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审题立意实战训练2022-06-26 07:38·老谢语文堂
1.请对下面的材料进行审题立意,并注意审题方法的运用。 居里夫人在成吨的矿渣中提炼出0.1克镭;有的科学家从一块极小的陨石中努力寻找外太空的信息。 以上材料对我们认识这个世界很有启发意义。请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谈谈你的思考和感悟。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方法:抓住写作指向句,找准原材料中的关键词,建立概念之间的内在关系法,把内在关系用到写作指向中。 原材料的两句话用分号连接,表明前后两句是并列关系,所以应该整体把握两句话共同传达的意思。前后两句都是从数量上的变化,并形成对比。前句侧重的是数量上大中取小,多中取精,是提炼与提纯;后句中“极小的”强调其微小,却可以寻找浩瀚太空的信息,是小中见大/见微知著。 根据“以上材料对我们认识这个世界很有启发意义”写作指向一句,我们根据原材料的事理来谈怎样认识世界,即认识世界时关注“大与小”“微与著”的辩证关系。 2.请对下面的材料进行审题立意,并注意审题方法的运用。 衡量一个人是否高贵,虽然有人看重他物质财富的多寡,但重要的还是看他精神境界的高低。 对此,你有怎样的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分析:抓住写作指向句,建立概念之间的内在关系法 抓住其中关键词,如“对此”,“怎样的思考”。“对此”是过渡词,联结了“基本材料”与“写作指向”两个部分内容。“此”,就是指上一句“衡量一个人是否高贵,虽然有人看重他物质财富的多寡,但重要的还是看他精神境界的高低。” “高贵”一词,汉典解释为“高尚可贵,以庄严或壮丽为特征的”和“社会地位优越,风度或出身显贵”,可见,“高贵”一词,从精神层面“高尚可贵”和物质层面“社会地位显贵”来描述人的。而本作文题已经否定了物质层面的显贵,所以此处“高贵”就是指一个人精神品质的高尚。 “精神”百度百科给出含义很多,结合本次作文题的语境可以选择为“包含人的情感、意志等生命体征和自我意识。”“境界”一词,百度百科给出的含义主要是:“既是人的思想觉悟和精神修养,也是自我修持的能力,即修为,人生感悟。”“多数时把境界楞划分几种,以质来区分;度来衡量。”从上一句可见“精神”指人主观的生命特征与意识,从下一句可见“境界”指思想觉悟与精神修养,一个人的人生境界。因而,本次作文题“精神境界”就是指“境界”或“人生境界”。 “衡量一个人是否高贵,虽然有人看重他物质财富的多寡,但重要的还是看他精神境界的高低。”一句中,有个显著的特点就是每个分句中都有一个相互对应的两面性的词语,“是否”“多寡”“高低”。可见,只有境界高的人才是高贵的,境界低的人不能算高贵。以此立意,就要说清楚为什么境界高的人是高贵的,境界低的人是不高贵的。 “衡量一个人是否高贵,虽然有人看重他物质财富的多寡,但重要的还是看他精神境界的高低。”这个基本材料的三个分句,可以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分句与第二、三分句间为第一层,条件关系;第二与第三分句间为第二层,转折关系。而转折关系的句子重点在后面部分,这样可以把这句话浓缩成“一个人是否高贵,看他精神境界的高低”条件关系简单复句。这样,本次写作的关键词是“高贵”与“精神境界”,而“物质财富”是被转折关系否定的内容,“高贵”取决于“精神境界”,因而,本次写作主要论证“高贵”与“精神境界”之间的关系。 3. 请对下面的材料进行审题立意,并注意审题方法的运用。 造成麻烦的,并不是我们不知道的事,而是我们所知道的事并非我们所想的那样。对此你怎么看? 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方法:抓住写作指向句,在原因上多思考 不知道的事,指未知的事情,包括不可知或不被知的事情;所知道的事并非我们所想的那样,指知道的事而背离了我们意愿。 这样看来,造成这种“麻烦”(困惑、烦恼、不安) 的原因在于客观事件不身和人的主观意愿。 其一客观原因,如事物的复杂性与多面性、事物的内在本质性、事物未来的发展性、社会环境的制约性、社会的复杂性等。 其二是主观原因,如主观臆断、认知的表象和肤浅、主体意愿与价值观、思维的方法与角度、个体生命的经验性、生活方式的影响性等。 因此立意上,一方面: 可立足于对主体自我的认知和改变,如提升思维的品质(纵横度、格物致知)、拓宽思想者的目光(偏激与狭隘)、取舍价值观念(世俗与理想) 等。另一方面: 也可通过此现象的原因的分析,获得认知的经验和感受,丰富对社会和人生的见识,如一知半解比一无所知更可怕; 社会的复杂性与多变性(如潜规则)、社会的一些习惯陋弊的存在性、事物内在的客观规律的确凿性(如文化发展、人生成长、学习特征) 等。 4. 请对下面的材料进行审题立意,并注意审题方法的运用。 一只站在树上的鸟,从来不会害怕树枝断裂,因为它相信的不是树枝,而是自己的翅膀。 这句话可以启发人们认识自身与外部世界的关系。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此的思考和感悟。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 方法:抓住写作指向句,找准原材料中的关键词,建立概念之间的内在关系法,把内在关系用到写作指向中。 因“认识自身与外部世界的关系”,“鸟”指人;“树枝”当然指外部世界,“断裂”指外部世界的恶劣;“相信的不是树枝”,指不相信外部世界;“自己的翅膀”,指自己的力量。如果得出 “我们要相信自己的力量,而不能依赖外部世界”鸡汤式结论,可能偏离了题意。 作文题中写作指向“启发人们认识自身与外部世界的关系”是引导我们认识人与世界的关系,对本体论的认识,而不同2019年上海高考真题“启发人们如何去认识事物”的认识论,本次作文的立意就在深入探讨这个“关系”。 “站在树上”说明外部世界是我们的存在基础,而且必然存在于一个外部世界中,就像“鱼”与“水”的关系;但我们有自己的力量,可以摆脱更换外部世界,改变外部世界,“鱼”离不开水,但我们不是“鱼”,可以把水当作工具,一跃三千里。 5. 请对下面的材料进行审题立意,并注意审题方法的运用。 当了解信息的途径越来越丰富、方式越来越便捷,人们会更容易获取自己想关注的信息,从而将自己包裹在以个人需求为主导的世界里。 这种现象带给你怎样的思考?请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题目自拟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方法:抓住写作指向句,建立概念之间的内在关系法 最后一句是写作指向,也是现象的结果,是语段的中心,围绕这个中心立意是关键。获得信息途径的丰富便捷,给个人获取信息带来了便利,利弊分析。我们获得便利,满足私欲的同时,视野似乎在一点点变得狭窄。 科技是一把双刃剑,我们在利用它给我们带来的便利的同时,也不要忽视了自身应该坚持的底线,比如客观、公平、真实。利:获取信息,方便使用;不至于被时代淘汰;对世界的了解更全面,更细致。弊:信息茧房,信息繁杂,良莠不齐,难以取舍;信息爆炸,限制思维,被动接受;以个人需求为主导,随意获取信息,无视公德法律,有碍社会发展。 6. 请对下面的材料进行审题立意,并注意审题方法的运用。 醉过才知酒浓,爱过才知情重。你不能做我的诗,正如我不能做你的梦。 胡适的这段话启发人们如何体验和感知世界。 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上述材料的思考和感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方法:抓住写作指向句,找准原材料中的关键词,分析关键词中深层含义,建立概念之间的内在关系法,把内在关系用到写作指向中。 醉过、爱过,这两分句为并列关系,是说经历才能得知真谛。后两分句,是说人是独立的个性,相互取代不了各自的体验。表面上看来,前后没有联系,内在为一体,经历才能得知真谛,但这种体验别人是取代不了的。 写作指向是“如何体验和感知”,根据前两句可见体验和感知世界要保持相信自己、坚持自己,但也要借鉴他人。 7. 请对下面的材料进行审题立意,并注意审题方法的运用。 人际边界是指人与人之间基于人性与规则形成的界限。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是否具有人际边界的意识,对个人和社会将产生一定的影响。 你对“人际边界意识”有怎样的认识?请就此写一篇文章,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方法:抓住写作指向句,形成一种辩证的命题。 “边界”指边际或规则,有“边界”就要有边界的主体,主体可以大至分为四大类,自我、他人 、社会群体、自然。我们每一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都有自己的自尊跟空间,这构成了自己的王国,我们都没有权利去干涉他人的个体性,去侵犯他人的空间跟尊严,再亲密的人也不行,同样的,我们也绝不允许别人这样做,如果一个人在人际交往中无法建立清楚有效的人际边界,或者根本没有人际边界的意识,那么他就容易丧失自我保护的能力。 树立“边界意识”就是做自己,你只做你自己,平凡而独特,完成你的命运。没有任何其它人可以为你去做这件事。你可以汲取我,你不能跟从我。我从不跟从任何人,不陷入任何关系,我有自己的道路。你也将有你的道路。 拥有“边界意识”意味着对自我权益和人格精神独立性的维护,对他人的隐私空间和独立、健全人格的尊重,有利于个人的温暖绽放,有助于社会的有序稳定、和谐进步。 然而现实生活中,我们很多人根本没有意识到边界意识的重要性,或者根本就没有觉察到需要有边界意识…… 但是边界意识,不是让人脱离群体,把自己孤立起来。 8. 请对下面的材料进行审题立意,并注意审题方法的运用。 有人说,没有什么是不朽的,只有青春是不朽的。 也有人说,青年人不相信有朝一日会老去,这种感觉其实是天真的,我们自欺欺人地抱有一种像自然一样长存不朽的信念。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70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方法:抓住写作指向句子,建立一组辩证命题;再抓住关键词:青春、不朽。 第一则言论用“没有……只有……”强调“青春不朽”;第二则以“天真”“自欺欺人”等贬义极其明显的词语对第一则言论的观点作了彻底的否定。因此,两则材料的观点是互异相斥的。审题时,对这两种观点应作取舍,有自己明确的态度,不能摇摆不定。 1.关于“青春” “青春”是个不定指的概念,既可以作为界定或标明时间区域的词语,理解为青年时代壮丽的时光,少年、青年与“中年”“老年”相对应,具有短暂、美好、珍贵、多变等特点;也可以作为一种精神内涵,有其象征意义,象征朝气、活力、阳光、雨露、新奇、成长、理想、憧憬、自由等。 “青春”还是一个未定型的概念,亦即处于“青春”时期的所有一切都不是一成不变的,并没有完全“成型”,而是在不断变化之中。 故而,思考“青春”,应从表层义入手,读出引申义与象征义,对“青春”进行辩证的深入的思考。“青春”是珍贵美好的,充满激情和活力,充满希冀和憧憬,但“青春”也有伤痛、烦恼、无助、诱惑、迷惘、无奈、叛逆、迷失、风险;“青春”还会慵懒、怠惰、涣散……青春易逝“速朽”,但也永恒“不朽”。有志者珍惜青春,无志者蹉跎青春,颓废者糟蹋青春,成功者笑傲青春,落魄者慨叹青春。“朽”与“不朽”,因人而异,而又取决于“人”,取决于人对人生、生命持有的态度。若能在此层面深入思考,则文章会胜人一筹。 2.关于“朽”与“不朽” 这是两个需要进行价值追问的词语。“朽”既指腐烂,没有了生命力,丧失了存在的价值;又指衰老,生命体衰朽、朽迈。“不朽”,本身就含有“朽”的意味,一般都是对已“死”的东西的一种精神、信念上的期许、渴盼,如所谓的“永垂不朽”一般寄希望于永不磨灭,存留于人们的心中,永生惦念。因此,什么是“朽”,什么是“不朽”,更多的在精神、意志、品格、品质层面,何种精神品质能令人“永恒”,让人惦念,何种人生趣味会遭人唾弃,变得“速朽”,是需要深度追问的。立意角度提示: 1.从“青春不朽,青春永恒”的角度看:①青春充满了希冀、憧憬,青春因有所追求而不朽;②青春永远是充满活力与朝气的时光,青春的风采永远熠熠生辉;③珍惜美好的青春,才会让易逝的生命不朽;④有追求,不蹉跎,在人生旅途上留下青春的足迹,闪耀青春的光芒,刻下青春的诗行,青春万岁,万岁青春。 2.从“青春易逝,青春会朽”的角度看:①青春稍纵即逝,任何人都会成长、成熟,青春自然也会消失,掩埋在历史的尘埃之中;②世间没有什么是不朽的,任何违背规律的想法都是天真的,不切实际的;③青春易逝,无须慨叹,无须愤激,倍加珍惜方为上策;④作践青春的人,没有青春。 3.从辩证思维的角度看:①青春易逝,唯有精神永恒,在有限的青春岁月中,让生命开花,这样的生命才有价值;②“朽”与“不朽”没有定则,因人而异,因人而变,取决于人有怎样的理想、志趣、追求、品格、品位;③正确认识青春的光明与幽暗,热情与诱惑,偏执与迷失,才能实现青春的价值;④智者定位人生,让生命永恒;愚者错位人生,使生命速朽。
我知道答案
本帖寻求最佳答案回答被采纳后将获得系统奖励 10 天空金币 , 目前已有 1人回答
|