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文概念梳理及训练 一阅读说明文的方法步骤(1) 1.快速浏览,审视题目,理清思路,分析段与段之间的关系,分析结构方式。 2.整体阅读,把握说明对象及其特征或本质。所谓说明对象的特征,就是该事物(或现象)区别于其他事物(或现象)的独到之处,通过整体阅读,明白文章的说明对象是什么,分清说明对象具有的特征,其实就是掌握文章的中心。 3.理清说明顺序,找到作者这样安排材料的依据 4.分析文章采用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5.体会说明文语言准确性严密性的特点。 6.回答问题,语言要简明,条理要清楚。答题点要全,宁多勿少(根据分值估计答题点) 二、什么叫说明文? 说明文是客观的说明事物的一种文体,或说明事物的状态、功能和特征,或阐明事理,目的都在给人以知识。 三、说明文的分类 根据说明对象的不同,说明文可以分为两大类: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 根据说明文语言风格不同,说明文也可分为两大类:平实的说明文、生动的说明文。 四、说明文的顺序有三种:①时间顺序 ②空间顺序 ③逻辑顺序 1 时间顺序:说明实体事物的建筑过程,产品的生产过程,动、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事物的发展变化过程。(说明过程的) 2 空间顺序:说明实体事物的形状,建筑物的构造(常有方位词作标志)。 3 逻辑顺序:多用于介绍事物的形状、种类、原理、功用、解释事物的本质。 逻辑顺序往往要符合事物和事理的内在联系,符合人们逻辑思维的规律。 逻辑顺序又可分为6种 ①从主要到次要 ②从原因到结果 ③从整体到局部 ④从现象到本质 ⑤从特点到用途 ⑥从概括到具体。 五、常见的说明方法 ①下定义 ②打比方 ③举例子 ④列数字 ⑤分类别 ⑥作比较 ⑦列图表 ⑧引材料(引古籍、引谚语、引俗语、引诗句) ⑨作诠释 ⑩摹状貌 说明文阅读技巧(2)——分析说明方法的作用 一、怎样具体分析说明方法的作用(好处) ①下定义:准确简明科学地揭示了的本质特征,使读者对概念(写具体)有确切的了解。 ②列数字:具体、准确地说明了的特征。(或事理) ③举例子:(以为例,)具体形象充分地说明了的特征。(或事理) ④打比方:(把比作,)(用大家熟知的事物来说明不熟知的事物)(用具体的事物来说明抽象的事物,通俗易懂)生动形象地说明了的特征。(或事理) (中间括号里的内容可写可不写,看卷面给留的答题地方多少) ⑤分类别:(对事物或事理分门别类地说明,)条理清楚地说明的特征(或事理)。 ⑥作比较:(把和比较,)鲜明突出地强调了的特点(或事理)。 (化深奥为浅显,化复杂为简明)。(括号里的内容可写可不写,看卷面给留的答题地方多少) ⑦列图表:(用图表来辅助文字说明,)直观形象简明地说明的特点,使读者一目了然。 ⑧引资料:引用资料(名言、俗语、谚语、诗句、谜语、故事、传说)说明事物的特征(或事理),使说明的内容更具体、更充实。 二、怎样给概念下定义: 下定义的公式:a是一种x样的A。 a指要被下定义的概念,A是比被下定义大一点的种概念,x指被下定义概念的特点。 如:人是一种会说话,会制造和使用工具,会直立行走的高等动物 纳米技术是一门以0.1至100纳米这样的尺度为研究对象的前沿学科 统筹方法是一种研究工作进程的数学方法。 光合作用是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有机物,并且释放出氧的一种过程。 仿生学是一门研究生物系统的结构和性质以为工程技术提供设计思想及工作原理的科学。
说明文阅读技巧(3)——分析说明文语言的特点 一、说明文语言的特点:①准确性、严密性; ②生动性、形象性。 二、分析说明文语言准确性(品析说明文语言抓住准确性、生动性) ①解释该词的一般意义,或确定该词在句中作用(修饰、限制、程度、范围、时间、推测、估计等 ) ②结合文章内容,从正反两方面分析该词在语境中的作用 ③扣住说明文语言准确性、严密性。 ④还要注意结合具体的提问形式。 三、分析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答题模板 题型一:分析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加点词的作用) 答题格式: 1、先定性:”XX”一词表……(什么上的限制);再释词:是……的意思(用替换法)。 2、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分析作用: 先“言下之意”:突出 (表明)……;再“言外之意”:a、(可能)还有……的情况 b、不排除……情况 3、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 题型二:从文中找出能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词语并分析该词语的表达效果。 注意一下词语: a限定时间的:已经、一直、早已、一向、渐渐等。 b限定程度的:最、比较、几乎、相当、很、尤其、稍微、更加等。 c估计、推测的:大约、可能、左右等。 d限定数量的:多、有余、很少等。 e限定范围的:全、都、大部分、总共、少数、之一等。 f限定频率的:屡次、往往、常常、经常、通常、总是、有时等。 g限定主次d的:主要、重要 题型三: 加点词能否删去,为什么? 答题格式: 1、先判断:不能删去。 2、分析加点词的表达效果(题型一) 3、若删去,句子意思成了…不符合实际(太绝对了),影响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 题型四:加点词语能否换成另一个词,为什么? 答题格式: 1、先判断:不能换。 2、分析加点词的表达效果(题型一) 3、分析替换词的意思:如果换上”XX”词,句子意思成了…… 不符合实际(太绝对了),不能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了. 四、怎样分析说明文语言的生动性(品析说明文语言抓住准确性、生动性) 1、运用了生动的描写,如:“ ”(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生动性。(括号里的内容可写可不写,看卷面给留的答题地方多少) 2、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方法,把比作,(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生动性。(括号里的内容可写可不写,看地方多少) 3、插入了名言、俗语、谚语、诗句、谜语、故事、传说等,(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事物的 特征)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生动性、形象性。
说明文阅读技巧(4)——对象、标题、结构、段落涉及的考点 一、怎样找到说明对象 ①关注题目 ②关注第一小节 ③关注每一段的段首句和中心句 二、怎样给说明文拟题 ①直接用说明文对象为题(前面加上其特点更好) ②比喻式标题(拟人化标题) 三、比喻式标题(拟人化标题)有什么好处? 生动形象,吸引读者,增强读者的阅读兴趣,突出说明对象的某些特点。(如《鸟中诸葛》、《毒蛇的特技》) 四、祈使式(呼告式)标题的好处 生动形象,吸引读者,引发读者对文中问题的重视和思考。(如:《小心,强光伤着你》) 五、怎样分析说明文第一段在文章中的作用 ①点明说明对象,总起全文。②引出说明对象,总起全文。③用谜语(谚语、俗语、诗句)引出说明对象,增强文章的文学性,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④从某种社会现象写起,引出说明对象,引发读者对文中问题的重视和思考。 六、说明文常见的结构方式 ①总——分②分——总 ③总——分——总④并列 ⑤递进 七、说明文段与段之间的关系(内容上、结构上) ①并列 ②递进 ③因果 ④总分 ⑤分总 ⑥并列 八、说明文中句和句之间的关系 ⑴说明与被说明的关系(被说明与说明的关系) ⑵并列 ⑶递进 ⑷总分 ⑸分总 说明文阅读技巧(5)——表达方式、语言风格涉及的考点 一、说明文中可以用描写表达方式吗?为什么?(有什么作用?) 可以,说明文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但为了把事物说的更具体,更生动,更形象,也可以适当地运用描写的表达方式, 用了描写的表达方式,就语言风格来说,这篇文章属于生动的说明 。 二、说明文可以用议论的表达方式吗?(说明文结尾处的议论句有什么作用?) 可以用议论,往往在结尾处,其作用是 ⑴对说明对象表示赞叹 ⑵强调文章的说明中心 ⑶激发读者对文章内容的反思 三、说明文中可以用记叙的表达方式吗?有什么作用? 可以。其作用是: ①记叙的表达方式用来举例子,具体形象地说明事物的某种特点 ②有时用记叙的表达方式插入一段传说,其作用是(见下面第二十题) 四、自述体的说明文有什么优点 自述体的说明文同篇拟人属于生动的说明,语言生动形象赋予物以人的情感,有吸引力,易引起共鸣 说明文阅读技巧(6)——近年来说明文阅读新题型 一、说明文中有时会插入一段传说(历史故事,名人故事,神话故事),有什么作用? ⑴补充说明与说明对象有关的内容,使文章内容更丰富。 ⑵突出说明对象的某一特点。 ⑶增加文章的趣味性,可读性,吸引读者。 ⑷增加说明对象的神秘色彩 二、说明文的开放性试题有6种: 1、拟标语、广告、寄语 语言要简明(8——16个字),有号召力,恰当地运用修辞方法(对偶、比喻、拟人、呼告等) 2、提建议、措施、设想,对说明内容进行创新性的表述 要有时代精神,关注社会热点、焦点和科技发展的前沿成果,关注国家、世界和人类的发展。既要合理,又要创新,结合选文内容,可大胆地联想和想象。(环保意识、节能减排、大气污染、气候变暖) 3、谈认识、看法、体会、见解,根据文章内容进行合理推断 答题步骤是:谈认识、摆观点——联实际(文中的实际+生活中的实际)——发号召(表决心) 4、谈联想(总结本文规律,联想到其它相似的事物,可由物想到人) 5、总结文中现象包含的自然规律,谈自然界给人类的启示 要挖掘现象、事物、事理背后隐含的意义,联系自身生活、联系时代特征。(25) 6. 补写文章结尾 (或谈认识、看法、体会、见解,或谈联想,或提号召,或总结文中现象包含的自然规律) 三、常见的自然规律积累 ⑴优胜劣汰 ⑵弱肉强食 ⑶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胜者生存 ⑷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 ⑸骄兵必败 (6)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 (7)水满则溢,月圆则亏 (8)物极必反 (9)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统一体(10)柔能克刚 四、材料链接 1、读清题。把握题干中关键词或短语,理解题意。2、析材料。明确材料和文章的关系,把握材料的个性共性。抓筛选点提炼点。3、看原文。把握文章内容主旨。4、精表述。结合原文和材料的内容,中心写出探究结果。语言要准确、简明。 实战提分训练 一、语言赏析类 1、⑤“砭石”算得上是最古老的医疗器械和外科手术工具。《黄帝内经•异法方宜论》中记录着砭石的由来:“东方之域……其病皆为痈疡,其治宜砭石。故砭石者,亦从东方来。”东汉的许慎《说文解字》中也有提及:“砭,以石刺病也。” 第⑤段中划线的字能否删掉?请说明理由。(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3分)不能。“最”是表程度的副词,意思是说在古老的医疗器械和外科手术工具中,砭石的历史是最长的,再没有比它出现得更早的,如果删掉,就没有强调的意思,这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 2、第五看生产日期、保质期和保质条件。保质期指可以保证产品出厂时具备的应有品质的期限,过期后品质有所下降,但可能吃了也没危险;保存期或最后食用期限则表示,过了这个日期便不能保障食用的安全性。在保质期之内,应当选择距离生产日期最近的产品。就算没有过期,随着时间的延长,其中的营养成分或保健成分还是会有不同程度的降低。 下面句子中划线的词语能否删去?为什么?(3分) 保质期指可以保证产品具备的应有品质的期限,过期后品质有所下降,但可能吃了也没危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3分)不能删去。“可能”表示推测(或起限制作用),是说食品过了保质期吃了不是一定就有危险,但不排除有危险的可能性;如果去掉,则变成完全没有危险了,这与事实情况不符,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3、③据专家介绍,人体生物电池的电极是由两根长2厘米、直径约1/700纳米的碳纤维制成,在每根碳纤维的外层还涂有一种聚合物,此外还有一种作为催化剂的葡萄糖氧化酶。聚合物的作用是将碳纤维与葡萄糖氧化酶连接成一个电路,而葡萄糖氧化酶则是用来加速葡萄糖与氧分子的化学反应。这种人体生物电池在37℃、pH为7.2的环境下工作,这很接近人体血液的温度和酸碱度。它产生的动力可以驱动一个监控糖尿病的小型传感器。 第③段划线字“约”有什么作用?(3分) 人体生物电池的电极是由两根长2厘米、直径约1/700纳米的碳纤维制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3分)“约”是一个概数,说明纤维的直径很小,不能测出具体的数字,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科学性。 4、②人们意识到海底也有山脉,只不过100多年的时间。大洋中脊的发现,可以追溯到1872年英国“挑战者号”的全球调查。“挑战者”号上的科学家利用探测锤发现大西洋中部有一处高高隆起的地方。1925-1927年,在德国“流星”号考察期间,科学家利用声学回声测深法再次确认了这条山脉的存在。他们还发现这条位于大西洋底的山脉竟然通过好望角,延伸到了印度洋。 ⑥研究发现,大洋中脊相对其中轴线几乎是对称的。从中轴线往外,水深逐渐增加。比如大西洋中脊的中轴线处水深大约为2500米,但其外沿的水深则有5000多米。究其原因,中轴线处的洋壳刚刚形成,温度最高,因此其密度较小,所以也就升得最高。在几百万年的地质时间尺度上,中轴线处的洋壳往外移动,其温度逐渐降低,密度增加,随之也就慢慢沉下去了。于是,这些高大的海底山脉就形成了。有时,这些山脉还会露出海面形成岛屿,其中最著名的便是冰岛。 请结合词语运用,具体分析下面两个句子语言的准确性。(4分) (1)人们意识到海底也有山脉,只不过100多年的时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研究发现,大洋中脊相对其中轴线几乎是对称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4分)(1)“只不过”是“仅仅”的意思,准确地说明了人们对海底山脉的认识时间并不长,并不是很了解。 (2)“研究发现”表明是经过调查和研究的,是有科学根据的;“几乎”表示十分接近,准确、严谨地说明大洋中脊相对其中轴线基本上是对称的。 二、说明对象及其特征类 知识指要:事物说明文,有的标题就是说明对象,如《苏州园林》、《中国石拱桥》,有的说明对象是文中贯穿始终的某个事物;而事理说明文的对象则不能仅看标题,只有通读全文,在整体感知文章大概内容的基础上,经过思考分析,才能确定说明对象;另外还要注意区别文章局部的说明对象和全文的说明对象,如《中国石拱桥》全文的说明对象是"中国石拱桥,局部说明对象有“赵州桥”、“卢沟桥”。 针对训练 中国助力“人造太阳”早日发光 ①通过模仿太阳的热核聚变反应,中外科学家们正在建造人类首颗“人造太阳”。“人造太阳”计划,由欧盟、中国、美国等7大经济体结合打造,已历经30余年,预计2019年建成,2050年商用。
②上月底,中国承担设计和生产的首个超大部件——脉冲高压变电站(PPEN)首台主变压器,已运往“人造太阳”设施的建造地法国。随着各类设施逐渐完工,人类离建成首个“人造太阳”的目标越来越近。
③为什么要制造“人造太阳”?这和人类久长以来的能源危机有关。现代以来,随着人口增添、工业发展,人类对煤、石油、自然气等化石能源的消耗速度越来越快。据测算,自然资源人类最多还能用上两三百年,即使核能也只能用数百年。
④此外,像煤、石油这些能源的燃烧还会引发温室效应、酸雨等,对环境造成严重破坏;核电站或核能发电厂的能量来源是核裂变(能量产生过程与核聚变相反),所需原料稀有,产生的废料也没法安全处理,还可能产生核泄漏。
⑤不光我们这一代,我们的子孙将从哪里弄这么多能源呢?科学家们带着这个令人惊恐的问题,把目光投向了核聚变。天空中的太阳就是一个巨大的聚变体,几十亿年为地球提供给了光、热。那太阳是怎么做的呢?
⑥简单来说,当两个质量较轻的原子核聚合为一个较重的新原子核时,大量电子和中子能够逃离原子核的束缚,带来巨大能量。在自然界中,最容易实现的聚变反应是氢的同位素——氘和氚的聚变。据测算,1千克氢燃料经过聚变反应所产生的能量,至少可以抵得上4千克铀燃料或1000万千克优质煤燃料释放的能量。
⑦要提取它们,方法也十常简便,成本也很低。我们从海水里舀一升水,其中就含有0.03克氘,它就可以产出约300公升汽油这么大的能量。地球上的海水能提取45万亿吨氘,它们都聚变的话,能保证人类上百亿年的能源消耗。
⑧而且核聚变十分干净,因为聚变就是把两个氢核放在一起,当温度到了上亿度以后,它们就会聚合在一起,除了产出能量,其余产出的氦是一种清洁无害的元素。
⑨前苏联科学家设计了一种名为托卡马克的环形容器。通过让混合了氘、氚的气体悬浮在一个像面包圈一样的环中,然后不断加热,等达到了上亿摄氏度以后它就产生核聚变,并输出大部分能量。
⑩按照设计,“人造太阳”计划的反应堆设施总重量是埃菲尔铁塔的3倍,占地面积有60个足球场加起来那么大。这个反应堆建成后,能够把上亿摄氏度、由氘氚组成的“火球”约束在体积达837破方米的“面包圈”中,产生50万千瓦的聚变功率,持续时间达500秒。50万千瓦热功率已经相当于一个小型热电站的水平。
11截至目前,中国科学家已经攻克了采购包任务中遇到的所有技术难关。该规划两任总干事对中方的评价是“中国在采购包的研发、出产方面领先于各方”。 1. 通读全文,概括“人造太阳”的优点。
【答案】①清洁无害;②产生的能量巨大;③使用的燃料蕴藏丰富。 三、基本说明方法的作用 单一说明方法的使用及其作用 1、万紫千红的花(节选) ①我国有种樱草,在普通温度下花是红色,在30℃的暗室里就变成白色了。八仙花在有些土壤中开蓝色的花,在另一些土壤中开粉红色的花。还有一些花,受精以后也会变色。比如海洞花,起初是黄色,受精后就变成白色了;红锦带花受精后也会变成白色。有人统计了4197种花的颜色,做了如下的分类: ②从这个统计可以看出,白色、黄色和红色的花最多。这三种颜色的花有个好处,配着绿叶非常鲜艳,容易惹昆虫注意。 第①段中运用了列图表的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答案:简洁观地说明了各种颜色的花的种数。 2、你吃的食物里有没有激素 ①在古代,人们把青的梨子采摘下来,放在屋子里熏香,梨子就会很快变甜变熟;采了生的猕猴桃,老人们也会说,把它们跟苹果放在一起,会软得更快。几千年前,古埃及人在无花果结果之后,会在树上划出一些口子,认为这样可以让果实更大、成熟更快。而在中国的农村,许多核桃树上布满了伤痕,都是人们故意砍的,人们甚至不知道为什么要这么做。 ②到了近代,科学家们发现,古人或许是“歪打正着”了。这些做法是合理的,而其中的原因竟然都是乙烯,也就是后来人们所说的“植物激素”中的一种。 1.第①段画线句运用了的说明方法,其作用是 。(4分) 答案:举例子 以“古埃及人划伤无花果树”为例,说明砍伤果树能促进结果,引出说明对象“植物激素”
3、被误解的贵族
③西方的贵族精神首先是一种荣誉感。中国古代的皇亲国戚,天生就是贵族,还可以靠国家的财政过一辈子。而西方贵族的荣誉则是自己争取来的,贵族后代除嫡长子之外,绝大多数继承不了祖辈的爵位和财产,他们只能从事军职或者教职,最终靠自己的奋斗来获得财富和贵族头衔。即便嫡长子也不能安享富贵,而是要随国王鞍前马后地征战,战死沙场并不是什么稀罕事。因此,古代欧洲的贵族都具有强烈的荣誉感,他们把荣誉看得比生命还重要,绝不会为生命而放弃荣誉,而且一旦自己的荣誉受到玷污,他们宁死也不愿屈辱的苟活。 1.第③段运用了的说明方法,具体作用是 答案:作比较 说明西方贵族的荣誉得来不易,揭示了他们具有强烈的荣誉感的原因。 多种说明方法的使用及其作用 祸从天降,谁为真凶 ①2010年8月7日,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降临甘肃省舟曲县,昔日秀美的山中小城顿时满目疮痍,许多同胞不幸罹难。罪魁祸首,就是泥石流。那么,泥石流到底是怎么发生的呢? ⑥如果说强降雨是“导火索”的话,山体风化、水土流失则是“火药”,而人类活动担当了“催化剂”的角色。 ⑦20世纪50年代,舟曲县森林覆盖面大,生态环境平衡,有“陇上江南”之称。然而之后的半个多世纪,舟曲的森林覆盖率从67%锐减到20%。森林的过度砍伐导致舟曲水土流失严重,山体风化,土地裸露,一旦遇到狂风暴雨,泥石流就容易形成并沿着山谷倾泻而下。另外,近10年来,舟曲县获批的大小水电站有55座。修建水电站要炸山辟地,会令岩体变得松动,植被遭到破坏,制造了大量的松散物质。更有甚者,舟曲矿产资源丰富,开矿遗留的废弃土石处理不当,使松散碎屑物质量大增。这样,在自然状态下需数十、数百乃至上千年才能聚集起来的松散碎屑物质量,现在几年内便达到了。桶里装满了“火药”,自然一点就炸。 ⑧由此可见,舟曲泥石流的形成不完全是因为天灾,人为因素也促进了泥石流的发生发展,扩大了它的规模,加重了危害程度。在经济发展中应该重视环保,只有真正贯彻落实可持续发展,才能避免悲剧重演。 1.第⑦段中划线句运用了、的说明方法,其作用是 。 答案: 1.作比较、列数字 表明短时间内森林覆盖率锐减,具体准确地说明了人类过度砍伐森林造成了环境的恶化,加速了泥石流的形成。 四、综合训练 又冷又干燥的南极,风景也是很特别 (1)南极的自然条件太特殊:这里极度严寒,年平均气温-25℃;内陆地区甚至达到-60℃,比北极冷很多;这里又很干燥,空气湿度堪比撒哈拉沙漠;这里常常狂风肆虐,有地球上少见的12级以上大风,最怕的是“白化天气”——大风卷起地表的雪粒,遮天蔽日,能见度只有几米,人完全不能在户外活动,会被大风吹走,穿得再多也会飞速失温;这里还有长达半年的黑夜和太阳总是低垂的白天……在这片不适宜人类生活的大陆上工作,南极科考队员要经受非凡的艰险,却也能看到常人无缘得见的瑰丽风景。
(2)南极大冰盖极其特殊,它虽然集中了全球70%的淡水,但是严苛的自然条件却拒绝了几乎所有生物,更吞噬过不少勇敢的人类生命。迄今为止,虽然南极已经有70多个科学考察站,但位于内陆冰盖之上的,也不过寥寥数个。冰盖雪原总体看似平坦,实际上地表却很崎岖,冰雪被风吹出各种奇特的造型。
(3)大冰盖之上放眼四望,白茫茫的一片:有时360度都是平直地平线;有时又一个坡连着一个坡,高高低低,让人晕头转向。脚下的冰雪,有时坑坑洼洼却硬似铁石,雪地车一小时只能走三五公里;有时平整光滑却格外松软,人走过去,突然塌下一片,露出下面无底的蓝色冰洞……
(4)南极大陆四面环海,科学家通常把南纬60度以上、环绕南极的海域称为“南大洋”或“南极海”,国际学界往往也把它视为第五大洋,与太平洋、北冰洋、印度洋和大西洋并列。南大洋贯通南极一圈,影响大气环流,导致南极地区比北极更冷。每年冬天,南大洋有上千万平方公里的海域冰封,让南极洲的冰雪面积比夏天增加一倍之多。从中国极地科考船“雪龙号”的甲板望向前方,如同一片白茫茫的冰原,看不出半点海水的痕迹。虽然前方是海,但是科考船并不能乘风破浪。
(5)即使在夏季,海里依然有大量的冰,足够高大的称“冰山”。人类记录过的最大冰山,宽40公里、长350公里,相当于半个海南岛。在南极海域,冰山和岛屿远看还真是不好分辨。冰山虽然硕大无比,却能快速移动。南极考察队员们有时会发现,昨天还阻住前路的冰山,一宿大风之后就漂走了,让人怀疑是神仙帮忙搬运的。
(6)除了大冰山,南极有时还会形成奇特的荷叶状浮冰。形成这种冰,一般都需要水面比较平静、同时气温又非常低。一片片白色的浮冰如浮萍般漂在海面上,因为相互摩擦,冰块失去菱角,又因低温继续凝结,最后形成椭圆、近似薄饼的形状,被称为“荷叶冰”。从雪龙号上拍摄的海面看,这是南极海面开始结冰的状态,很多小而薄的冰片浮在海水表层。除了南极之外,其他地方非常罕见。海冰没少给南极考察添麻烦,科考船难保会被浮冰困住。有时大块海冰融化过程中,因重心变化而“翻身”,激起的巨浪可以掀翻任何船只。
(7)地球每次出现极光,都是南北两极同时发生的。不过看极光,大多数人都是在北极,见过南极极光的人很少。因为即使有幸踏足南极,大多数人也都是在夏季,极昼天始终亮着,有极光也看不见。而冬季天黑有利于看极光,却少有人驻留了。
(8)我国南极科考站中,中山站和长城站都是有越冬队员驻守的全年站,纬度更高的中山站是观赏极光的好地方。欣赏绚丽的极光,是对南极越冬队员的特有奖励。
(9)除了上面讲到的冰盖、海冰、极光之外,南极大陆也有山岳,由于这里温度低、风力强,对山岩的塑造很有特色,想要继续了解南极的山岳,记得去看11月的《博物》特别策划——极之风景。 (原文有改动)
1.本文是从哪些方面来说明南极风景很特别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简要概括文中海冰的特征,并具体说说作者是如何对海冰特征进行说明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第(6)段加点的词语“一般”能否删掉?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本文是从冰盖、海冰、极光、山岳几个方面来说明南极风景很特别的。
2.海冰特征:(1)冰山:硕大无比,能快速移动。(2)浮冰:漂浮,没有菱角,椭圆,薄饼状。怎样说明:(1)作者采用分类别的说明方法,把海冰分为“冰山”和“浮冰”。运用列数字、作比较的说明方法来说明冰山的硕大无比。运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来说明冰山能快速移动。运用作诠释和打比方的说明方法来说明浮冰的特征。(2分)(只答出其中一种说明方法并解析得1分;答出其中两种并简析即可得2分)
3.不能删掉。“一般”是指通常情况,但不排除有例外,如果去掉,意思就变成所有情况都需要水面比较平静、同时气温又非常低,与文章意思不一致。这个词语的使用,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
不容忽视的“镉大米”
①镉是一种重金属元素,在冶金、塑料、电子等行业非常重要。它通常通过废水排入环境中,再通过灌溉进入食物,水稻是典型的“受害作物”。“镉大米”也因此潜入人们的生活,给身体健康带来危害。 ②根据不同的摄取方式来量,镉对健康有不同的影响。通过大米等食物摄取的,属于“长期小剂量”。这种情况带来的危害主要是肾脏和骨骼。目前,WHO对镉的安全标准就是基于对肾脏的毒性建立的,上限是每周每公斤体重7微克。这相当于一个60公斤的人,每天不超过60微克。 ③这个安全标准包括所有的镉来源。除了米饭,还有其他食物和饮水。对于大米,我国的安全标准是每公斤0.2毫克。相比与日本的0.4毫克,还要更严格一些。应该注意的是,这只是一个“控制标准”,并不意味着高于这个值的大米才有害,而低于它的大米就“安全”。如果一个体重60公斤的人,每天吃500克镉含量为每公斤0.15毫克的大米——这样的大米是合格的,也超过了WHO的“安全线”。如果只吃200克含量为每公斤0.25毫克的——虽然它超标了,但是总摄入量也还没有超过“安全线”。此外,我们还要吃其他食物,还要喝水,其中也可能含有镉。对于“镉大米”产区的人们来说,其他来源的镉就更不能忽视。 ④这种慢性镉中毒的症状被命名为“痛痛病”,日本在几十年前就注意到了它的存在。目前,中国还没有详细的病例统计。在日本的上述地区,统计的成人接近两万(占了当地人口的绝大部分),出现了近二百病例和一百多“疑似”病例,以老年女性为主。根据目前的研究,痛痛病的症状主要来源于镉对肾脏和骨骼的破坏。镉会在肾脏中累积,最后导致肾衰竭;对骨骼的影响则是骨软化和骨质疏松。长期接触更大剂量(WHO安全线的3倍以上)的镉还可能会导致消化道的障碍。在动物实验中,这种剂量的镉还显示了对生殖和发育系统的影响。不过,对于人类是否有同样影响,还没有可靠数据来证明。 ⑤中国人很难不吃米饭。对于非“高镉”地区的人们来说,问题可能不是那么严重。根本的解决途径还是工业污染的治理,迫切的需要则是广泛严格地检测食物以及饮水中的镉含量,并且及时处理与公布。对于消费者来说,保护自己的可行途径是增加食谱的多样化,减少对大米(尤其是单一来源的大米)的依赖。此外,根据日本的统计,钙和维生素D缺乏的人群,对镉过量也更加敏感。 ⑥更需要关注的是,除了镉,大米之中还可能存在铅、砷、汞等其他的污染。考虑到大米在中国食谱中的分量,全面系统地评估与监控各种污染,就显得更加重要。 1.选文使用的说明顺序是什么?(2分) 【解析】本题考查说明顺序。说明顺序有三种: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根据文章内容,文章先列出文章的说明对象“镉大米”,然后说明镉大米的危害,最后说明解决问题的的方法。是典型的逻辑顺序。答案:逻辑顺序 2.第③段画线句主要使用了哪两种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2分) 【解析】本题考查说明方法及其作用。“60、500、0.15、200、0.25”这些数字表明词语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画线句列举了两类镉大米,一类是没超标的,一类是超标的,但没超标的不一定安全,二超标的也不一定不安全,关键要看大米的摄入量,这就是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 答案:说明方法:列数字和作比较。作用:具体准确地说明了高于安全值的大米不一定有害,而低于安全值的大米不一定就安全,还要看每天摄入量的大小。 3.请结合文章内容说说第③段加点词“可能”能否去掉?请简述理由。(2分) 【解析】本题考查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这类试题需要首先解释加点词语的大意,然后根据其所在的句子,分别说明带有加点词和去掉加点词句意发生的变化,最有一句话点明加点词对说明语言准确性所起的作用。答案:不能去掉。“可能”表猜测、推断,是说其他食物和水也许含有镉,并不完全肯定。如果去掉,就表示一定含有镉,与客观事实不符,“可能”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4.镉元素对人体危害很大,请根据文章内容谈谈如何预防镉污染。(2分) 【解析】文章通过镉大米说明了镉对人体的危害,这类说明文在说明一种问题时,往往会提出一定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依据课文提出合理的建议作为答案就行。本文就是在第⑤段提出了几条具体的措施。分条整理即可。 答案:①治理工业污染;②是广泛严格地检测食物以及饮水中的镉含量;③增加食谱的多样化,减少对大米的依赖;④补充充足的钙和维生素D,增强对镉的抵抗力。
我知道答案
本帖寻求最佳答案回答被采纳后将获得系统奖励 10 天空金币 , 目前已有 1人回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