了以觉慧为代表的一代觉醒了的青年同这个罪恶家族的斗争。这些青年受“五四”反封建巨浪的影响,一方面在社会上积极参加宣传革命思想的学生运动,一方面在家庭内部和封建势力、封建礼教展开勇猛的战斗,最后,他们真正敲响了这个封建大家庭的丧钟。
《家》是一部思想相当深刻的现实主义力作,作品通过以觉慧为代表的青年一代与以高老太爷为代表的封建腐朽势力的激烈斗争,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面貌,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社会和家族制度的腐败与黑暗,控诉和揭示了大家族和旧礼教、旧道德的罪恶以及吃人本质,并且揭示了其必然灭亡的历史命运。同时,作品还以极大的激情歌颂了青年知识分子的觉醒、抗争以及他们与罪恶的封建家庭的决裂。
人物鉴赏
1.觉新
觉新是以巴金刚刚辞世的大哥为生活原型的一个人物,他的身上凝聚着作者对自己最亲爱的人的深切痛惜,对他的刻画涓滴无遗地流露出作者对这个人物的情感,因而从艺术角度而言,这个人物堪称是全书中最成功的人物——最真实的往往也是最动人的。
觉新是一个新旧掺半的人物,他接受了封建主义的正统思想,但也对封建家庭的腐败不满,性格上具有较突出的两重性:在旧家庭中是个暮气沉沉的大少爷;在与觉慧、觉民等年轻人在一起时,又是一个渴望新生活的青年。由于他承受着太重的旧文化的因袭重担,在封建意识的压迫和自我思想矛盾的痛苦中,无力自拔。他在梅林里的憧憬,他在洞房外月下的独叹,他在面对梅前来避难时借酒抒怀,点点滴滴为我们呈现的是一个有血有肉,懂风情,有学养,会思考,有灵气的觉新形象。而正是这样一个人物做出了许多令人难以理解的选择。这选择恰恰也是深思熟虑的结果。这种悲剧的意味更加耐人寻味。
2.觉慧
觉慧,大胆而幼稚的叛逆者的形象。“五四”新思潮掀起了青年一代的热情和理想,给了他们民主主义、人道主义的思想武器。觉慧便是被五四新思潮唤醒的新生的民主主义力量的代表。他讨厌别人说自己坐轿子,是因为他不想让别人把他当作有钱人的纨绔子弟。他大胆地跟鸣凤示爱,希望可以选择自己爱的人;他积极参加“五四”爱国学生运动,渴望推翻这腐朽的封建制度;他公开支持觉民抗婚,主张青年人主宰自己的命运;他积极投身学生运动,热心办刊物(《黎明周报》),宣传进步思想。在家中,他有正义感,同情下层人物,勇于反对封建束缚。他敢于怒斥长辈们装神弄鬼等迷信行为,反对把瑞珏搬到城外分娩。他坚决反对大哥觉新的“作揖哲学”和“无抵抗主义”,他的信念很单纯,对旧势力“不顾忌,不害怕,不妥协”。最后,他义无返顾地走出了家庭。
3.高老太爷
高老太爷,是封建家长制和封建礼教的代表。作为这个封建大家庭至高无上的统治者,作品突出表现了他专横、冷酷的性格特征。在高家,他的话就是法律,谁也不能反对。为了维护封建礼教和封建制度,他坚决反对孙子们进学堂和参加一切社会活动。他逼觉新和瑞珏结婚,制造了觉新和瑞珏、梅三个人的爱情悲剧。他对家中男女仆人视同牲畜,硬是把只有17岁的鸣凤送给60多岁的冯乐山做小老婆。鸣凤死后,他又把婉儿抬到冯家受煎熬。在高老太爷的生命中,维护大家庭的秩序、兴盛,是他意志的全部。
4.觉民
一个积极进步,逐渐上进的新青年,他的性格介于觉新和觉慧之间,他比觉新少了思想上的落后,又比觉慧多了遇事、抉择时的沉着和稳重。他温和稳健,不好激动,不爱参加社会活动,对学生运动缺乏应有的关注。但作为五四新思潮唤醒的年轻一代,他向往民主自由。当祖父为他一手包办婚姻的时候,他毅然离家出走,公开反抗,表现了不妥协的斗争精神,和琴成为小说中唯一的一对胜利者。像觉慧一样,他也不是一个完美的斗士,也跨不过阶级的鸿沟,忘不了主人与奴才的差距,在年初九舞龙人的惨叫,求饶声中,他表现出麻木的神情:“太平淡了,小时候看起来倒有趣味,现在却不然”。在他的心目中,下人们的痛苦,算不了什么。
重点情节梳理
1.鸣凤投湖(第26节)鸣凤与觉慧真诚相爱,然而高老太爷却把鸣凤许给60多岁的孔教会头面人物冯乐山,鸣凤怀着绝望的心情与觉慧诀别,然后投湖了。一个美丽的女性就这样被封建礼制吞噬了。书中描写哀婉欲绝、催人泪下。觉慧从此认清了这个社会的本来面目,坚定了与它决裂的决心。
2.“克定受罚”(第33节)觉新的五叔克定打着高老太爷的招牌借债、嫖妓,高老太爷愤怒地责罚了他,然后一病不起。封建礼教的虚伪和必然消亡在这里得到最精彩的展示。
3.“捉鬼风波”(第34节)陈姨太请巫师捉鬼,为高老太爷驱病,闹得家宅不宁。觉慧挺身而出痛骂陈姨太和众人。表现了青年人敢于斗争的无畏勇气,使人痛快淋漓。
4.“血光之灾”(第36,37节)为了避讳高老太爷的灵柩,高家长辈把临产的瑞珏送到城外。瑞珏因难产在惨叫声中死去。觉新突然明白了,是整个制度,整个礼教夺去了他所希冀的一切。小说笔调沉重、感人肺腑,揭示了“不抵抗主义”的破产。




三.《巴黎圣母院》(必修二)
是雨果最富有浪漫主义小说。小说的情节曲折离奇,紧张生动,变幻莫测,富有戏剧性和传奇色彩。小说表现了雨果对封建政府和教会的强烈憎恨,同时也反映了他对下层人民的深切同情。
主要情节
故事发生在中世纪。“愚人节”那天,流浪的吉卜赛艺人在广场上表演歌舞,有个叫埃斯梅拉达的吉卜赛姑娘吸引了来往的行人,她长得美丽动人舞姿也非常优美。
这时,巴黎圣母院的副主教克罗德·弗罗洛一下子对美丽的梅拉达着了迷,他内心燃烧着情欲之火,疯狂地爱上了她。于是他命令教堂敲钟人,相貌奇丑无比的卡西莫多把埃斯梅拉达抢来。结果法国国王的弓箭队长弗比斯救下了埃斯梅拉达,抓住了卡西莫多。他把敲钟人带到广场上鞭笞,善良的吉卜赛姑娘不计前仇,反而送水给卡西莫多喝。
敲钟人虽然外貌丑陋,内心却纯洁高尚,他非常感激埃斯梅拉达,也爱上了她。天真的埃斯梅拉达对弗比斯一见钟情,两人约会时,弗罗洛悄悄在后面跟着,出于嫉妒,他用刀刺伤了弗比斯,然后逃跑了。埃梅斯拉达却因谋杀罪被判死刑。
卡西莫多把埃斯梅拉达从绞刑架下抢了出来,藏在巴黎圣母院内,弗罗洛趁机威胁吉卜赛姑娘,让她满足他的情欲,遭到拒绝后,把她交给了国王的军队,无辜的姑娘被绞死了。卡西莫多愤怒地把弗罗洛推下教堂摔死,他拥抱着埃斯梅拉达的尸体也死去了。
人物形象
1.爱斯梅拉达
一直以来被认为是真善美的化身,无论是从外表到内心,爱斯梅拉达的形象都是美的。在雨果的笔下,爱斯梅拉达的形象就像是照射在灰暗、阴沉画面上的一束灿烂的阳光。所有见到他的人都为她的美晕眩着、震撼着,她成为整个巴黎圣母院故事中最光彩照人的形象。诗人甘果瓦、敲钟人 卡西莫多、骑兵队长弗比斯,甚至供职于宗教的副主教弗罗洛 都被她的美弄得意动神摇,几近疯狂。除了外在的魅力,内心的善良也是她美丽动人的另一方面,给劫持自己的加西莫多送水,让加西莫多干枯的眼睛里第一次流出了泪水。与流浪诗人甘果瓦假结婚,免除了甘果瓦的杀身之祸等,都无不体现着爱斯梅拉达的纯真善良,甚至面对副主教弗罗洛的威逼,宁愿选择十字架也不屈服于副主教弗罗洛,以死捍卫自己的纯洁。
2.卡西莫多
外表无比丑陋,内心却又十分善良的敲钟人。通过这个人物,作者揭示了被压迫、受蒙蔽的下层人民的高尚情操,揭示了当时社会条件下容不得一颗善良纯洁的心灵,宣扬了“爱情”和“仁慈”可以创造奇迹、改变人的精神面貌的人道主义思想。




四.《红楼梦》(必修三)
重点情节疏理
1.宝玉挨打
出自《红楼梦》120回本中第33回和第34回,即“手足耽耽小动唇舌,不肖种种大承笞挞”,“情中情因情感妹妹,错里错以错劝哥哥”。先是宝玉与王夫人的丫头金钏儿调笑,结果金钏儿被王夫人赶出去含羞自尽,再是宝玉因结交一个叫琪官伶人,忠顺王府借故刁难,宝玉的弟弟贾环趁机在贾政面前造谣中伤,贾政盛怒之下将宝玉打得气弱声嘶,亏得王夫人赶到才停止。后来贾母也到了,贾政才下跪赔罪。宝玉被打后,宝钗和黛玉在安慰宝玉时表现出了明显的不同道。
2.黛玉葬花、作《葬花词》
大观园繁花似锦,暮春时节,花瓣随风飘落,黛玉每每带着扫把、篮子、花锄,扫起落花,埋在土里,称为花冢。一天,薛蟠假托贾政的名义将宝玉叫走,去了一天,黛玉不放心,晚上来看他,正好晴雯和碧痕拌嘴,不给她开门。黛玉想到自己寄人篱下的处境,伤心落泪。次日,宝玉信步走到花冢,听到黛玉边哭边吟《葬花词》,内心十分悲痛。
3.林黛玉焚稿断痴情
黛玉知道了宝玉和宝钗即将成婚,急痛之下,一病不起。一天,贾府的人都没来问候,便挣扎着唤紫鹊扶她坐起,要过有宝玉题诗的旧帕。她见物生情,百感交集,狠命地撕扯起来。哪知病弱之身无法如愿。黛玉闭目喘息片刻,命笼上火盆,欠身将手帕投进火中。随后拿过前日整理的诗稿,撂在火上。紫鹊、雪雁赶忙抢救,却来不及了。此后病越发沉重,终于含恨离开人世。
4.诉肺腑宝玉痴情
一日,黛玉独自拭泪,宝玉瞅了半天,说道“你放心”三个字。林黛玉听了, 怔了半天,方说道:“我有什么不放心的?我不明白这话,你倒说说怎么放心不放心?”宝玉叹了一口气,问道:“你果不明白这话?那我素日在你身上的心都用白用了,且连你素日待我之意也都辜负了。 你皆因总是不放心的原故, 才弄了一身病。但凡宽慰些,这病也不得一日重似一日。”林黛玉听了这话, 如轰雷掣电,细细思之,竟比自己肺腑中掏出来的还觉恳切,竟有万句言语, 满心要说,只是半个字也不能吐。两个人怔了半天,林黛玉一面拭泪,一面说道:“有什么可说的。你的话我早知道了!”口里说着,却头也不回竟去了。
5.王熙凤的故事
(1)弄权铁槛寺
凤姐为秦可卿送葬住宿铁槛寺,寺里老尼告诉她:长安府太爷的小舅子看中张财主的女儿金哥,但金哥已许配给一个守备的儿子,两家相争,打起了司。老尼姑求她摆平这件事。凤姐要了三千两银子,送信给主审官。守备不得已,接受了张家的退礼,但金哥却自缢了,守备之子也投水殉情。
(2)借刀杀人
凤姐知道贾琏在外偷娶了尤二姐,大发雷霆,设计将尤二姐赚入大观园。先是挑唆尤二姐的元配(未婚)张华告状,借机大闹宁国府,后又利用贾琏的侍妾秋桐折磨尤二姐。尤二姐流产后吞金自尽,凤姐假惺惺地痛哭。
人物鉴赏
1.贾宝玉
作为贯穿全书始终的人物,作者曹雪芹在其身上着力最多,寄托也最深,使他成为中国小说史上塑造得最为成功的艺术典型之一,甚至有人还说这一形象所影射的就是曹雪芹本人。当然,这一典型形象绝非作者的实灵自作,而是作者根据现实生活中同类型的人物加以概括,并揉合了自己的想象,经过艺术加工而创造出来的完美艺术形象。
在封建统治阶级眼里,贾宝玉是一个“混世魔王”、“孽根祸胎”,是“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的一个形象。在第三回中有两首《西江月》是从封建统治者的思想出发,所反映的是封建家长对宝玉盼着他中举,扬名以继承封建家族事业的“良苦用心”。而作者正是借《西江月》寓褒于贬,充分概括了在宝玉身上最突出的闪亮点——叛逆性格。
贾玉玉的叛逆精神不仅表现在他坚决不肯走封建主义人生道路,还表现在他对“男尊女卑”的封建传统观念大胆地提出了挑战。当然,在他的性格当中,给人印象最深的也就是对于世俗男性的憎恶轻蔑以及与之相反的对于女孩子的特殊亲爱和尊重。在第二回中,他发表了自己离经逆道的独到见解:“原来天生人为万物之灵,凡山川日月之精秀只钟于女儿,须眉男子不过是些渣滓浊沫而已。”“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人是泥做为骨肉。我见了女儿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得浊臭逼人。
再有,样宝玉极其轻视尊卑有序、贵贱有别的封建等级制度。就连宝玉追求的爱情婚姻也是建立在这种反叛思想的基础上的。他早已将追求婚姻自主和个性解放的思想昭然明世,他在梦中叫骂“和尚道士的话如何信得?什么‘金玉良缘’?我偏说‘木石姻缘’”。
2.林黛玉
她用她的敏感多疑,用她的反抗,她的痛苦和眼泪,甚至用她的爱情来反抗统治阶级的压迫。 林黛玉的性格与她所生长的环境有着很密切的关系。由于她出身在贵族世家,自幼受父母的痛爱,因此养成了她贵族小姐的性格也就不足为怪了。不过,在她性格中最突出的一点也就是她对封建礼教的叛逆。
林黛玉出身于世袭侯爵的“清贵之家”。由于生活在思想最先到达的,思想环境比较开放的南方,加之父母钟爱,把她当作男孩来培养教育,使得她的思想比较开放,才华横溢。后由父母早丧,她寄居到每日每时都发生仇恨、倾轧、争夺、欺诈的“本也难站”的贾府内。“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一家子亲骨肉,一个个象乌眼鸡似的,恨不得你吃了我,我吃了你”。在这样一种险恶的环境下,黛玉得不到一点欢乐幸福。但同时,险恶的环境也培育了她的叛逆性格。她永远也学不会薛宝钗的处事圆滑,也学不会讨好封建统治大家长。她眼里揉不得沙子,心里装不下尖埃。无视“温柔郭厚”的封建规范的存在。她用她那“比刀子还厉害”的言语对贵族家庭中种种黑暗和丑行揭露和嘲讽。我们常说,黛玉是任性、多疑、敏感、小心眼的。但其实我们应该看到,她正是用她这种独特的方式来反抗封建礼教的束缚的。
除此之外,林黛玉还直接反抗封建礼教。薜宝钗曾经一本正经地向她宣扬:“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封建信条,她丝毫没有放在心上,她才华横溢,写诗做赋不让须眉。而且她还和宝玉有着同样的爱好,最爱看诸如《西厢记》、《牡丹亭》这类“移人心性”的“杂书”。她蔑视封建礼教的庸俗,诅咒八股功名的虚伪,从来不劝宝玉为官做宦,从来不用“仕途经济”一类的“混帐话”去劝说宝玉,因而深得宝玉敬重,被宝玉视为“知已”。他们的这种共通点也成了他们爱情的共同基础。
但可悲的是宝黛玉之间的爱情注定是一场悲剧。顽固的封建礼教是不充许他们之间的爱情存在的。于是嫌弃她的多病之身和小家子性儿为由,一次次地向她们的爱情发出警告。从“金玉良缘”到“慧紫鹃情辞试莽玉”再到“晴雯之死。”最终在“抄检大观园”时达到了爱情的毁灭阶段。从此黛玉的状况每日愈下,就连重病将死也乏人问津。美好的理想最终是毁灭了,黛玉赢得了爱情却无法得到美满的婚姻。
3.薛宝钗
对宝钗的评价,长期以来褒贬不一。对于这个人物,我们不能全盘否定,也不能全盘肯定,虽然她是一个封建礼教的守护者,是封建势力的帮凶,但同时,她也是受封建势力压迫,毒害的千万个人物的其中一个。因此,作者在描绘这个人物时,是同情与批判兼而有之。
在《红楼梦》中,宝钗很少直接宣扬和维护封建礼教,而是通过她日常生活中的一言一行反映她的真实个性。
在生活中,宝钗并不是像黛玉一样真情流露,而是常常深隐心机。她表面上“随分从时”“装愚守拙”“罕言寡语”,一举一动显得“端庄贤淑”完全符合封建“淑女”风范。但实际上她期望着“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温柔敦厚的仪范中掩盖的是“欲偿白帝”的野心。她熟谙世故,诚府极深。“来了贾府这几年”虽然表面不言不语,安分守已,实则“留心观察”因此即使是在荣国府这个人事复杂,矛盾交错的环境里,也生活得左右逢源,如鱼得水。甚至就连那个几乎忌恨一切的赵姨娘也赞她:“很大方”,“会做人”。
宝钗另一个主要性格特点就是虚伪,以“敦厚温柔”的“淑女”身分为掩盖,用她深隐的心机暗示和讨好贾府的家长们。
不过就其社会会地位和得到在人们心中的好评来说,宝钗“做人”是成功的。但她苦心争取到的“金玉良缘”并没有给她带来她所渴望的幸福。在一场由封建家长亲手导演的婚姻轰轰烈烈的上演中,不仅结束了黛玉年轻而脆弱的生命,也开启了宝钗后半生的悲酸。在这场闹剧中,当事人木偶般被动地被操纵着,宝钗只能噙着泪,一任家长将骗婚者的嫁衣披在自己身上,无奈的同演着“掉包计”。骗局之中,三个当事人,宝痴黛亡,惟有宝钗眼睁睁的看着自己角色的尴尬,清醒的品味着痛,这对这位才貌双全的淑媛的尊严与骄傲是怎样的一种摧残?一进洞房,就被宝玉哭闹着质问为什么把林妹妹“赶了出去”而“霸占住在这里”;“自过了门没过过一天舒服日子(108回)”……面对着这个疯傻而且心系另一个女子的丈夫,宝钗非但不能“怒”,反而要“劝”,要“开解”(109回)。她虽有“停机德”,却不免遭冷落:做到了“举案齐眉,却仍让人意难平”;成就了金玉良缘,仍以冷漠空虚为伴侣。
金玉良缘终悲苦 琴边衾里总无缘——薛宝钗也是悲剧的结局,她恪守封建礼教的信条,却仍难免是礼教供桌上的牺牲品。
4.王熙凤
在《红楼梦》中,作者为大家塑造了一个成功的反面形象,那就是凤姐。在她的身上,集中地体现了封建统治阶级的贪婪、凶婪、凶残、狠毒、阴险狡诈的阶级本质。可以说通过作者成功的描写,使读者在看到王熙凤的同时也就看到了统治阶级本身。
主题思想
《红楼梦》以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之间的恋爱婚姻悲剧为主线,描写了以贾家为代表的四大家族的兴衰,揭示了封建大家庭的各种错综复杂的矛盾,表现了封建的婚姻、道德、文化、教育的腐朽、堕落,塑造了一系列贵族、平民以及奴隶出身的女子的悲剧形象,展示了极其广阔的封建社会的典型生活环境,曲折地反映了那个社会必然崩溃、没落的历史趋势。作品还歌颂了贵族的叛逆者和违背封建礼教的爱情,体现出追求个性自由的初步的民主主义思想,并深刻而全面地揭示了贾、林、薛之间爱情婚姻悲剧的社会根源。




五.《高老头》(必修三)
《高老头》发表于1834年,是巴尔扎克最优秀的作品之一。主人公高利奥老头出身微寒,年轻时以贩卖挂面为业,后来当上供应军队粮食的承包商而发了大财。他疼爱他的两个女儿,让她们打扮得珠光宝气、花枝招展,最后以价值巨万的陪嫁把她们嫁给了贵族子弟,使面粉商的女儿成了伯爵夫人;然而两个女儿挥金如土,像吸血鬼似的榨取父亲的钱财,当老人一贫如洗时,便再也不许父亲登门,使之穷困地死在一间破烂的小阁楼上,女儿们连葬礼也不参加。
主题:一方面暴露了金钱关系泯灭人性,使道德沦丧的丑恶现实;另一方面展现了封建贵族日益没落,资产阶级上升得势,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已经确立的历史事实。




六.《雷雨》(必修四)
故事梗概
30年前的周朴园与女仆梅侍萍相爱,并且生了两个儿子。后来,周家为了与一位门当户对的小姐(繁漪)结亲,在大年三十晚上赶走了梅侍萍,强迫她留下了长子(周萍),并且带走刚刚出生三天,病重的次子(鲁大海)。侍萍被逼投河,幸而被救。此后她嫁给了鲁贵,又生了女儿四凤,自己改名鲁侍萍,儿子也改名鲁大海。后来,鲁大海来到周朴园手下做工,四凤则在周家馆做使女。
周朴园与后妻繁漪有了儿子周冲,而周萍与繁漪早在3年前就有了乱伦的关系,周萍清醒后十分害怕,急于摆脱繁漪,而爱上并且追求四凤。繁漪吃醋,就叫来了四凤的母亲是侍萍要辞退四凤。侍萍来后发现这里的主人便是周朴园,于是她在二人独处的时候用无锡口音引起他的注意,并认出了她。周朴园想用金钱买通侍萍被一口拒绝,侍萍提出他想见见周萍,作为恩断义绝的条件,周朴园答应了。这个时候,工人代表鲁大海来找周朴园谈判,后来周朴园辞退了鲁贵和四凤,鲁贵在家里骂骂咧咧的,鲁大海与其发生了争吵,周冲奉父亲的命令给鲁家送来100元钱,鲁贵厚着脸皮收下,并且要殷勤的款待周冲,而大海得知后却退还了那100块,并且把周冲赶了出去。
鲁侍萍决定第二天就带四凤离开,而此时周萍却找了过来。被鲁大海发现,鲁大海要攻击周萍,被侍萍救下,后来,周冲,周萍,周朴园,繁漪在周家客厅发生矛盾,繁漪低声下气的求周萍带她走,却被周萍回绝。繁漪撕掉侍萍的照片,鲁贵和鲁大海先后从外面走了进来,鲁大海跟周萍单独在客厅发生激烈冲突。鲁侍萍找寻四凤而来,却得知四凤和周萍已经有了身孕。鲁侍萍叫周萍带四凤走,从此再无关系。 这个时候繁漪带着周冲过来,当面公开周萍与四凤的关系,因为周冲也喜欢四凤。周萍与繁漪发生冲突,繁涟漪在绝望中叫来周朴园,公开了自己和周萍的关系,周朴园以为繁漪知道了侍萍的身份,便叫周萍叩头认母。在场的人都呆若木鸡,四凤承受不住打击,跑到花园里,周冲为救她,两人双双触电身亡,鲁侍萍痛苦的哭不出来,繁漪又哭又笑,周萍在书房开枪自杀,繁漪和周朴园跑进书房,鲁侍萍晕倒在地上。
主题思想
它通过周、鲁两个家庭,8个人物,前后30年间复杂的纠葛,写出旧家庭的悲剧和罪恶。在作者看来,这场悲剧和罪恶的制造者正是那些威严体面、道貌岸然的封建阶级和资产阶级。剧本虽然从性爱血缘关系的角度写了一出家庭的悲剧,但客观上也反映出中国 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某些侧面。充满不义和邪恶的旧家庭正是整个旧社会旧制度的缩影。
人物鉴赏
1.蘩漪
蘩漪是《雷雨》最有特色、个性最鲜明的人物。她是五四运动以来追求妇女解放,争取独立、自由的新女性代表。她敢爱敢恨,对周家人人都怕的周朴园,也不放在眼里。当然,她对旧制度的反抗是有一种畸形的方式表现出来的,她在重压下,常常无助、自卑、甚至自虐,这是蘩漪无法摆脱的弱点。
2.鲁侍萍
著名话剧《雷雨》中鲁侍萍是人们熟知的人物形象,纵观她的整个人生悲剧,一般人认为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咎于理智和情感对她的双重绞杀。
纯真的恋情冲破了理智的禁锢;理智地嫁人带来了感情的重荷;沉重的母爱违背了正常的伦理。
作为一个追求幸福的女人,鲁侍萍热烈地奉献于爱情,却惨遭遗弃,尽心经营家庭,却饱受凌辱;作为一个用心良苦的母亲,她全心全意地指望儿女们能有一个幸福的将来,却被一场势不可挡的“大雷雨”摧毁了一切。在情感和理智的双重绞杀下,鲁侍萍别无选择地疯狂了。
3.鲁大海
鲁大海是一个有思想、有行动的年轻工人的形象。他直爽、质朴但又头脑清醒。他作为工人代表,和周朴园进行了坚决的斗争,显示了他的反抗精神。但是,曹禺毕竟对工人不熟悉,所以,鲁大海的形象与别人相比,还是显得单薄。
4.周朴园
在周朴园的内心深处权利,名誉,秩序才是最重要的。他此时只会用金钱来安抚侍萍,心理已经成为人伦亲情淡漠的奴隶,情感扭曲了。在序幕和尾声中的老人展现了周朴园天性的回归。在老人身上看不出个性的强硬,眼睛平静而忧虑,绝望地认为自己唯一的儿子已经死了,呆呆地望着火。从中寄托了作者对人物命运的悲哀。作者对周朴园有一缕淡淡的温情并为他戴上了上一代父辈的影子。
5.四凤
一个年轻的女孩子,怀着对爱情的期许,抱着对母亲的敬爱,努力、小心、谨慎的生活,这样本没有什么大碍。如果说爱情是一种奢侈的话,那么这个年轻健康的少女,为了它付出的代价实在过于沉重。四凤是一朵尚未绽放就匆匆凋谢的梅花,她始终小心却难逃劫数,时时谨慎却终陷其中。




七.《哈姆莱特》(必修四)
故事梗概
哈姆雷特的父王在花园中打盹时突然神秘死去,皇叔继位并其娶母后为妻,令哈姆雷特深觉羞愧与愤怒。他对父亲的死因有所怀疑,又于某夜遇见父王鬼魂诉冤,终于知道原来是皇叔为篡位娶嫂而毒害亲兄。为报父仇他假装发疯以避开皇叔监视,并请戏班进宫表演一出与父王被杀经过十分相似的戏剧,逼使叔父原形毕露,结果他却误杀恋人奥菲莉亚的父亲,导致她因此发疯坠河而死。他的母亲后来也误饮毒酒身亡。优柔寡断的王子终于在怒不可遏之下杀死万恶的叔叔。
人物鉴赏
哈姆莱特是莎士比亚笔下的著名悲剧人物。在这戏剧中,哈姆莱特是整个剧情的中心人物。莎士比亚通过贯穿全剧的一系列复仇行动刻画了他了形象,揭示了他复杂的内心世界,和以他为代表的但是新生人文主义的局限性。他所代表的新生力量,还处在幼稚的阶段。没有足够的力量去改革显示,消灭罪恶。哈姆莱特的结局反映了封建势力下新生力量的斗争,和他们的悲剧命运。
哈姆莱特经典台词
生存或毁灭, 这是个必答之问题:是否应默默的忍受坎苛命运之无情打击, 还是应与深如大海之无涯苦难奋然为敌, 并将其克服。




八.《谈美》(必修四)
是朱光潜先生为青年写的一本美学入门书。本书采用书信体的形式,从“要求人生净化,先要求人生美化”的理念出发,顺着美感态度的特性、艺术与人生的距离、美感经验与移情的关系、美感与快感、自然美与艺术美等问题次第展开,文字明白晓畅,充满了真知灼见,指引读者一条认识美学的“简捷不绕弯的道路”,自问世以来深受好评,被视为学术性与普及性兼备的经典之作。“人要有出世的精神才可以做入世的事情”,这是作者朱光潜为人的准则也是全书的一个基本观点。
精彩句子摘录(可作素材)
1.人生本来就是一种较广泛的艺术,每个人的生命史就是他自己的作品。
2.毫厘之差,微妙所在。在这种生生不息的情趣中,我们可以见出生命的造化。把这种生命流于语言文字就是好文章, 把它流于言行风采,就是美满的生命史。
3.“风行水上,自然成纹”,文章的妙处在此,生活的妙处也在此。在什么地位,是怎样的人,感到怎样的情趣,便出现怎样言行风采,叫人一见就觉其谐和完整,这才是艺术的生活。
4.他不但能认真,而且能摆脱。在认真时见出他的严肃,在摆脱时见出他的豁达。
5.伟大的人生和伟大的艺术都要同时并有严肃与豁达之胜。晋代清流大半只知道豁达而不知道严肃;宋朝理学又大半只知严肃而不知豁达。
6.老实说,我对许多哲学家的话都很怀疑,但是我觉得他们有趣。我以为,穷到究竟,一切哲学系统都只能当作艺术品去看。哲学与科学穷到极境都是要满足求知的欲望。每个科学家和哲学家对于他所见到的一点真理都觉得有趣味,都用一股热忱去欣赏它。 真理在离开实用而成为情趣中心时就已经是一美感对象了。
7.科学家去寻求这一类事实,穷到究竟,也正是因为它可以摄魂震魄,所以,科学的活动也还是一种艺术的活动,不但善与美是一体,真与美也并未隔阂。
8.智慧的代价是矛盾。这是人生对人生观开的玩笑。
9.微笑是一种不动的笑,是一种看不尽的笑; 缘分是一种不可求的联系,是一种不能断的关系; 觉悟是一种不清醒的感知,是一种不可说的透彻。
10.真正的科学家,他们是这样一群人:具有纯真的爱和天赋的善!




九.《三国演义》(必修五)
作品简介
《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第一部长篇章回小说,是历史演义小说的经典之作。小说描写了公元3世纪以曹操、刘备、孙权为首的魏、蜀、吴三个政治、军事集团之间的矛盾和斗争。在广阔的社会历史背景上,展示出那个时代尖锐复杂又极具特色的政治军事冲突,在政治、军事谋略方面,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书语言生动、场面宏大、个性鲜明,塑造出曹操、刘备、关羽、张飞等许多不朽的历史人物形象,其出色的文学成就,使它的影响事实上已深入到中国文学、艺术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人物鉴赏
1.曹操
曹操字孟德,小名阿瞒,安徽亳州人,是三国时期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和文学家。曹操文武双全,官至臣相,封魏王,享年65岁。曹操的儿子曹丕称帝后,追尊曹操为武皇帝,史称魏武帝。当年,汝南有个善于评论人物的名士,名叫许劭,评论曹操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罗贯中笔下的曹操,有奸的一面。但是,主要是,突出了他雄的一面。他胸怀宽广,胆识非凡,善于用人,唯才是举。曹操爱惜人才,这是出了名的。徐庶入曹营不出一计,曹操没有杀他;徐晃奉命劫杀曹操,但曹操让满宠说服徐晃就归降了曹操。后来徐晃在曹操手下成了一员大将,给他立了很多功劳。如果我们从封建正统观念来看的话,那么,曹操当然是一个乱臣贼子。但是,如果我们换一个角度思考,挟天子以令诸侯的问题上,反映了曹操非常果断地抓住了时机的果断英明。
另一方面,曹操又是一个奸雄。具体表现在这样几件事上:
(1)杀吕伯奢。曹操刺杀董卓越未果,逃走,在途中投奔故人吕伯奢,吕杀猪待客,曹操反以为是吕将加害于己,杀了吕的全家。“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成了他的至理名言。
(2)杀杨修。杨修为人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
(3)杀华佗。曹操为造建始殿,亲自挥剑砍伐跃龙祠前的梨树,得罪了梨树之神,当晚做了个噩梦,惊醒之后便得了头痛顽症,遍求良医,均不见效。后来,华歆向曹操举荐了华佗,曹操立马差人星夜将华佗请来为他看病。华佗认为曹操头痛是因中风引起的,病根在脑袋中,不是服点汤药就能治好的,需要先饮“麻肺汤”(按:也就是人们所熟知的“麻沸散”,是华佗发明的一种麻醉剂),然后用利斧砍开脑袋,取出“风涎”,才可能去掉病根。
多疑的曹操以为华佗是要借机杀他,为关羽报仇,于是命令左右将华佗收监拷问,致使一代神医屈死在狱中,而华佗所著的《青囊书》也因此失传。
(4)为人虚伪。(“马踏麦田、割发代首”)
(5)徐州屠城。他心灵深处所信奉的人生哲学是“宁使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热情款待他的吕伯奢一家,竟被他心狠手辣地杀得一个不留。他为报父仇,进攻徐州,所到之处,“尽杀百姓”,“鸡犬不留”。
(6)梦中杀人。曹操对照料自己的侍从们说他会梦中杀人,以保护自己。为使众人相信自己的话,于是在一天夜晚睡觉时,故意蹬开被子,一个平日深受曹操喜爱的侍从,捡起地上的被子给主人盖好,曹操突然翻身跳起,抽出床头宝剑,狠命一挥,侍从即刻身亡。第二天曹操醒来还装糊涂。弄得大家都相信曹公睡梦中确有神秘的自我保护能力。曹操这种伎俩,只有一个人看得透明之极。这个人就是杨修。当曹操装模作样为那侍从送葬时,他扶棺苦笑道:“不是曹公在梦中,而是你在梦中啊!”曹操见杨修戳穿了自己的阴谋,深恨杨修。
2.刘备
刘备,字玄德,涿郡涿县(今河北省涿县)人。汉景帝之子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少年孤独贫困,与母亲贩鞋子、织草席为生,后与关羽、张飞于桃园结义为异姓兄弟。剿除黄巾军有功,任安喜县尉。经常寄人篱下,先后投靠过公孙瓒、曹操、袁绍、刘表等。建安十二年(公元二○七年)三顾茅庐请出了诸葛亮为军师,率军攻占了荆州、益州、汉中。于公元二二一年正式称帝。在替关羽、张飞报仇时,大举进攻吴国,被东吴陆逊用火攻打败,不久病死于白帝城,享年六十三。世人也称他刘先主。
书中的刘备,是一个仁义明君,忠厚长者。但鲁迅曾批评:欲显刘备长厚,似伪。这一句对于《三国演义》中的刘备是非常恰当的。周瑜讲道:刘备枭雄之姿,并非长久曲屈人下之人也。但书中的刘备却是处处表现得过于厚道,倒给人一种伪的感觉。不过,由于书中对刘备的推崇,对刘备的塑造还是正面的。刘备有武勇的一面,三英战吕布就可以看出刘备的武艺。但为了体现明君的方面,对刘备的德,是着重刻画的。首先,体现了刘备的忠,刘备对汉室的忠心,受汉献帝衣带诏,汉室未亡时决不称帝等。其次,体现了仁,在新野自身难保时坚持携民渡江等。第三,体现了义,在两位结义兄弟遇难后坚持为他们报仇等。第四,体现了厚道。多次寄人篱下有机会夺取而不取。第五,体现了很重视人才。最出色的表现就是在赵云单骑救主后的摔阿斗,所谓民间谚语中的“刘备摔孩子——收买人心”。在收买人心方面,小说中还特别会表现刘备的哭,所以有人说,刘备的江山大部分都是哭来的。但也正因为刘备过于注重这样一些小德,忽视了一些大德,如在处理关羽和张飞遇难问题上,过于强调兄弟情谊而不顾国家大义,导致了兵败,使蜀汉元气大伤,从此不能恢复,兴复汉室化为泡影。
3.诸葛亮
诸葛亮,字孔明。于汉灵帝光和四年(181年)出生于琅邪阳都的一个官吏之家。诸葛亮父亲诸葛圭,字君贡,东汉末年做过泰山郡丞。诸葛亮早年丧父,与弟弟诸葛均一起跟随由袁术任命为豫章太守的叔父诸葛玄到豫章赴任。后来,诸葛玄病逝。诸葛亮和弟妹便移居隆中,隐居乡间耕种,维持生计。建安四年(199年),19岁的诸葛亮与友人徐庶等从师于水镜先生司马徽。
诸葛亮读书不拘泥于一章一句,而是观其大略,并喜欢吟诵《梁父吟》这首古歌谣。通过潜心钻研,他不但熟知天文地理,而且精通战术兵法。他志向远大,以天下为己任。,诸葛亮还十分注意观察和分析当时的社会,积累了丰富的治国用兵的知识。
建安十二年(207年),诸葛亮27岁时,刘备“三顾茅庐”于襄阳隆中,会见诸葛亮,问以统一天下大计,诸葛亮精辟地分析了当时的形势,提出了首先夺取荆、益作为根据地,对内改革政治,对外联合孙权,南抚夷越,西和诸戎,等待时机,两路出兵北伐,从而统一全国的战略思想,这次谈话即是著名的《隆中对》。
刘备三顾茅庐,恳切地请诸葛亮出山,帮助他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诸葛亮遂出山辅佐刘备,形成三国鼎足之势。他联孙抗曹。大败曹军于赤壁,夺占荆州。建安十六年,攻取益州。继又击败曹军,夺得汉中。二十六年,刘备在成都建立蜀汉政权,诸葛亮被任命为丞相,主持朝政。间武三年(223年),刘备病危,以后事相托。
刘禅继位,诸葛亮被封为武乡候,领益州牧。勤勉谨慎,大小政事必亲自处理,赏罚严明,与东吴联盟,改善和西南各族的关系,实行屯田,加强战备。建兴五年(227年),上疏(即《出师表》)于刘禅,率军出驻汉中,前后6次北伐中原,多以粮尽无功。十二年,终因积劳成疾,病逝于五丈原军中。
诸葛亮是三国时期蜀国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千百年诸葛亮成为智慧的化身,其传奇性故事为世人传诵。诸葛亮一生主要著作有:《前出师表》、《后出师表》、《隆中对》诸葛亮娴熟韬略,多谋善断,长于巧思,曾革新“连弩”,可同时发射10箭;作“木牛”、“流马”,便于山地军事运输;还推演兵法,作“八阵图”。




十.《堂吉诃德》(必修五)
内容简介
《堂吉诃德》中出现了近700个人物,描写的生活画面十分广阔,真实而全面的反映了16世纪末到17世纪初西班牙的封建社会现实,揭露了正在走向衰落的西班牙王国的各种矛盾,谴责了贵族阶级的荒淫无耻,对人民的疾苦表示了深切的同情。
在西班牙的拉·曼却住着一位年近50的老单身吉哈诺先生,身体瘦弱,迂腐而且顽固。他整天沉浸在骑士侠义小说里,梦想做一个勇敢的骑士游侠、冒险、闯荡天涯,扶困济危,扫尽世间不平,扬名寰宇。于是他拼凑了一副由曾祖传下来的破烂不全的盔甲戴在头上,并用了4天的工夫给那匹皮包骨头的瘦马取了个高贵、响亮的名字,还给自己取名堂吉诃德·台·拉·曼却,意思是拉·曼却地方的鼎鼎大名的骑士堂吉诃德,并且模仿古代骑士忠诚于某位贵妇人的传统做法,物色了邻村一个养猪村姑做自己的意中人,并给她取了贵族名字叫做杜尔西内亚·台尔·托波索,决心终身为她效劳。
一切齐备,幻想成真。在一天清早,他穿甲执盾,骑上他那匹和主人一样瘦骨嶙峋的老马,离家出走,去做他的游侠事业。这位堂吉诃德先生先后一共三次出巡。
第一次单枪匹马而行,想要解救被地主绑在树上痛打的放羊孩子,他命令地主给孩子松绑,并如数付给孩子工钱,地主被吓得一一照办。但他走以后,地主把小孩重新绑在树上,狠很抽打一顿。后来,他又遇到一个商人,想让其承认他的意中人是绝世佳人,商人不买帐,两人打斗起来,结果他杀羽而归,被打得满身是伤,爬不起来,被过路的邻居横放在驴背上送回家。他的家人和朋友痛心他竟被骑士小说毒害到这等程度,把他积存了一屋子的骑士小说全部烧掉。但堂吉诃德还是顽固地认为“世上最迫切需要的是游侠骑士,而游侠骑士道的复兴全靠他一人。”他暗中说服老实的邻居桑丘·潘沙做随从一起冒险,条件是有朝一日让他总海岛总督。
他们来到郊野,远远望见三四十架风车,堂吉诃德对邻居说:“那边出现了30多个大得出奇的巨人。我打算去跟他们交手,把他们打死咱们得了战利品,可以发财。”邻居反复说明那是风车,而不是巨人。他不但不听,反而责备邻居胆小,他横托着长枪就向风车冲杀上去,可风车把他连人带马都甩出去,堂吉诃德翻滚在地,狼狈不堪。他们又一起干了一系列疯疯颠颠的傻事后,被别人锁在笼子里装上牛车拉回家。第三次是堂吉诃德听说萨拉果萨城要举行比武,就不顾家人劝阻,再次踏上征程。这次他们除了做尽没有结果的傻事外,也做了一些惩治恶霸成全有情人的好事。途中他们遇到了拿他们寻开心的公爵夫妇,公爵把桑丘派到自己属下一个小镇当“海岛”总督,尽管桑丘把小镇“海岛”治理得井井有条,他们二人还是受尽公爵的残酷捉弄几乎丧命。
他所做的这些事没有一件事不失败,贻笑于现实社会,而他却浑然不觉,依旧是自行其是。在幻象中他把磨坊的风车当作臣人,挺枪拍马冲去,却被扇叶打得落花流水,半天不能动弹。他把穷旅店当作魔堡、把妓女当成贵妇,受尽别人嘲弄。他把理发师的铜盆当作魔法师的头盔,把皮酒囊当作巨人的头颅,不顾一切的提矛杀去。他把羊群当作魔法师的军队,纵马大加杀戮。他又莫名其妙地杀散押解囚犯的士兵,释放了囚犯,却被他们所苦虐,闹出无数荒唐可笑的事情。他的这些行动不但给别人造成伤害,也往往弄得自己头破血流,遍体鳞伤。一系列冒险生涯中,他被打掉牙齿,削掉手指,丢了耳朵,弄断肋骨,但他执迷不悟,一直闹到险些丢掉性命,才被亲友送回家。临终前,他醒悟过来,不许他唯一的亲人侄女嫁给读过骑士小说的人,否则就剥夺她的遗产继承权。
人物形象
(1)堂吉诃德是一个脱离现实、耽于幻想、行动盲目的这样一个人。他因读骑士小说入了迷而想入非非,丧失了基本的理性。他把骑士小说的描写当成现实生活,无视已经发生了变化的时代
(2)堂吉诃德是一个纯粹的理想主义者。他痛恨专制残暴,同情被压迫的劳苦大众,向往自由,把保护人的正当权利与尊严,锄强扶弱,清除人世间的不平作为自己的人生理想。或许这就是他那理想化的骑士道,但他对此是如此的迷恋和执着,如此的不可思议,已完全变成偏执
(3)堂吉诃德是一个永不妥协的斗士,他为实现理想而奋不顾身的精神令我们折服。堂吉诃德敢于为主持正义、清除罪恶而忘我斗争,不管碰到什么样的敌人,他都毫不怯懦,永不退缩。他把磨坊的风车当作巨人,毫不犹豫地挺枪拍马冲过去
总结以上几点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堂吉诃德是一个性格复杂而矛盾的人物。他身上既有滑稽可笑的特点,又有严肃认真的思考; 既荒谬绝伦,又崇高伟大; 既有喜剧性,又有悲剧性,是一个可笑又可悲、可乐又可敬的具有双重性格组合的人物形象。堂吉诃德敢用自己的行动、甚至生命来捍卫道德、正义和信仰,即使大多数情况下都以失败而告终,但他这种不屈不挠、勇于自我牺牲的精神,实在是足可令人敬佩的。





我知道答案 本帖寻求最佳答案回答被采纳后将获得系统奖励10 天空金币 , 目前已有1人回答

最近访客

来自- 巴西
回复
天空论坛,有你有我,明天更好!
来自- 巴西
来自- 中国广东深圳

Ta在天空论坛排行

积分:NO. 72 名

发帖:NO. 63 名

在线:NO. 109 名

风来时狂放 发表于 2021-10-30 09:00:16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广东深圳
来自- 中国广东深圳
哥回复的不是帖子,是寂寞!
来自- 中国广东深圳
回复
天空论坛,有你有我,明天更好!
来自- 中国广东深圳
点评回复 支持 反对 来自- 中国广东深圳

使用道具 举报 私信管理员来自- 中国广东深圳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本版积分规则

×天空论坛发帖友情提示:
1、注册用户在本论坛发表、转载的任何作品仅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论坛认同其观点。
2、如果存在违反国家相关法律、法规、条例的行为,我们有权在不经作者准许的情况下删除其在本论坛所发表的文章。
3、所有网友不要盗用有明确版权要求的作品,转贴请注明来源,否则文责自负。
4、本论坛保护注册用户个人资料,但是在自身原因导致个人资料泄露、丢失、被盗或篡改,本论坛概不负责,也不承担相应法律责任。

QQ|手机版|我们的天空 ( 苏ICP备18048761号 ) |苏公网安备32068202000215号 |网站地图

GMT+8, 2025-1-22 01:01 , Processed in 0.333907 second(s), 54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