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商隐说完之后,光说杜牧可不行,于是乎“温李”之温庭筠进入了视线。温庭筠可是一个十足的趣人,他因为诗赋能力出色,有“温八吟”、“温八叉”的名号。他屡次应考不中,便代人捉刀,能在主考官的监视下,暗中帮八个人答考卷。不过我们今天不讲他的趣事,只讲他的诗词名篇。
温庭筠(约812年—约866年),本名岐,字飞卿,唐代诗人、词人。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
温庭筠是唐初宰相温彦博之后裔,出生于没落贵族家庭,富有天赋,文思敏捷,每入试,押官韵,八叉手而成八韵,有“温八叉”之称。然恃才不羁,又好讥刺权贵,多犯忌讳,又不受羁束,纵酒放浪。因此得罪权贵,屡试不第,一生坎坷,终身潦倒。唐宣宗朝试宏辞,温庭筠代人作赋,因扰乱科场,贬为隋县尉。后襄阳刺史署为巡官,授检校员外郎,不久离开襄阳,客于江陵。唐懿宗时曾任方城尉,官终国子助教。
温庭筠精通音律。工诗,与李商隐齐名,时称“温李”。其诗辞藻华丽,秾艳精致,内容多写闺情。其词更是刻意求精,注重词的文采和声情,艺术成就在晚唐诸词人之上,为“花间派”首要词人,被尊为“花间词派”之鼻祖,对词的发展影响较大。在词史上,与韦庄齐名,并称“温韦”。文笔与李商隐、段成式齐名,三人都排名十六,故称“三十六体”。其诗今存三百多首,有清顾嗣立重为校注的《温飞卿集笺注》。其词今存七十余首,收录于《花间集》《金荃词》等书中。
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
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
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
赏析
这首《菩萨蛮》,为了适应宫廷歌伎的声口,也为了点缀皇宫里的生活情趣,把妇女的容貌写得很美丽,服饰写得很华贵,体态也写得十分娇柔,仿佛描绘了一幅唐代仕女图。
全词成功地运用了反衬手法,委婉含蓄地揭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鹧鸪双双,反衬人物的孤独;容貌服饰的描写,反衬人物内心的寂寞空虚。作品充分体现了作者的词风和艺术成就。
商山早行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赏析
这首诗之所以为人们所传诵,是因为它通过鲜明的艺术形象,真切地反映了封建社会里一般旅人的某些共同感受。
首联描写旅人“早行”的景象和心理感受:破晓十分,客舍外车马的征铎叮叮当当地响起,似在催促旅人们及早上路,在羁旅中的客子正在怀念千里之外的家乡。一个“行”字,生动传达出人在旅途的漂泊感和失落感。
颔联句式独特,意象鲜明,历来为人所称道,根据《六一诗话》的记载,梅尧臣曾言:“作者得于心,览者会以意,又若温庭筠”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道路辛苦,羁旅愁思,岂不见于言外乎?”说明这两句诗在造语上已然做到了“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具体来看,此联仅选取一系列具有代表性的景物作了名词组合,而省去了诸如谓语,状语等其他成分,形象鲜明可感。鸡、声、茅、月、店五个名词,刻画了旅人闻鸡声而出名观天色,但见天际一抹残月的场景。人、迹、板、桥、霜则写出旅人早行,看见板桥白霜上已有零星的足迹,表明此前更有早行之人。这两句描绘出一幅风致凄清的霜晨早行图:银样的月光,嘹亮的鸡鸣,孤寂的旅人以及铺满白霜的石板桥。整幅图画面描绘工细,色调清冷,非常符合“早行”的特点。
颈联写旅人行役途中所见,大片的槲叶凋落在山间小路上,驿墙前盛开着白色的枳花,槲叶凋落让人感到山中料峭的春寒;因为天尚微明,枳花的色泽又给人一种明亮的质感。这一联设色比上联有所变化,体现出时间的动感。尾联转为回忆昨夜的梦境:杜陵春水和暖,成群的凫雁在回塘中嬉戏。这样生机盎然的景象与眼前风物对比,更体现旅人在外奔波的无归宿感,以及深沉的思乡之情。
全是紧扣“早行”二字运笔,突出了空间感和时间感,意境深远,虚实相衬,造景如在目前,抒情含蓄有致,是一篇不可多得的佳作。
望江南·梳洗罢
梳洗罢,独倚望江楼。
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
肠断白苹洲。
赏析
此词写一女子登楼远眺、盼望归人的情景,表现了她从希望到失望以致最后的“肠断”的感情。
全词表现了女主人公从希望到失望以致最后的“肠断”的感情,情真意切,语言精练含蓄而余意不尽,没有矫饰之态和违心之语,风格清丽自然,是温词中别具一格的精品。
莲 花
绿塘摇滟接星津,轧轧兰桡入白蘋。
应为洛神波上袜,至今莲蕊有香尘。
赏析
本诗咏莲,从所处环境,姿态上赞美莲花。
本诗大约作于唐懿宗咸通七年(866)前后,此时温庭筠在长安为国子助教。生活上暂为安定,这一时期作品多以咏物抒情为主。
更漏子·玉炉香
玉炉香,红蜡泪,偏照画堂秋思。眉翠薄,鬓云残,夜长衾枕寒。
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
赏析
这首《更漏子》,借“更漏”夜景咏妇女相思情事,词从夜晚写到天明。上阕写画堂中人所见,下阕从室内转到室外,写人的所闻。看似直率,纵笔而下,但须顿挫深厚,跌宕而有情致,似直而实纡也,而整夜不眠却仍用暗示,始终未曾点破,这就是直致中有含蓄之处。
清明日
清娥画扇中,春树郁金红。出犯繁花露,归穿弱柳风。
马骄偏避幰,鸡骇乍开笼。柘弹何人发,黄鹂隔故宫。
赏析
温庭筠的诗以辞藻华丽、风格浓艳著称,这首《清明日》短短四十个字,充满了诗情画意,其画面之丰富多彩,在历代一百余首清明诗中,没有一首能够超过它。
荷叶杯·镜水夜来秋月
镜水夜来秋月,如雪。采莲时,小娘红粉对寒浪。惆怅,正思惟。
赏析
这首词写的很精练,紧抓采莲女月夜伫立凝思这一意象,用简洁凝练的笔法,层层递进,把少女那种孤寂、苦闷、惆怅的心境展露无遗。短短二十三字,就把情景融与一体,可见其卓绝的想象力和高超的驾驭语言的能力。
荷叶杯·一点露珠凝冷
一点露珠凝冷,波影。
满池塘,绿茎红艳两相乱。
肠断,水风凉。
赏析
水风凉,当然也是实的,其实也是心境的感受。绿满逼人,水风浸骨,是爱情的,其实也是社会的。使爱情遭受如此折磨的,当然是由于社会的逼迫,正是只有他俩却要离开这一点相似之处,又可以引导人着眼于社会的逼迫。而如果抽去了或者隐去了本来是隐射或借喻的爱情之说,则就只剩下社会的逼迫了。这就是诗人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故伎。
菩萨蛮·玉楼明月长相忆
玉楼明月长相忆,柳丝袅娜春无力。
门外草萋萋,送君闻马嘶。
画罗金翡翠,香烛销成泪。
花落子规啼,绿窗残梦迷。
赏析
词的抒情主人公是一位年轻的女子。在暮春的黎明时分,她送走情人,懒懒的踱步回到玉楼,陷入沉思之中,昨宵的相会,今晨的送别,柳丝,春草,马嘶,鸟啼,种种印象纷至沓来,一片迷惘。词人截取她意识活动中的几个片段,写成这首惊艳绝人的作品。
“玉楼明月长相忆,柳丝袅娜春无力。”这首词的开头是说,楼如白玉,楼外垂柳摇曳,正是暮春时节。
这首词的开头不免带一点朦胧,但这朦胧却正可以启发人的想象。开头一句“玉楼明月长相忆”可以说是女子送走情人之后,自己在玉楼晓月之中久久的思念着他;也可以说是女子在叮咛她的情人,请他永远记住这玉楼明月的相会,记住这楼中人。或许两方面的意思都有,她想着他,他想着她,而这玉楼明月就是唤起他俩记忆的标志和象征。“柳丝袅娜春无力”,这一句也可以唤起读者多种多样的联想。首先,柳丝是春的象征。在各种树木中,柳树大概是对春天来临最敏感的了,而柳丝到了袅娜无力的下垂着、摇摆着的时候,已经是暮春时节了。其次,柳丝又是离别的象征。折柳送别,本是古代的习俗。温庭筠在这首词里写柳丝也有暗示离别的意思。其次,那袅娜无力的,你说是柳丝吗?确是柳丝。但那刚刚送走情人的、没情没绪的女子,又何尝不是这样呢?词人将一个“春”字放在“无力”的前面,是有意把“无力”的主语弄得模糊一点,让读者从更广泛的事物上产生联想。在暖烘烘的春天里,那女子觉得自己是无力的,所以一切也都是无力的。
“门外草萋萋,送君闻马嘶。”这两句是说,萋萋的芳草,萧萧的马鸣,送别情人的情境更加重了离别的愁绪。
这两句眼中所见,耳中所闻,有声有色。在古诗里,春草萋萋的意象本来就和离别结了缘,而马嘶更能震动离人的心弦,提醒人离别的难免。
“画罗金翡翠,香烛销成泪。”这两句是说,罗帐上绣有一双金色的翡翠鸟,芳香的蜡烛融为滴滴的蜡泪。
下片写那那女子回到楼中之所见所思。昨宵的欢聚已经过去,再看那些引起欢乐回忆的东西,反而感到凄凉。画罗,有图案的丝织品,大概指帷帐这一类东西。这女子送走情人之后,转回内室,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那绣着金翡翠的罗帷。可以想见,那翡翠鸟一定是成双成对的,这热闹的图画反衬她的孤单。等她进入帷内,在晨曦微明之中,最引她注目的自然是那点燃将尽的香烛了。“香烛销成泪”,是因为她的心绪不好,所以烛油在她看来竟似泪水一般。这就是所谓移情的作用。这里虽然没有写那女子流泪,但它的流泪已是不言而喻了。
“花落子规啼,绿窗残梦迷。”结尾两句是说,窗外残红飘落、子规啼血,窗内残梦凄迷、哀思绵绵。
“花落子规啼”这一句转而写窗外。似乎那女子回到楼中便守着窗儿远眺,想再目送情人一程。此时,窗外是花落鸟啼,一片暮春景象。她触景伤情,也许想到自己的青春难驻,越发感到悲伤了。子规鸟又叫思归、催归,啼声凄厉,如言“不如归去!”子规的声声啼唤,仿佛是这位女子的代言,唤出了她的心思,也加重了她的哀伤。词的最后以“绿窗残梦迷”作结,绿窗给人以安谧宁静的感觉。此处举绿窗以见窗下的女子。“残梦迷”,如浦江清所说:“往日情事至人去而断,仅有片段的回忆,故曰残梦。迷字写痴迷的神情,人既远去,思随之远,梦绕天涯,迷不知踪矣。”
温词长于抒情,能把握感情的每一丝细微的波澜,以艳词秀句出之,兼有幽深、精绝之美。温词之抒情,往往只是截取感情的几个片段,意象之间若断若续,几乎看不到缝缀的针线,中间的环节全靠读者发挥自己的想象加以补充,因此特别耐人寻味。这首词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此词约作于唐大中(847—860)年间。《乐府纪闻》记载此事云:“令狐綯假温庭筠手撰二十阕以进。”据此,《菩萨蛮》诸阕乃温庭筠所撰而由令狐绹进献唐宣宗之作。其时当在大中后期(850—859),正值温庭筠屡试不第之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