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隔33年,是时候思考一下谢晋的《芙蓉镇》了,时代下的悲戚人东邪西影 2019-05-17 07:15:00
《芙蓉镇》
今年是谢晋导演逝世的第11个年头了,在这是一个年头中,人们不知多少次回味他的电影,在中国电影史上,谢晋绝对有好几页的内容。在曾经动荡的年代,是以谢晋为首的中国第三代导演守住了电影的一片蓝天,他最著名的电影之一《芙蓉镇》,让如今的我们知道了在那个大时代下,小人物究竟是何种命运。
谢晋
镜头永远是定格一个时代历史画面最有效的东西,《芙蓉镇》就是这么一部电影,在当时那个时代,能够拍出这样的电影实属不易,当然最不易的是它竟然能播出来。
《芙蓉镇》电影主要讲的是芙蓉镇里的一位“豆腐西施”胡玉音,在经历了各种运动,度过了丈夫死后的煎熬,扫大街的落魄以及二次婚姻的沧桑之后能跟自己的第二任丈夫过上幸福日子的故事。
可能很多人觉得这个故事的结局是典型的中国大团圆式的结局,但不可否认,这个团圆团的有意义,毕竟,在拨乱反正之后,人们能够过上幸福的日子才是最观众感到安慰的事。
按照中国电视剧的发展思路来看,最后一定是恶贯满盈的人得到了应有的报应,善良的人一定会过上幸福的日子,可最后受到惩罚的并不那么全面,王秋赦疯了,但是曾经的县级领导李国香却步步高升,生活也过得越来越好,当然只是生活过得好,并不能说生活过的幸福。尤其是最后李国香面对自己曾经批斗过的人——秦书田之后还能笑着打招呼,可见这个人能步步高升也是有原因的。
毕竟,对自己喜欢的人笑很容易,但是要面对自己曾经的“敌人”,笑出来那是很难的,如果笑不出来,说明你是个正常人;如果你笑出来了,那说明你是个可怕的人,是个心机藏于心而不露于言表的人,这样的人在任何场合往往能闻风而动,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个地位和工作。
姜文当时还年轻,仅仅24岁,是谢晋的电影成就了他,但往细了说,是秦书田造就了他。他所饰演的秦书田一反他如今所呈现的硬汉形象,在这部电影中,他只是一个文弱书生,一个具有信念信念的文弱书生,在这部电影中,什么都不重要,别说什么钱不钱的,你钱多了就说你是新富农,只有活着才是最重要的,这也引出了这部电影中非常重要的一句话,也是秦书田在被判刑时给胡玉音所说的:活下去,要像牲口一样活下去。
当这句话说完之后,电影所呈现的画面就用一个场景表达出了当时胡玉音的思想。
经历了四季,胡玉音以不同的着装出现在同一条街,但每次出现的时候所干的工作都不一样,但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都是脏活累活;还有就是胡玉音的肚子一天比一天大;再有就是每次都会从这里走过一个人,而每个人看到她顶个大肚子都会帮她。这个画面的镜头语言简而言之就是胡玉音在复杂的天气中,顶个大肚子干着脏活累活,连走过的路人都看不下去了,可见胡玉音的求生欲有多强,就算不为她自己,她也要为自己肚子里的孩子着想。
看过这些下层人受的苦,我们会忍不住说谢晋导演真不愧是曾经一个时代的电影大师,在整个电影中感觉时不都有批判,比如说当有人靠着做生意越来越富有的时候,领导说这是资本主义,反而越过越穷的成了表扬的对象;当农民在吃糙米糠粮的时候,那些所谓的领导却在喝着红酒,吃着羊腿;当上级不允许两个被批判的人结为夫妻时,领导们却在暗地偷情,这就是所谓的社会。
当然,这只是电影中的批判,在古华的原著小说《芙蓉镇》中,几乎句句都是经典。其中就有一段形容李国香忆苦思甜事件的描写,原文如下:
不要这山望着那山高,端着粗碗想细碗,吃着糠粑想细粮,人心不足蛇吞象。所以忆苦思甜是件法宝,能派很多用场。
在电影中的李国香还是很能给人点好感的,但是在书中的李国香真的是一点都喜欢不起来,而且书中的李国香并不是因为组织上要进行运动而要整治胡玉音,而是因为私人原因,就是很单纯的觉得她生意好,而且人长得也漂亮。
看这些的时候,我们会很自然地想到另一部电影,那就是张艺谋导演的《活着》,似乎这两部电影是经过商量之后拍的,或者说是余华和古华两人商量着写的,说的都是在那样的历史环境下,底层小人物的命运。
但有一点《芙蓉镇》是比不上《活着》的,那就是谢晋导演在拍摄的过程中,过度使用了情感线,这就让人觉得胡玉音、秦书田这些小人物的历史命运是被李国香、王秋赦这些所谓得“坏人”弄垮的,没有一种宏观上对历史的反思。
但是在电影《活着》里面就不一样了,里面几乎没有所谓的“坏人”,有也顶多算龙二一个,但福贵却还生活在那种受压迫的环境中,为什么?其实原因很简单,原因就在于当时的历史环境,压迫的环境下被压迫的人。
但总是如此,这部电影也让我们记得了什么是《芙蓉镇》的《活着》,就是像牲口一样。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