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当前,用减少人员流动、聚集,宅家不出的办法来对付病毒,是有效的防疫措施。所以宅在家中,就是做贡献,此言非虚。在军事上,类似情况也不少见。虽说军队作战主要以机动取胜,但凡事都有例外,有些时候,“宅”也是战斗力。
不过,战场上的“宅”,和我们在家里好吃好喝的“宅”,完全是两个概念。对于很多参加过对越自卫反击战的老兵而言,越南战场上最艰苦的日子不是对敌作战的惨烈,而是蜷缩在猫耳洞与敌人对峙的岁月。
在猫耳洞洞口警戒的解放军战士
“猫耳洞呆一年,吃完一辈子的苦”猫耳洞是对越自卫反击战中特别是老山地区防御作战时期,常见的军事防御工事。它造形简单、构筑快捷,因形似猫耳而得名。
中越的很多猫耳洞并非士兵自己挖的,有很多是天然形成的。由于老山地区属典型的亚热带喀斯特地貌,山体上分布着许多大小深浅不一的溶洞。这些洞非常坚固,只需简单加固就可以使用,比起人工建筑的猫耳洞效果要好得多。无数人工修建的猫耳洞和天然生成的岩洞,构成了我们经常谈起的猫耳洞。
猫耳洞是极佳的躲藏地点,因分布众多,敌人不可能一个一个地察觉,躲进洞中的士兵不会被轻易发现,且猫耳洞防炮性能很好,解放军在防御中伤亡很少。
当时,敌我双方的环境都是这样,主阵地基本上是大一点的猫耳洞。甚至两军阵地相隔不到1公里,两方士兵从猫耳洞刚出来没准就能遇上。在这种情况下,出洞是件很危险的事,所以很长时间内,大家都是在洞中等待时机,有时一等就是十几天甚至数月。
猫耳洞虽然安全,但内部环境实在恶劣。绝大多数猫耳洞狭小逼仄,只能匍匐着爬进去,如果体形太大,爬进去都很难。好不容易钻进去,也只能坐着或蹲着,根本无法站立。即便是躺下,也要把腿蜷着。
为防止敌人偷袭,一般猫耳洞的入口都较狭窄曲折,这也导致洞内空气污浊不湛,臭味、腥味、霉味混合,蚊子、蝎子、蜈蚣、蜥蜴、蛇鼠出没,被蚊子叮咬后短时间内就肿胀起包,遇水发炎,溃疡腐烂。最难熬的是缺水,洗澡是不可能的,当饮水送不上来时,只能用罐头盒接雨水或露水。
有的洞因离敌人太近,战士们吃喝拉撒只能在洞内进行。这时,吃完的罐头盒还有一个用处,战士们装屎装尿都靠它。运气好的囤积一天便可处理。如果敌人盯得紧,就要连续储存好几天。
这样的折磨,几乎是人类能够忍受的极限了,所以前线一直流传着“仗好打,苦难熬,枪一响往前冲,伤得痛快,死得壮烈,最难熬的是蹲猫耳洞”,“猫耳洞里呆一年,一辈子的苦都吃了”这样的说法。
不穿衣服,原因令人心疼在猫耳洞的艰辛,远不止如此。
猫耳洞内虽然空气不流通,雨水却畅通无阻。一到雨季,雨水就肆无忌惮往里灌,猫耳洞便成了名副其实的“水牢”:有的淹到膝盖,有的齐腰,还有的则淹到脖子。
一般10多个小时后,水会自然退去,但若遇到连续阴雨天,战士们在水里泡个10来天也是常有的。即便如此,战士们也不能离开猫耳洞,必须坚守。他们把枪绑在肩膀上,电台顶在头上,有时实在撑不住在水里睡着了,立即会被水灌醒。
中越边境是典型的亚热带气候,温度高,湿度大,夏天洞内温度普遍超过40度,有的高达50度。因湿度太大,长时间晒不到太阳,战士们衣服都是湿的,和皮肤贴在一起,很容易衍生皮肤病,甚至全身溃烂。无奈之下,战士们便将衣服脱掉只穿一条裤衩。可不久,战士们又出现烂裆。这种病开始是起湿疹,奇痒难忍,然后化浓,并逐渐腐烂,不停地流黄水和血水,只要稍坐一小会,裤衩就会被血水渗透与皮肉粘在一起,令人痛苦不堪。
后来,战士们也顾不上形象了,纷纷将衣服裤子全部脱光,一些害羞的战士便将短裤剪成条状简单遮蔽,这才让烂裆的痛苦得到缓解。尽管是光着身子,但打起仗来战士们可毫不含糊,他们抱着决死之心,用血肉之躯铸起钢铁长城,顽强守卫着祖国的每一寸土地。
猫耳洞里的解放军战士,面对镜头,依然充满乐观
在猫耳洞,还要特别防备越军特工和时不时的炮弹袭击。很多人都听说过,越军特工很厉害,他们就像幽灵一样无处不在。特别是雷雨天气和大雾天气时,能见度极低,特工便趁机潜入我方阵地,将手雷、手榴弹、爆破筒等扔进猫耳洞,很多战士就是这样牺牲的。因此,不打仗的时候,战士们首要任务便是紧盯洞口,不敢有一丝懈怠。
在大部分时间里,战士们就是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宅”着,与越军紧张对峙,为祖国守住了领土。相比于这样的“宅”,我们现在为防疫而“宅”,不知道舒服到哪里去了。重提这段历史,希望大家在享受美好生活的同时,不要忘记:有这么一群被称为“猫耳洞人”的老兵,曾抱着报效祖国的崇高信念,用生命和热血换来祖国和人民的安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